鱼纹符号的演变及审美意蕴

2023-10-06 22:20刘春晓
河北画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鱼纹时期图案

刘春晓

(首都师范大学)

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鱼纹装饰一直是喜闻乐见、充满意蕴的装饰形式。纵览鱼纹符号的演变历程,不同时代鱼纹符号装饰出现在不同的物质载体以及以各种形式表达不同意味。本文试图通过时间维度,梳理从史前至明清的部分鱼纹符号演变来展现鱼纹符号的审美哲学以及其特有的文化内涵。

一、神秘且浪漫——史前鱼纹符号

(一)图腾崇拜

图腾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奇特的文化现象之一,鱼 是最为普遍和悠久的图腾对象崇拜之一。半坡文化遗址附近水草丛生,鱼类资源丰富,为捕鱼业提供了重要基础。鱼类与当时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当时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李泽厚先生认为,“在半坡彩陶文化遗存下来的鱼纹中,人面鱼纹组合图案中的鱼形是最为简朴、最为古老的,较早的表达先民对心中神抵的描绘。 在精神上神圣而又隐晦地主宰着所有信奉它的部族的命运。”[1]

以新石器时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为例,其人面呈圆形,头顶有似发髻的尖状物和鱼鳍形的装饰,其奇特之处在于在嘴巴左右两侧分置一条变形鱼纹,鱼头重合于人嘴的外廓,似有两条大鱼同时衔于口内,配以两耳旁的小鱼,构成了奇特的人鱼合体。人面鱼纹是原始半坡人民根据自己的面貌,通过想象绘制出的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图案,因此,人面鱼纹的装饰有“鱼生人”或者“人头鱼”之意。陶盆上的人面鱼纹直观地向人们展示了人类祖先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

(二)生殖崇拜

在自然世界中,无论是低等或者高等的生命形式,一切生命的繁衍都是建立在生殖这一行为的基础上。在原始社会时期,当时的原始人类受到自然与疾病的威胁,以及部落之间的战乱,进而导致当时人口数量较低。在这种环境下,原始人们逐渐意识到人口的多寡直接关系到种族的延续。闻一多先生的《说鱼》一文中提及“中国人上古起的鱼象征女生,象征配偶,而鱼这一象征意义起源于鱼的繁殖能力最强,而且与原始人类崇拜生殖,重视种族蕃(繁)衍直接相关。”[2]在当时的原始社会,尤其是女性,为了实现种族的人口繁盛,对于鱼的崇拜即希望将鱼的这种繁殖能力强迁移到自身,或者加强其自身的生殖能力。

仰韶文化姜寨类型彩陶盆内壁上设置蛙和双鱼间隔重复的图案。当时人民将蛙与鱼的图案安置于一起,是将生殖繁衍、人丁兴旺的愿望寄托于此自然物象。鱼作为当时极为重要的生活资源,是当时人们美好愿望的物像载体。

二、自然且写实——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鱼纹符号

(一)商、周时期鱼纹

由于先秦时期人们认识社会、认识世界的能力仍处在萌芽阶段,对于“鱼”的认知也是某种观念意识的认同,皆体现出“为我所用”这一特点。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夏商西周时期的鱼图案,在原始社会的基础之上承上启下,较之前相比其形态、内涵、形式都更为丰富。

1.青铜器鱼纹

这里提及的商周,实际包括夏,夏商时期期属于青铜时代,将青铜工艺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一时期的鱼图案相较于新石器末期的几何形抽象化,更加偏向前期的自然写实风格。在青铜器庄严肃穆氛围的熏陶下,此时青铜器的鱼纹图案略显呆板,显得凝重而规整。鱼纹的主体部分仍具自然特征,主要夸张次要部分,使鱼纹的次要部分具备一定装饰意味,整体上又不影响鱼的自然本真特点。

笔者查阅资料发现,这一时期以鱼纹为主的青铜器中,鱼纹形态各异,其身形长短胖瘦不一,眼睛嘴唇样式也各不相同,毫无规范可言。其中有的鱼纹身上饰有鳞纹,而有的鱼纹身上则是简单的线条。在商周时期,大部分的鱼纹以辅助纹饰的角色出现在青铜器上,大多位于器物的内侧。鱼纹是作为龙、龟的辅助,例鱼纹铜罍,腹部下部各有三条鱼纹,共十二条,故以此而得名,鱼纹等为中原商代青铜器中所不见或少见,表现出明显的地方特点[3]。

2.玉器鱼纹

在商周之前,鱼文化在我国文化中已经占据了一定的地位,玉鱼作为商周时期的重要的器物,其延续了史前的鱼文化。商代早期出土的玉鱼较少,造型多为直片状,刻画简单。相较于新石器时期的抽象化,商代的鱼纹饰样更具传神的韵味。商代晚期出土的玉鱼数量居多,在造型上多以平直形和弧形为主,纹饰多为简练的线条为主。西周时期玉鱼较商代更为推陈出新。这一时期的玉鱼多呈片状,写实性较强,形象生动,或直或曲,或细或宽,张口圆目,纹饰集中体现在尾部和鳍部,并在脊背或口部有钻孔,以便于佩戴或悬挂。[4]如1976年陕西省岐山县贺家村砖场七号西周墓出土的玉鱼佩。其鱼体宽大,尾部呈叉状,用细阴线雕出了鱼眼、鱼鳃和鱼鳍,背鳍前段钻一圆孔,一肢伸出于前腹下方呈匍匐状,形态生动 逼真。

正如前文所提及,鱼作为一种生殖愿望的具体物像载体,而玉鱼在很大程度也继承了这一特性。商周时期人民佩戴玉鱼的意义与史前人民的愿望不谋而合,即佩戴形式来获得鱼类强大繁殖能力,笔者以为玉鱼可能是商周时期人们对于繁衍后代这一愿望的物像寄托。

(二)春秋、战国时期鱼图像

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战国时代背景之下,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剧烈,却有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氛围,正因为此原因也推动了艺术的繁荣发展。人们逐渐将关注于当下的生活以及自身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工艺绚烂发展。较之前相比,青铜器鱼纹饰从之前凝重、繁缛的风格逐渐走向生活化、写实化。鱼纹着重就绘制鱼鳞的部分进行绘制,具有条理感和密集感。线条流畅生动,以弧线和曲线为主形象刻画了鱼的自然动态之势,兼具写实与浪漫的特色。此外,在这一时期组合图案出现了大量表现渔猎、攻占等富有生活气息的画面,此时的鱼图案简洁精练,活泼而富有生活情趣。例如战国时期的青铜壶——战国宴乐渔猎攻战纹壶。其在其第二区右面一组为射猎的场景,清晰可见的为鸟兽鱼鳖的图案,或飞、或立、或游。在战国宴乐渔猎攻占纹壶的下腹部,其中一组的图案即为水战的场景,在船下有鱼鳖游动,表示船行在水中。战国宴乐渔猎攻占纹壶中的鱼纹饰虽小,但别具一格,形象逼真。此时的鱼纹饰已不仅仅是人们心中所愿的物像体现,而是作为场景辅助的 装饰。

三、深沉且博大——秦、汉时期鱼纹符号

秦汉时期,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在秦代这一时期的鱼纹图案主要集中在秦始皇宫殿的石砖瓦当之上,汉代的鱼纹装饰表现在各个方面,如青铜器、画像石、画像砖、瓦当等,造型自然质朴,装饰感强。

(一)瓦当鱼纹

秦汉时期的瓦当以其古朴、苍劲的艺术魅力而闻名于世,瓦当艺术既具有实用性,又富于装饰性。其中的鱼纹题材更为自由、活泼、开放。画面更具写实、生活性,散发的艺术魅力博大精深。例如秦代的图形瓦当残片上见两鱼图像,其中一鱼形象完整,写实且浑然天成,既是对动物形体的崇拜,又是对生命活力的向往,具有自然和浪漫的美。汉代时期瓦当图案的鱼纹有了更进一步的演进,在瓦当中对于鱼的刻画主要集中在鱼的鳞片排列规则,鱼尾刻画真实,此时鱼纹的发展逐渐从抽象化表达方式的神坛走下,逐渐向写实性的特征发展。

(二)画像石、画像砖鱼纹

画像石和画像砖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数量庞大且内容丰富。画像砖是汉代厚葬的习俗下的产物,因此鱼纹装饰带有驱鬼护墓消灾的象征意义。[5]此外,捕鱼狩猎是汉代画像砖最常表现的内容之一,生动形象刻画了人们日常的生活之趣。例如人们所熟知的《弋射收获画像砖》。此图设计精妙,造型生动,在上半部分体现渔猎场景,将水池中,荷花垂露,大鱼浮游的场景描绘地惟妙惟肖,这一场景也为研究汉代时期人们生活提供了直观证据。在此基础之上,笔者以为鱼在艺术作品中除作为画作的内容之外,还蕴含了当时人民对鱼的喜爱。在史前时期已提到鱼作为一种生殖崇拜的象征,其祥瑞含义在历史中不断延续,鱼不仅作为大自然的馈赠的鲜美食物外,在此画像砖中 更能传递出人们祈求丰收、祈求儿孙满堂的美好精神寄托。

(三)青铜鱼纹

汉代时期的青铜灯具形式多样,雁鱼灯就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青铜实用器。飞禽衔鱼的题材和形式早已出现,凤鸟衔鱼,孔雀衔鱼等在汉代尤为丰富,因“鱼”和”余“同音,“鱼”又为富贵的象征,因此雁鱼灯寄托了人们美好的生活愿望。此外,雁鱼灯凭借其精致的工艺,独特的材质,其中运用了墨线勾勒出鱼的鳞片,华丽高贵且栩栩如生,加之,雁鱼灯具有防止空气污染、节能环保功能,当点燃时,烟雾通过鱼和雁颈导入雁体内,防止了室内空气受到油烟的污染。笔者认为汉代雁鱼灯的功能之美、造型之美、结构之美的特点,不仅具备实用美和功能美的独特魅力,并且表现了人们单纯、朴实的愿望之美,承载了其深沉且博大的内涵。

四、瑰丽且精细——唐、宋时期鱼纹符号

唐宋时期的鱼纹图案发展为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鱼纹图案的装饰性得到了空前发展,并赋予了鱼纹的吉祥含义。鱼纹在唐宋时期作为富贵的象征,而随着宋代的陶瓷业不断发展,鱼纹图案也就随之而来运用到了陶瓷装饰。

(一)鱼袋

唐宋时期官僚制度森严,而鱼袋是唐宋时期高级官员用以代表身份等级的配饰。唐代最初为鱼袋,逐渐在宋代演化成为鱼饰。唐乃李家天下,因“鲤”与“李”同音,因此成为官员的配饰。唐代鱼袋已分为中前期的圆形装饰或无装饰鱼符的鱼袋与晚期袋面连续凸起的两种鱼袋,其形状多呈长方形制。长方形的鱼袋多于唐代的画像石、传世画、石窟壁画等艺术形式之上。例如唐惠庄太子李墓石门左右门扉的两位相对而立的男侍,其腰间皆配有长方形无装饰鱼袋。如唐中宗定陵酋像中有带有装饰的花纹鱼袋。宋代继续沿用唐代的鱼袋制度,但鱼袋已成为徒具形式之物,仅在袋上用金、银饰以鱼形。两宋时期鱼袋出现在石雕像、石窟壁画、传世画作之上。例如五代画家周文矩的画作《文苑图》中的文人,头戴翘角幞头,身穿紫色官服,束玉銙带,腰右侧系有双拱形鱼袋,鱼袋底部为红色长方体、顶面为黄色。画中人物身穿紫色官服,腰派戴金鱼袋,这无疑是画面中身份最为显贵的人。此外,宋代的《春游晚归图》描绘了一位年老官员骑马晚归回望的场景。其腰部右侧系有金色双拱形饰物即为宋代的鱼袋。[6]

(二)瓷器鱼纹

唐代是陶瓷蓬勃发展的时代,鱼纹呈现出与当时社会风气所融合的特点,向往肥硕、丰满、写实的特点,并出现了新的鱼纹形态,出现了类似摩羯鱼的鱼纹和金鱼。

唐代时期极富趣味的邢窑白瓷三鱼纹擂钵,在钵内底中部运用弧线勾勒出三鱼身的“三鱼共首纹”。鱼纹的鱼鳞和鱼尾线条细密,刀法较随意,装饰意味中带有一丝质朴的美感。鱼纹题材在入宋后的瓷器装饰中应用非常广泛。例如磁州窑的装饰内容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瓷器中鱼的品种十分丰富,表现了鲤鱼、草鱼、鲶鱼等多种鱼的形象[7]。磁州窑的绘饰线条简洁,墨迹不多却生动活泼,颇具写意画的意味。如磁州窑的白釉黑彩孩儿垂钓纹枕。简洁地描绘了童子身着长衫、手持鱼竿专注着盯着鱼漂。几条小鱼在水中围着鱼饵觅食,用黑色剪影手法刻画鱼纹。整个画面简洁、主题突出,这种鱼纹装饰的构图与传统中国画表现意境的手法极为相似。鱼纹装饰的重要载体——瓷器行业的工艺品为鱼纹图案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五、雅俗且共赏——宋至明清时期鱼纹符号

这一时期的鱼纹图案正式由“神性”向“人性”转变,真正的融入了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鱼其“吉祥”的寓意和带有装饰意味的图案相结合,成为民间艺术中一大重要要素。

(一)瓷器鱼纹——鱼纹藻瓷器

在这一时期,鱼纹装饰从贵族走向普通大众,因鱼与余谐音,因此人们更喜爱用鱼代表象征富余的吉祥物。鱼纹藻是我国传统的纹饰之一,以鱼纹为主,配以莲荷、水草等加以点缀。元代青花鱼藻纹罐器身中段绘有莲池、草鱼等内容。鱼藻纹形态准确,水藻鱼乐的意趣凸显动静相宜的趣味。瓷器上的鱼纹则象征财富、好运有余、子孙繁荣的象征意义。明代时期的鱼纹装饰以景德镇为中心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场面,明代时期的鱼纹绘画装饰性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如明代嘉靖官窑青花五彩鱼藻纹大罐,鱼鳞以线勾勒,以黑彩点睛,悠然自在、形态各异。纹饰疏密得体,细致入神,整体呈现出浓艳色泽、艳丽华贵。正如董其昌所说:“妙在能合,神在能离”,这件艺术品与晚明文人所崇尚的返璞归真的审美理念相吻合。

清代早期的鱼藻纹多继承明代绘画的特点,清中期鱼纹装饰画风细腻,绚丽多彩,装饰意味浓重,采用中国画式的构图方式,吸收工笔的笔墨手法,整体鱼纹凸显体态匀称丰满的特点,鱼身的鱼鳞以及其明暗面都清晰表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西方油画的意味。[8]鱼纹藻瓷器有着丰富的内涵,人们借物抒情,形成了吉祥特色、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样式。

(二)民间形式鱼纹——年画、剪纸

年画作为一种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传统年画中常见的是鲤鱼、童子、莲花、莲蓬、莲叶组合构成的年画“童子抱鱼”“连年有育”“鲤鱼献宝”,他们大多为一个胖乎乎的小娃娃怀抱腹部圆鼓、活蹦乱跳的鲤鱼,身边还围绕着莲花、莲蓬。其炫目的色彩和浓重的笔墨勾画出此明快艳丽的吉祥内容,象征吉祥美好,生活富足。以清代时期杨柳青年画为例,画中娃娃形象生动,抱着超大鲤鱼,娃娃眉眼带笑,眼神灵动。《连年有余》为杨柳青传统代表年画之一,进一步突出了人们对 幸福生活的美好期盼,显示出平常百姓独特的艺术审美感受。

同样,剪纸同样作为装点生活的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之一。鱼因与“余”、“裕”、“玉”相谐音,便有“连年有余”、“富贵有余”、“金鱼满堂”等与鱼纹相关的剪纸。鱼形图案丰富多彩、屡见不鲜。清代时期,山东民间剪纸代表作品《金鱼缸》鱼纹装饰造型简练生动、形式完美、寓意吉祥丰富,具备强烈的地域特色。鱼纹装饰将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其特有的形式表现出来。

六、结语

鱼纹历史的发展源远流长,已经逐渐形成一种特有的精神和观念,从时间维度来看,不同历史阶段都能欣赏到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鱼纹装饰。中国传统鱼纹装饰不仅凝聚当时人们的智慧,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习俗。从史前文化的抽象特点,由抽象转为写实,逐渐走进平民大众日常生活中;由神化转变为世俗化,其独特的装饰魅力经久不衰。鱼纹装饰内容之多、之丰富,它折射出从远古到如今不断发展的艺术历程。然而对于传统鱼纹的探究仍需不断深究,继承且推陈出新,使鱼文化在艺术之路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猜你喜欢
鱼纹时期图案
年年有“鱼”
基于传统鱼纹的中老年女装图案创新应用方法
鱼纹瓷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清代时期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