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非遗传承及保护之现状

2023-10-06 13:43:14王程太
非遗传承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山歌技艺文化遗产

王程太

深圳市一批比较有价值的项目已分别列入区、市、省、国家级保护名录,包括区级名录200 余项,市级名录98 项,其中,省级以上名录40 项,国家级名录9 项;我市先后公布了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87 名。

一、各门类资源项目的数量、特色与价值

民间文学类有“陈仙姑的故事”“望烟楼的传说”等66 项,分布在全市10 个区,福田区、南山区、宝安区挖掘得比较多。这些民间文学类项目,有一定的文学研究价值、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各区都注意收集这类项目,或引入学校课堂传播,或编辑出书,光明新区已将“陈仙姑的故事”编写成粤剧,拟上台公演。

传统音乐类有“石岩客家山歌”等16 项,分布在全市10 个区,以客家民系聚居地和海边地区较多,广府民系聚居地也有“哭嫁歌”“老人歌”“四季歌”等。我市已将山歌类总汇为“深圳山歌”。“深圳山歌”以客家山歌为主,兼有大鹏山歌、龙岗皆歌等。深圳山歌与梅县客家山歌不同,两者是同源不同流、同宗而不同形。因为山歌为群众喜爱,特别是老一辈原住民更有感情,所以在娱乐大众、联络乡亲、交流感情方面能发挥较好的作用,具有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大鹏山歌则是用“大鹏军语”来演唱的,“大鹏军语”的来源可追溯到明代建立的一个千户所城,因此也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传统舞蹈类有“沙头角鱼灯舞”等25 项,分布在全市10 个区。其中,狮舞、麒麟舞、龙舞最多,有“白话舞狮子,客家舞麒麟”之说,而其中麒麟舞又最为多见,目前在深圳的客属地区至少有五十支麒麟队。“沙头角鱼灯舞”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是反映各种鱼类在海中生活的广场男子群舞,利用鱼灯在晚上表演,与其他地区鱼灯舞有较明显的不同,是联系深港两地同胞的民俗艺术桥梁。历史上英帝国主义强占香港期间,鱼灯舞风行深港两地,联络着同胞骨肉情谊,而在香港回归之后,鱼灯舞一样得到深港人民喜爱,两地人民都为“沙头角鱼灯舞”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欢欣雀跃。目前,我市文化部门和盐田区文化部门都准备加大力度传承、发展“沙头角鱼灯舞”,拟在沙头角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园区(基地),保护“沙头角鱼灯舞”“盐田山歌”“天后宝诞”等一批“非遗”项目。狮舞、麒麟舞、龙舞在我市很普遍,狮队多次在全国赛、国际赛获奖,麒麟队也在前段时间举行的广东省麒麟大赛中取得三金三银的好成绩,龙岗舞龙队也在国际赛、全国赛获奖。下沙村有一条一百多米长的“巨龙”,威风壮观,平湖的《纸龙舞》也颇具特色。狮、麒麟和龙都是岭南地区传统吉祥物,每到节日、喜庆就必须舞起来,发展态势良好。麒麟舞是深圳的一大特色,队伍数量为全国之最,且演员功夫好,观赏性强。观澜松元厦村的麒麟队历史上还出现过两个武举人、五个武秀才。深圳的醒狮也很有特色,福永、新安一带的醒狮以高桩技术著称,而松岗“七星狮”又以传统地狮为特色,有“与蛇共舞”“与鱼共舞”等绝活。这些传统舞蹈,不仅对庆贺节日、娱乐群众、强身健体、鼓舞士气起到一定的作用,而且还起到联络海外同胞,共同振兴中华的纽带作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传统戏剧类只有粤剧、木偶戏、皮影戏3种,粤剧分布在全市广府民系聚居地以及部分客家民系聚居地。木偶戏、皮影戏主要分布在福田、罗湖等区。我市的传统戏剧主要是粤剧。《万丰粤剧》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明清时代。目前万丰村还有一个村办的专业农民粤剧团,多次获国家级奖,被誉为“深圳第二粤剧团”;该村还重修清代兴建的专门用于唱粤剧的“八音楼”,演唱粤曲粤剧的民间团体也办得很红火。我市专业粤剧团历史也很长,曾有过辉煌历史,特别是在传承传统剧目和改革粤剧等方面在全国影响较大。目前我市群众粤剧粤曲演出活动十分兴旺,社团遍布全市,粤剧艺术已进入部分小学课堂,“小小粤剧班”小有名气。深圳连续几年举办的“深圳(罗湖)粤剧节”吸引了海外多个国家的粤剧社团前来参加,影响很大。深圳还有外地传入的“传统木偶戏”和“皮影戏”,在社区也有一定市场。我市传统戏剧具有较强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曲艺类存留不多,有“弹词”“沙井弹唱”“龙舟说唱”“客家快板”等4 项,主要分布在宝安、龙岗、盐田、福田4 个区。“弹词”“沙井弹唱”“龙舟说唱”均已不见表演了,只是“客家快板”还在“客家艺术节”等演出中得到市民的欢迎,它流利顺畅,群众语言丰富,朗朗上口,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民间美术类有“内画”等多项,主要分布在南山区、宝安和龙岗区。我市民间美术类多为外地代表性传承人携来深圳发展的项目,如“内画”“剪影”“捏面人”“剪纸”“瓷板画”“布贴画”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细致精美,十分传神,深得群众喜爱。近年来,这些项目逐步得到社会重视,“中国民俗文化村”专请传承这些项目的老艺人前去设摊表演,文化部门和一些企业也会向他们发出邀请。近几年的“文化遗产日”,我市文化部门专请这些老艺人到“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表演,深得市民赞赏。这些民间美术类项目具有艺术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传统技艺类有“凉帽编织技艺”等数十项,分布在全市10 个区。我市传统技艺类项目比较丰富,其中最有价值的是“红釉彩瓷‘满堂红’制作技艺”和“香云纱染整技艺”。前者是在传统烧制瓷器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手段,创造出世界一流的彩瓷产品,胡锦涛主席曾把它作为国家礼品赠给俄罗斯总统普京;后者传承了古老的香云纱染整方法,染制出现代香云纱,畅销国内外,成为当今最时尚的丝绸制品之一。二者具有较强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后者还兼有历史价值。“草编画”技巧较高,能编出很多美妙的图案。“凉帽制作技艺”工艺也繁多,因做工精细,很有传统地方特色。《凉帽带、围裙带编织工艺》等还具有一定历史价值。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有“咏春拳”“白眉拳”“水围抢花炮”和“上步村龙舟赛”等多项,分布在罗湖区、福田、宝安、龙岗等区,这些体育活动有的与传统节庆有关,是节日助庆活动。“咏春拳”能在深圳发现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尤其该拳术的主要代表性传承人何海林大师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便定居深圳,为该项目的传承创造了非常好的一个平台。

传统医药类有“平乐郭氏正骨医术”等多项,分布在罗湖、福田、盐田、宝安、龙岗等区。“平乐郭氏正骨法”“骆氏腹诊推拿医术”和“贾氏点穴疗法”等,都具有科研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平乐郭氏正骨法”项目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市、区政府大力支持此项目的传承发展,已多次组织高层论坛和研讨会,拟建立传承中心,扩大医疗场地。“骆氏腹诊推拿医术”是家族式传承的医术,以腹诊治疗多种疾病,特点鲜明,目前两代代表性传承人都在深圳,有自己的医疗单位,关键在如何继续培养后人。“贾氏点穴疗法”是将武术中的点穴变为医用,治疗多种疾病均有成效,代表性传承人现任职于市中医院,已取得不少成绩和荣誉,目前他正带徒弟,传承本门医术。

民俗类有“沙井蚝民生产习俗”“大盆菜宴”“南水姊妹节”等77 项,分布在全市8 个区。“沙井蚝”是深圳最古老、最闻名的土特产。由于珠江沿岸现代化生产致使海水污染,沙井一带水质已不适合养蚝,当地蚝民沿海岸到它处寻找新的海滩继续养殖“沙井蚝”,因此“沙井蚝生产习俗”传承虽有困难,但还是能传承下去。它具有较好的经济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下沙村的“大盆菜宴”,声势浩大,每年都有海外十几个国家的侨胞应邀参加,席数和宴请人数两项列入“大世界吉尼斯大全”,具有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同时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下沙黄氏宗亲祭典”最有价值。该项目历史悠久,有文化内涵,仪式完整,传承完好,多年来坚持不懈,并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黄默堂墓作为依托,活动搞得很有声势,在海内外有很大的影响,对团结海外华人起了很好的纽带作用,具有较强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疍民婚俗”项目,因过去的疍民现在已移居陆地,基本不从事渔业,所以过去的婚俗已难于传承,只是其中重要的“水上迎亲舞”完好保留下来,有时安排在现代婚姻仪式中,有时也作为旅游民俗表演节目,有一定的文化价值。但“南头城婚葬习俗”与现实生活相距远,传承难度较大。

二、项目的濒危状况及保护工作主要存在的问题

我们清醒地看到,深圳市有些非遗项目的继承和发展面临不少问题,有的甚至比较严重:一是我市在加快农村城市化改造的进程中,“非遗”保护工作形势较为严峻。2004 年开始,我市全面推进撤村改居工作,已成为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农村的城市。农业、渔业已基本消失,不少与之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如“渔网编织技艺”“疍民婚俗”“渔业生产习俗”“客家凉帽编织技艺”“凉帽带、围裙带编织技艺”等,已经没有人再去从事这些活动了。最为突出的是福田区上梅林村的“凉帽带、围裙带编织技艺”这个项目。上梅林村从南宋至今,已有800 年历史。该村村民世世代代以农耕为主业,终年在田间劳作。因地处广东南部沿海,气候炎热,全年日照时间长,所以凉帽为常年必备的劳动保护用品。凉帽用竹子编制而成,呈圆盘状,直径约60 厘米,中心有一圆孔,便于将凉帽戴于头顶。但随着人的肢体活动或刮风等,凉帽很容易从头顶掉下,所以必须用带子固定。到了明朝中叶,上梅林村的妇女们开始习惯穿着一种“衫盛”。衫盛是当地方言,又名围裙,是穿着于上半身胸前的,也是一种劳动保护用品。衫盛的下摆有一根布绳,用来将衫盛的下端左右两角系于腰间。为了好看,妇女们在衫盛上绣花、镶花边,把系衫盛的布绳换成丝织带。这种丝织带是用几种颜色的丝线编织成的,有色彩、有光泽、比布绳好看多了。但最初所用的丝织带是直接用手编而成的,编成的带子很粗糙,无花纹,无图案,宽窄、厚薄都不均匀。

据第三代传承人邓英莲介绍,大约在清朝初年,民间发明了带翘和带筒。这两种编织工具的出现,使编织技艺有了质的突破。编成的带子光洁平整、均匀细密、宽窄一致。但最初用这种工具编织成的带子,还只是有经纬线,颜色也较单一,没有图案。到了清中期以后,开始在丝织带上织上图案,加上流苏等装饰。最早的图案比较简单,只是条纹和方块状图案。以后逐步发展,织成了菱花、梅花、兰花、三角花、莲藕花、鹞婆花、小乌龟花等多种图案。并在编织图案的过程中,形成了各种不同图案不同的编织口诀。使这种编织工艺愈来愈成熟,最终发展成为一门民间手工技艺。这种丝织带最初只用于衫盛,用来将其系于腰上。后来,妇女们也将这种丝织带缝在凉帽上,既作为装饰品,又用来固定凉帽,形成了现在的凉帽带、围裙带。其发展过程,也体现了上梅林妇女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但是,该项目目前的状况却并不乐观:第一,上梅林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几百年来,上梅林人一直过着农耕生活,凉帽和围裙是他们不可或缺的劳动保护用品,所以凉帽带、围裙带也就必不可少。而现在上梅林人已变为了城市居民,不再从事农业生产,也基本上不再使用凉帽和围裙。上梅林的妇女们已有20 多年没有编织凉帽带、围裙带。许多工具丢失,特别是许多口诀遗忘和失传,现在50 岁以下的人基本不会编织,最重要的传承人邓英莲,也已经82 岁高龄,视力受限,无法编织。第二,上梅林人的经济条件发生了改变。现在的上梅林人都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尽管凉帽带、围裙带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商业价值,但人们不愿为此再坐下来编织。年轻人也不愿学此技艺。使这项民间手工技艺的传承难以为继。第三,原材料来源困难,现在国内市场上已很少有这种规格的彩色丝线出售。

二是由于时代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一些传统的民间艺术后继无人,如深圳的山歌、粤剧、民间故事,曲艺,传统木偶戏等,年轻人学习和爱好这些技艺的很少。特别是深圳山歌,深圳山歌包括客家山歌、九龙山歌、大鹏山歌和龙岗皆歌;而客家山歌又包括了石岩客家山歌、观澜客家山歌、坪地客家山歌等许多不同风格、不同韵味的客家山歌。其实我们深圳的山歌与梅县山歌、龙岩山歌、兴国山歌是同源不同流、同宗不同形。它们之间虽有共同性、相似性,但差异性还是非常明显的。问题是我市目前能唱上述这些山歌的人寥寥无几,即使能唱的又都是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尤为突出的是大鹏山歌,大鹏山歌由于语言关系(原居民又称“军语”,与大鹏所城的建立有关,它既不是客家话,也不是广州白话,是多种地方方言的混合语言),对大量涌入外来人口的深圳来说,能听懂大鹏话的人有几个?连话都听不懂,谁还有兴趣学唱山歌呢?

三是全国支援经济特区建设,深圳人口构成已发生根本改变,外来人口数十倍于原住民,致使原住民传统风俗的承袭面临很多的困难,如“渔民娶亲礼俗”“侯王诞祭典”“姊妹节”等,较难开展传承活动。究其原因,主要是与己无关不愿参与,对当地的民俗民风不感兴趣。

四是由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如建大运会场馆设施,修地铁、高速公路、旧城改造等,要拆除一些传统建筑,给依托这些传统建筑而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带来困难。例如龙岗区准备拆除该区布吉街道的甘坑凉帽村旧村建筑,对“客家凉帽制作技艺”的传承有很大的影响。深圳的客家凉帽最负盛名的就是龙岗区布吉街道甘坑凉帽村生产的凉帽。甘坑村坐落在深圳罗湖老市区往北15 千米的小山坳里。据该村的家谱记载,该村的先民于明朝天启年间,由福建长汀迁徙到甘坑村开村建业,农耕以外的副业从事的就是竹子的种植与制作,而且远近闻名。甘坑凉帽制作的鼎盛期开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当时,甘坑凉帽村为广东省外贸唯一出口凉帽的生产基地,每月生产4500 顶凉帽,其中一半出口港澳、东南亚、英国、荷兰等地,深受海外华侨客家妇女喜爱。到了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随着各种价廉物美的旅游帽出现,老艺人相继辞世和年轻人没有继承,甘坑村50 多岁以上会织凉帽的人,剩下不多。九十年代后期,全村只剩张正保一户人织凉帽卖,每顶25 元,一家人每月做30 顶左右,零星售卖,帮补家计。2002 年,张正保逝世,此后全村再没有人织凉帽了。该项目传承困难的原因不少:(1)由于当地农村已经城市化,已经没有农耕,戴凉帽习俗接近消亡,加上市场上帽具琳琅满目,人们的选择多元化,凉帽不断市场萎缩。1980 年后,村里为顾及全村老百姓吃饭问题,被迫将凉帽山竹子砍掉,推平建工厂和住宅区,原来偌大的凉帽作坊已改作“凉帽影剧院”。目前,凉帽村旧址仅存两条破旧的小巷,而且面临拆建改造。(2)制作工艺种类多,33 道工序复杂细致,工时较长,成本上涨,凉帽价格太高无人购买,如若太低,亏本就做不下去,凉帽师傅不愿再织。(3)凉帽手工制作的习艺时间长,机械化难以生产,全靠手工刀砍、破削和编织,年轻人多不愿学,目前已后继乏人,特别是编织福禄寿字样和花纹图案,目前仅存1 名会编织的师傅,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张航燕也年近六旬。

五是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现代生活相距太远或为当代人思想不愿接受,传承困难,如“南头城婚葬礼俗”“哭嫁歌”“哭丧歌”等。还有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存在因代表性传承人年迈而濒危的问题,如“松岗‘七星狮’舞”,老师傅70 多岁,“与蛇共舞”等绝活无人敢学;还有松岗的“赛龙舟”,因茅洲河的治理遥遥无期,无法开展传承活动。

深圳市非遗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开展了几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虽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是田野普查还不够广泛,不够深入,有的街道根本就没有开展过普查工作。二是市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至今尚未解决编制问题。市非遗保护中心只有机构,没有编制;有些区还未正式成立“非遗”保护中心,原有的非遗保护办公室也没有编制,这对稳定专业人才队伍是极为不利的。三是虽然已建立固定的财政拨款渠道。每年拨给的专项经费严重不足。四是大部分“非遗”项目还处在收集、整理资料存档和申报名录阶段,还未开展实质性的保护。五是市、区“非遗”保护理论队伍还未成立,理论工作薄弱。

三、传承与保护规划

1.对已经建立了市级以上名录的项目实施重点保护

普查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第一步,对已经发现的非遗项目按具体情况实施有效保护是当务之急。市文化部门将加快推进列入市级以上项目保护方案的制定工作。目前,市和区非遗部门将采取“以点带面”的方法推动全市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具体做法:每个市级以上项目都有详细的保护计划和保障措施;每年必须开展多次传承活动并得到市里的经费补贴;凡被授予代表性传承人称号的,除了开展传承活动,还必须带新学徒,同时与市保护中心签订传承协议并获得传承资助。

2.落实有关非遗工作法规

我市已经制定并公布了《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评审管理暂行办法》和《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及保护暂行办法》两项地方规范性文件,在今后的非遗保护工作中将按章依法开展工作,促进我市保护工作规范化、法制化。

3.继续开展普查和申报工作

十多年的普查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并不意味着结束。为了抢救、保护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把普查作为常规性的工作,并向深度和广度推进,特别是对民间文学、传统医药、民俗等前段普查涉猎未深的类别加大力度,对已挖掘出来的项目也要不断完善,逐级申报名录。

4.争取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或展示馆

我市已经发掘出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保存、展示、研究这些前人留下的珍贵的宝藏,建立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或展示馆势在必行。

5.组建非遗保护理论队伍

非遗普查申报开展以来,虽然我们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对相关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非遗保护工作发展的需求还很远,下一步我们将与我市高校合作,重点抓理论队伍建设,推出非遗理论研究成果。

6.整体性保护与生产性保护相结合

大鹏半岛目前是我市唯一尚未开发的地域,以大鹏所城为中心,其周围的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凉帽制作、舞草龙、舞麒麟、山歌、咸水歌、疍民婚俗、民间故事、客家婚俗、客家服饰、客家民俗等)是十分丰富的。任何民族、社区或地域群体,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遗存都不会是单一的。因此,从保护方式和形成保护生态两方面创造整体性保护的环境十分重要。只有如此,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才会在交互的影响中,得到更好的延续和发展。

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对一些传统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生产性保护是一种最有效的保护方式,这是因为传统技艺具有自己的特点,它们大多数并非仅靠传承人和技艺的传承就可以存在,而是需要通过产品的生产和市场销售而生存。也就是说,传统手工技艺只有在“生产中进行保护,用生产促进保护”。比如:“香云纱染整技艺”等,如果离开生产,它就不复存在,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客家凉帽”如果改变它的功能与用途,不把它作为实用的物品,而将它作为欣赏或观赏的旅游物品推向市场,形成产业化生产也许就不那么濒危了。

7.借助各种有利契机展示非遗

深圳申办“大运会”成功,鼓舞了全体市民,我们就借助“大运会”这个有利平台,展示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让世界认识深圳。不仅认识深圳的现在,还要认识深圳的历史;不仅认识迅猛发展的中国,也要认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四、今后保护工作的思路

1.必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工作作为市、区文化部门重要日常工作。

2.努力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长效机制,包括落实工作机构、争取人员编制、加大经费投入和建立有关法规等。

3.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城市建设结合在一起,使各级政府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城市规划。

4.继续加大非遗保护的宣传工作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宣传非遗保护知识,提高市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度,加强市民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5.加快筹建深圳市非遗博物馆或陈列馆,免费向市民开放,同时,鼓励社会、企业、个人兴办民间非遗博物馆或传习馆。

6.努力打造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品牌。市、区联合推进龙岗区坂田街道非物质文化遗产街建设,以充分展示部分国家级、省级和我市市级非遗风采。

7.不定期举办深圳非遗保护工作高峰论坛,编辑出版有关非遗保护研讨理论文章。

8.让非遗走进校园,迈入课堂。

总之,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仅是政府的事情,更重要的是需要全社会的参与与支持。只有这样,深圳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才能真正做到好上加好。

猜你喜欢
山歌技艺文化遗产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工会博览(2022年33期)2023-01-12 08:52:40
山歌还要妹起头
与文化遗产相遇
小读者(2021年6期)2021-07-22 01:49:46
山歌
黄河之声(2021年7期)2021-06-21 13:59:22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 08:59:08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文化产业(2020年23期)2020-10-15 08:00:12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10:24
三百山山歌
心声歌刊(2019年3期)2019-06-06 02:52:32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中国自行车(2018年7期)2018-08-14 01:52:44
苗山歌
民族音乐(2018年2期)2018-05-26 03:0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