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美育教育对高校大学生的引导性
——以原创校史剧《大樟树下》背景音乐设计为例

2023-10-05 23:32:02吴俊泽
河北画报 2023年10期
关键词:背景音乐美育音乐

吴俊泽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一、现阶段高校美育教育发展现状

现阶段高校在伴随着教育体系中的不断改善和完善,除专业相关课程外,思想政治的教育也在高校教师育人和大学生学习环境中地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同时现高校相继对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层面地组建了一定的师资力量,有了鲜明及正向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这也给了在思政教育的同时对美育教育形成了完备的思想政治的知识课程体系,但从现代大学生美育教育效果方面来看,收效甚微,以致出现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设置课程的局面。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对新时代高校美育改革发展提出明确要求,规划了改革发展路径,明确了相关政策和制度。受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时代的进步,现阶段互联网信息技术更加普及,在这种情况下,美育教育在我国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改善学生审美的品位能够影响将来的情感抒发和人文意志。高校虽已开始探索怎样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和教育方法,但是却没能够更进一步发掘各个专业文化背景和通识性美育教学之间的联系和未能够紧密结合。主要问题如下:

(一)重视不足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经济时代,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也得到了很大提高的改善,当代青年大学生们作为我国未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其进行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从高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和培育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来坚定理想,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1]。

对于当代的高校大学生来说,他们在学校期间所要面对的学习情况和就业压力越来越重,大部分精力和时间都花费在了专业课程和技能的学习上,对于美育教育类非专业类的课程并不被关注和重视。其实,目前很多高校在很多的课程都有穿插美育大类的教育,但却只停留在的表层的学习上,例如音频、视频的鉴赏等。没有能够有效地通过美育教育将艺术的本质进行传达。大学生群体普遍心思敏感,非常容易陷入自卑、迷茫的情绪中。当某件实物未达到自身的任务目标时,特别容易出现自己对未来期待的一种反差感,其产生的迷惘情绪无处寄托,出现对生活的“审美疲劳”,仅仅通过课堂上的“理论型”美育教育无法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长久以往则会对美育教育失去“新鲜感”。

(二)缺乏引导

美育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互通本质的关系。从理论上来说,美育是培养受教育者对美好实物的追求及对美的认知,引导其对真、善、美的追求与创造,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于对大学生的审美价值的培养的体现。可见,在一定程度上美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对真、善、美追求的过程,即美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关系就是美与善的关系[2]。通常艺术大类的专业课程,是有非常强的专业性来支撑的,所以现有的普通美育类课程是无法达到或满足其真正的美育教育目标。需加大美育类课程的内容监管和质量要求,同时加强对高校学生的引导。

针对各类学科学生特点、发展需要、美育教学的不同模式需要,进行美育类教育的课程调整,以多元化的美育课程来展现,可有助于高校学生的艺术领悟能力和思维独立能力,同时也可转变教师观念,创新通识美育课程内容,更好地培养符合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二、背景音乐设计对美育教育的实施效果

(一)背景音乐的设定机制

在建党1 0 0 周年之际,被“中国新闻网”“学习强国”“中国蓝新闻”等媒体相继报道的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百年校史原创话剧《大樟树下》,用活档案史料,提炼时代要素,立典型人物,将党的百年辉煌与学校的悠扬历史展现在舞台上。“百年大剧”舞台展演具有重要意义。打造有厚度、有力度、有温度的“思政大课”“精品党课”,以生动鲜活的故事带领教育者追溯“教育初心”面对当前思政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需求。以舞台结合音乐是潜移默化中发挥其美育功能的方式。通过把“校史、党史故事”搬上市文化馆、广大社区的舞台,在内容上着力引导师生关切重大社会热点和帮助解决需求侧自身如何成长发展的疑惑的思想问题,得出在建党百年的重大感悟,明确个人需要承担的最重要最现实的使命担当,体现教育初心和人文关怀,发扬党史内涵。

(二)背景音乐设计在美育教育中的特点

通常高校大学生主要活动基本围绕唱跳型歌舞晚会、校园广播、观看影音、露天弹唱沙龙等活动方式来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但通常在校园内的学生对音乐的“美”并不是主动认知的,因为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抽象的存在,除了部分音乐专业学生以外,他们所以欣赏到的无非就是节奏的快慢及旋律是否朗朗上口。这时,音乐所体现出的美育教育则变得少之又少。作为该剧的配乐负责人,在以尊重话剧大背景的前提下,把音乐“形象化”是背景音乐设定的主要依托。与编剧、导演反复沟通,通过提炼剧本内容,将剧本与音乐不断磨合,努力将观众的情绪与思想往舞台上引导。该话剧的背景音乐设计通过了大量的影视剧音乐作品分析,反复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巧妙利用了音乐艺术的易于传播以及听觉感官上特有的不可替代性,唤起高校学生观众群体的共鸣,使大学生对其产生别样的“新鲜感”。而富有意味的音乐选取,则能给现场带来意想不到的美育教育效果。

高校可以开展与美育相关的课程、讲座、报告,如与美学、社会学、艺术等相关联的内容,在开展过程中不断弘扬传统文化,同时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不仅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而且能让大学生感受到课程活动中所传达出的思想政治内涵,提升文化素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3]。校史剧《大樟树下》是戏剧艺术育人联动的党史教育和美育教育的结合体,积极构建符合大学生心理需求与美育教育的活动形式,进而在这一教育基础上,全面提升美育教育的活力,吸引大学生在观看时能够更投入地参与到此项教育活动中,积极调动学生主动吸收与消化美育教育的内容,提升自身在品格和素质能力,并将党史教育理论自觉转化为外在行动。该剧共分割成“冬之篇-府衙夜谈”“春之篇-白云建业”“夏之篇-好溪兴学”“秋之篇-奋进新时代”四幕进行。在“府衙夜谈”中,除了音色低沉的弦类乐器铺垫以外,为使场景更贴合剧目,同时加入了风声、雨声来体现出“夜谈”的安静和神秘感。对现场观看的大学生起到了一种自然代入的思想情感。“白云建业”中,背景音乐插入了著名作曲艺术家陈光荣在电影《建军大业》中的一段插曲《希望》,配合着舞台上演员投入的情感,将背景音乐完全“立体化”地展现在观众眼前,这种呈现方式就像是无形的桥梁,它不仅连接着高校大学生的情绪和思考,更是将美育教育通过如此“新鲜”的方式来对高校学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奋进新时代”中的紧张急促的进行曲风格的背景音乐设定,再次引发学生共鸣后转入平缓悠扬的音乐,将他们根据背景音乐的转换不断地变化着自己的心态。

(三)设计背景音乐的原则

音乐类的美育活动,是音乐教师以音乐艺术为教育载体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他们审美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以增强学生审美意识。近年来,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我国各类高校虽然都开设了音乐课程,但在教育实践中以音乐技能教育为主,忽视音乐教育对学生的美育功能,综合素质较低的情况,造成了许多学生在专业技能学科上的偏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应当对现有的音乐教育活动进行改革,重申并肯定其在美育方面的重要地位[4]。如何设计背景音乐,需要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是在设计该剧背景音乐之前反复打磨的关键和前提。因为美育教育是一种建立在感性的理性教育基础上,从感性到理性,再从理性回到感性,它们是彼此相互关联的,这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不可或缺。因音乐设计进行的美育教育提供了影响和启发高校大学生专业学习的研究、探索性的思维方式。通过话剧进高校的交流实践来看,音乐强度一定不能盖过话剧本身,要以“环境音乐”为前提,创造出没有违和感的现场环境,是要让现场观众的精神状态被动地进行调节和变化,也是要让高校大学生在欣赏到话剧艺术魅力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审美,结合舞台表演使学生们感佩先贤躬行创校“参天之树必有其根”的崇高敬意。通过音乐来进行审美教育必须遵循其特有性的原则与规律,通过优秀艺术家的音乐艺术作品,结合舞台演员的展现,会给人以正面积极的审美体验,继而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目的。在高职院校开展通过音乐进行美育教育,不仅满足了社会对高素质高职人才的需求,更顺应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趋势。将思政课搬上舞台,作为关键课程改革创新的维度,面对当前思政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需求,在内容上着力引导师生关切重大社会热点和帮助解决需求侧自身如何成长发展的疑惑的思想问题;得出在建党百年的重大感悟,明确个人需要承担的最重要最现实的使命担当,在美育教育上更是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和教育理念。

三、背景音乐设计在美育教育中的启发

(一)美育教育的多元化角度

塑造和培养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仅靠浅薄的美育教育不足以对高校大学生达到“育人”的目标,音乐艺术教育在培养人格健全和正确三观的过程中都具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也可起到一定的思政育人的效果。音乐艺术作为艺术文化的重要分支,被纳入高等教育体系中有已有百年的历史,但美育教育体系中,音乐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却不甚相同,并在这期间不断发生着变化。直至目前,不同高校对音乐的定位仍有不同,一是将音乐作为高校大学生在校文化艺术活动的形式之一,培养审美能力和水平,以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二是将音乐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培养以音乐为主业的专业化表演、教育、研究等音乐人才[5]。本文所议的高校音乐美育教育,专指以培育高校大学生专业人才为目标。该部剧可以说是高校在新时代“以史育人、以文化人”思政课改革的创新和美育育人的又一探索。其音乐的设计可以传达画面难以表现的抽象情感,设计话剧的音乐设计也正是运用了音乐这一特性,将音乐与表演进行叠加,呈现并强化出多层次、细腻的美感。当代大学生正值青年,青年正是走在新时代前沿的人群,所以必须将这些新颖、带热度的音乐交流方式,通过巧妙的设计与结合,使高校学生能够怀着向往和好奇心,去用耳朵主动感受,学会与音乐交流,让高校学生体会“会说话的音乐”。想要将这一特殊的美育功能凸显,首先应从提升对美育功能的重视程度入手,明确开展高职院校思政教学的意义,为后续的高校大学生音乐审美奠定基础。通过音乐设计进行美育教育其中明确音乐欣赏的本质意义是一个精神放松和享受的过程,而后学生们应在放松和享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获得有关美育知识,继而实现高校对美育教育开展的预期目标,推动后续学生在专业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的发展。

(二)美育教育的构建性思维

美育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且同时应该关注美育教育中的感性教育和音美教育以及对发掘和创造的引导式教育。它是一把打开创造性思维的钥匙,引导高校大学生去发现美、体验美、判断美、构建美。将音乐审美活动只停留在感性认知层面,它只能实现感受与情感的呼应功能。这样便无法实现对音乐作品的准确审美判断与评价,更何谈去领略其表达美的丰富内涵。音乐欣赏分为知觉的欣赏、情感的欣赏和理智的欣赏等三方面。在音乐审美教育过程中,不能只是停留在知觉、情感欣赏,即感性认识,还需要进行理智欣赏,对音乐作品进行理性的分析,感性认识必须和理性分析相结合[6]。音乐设计是一门职业,而音乐设计中的美育教育则是一项关系职业的教育。通过校史剧的延伸,以校史剧为载体来结合其音乐的设计也是高校通过“学史力行、守好红色根脉、推进双高、全国文明校园建设”的一次集体思考。音乐是一种符号,它承载着诸多的情绪和意义所在,在剧中以不同形态、不同的心境跌宕起伏地出现。每当一个场景的音乐出现时,它所承载的内容会因为情节的变化而发生意义增值,化作更加丰富的内涵意义融入剧情。通过校史剧的政治价值,让大学生在受教育的同时,又能重新去审视在此过程中已接收到的美育教育信息,提升已收获的知识和认知能力的初始兴趣,进而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形成创造力,这就应该是由美育教育的过程去发掘直到得以实现。同时任何教育离不开思政,以这种音乐设计为出发点,对高校大学生更多的是新颖、少见的方式进行思政教育,也是希望该剧以思政课在优化供给内容上能够更多地体现美育教育的初心和人文关怀。在对高校大学生的美育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中,如何形成一种良性发展去适应当今时代的需求,且需在美育教育的不同方法和社会意义上做更多的探究。

猜你喜欢
背景音乐美育音乐
城市轨道交通背景音乐的选择和管理策略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背景音乐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学刊(2018年3期)2018-05-16 11:22:11
圣诞音乐路
儿童绘本(2017年24期)2018-01-07 15:51:37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风采童装(2017年12期)2017-04-27 02:21:42
背景音乐
幸福家庭(2016年12期)2016-12-22 19:30:02
美育教师
音乐
浅议广播节目中背景音乐的使用
新闻传播(2015年15期)2015-07-18 11:0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