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远欣
(四川师范大学)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社会弱势群体及其问题日益凸显。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开始关注到特殊群体的特殊教育。在我国特殊群体中听障人群约有2780万人,占全国残疾人的30%以上。据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听障人群占我国总人口的1.67%,其中6岁以下的听力残疾儿童约有13.7万人[1]。儿童时期是人生的基础阶段,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听力障碍严重影响了儿童的语言能力,阻碍儿童的认知、行为、情感等发展。所以,对听障儿童的听觉语言启蒙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创新是设计的核心,文章聚焦于听障儿童的启蒙教育,希望通过创新设计融入特殊儿童的启蒙教育中,设计将奥尔夫音乐干预对听障儿童听觉语言的改善能力运用于儿童玩具中,从而达到对听障儿童的声音启蒙作用,通过创新教育产品设计进一步帮助特殊群体的启蒙教育。
据悉,我国0-14岁儿童超2.2亿人,听力障碍儿童总数达460多万人,7岁以下听障儿达80万人,每年还将新增加听障新生儿3万余名。其中6岁以下的听力残疾儿童约有14万人,而在6-14岁的学龄残疾儿童中,只有63.19%正在普通教育或特殊教育学校教育[1]。
学前教育阶段是儿童听力、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从听障儿童的助听设备、声音启蒙、家庭教育、康复训练机构等都起着决定性作用。通过学者调研发现我国针对听障语言康复训练研究相对比较晚,虽然国家政策大力支持残疾儿童进入普通幼儿园接受同等教育。但在实践中,听障儿童并不能很好的参与融合教育中,很多学校的相关配套设施、专业教师等的配置不够完善,教师能否顾及到不同学生的需求、听障儿童和正常儿童之间的相处障碍等一系列问题不能很好的处理。所以,目前大多听障儿童语言的康复训练仍主要依赖于一些特殊儿童专业训练机构和特殊学校。而在康复治疗中常运用听觉口语、手型提示、综合沟通、辅助与替代沟通系统(AAC)等手段进行干预[2],借助科技设备和视觉提示来作为听力或语言的代偿方式,但是这些方式的专业性较高,很多康复训练机构以及家庭并不能很好的掌握和运用。
除此之外,听障儿童需要通过观察人们唇部发音动作、感受喉部声带震动等一系列方式引导感知语言,而现在大多康复训练机构和特殊学校中一个班有多个听障儿童,不能针对不同的听力损伤情况做出针对性的治疗。康复训练老师在大量的重复工作下不一定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对老师,听障儿童都是一种不好的学习体验。
沟通障碍会对有听力障碍的学龄前儿童的学习成果产生重大影响。根据H Skarżyński和A Piotrowska在2012年进行的一项研究,沟通能力与教育成就水平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这表明如果没有适当的沟通,有听力障碍的儿童将无法充分发挥他们的教育潜力。此外,研究发现,有听力障碍的儿童由于无法有效沟通,往往会表现出焦虑和抑郁的症状。这会导致积极性下降和孤立感增加,这两者都会进一步阻碍孩子的教育进步。所以,必须为有听力障碍的学龄前儿童提供有利于有效交流的环境。这包括提供必要的资源,例如手语或助听器,以及提供教师和其他专业人员的支持,以帮助孩子充分发挥其教育潜力。同时也需要一些特殊关怀的产品设计来帮助其提升学习效率。
对于听障儿童来说,学习发音的最佳学习期和普通儿童并不相同,普通儿童学习发音大多在出生到5岁之间,正常儿童5岁就大致掌握了普通话的基本发音,6岁就可以流利的运用了。而部分学者将听障儿童构音特点进行研究发现听障儿童2-3岁时掌握的音节、声韵、词汇等相当于普通儿童1-2岁的水平,所以,听障儿童的最佳学习期为3-6岁[3]。但1-3岁是听障儿童声音语言的启蒙阶段,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阶段研究表明在启蒙阶段对听障儿童进行良好的发音引导,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听障儿童未来的语言发展会有极为重要的提升作用。
听障儿童在学习发音的时候可能存在一定的发音心理障碍、容易出现发音不准无法判断、复杂音难以模仿等的问题。其中发音方法一样或接近或发音部位一样的音,对于听障儿童来说容易出现互相替代错误的现象。
根据假象感官补偿理论:在感官功能有缺陷时会运用其他感官去补偿代替。对于听障儿童来说,通常会用其他感官进行代替补偿听力上的缺陷。而有学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听障儿童的视觉触觉反应能力明显高于普通儿童,相对于普通儿童通过听音模仿学习,听障儿童更多的是利用视觉查看和触觉触摸声音的震动来进行发音学习[4]。
音乐是用组织音构成的听觉意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音乐和语言是相互相通的。国外学者研究发现大脑中对音乐的理解区域和很多对语言的处理区域有相同的脉络,可以尝试通过音乐来触发和语言的部分共通感,并以此理论基础开展了一系列将音乐训练用于听障儿童的康复训练的研究。其中高照勤等人将其接受治疗的听障儿童分为两组,将奥尔夫音乐教育法进行教学干预形成对照,经过六个月实验证明,通过音乐干预的听障儿童从语言表达、理解沟通等能力上均有所改善。杨莹等人对海外学者海德、于杰尔、高尔文等人的研究发现音乐训练可以对听障儿童学习、语言感知、听觉等方面有所改善,并提出三种音乐训练方法,希望通过利用音乐训练对听障儿童的听力语言等能力进行提高。
以上理论和部分实践研究可以发现音乐干预训练对听障儿童的听觉、语言能力均有所改善和提高。
听觉上的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对其智力的开发和性格的塑造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性格发展中容易产生自卑情绪和矛盾孤独心理。调查发现大多数听障儿童的认知能力和心理发育明显低于正常儿童。听障儿童通过接触音乐,用个性化的音乐来舒缓自身的焦虑烦躁等情绪,以良好的氛围改善听障儿童的心理问题和不良情绪。通过不同的音节互动、音乐训练方式激发听障儿童的兴趣,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和情绪行为,从而提高听障儿童的社会交流能力。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儿童教育的重视,儿童玩具不断推陈出新,越来越多的儿童早教玩具、启蒙玩具、益智玩具等出现,但市场上面向特殊群体的玩具寥寥无几,其中针对特殊群体的早教玩具更是有较大的市场空缺。听力障碍的特殊性对听障儿童学习、生活、心理情绪都产生了巨大影响。音乐作为打开孩子心灵的一把钥匙。在基于上文理论基础和调查研究,利用音乐训练对听障儿童的语言学习、感知、情绪和心理的改善作用与感官代偿理论相结合,设计出针对听障儿童新型教育玩具产品,促进听障儿童的教育启蒙和身心发展。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的综合性,创造性,从听障儿童自身出发,亲自参与诉诸感性。从人本出发,将孩子们天然的具有对音乐的创造性,可以根据自己的情绪、感受用音乐表达、用乐器演奏、用动作表演,甚至在没有乐器时能用其他的替代物来演奏,充分的体现了他们对于音乐的创造性。将音乐教学法融入教育产品,把音乐作为听障儿童声音启蒙的一个部分。以蒙氏教育理念作为开发原则,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和感官代偿理论,设计一款模块化的教育玩具产品。通过产品上不同的功能分区、将声音变得可视化、可触化、个性化。引导听障儿童感知声音,帮助听障儿童表达自身情感,适应新的环境,达到自我构建和心智发展的目的。
1.色彩设计
在针对特殊儿童群体的教育玩具产品中要注意到儿童的情感化需求,而色彩作为儿童最直观最鲜明的特征,不仅可以起到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还能帮助儿童加深对其产品的印象。对于听障儿童来说,将明亮的色彩融入教育产品中可以更好的帮助引导听障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再搭配不同的触觉,将视觉和触觉相融合帮助听障儿童理解声音带给自己的感觉,加深记忆,从而起到引导声音启蒙的作用。
2.外观设计
一般来说儿童玩具的产品造型更多倾向于自然生活中可以接触到或者可以看到的事物,以及一些动画片中出现的卡通形象,从而引起儿童的使用兴趣。而针对听障儿童来说,在结合色彩视觉和触觉的双重感知下,就不适合利用自然形态和已知的卡通形象,会导致儿童将教育玩具中学习记忆到的声音替代仿生形象的声音。所以在针对听障儿童的声音启蒙教育产品中应该多运用无声的几何形态,也便于模块之间的贴合。注意大弧度的倒角设计,扩大安全性的同时使之更富有童趣。还可以与积木等类似玩具结构相结合,增加玩具的可玩性,进一步吸引孩子的使用兴趣。作为儿童的启蒙教育玩具在整体设计中还应将尺寸增大,以防儿童误食的情况发生。
3.材质设计
儿童正处于身体的发育阶段,对有害物质的抵抗能力较弱,在启蒙教育产品中要选择无毒无害的材质。作为硬质产品,可以选用ABS、木材、橡胶等材料,其中ABS材料柔韧性好,强度高,是容易加工的高分子材质,坚固耐用并且无毒无味。而原木材质对环境和人体都没有伤害,保障儿童在使用教育产品过程中的安全性。
在对特殊儿童的音乐启蒙教育的产品设计中,从用户的使用需求出发,应该包含教育功能、娱乐功能和儿童检测功能。听障儿童音乐启蒙教育的产品设计中应设有一个共通的声音感受区、声音结合区和声音可视化区,三个功能分区相辅相成。帮助听障儿童从听觉、视觉、触觉多感官来感受声音。
1.可视化技术在音频上的运用
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将音乐中的不同音阶、节奏作为可视化技术,通过对不同音频的信息,将其发音震动频率数据通过艺术化的绘制方式展现出来,听障儿童可以通过观察不同的图形变化增加对声音的理解,感受音乐。艺术化的表达和绚丽的色彩变化可以进一步提高听障儿童的使用兴趣,增强听障儿童的专注力和创造性。
2.音乐节奏反馈机制
音乐节奏可以进一步帮助听障儿童区分不同的声音模块,先将单个音乐模块通过模仿人类发音的震动频率做出小幅度的震动触感,在以不同的音乐节奏形式进行短暂重复。当听障儿童体验到不同的声音频率后将不同单个声音模块相互组合后可以感受到不同发音的节奏其中有轻的、重的、快的、慢的等,可以帮助听障儿童更好的感受音乐,体验发出声音的震动,更好的帮助听障儿童语言学习的启蒙。
3.可编辑式音乐互动
在整个产品设计中考虑到是针对学龄前的听障儿童,为了增加儿童玩具的教育性、可成长变化性和使用周期,整体采用模块化设计,可以通过多重拼组将单个声音组合构成不同的音乐。听障儿童在感受初期并不能理解单个发音和音乐节奏,只能在初步的使用玩耍中找到感觉。在后期通过家长或老师的引导后有了出初步认知,可以通过玩具系统中带有音乐进行拼组,也可以自由拼组出各种各样的音乐韵律,和教育玩具有一个更好的音乐互动。发展儿童的注意力的同时预防听障儿童可能出现的孤僻、自卑等心理问题。
4.儿童监测功能
特殊群体在学习生活中,家长最重视儿童的身心健康问题,无论是在玩耍中的安全问题还是学习中的心理问题都是需要家长时时注意的。在针对听障儿童的启蒙教育产品中通过程序开发,搭载小程序将每个声音模块数据上传至手机,可以通过手机监测儿童玩耍的数据。还有之前提到的玩具系统中的音乐也可以同通过小程序组合好的音乐模块进行演示组合,更好的辅助家长运用玩具对儿童进行声音启蒙,增加亲子之间的情感沟通,构建完善人格。而听障儿童在后期个性化拼组音乐模块中,也可以通过系统数据分析出听障儿童在使用玩具时展现出的自身情绪。可以帮助家长更好的监测感受听障儿童的心理变化。
体验设计将使用者融入设计中,从整体感官上来说运用视觉和触觉双重引导教育启蒙,多种感官体验可以让听障儿童更好的产品交互。而在产品使用中,模块化的结构搭配内部磁吸设计可以帮助儿童将各个声音模块更好的组合,可以提高儿童的使用体验,也便于收纳。在教育沟通上,小程序的配套使用让家长也更好的参与听障儿童的玩耍学习中。通过教育启蒙产品帮助听障儿童更好的理解和感受声音语言,减少听障儿童产生不良心理状态和情绪行为的概率。
关于听障儿童的音乐启蒙教育产品设计为听障儿童的声音启蒙提供了设计思路,创新型的将声音震动的可视化和可触化融入现代模块化产品设计思路中,融合人声震动教育模式和音乐训练法利用视觉和触觉双重引导听障儿童感受音乐,感受不同的语言。促进听障儿童的认知、心理等发展,为日后的语言学习打下基础。增加和家长的接触,让自我封闭的儿童打开心扉,不仅仅是在治疗听障问题,更是帮助孩子解决心理问题和教育问题。创新教育产品设计可以帮助特殊儿童缓解心理压力;促进特殊儿童康复训练、教育启蒙,更好的融入现代教育中;提高特殊儿童社会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