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巍,李兵部,何忠伟,刘玉峰,秦天竺,王桂兴,王玉芬,侯吉伦
(河北省渤海鱼类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北戴河中国实验站,河北 秦皇岛 066100)
大口黑鲈(Micropterussalmoides)俗称加州鲈,为鲈形目,太阳鱼科,黑鲈属鱼类,原产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密西西比河水系,属广温性肉食性鱼类[1-3]。在水温1~36 ℃范围内均能生存,10 ℃以上开始摄食,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 ℃。大口黑鲈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且外形美观、肉质鲜美,无肌间刺,深受市场欢迎。1983年引入我国大陆试养,1985年人工繁殖成功后得以广泛推广,2021年全国的大口黑鲈年产量70万吨。广东省是我国大口黑鲈养殖第一大省,养殖面积约666.67 hm2,年养殖产量36.8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53%。大口黑鲈成为近几年我国淡水养殖鱼类中发展较快,市场价格相对较高且较稳定、养殖经济效益较好的品种。河北省的大口黑鲈养殖主要分布在邢台市和唐山市,因苗种主要依赖从广东、安徽等南方省份购进,产业发展比较缓慢[4-6]。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河北省大口黑鲈养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建议。
河北省的大口黑鲈养殖主要为池塘养殖,全省养殖面积约为100 hm2,占全省淡水养殖面积的0.28%,年产量1 881 t,占全省淡水鱼养殖产量的0.8%,产值近6 000万元,占全省淡水养殖产值的1%[7]。
河北省大口黑鲈苗种来源主要为从广东省引进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选育的“优鲈三号”。以直接引进水花为主。2020年开始进行本地繁育,但苗种繁育技术不够成熟,年繁育能力为100万尾幼鱼,无法满足周边省市的市场需求。
河北地区养殖模式分为池塘养殖和工厂化养殖[8]。全省池塘养殖面积100 hm2左右,工厂化养殖面积3 000 m2,工厂化养殖主要为针对越冬养殖的需求。池塘养殖水花苗种投放225万~450万尾/hm2,单产15 000~19 500 kg/hm2,工厂化养殖密度为500尾/m2,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养殖尾水治理要求,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养殖模式,近两年开发了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
池塘养殖模式按照单产19 500 kg/hm2计算,成本66.15万元/hm2,产值85.35万元/hm2,利润19.2万元/hm2。工厂化错季养殖模式成本较高,但利润也高。平均成本为22元/kg,利润25元/kg左右。总体来看,在大宗淡水鱼市场价格低迷的情况下,大口黑鲈养殖无疑是淡水养殖品种中效益较高的选择。
河北省的大口黑鲈主要供应京津冀市场。大口黑鲈市场价格波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1—4月价格相对稳定,5—9月价格逐渐上升至全年最高价,10月后,价格下跌至年初。全年平均售价为36元/kg。
京津冀市场供应量受限于南方商品鱼生产,因此在6—9月存塘量较低时,且由于高温、大口黑鲈不耐低氧,南方的鱼无法运到北方等原因,价格较高。维持在46~56元/kg。随着居民消费理念的转变,消费习惯也随之变化,更讲究食品的丰富化和高品质。大口黑鲈的上市规格为0.5~0.6 kg/尾,产品认可程度较高,市场供应量逐年上升。鲜活鱼是目前最为常见的消费模式,大口黑鲈由于没有肌间刺且易加工,受到大众的喜爱,未来市场容量会越来越大,很有发展潜力。
河北省的大口黑鲈苗种主要依靠从广东、安徽等南方省份引进,缺乏适应本地环境的选育种,并且在运输过程中也增加鱼种损伤和发病概率。苗种本地化繁育能力不足,特别是规模化繁育技术不成熟,苗种的规模化供应是河北省大口黑鲈养殖业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9]。
河北省大口黑鲈养殖仍有不少养殖户以投喂冰鲜杂鱼的养殖方式为主,随着资源量的减少,冰鲜鱼的价格不断攀升,现在冰鲜鱼的价格大概是3.6~5元/kg,饲料系数在4.0左右,饲料成本在15~20元/kg,不仅饲料成本高,因加大了劳动量也造成了人力成本增加,且易造成水质恶化、病害增多、用药量增加等问题。大口黑鲈的配合饲料存在价格偏高,品种繁多,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口黑鲈养殖过程中配合饲料的应用。河北省在大口黑鲈配合饲料的研究、生产领域尚属空白,制约了养殖规模的发展扩大。
河北省大口黑鲈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疾病病原主要包括病毒(虹彩病毒、弹状病毒)、细菌(柱状黄杆菌、诺卡氏菌)和寄生虫(车轮虫、杯体虫、斜管虫、小瓜虫)[10]。河北省由于苗种主要依赖从南方引进,长途运输加上南北水质的差异,加大了病害发生的概率。尤其是弹状病毒和小瓜虫疾病问题比较突出,且目前尚未有有效的治疗方法。病害问题高发,既影响养殖经济效益也易诱发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如何实现健康养殖,合理在养殖过程中添加益生菌类产品,提高养殖鱼体质,降低病害发生,同时减少鱼药的使用量和养殖尾水的排放,是解决河北省大口黑鲈产业可持续发展关键问题。
种苗是整个产业链的源头[11],应加快河北省大口黑鲈优质种苗基地建设。选育适宜本地环境条件的优质种苗,开展本地规模化苗种繁育技术集成与示范,增强本地苗种生产能力。发挥政府在水产良种产业中的主导地位[12],从政策和资金等方面对良种选育、本地规模化繁育给与扶持。充分利用河北省的区域优势,加快河北省大口黑鲈良种场建设,做好亲本质量控制、保存及规模化繁育等规划,保障产业健康发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将河北省大口黑鲈产业发展成为优势产业。
推广全饲料养殖模式。冰鲜鱼养殖饲料系数高、容易造成水质污染和增加外源病害感染风险[13],并且价格逐年上涨,不仅养殖风险高,易引发养殖水环境污染等问题,而且养殖成本也较高。全饲料养殖模式可以消除使用冰鲜鱼的诸多弊病,尤其河北省淡水资源相对匮乏,大大降低环境压力,是产业持续发展的前提。
探索错季繁育苗种和错季养殖模式,避免商品鱼集中上市,提高养殖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采取“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大口黑鲈的养殖密度要处于合理的范围,做好日常养殖中的精细化管理,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益生菌和中草药等物质,提高鱼体免疫力,运用科学的养殖方法,可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同时渔业主管部门、推广机构和科研院所应加强对各种病害的监测力度,开发快速鉴定病原的技术方法,引导养殖户对症用药,不滥用药,保障商品鱼质量安全的同时改善养殖环境,有效防治鱼病。
近年来大口黑鲈被称为“第五大家鱼”,产业发展势头非常迅猛。而河北省地处“首都经济圈”,内部环抱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市场空间广大。大口黑鲈“京津冀”市场的供应量受限于南方商品鱼的生产,价格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6—9月因南方存塘量低、高温导致鲜活水产品运输困难等原因,导致“京津冀”市场出现短缺,价格处于全年高位。因此应将河北省养殖的大口黑鲈商品鱼上市时间定在6—9月份,一方面能弥补“京津冀”市场的短缺,另一方面也能赚取这一阶段的高利润。
在当下大宗淡水鱼价格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发展大口黑鲈产业,对河北省改善养殖结构,提高养殖效益,增加渔民收入有着重要意义。随着全省水产养殖业积极推进绿色发展,大口黑鲈产业必定朝着生态、健康、高效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