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雪萱
一位朋友跟我分享,她从小就扮演一个非常成熟的角色,照顾自己的妈妈、尽量不让妈妈担心。但当她渐渐长大,发现自己在亲密关系中有强烈被照顾的渴望。这是不是童年的自己被逼着快速成熟,而忽略了“内在小孩”的需要?怎样才能让“内在小孩”安稳下来呢?
“内在小孩”指的是一个人孩童阶段所经历过的事情、所养成的观念,甚至是所受到的创伤、没有完成的期望和被满足的需求,这些东西在成长过程处于停滞状态。即使已经进入成人阶段,内在还是有一个部分是脱节的,仍然保留那些未完成的事情,一直掛在那里。
心理学家荣格是最早提出“内在小孩”概念的人。他在原型心理学中提到,人类内心的运作有很多种模式,即使我们长大成人,内在还是会有一个部分停留在过往状态,“神圣孩童”会在成人的状态中持续受到呼唤。
以精神分析的理论来解释,内在小孩会有一种“固着”的状态。如婴儿时期肚子饿就有人喂、尿布湿有人帮忙换,仿佛整个世界都为我转动的“全能自恋”状态,或是孩童时期遭遇恐惧或生存威胁时所需要的“安全感”需求。若这些需求当时未被满足,就会先暂时被“钉”在墙壁某处。因为成长所需,我们无法停留原地,必须持续长大。这样一路走入成年、中年,遇到某些事情时,这些被钉在墙上挂着的事物就会朝我们呼唤,常让我们不由自主做出和现况不一定相符的事情。
有位朋友跟我分享,他知道在职场上被老板指正时,乖乖说出“是”“好”“谢谢”是明智之举,但不知为何,他总会不自觉让“不是”脱口而出……其实,这位朋友或许在童年说了太多“是”“好”“谢谢”,很多想说的话、想解释的事情被频繁压抑,如此一来,“每次有事情发生就被误解,没有人要听我怎么讲”就成了被钉在墙上的未竟之事,成年以后时不时就会跳出来卡住自己。
有些讨好型的助人工作者可能会说,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吧!让挂在那里的未竟之事驱使你吧!很切割地、片面地顺着内在小孩声音,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并不会带来真正的疗愈。因为我们很难因着内在小孩想哭就哭、想吃就吃的需要,就全然放下在成长过程所学会的一切人际关系和生存技巧。我们应该帮助内在小孩长大,在认识内在需求的同时,也统整我们的外在需求。
有个女孩从小就很体贴他人,成年后有了男友,她依旧是非常体贴的一方。但当她遇到困难,需要请男友帮忙或配合的时候,却发现男友非常自私,经常以拖延或忙碌为借口推托。为此女孩很伤心,她内心不禁愤愤不平:“过去碰到冲突都是我为别人想,为什么我要这么傻?我也要当个任性小孩,接下来一个礼拜,我不高兴就骂人,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我们来想一想:女孩顺从了内在小孩的声音,但这对亲密关系有助益吗?除了把成年后习得的生存技巧都抛掉,忘情的发泄,有没有其他应对方式呢?毕竟,我们想要的状态不是人格退化,不是回到没有能力掌握人生的童年,而是希望能用上成长过程习得的智慧,好好经营和照顾自己的生命状态,同时也拿回曾被压抑的内在需求。这样的“整合”,才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向。
回到前面所说的职场三句话“是”“好”“谢谢”,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自己去弹性判断。
记得有次录像时,工作团队帮我打理仪容。很不巧当天我的鞋跟掉了,所以请工作人员帮我买37号的鞋子,我还特别提醒工作人员要买哪一家品牌、搭配什么颜色的衣服……最后送来的鞋子并不是37号,却非常合脚。原来这位同事知道不同品牌的鞋子标尺不同,跑到办公室拿了我另外一双鞋,量完几厘米再依此去买。
如果照我的指示买,鞋子肯定不合脚。我们虽然说“好”,但还是要有一个自行判断的空间。一定要统整外在的情况做出调整,才能真正把事情做得圆满。
当我们意识到过往经历持续卡住我们时,就从温柔倾听内在小孩开始吧!当感受到内在小孩需要被照顾,无须太过催促自己。不妨花多点时间让自己“重新长大”,进而逐步迈向“结合外在需求,满足内在需要”的道路,找到对当前人生最好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