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的伦理审视

2023-10-04 16:51:44吴之娴
商展经济 2023年17期
关键词:劳动力机器伦理

吴之娴

(安徽新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合肥 230088)

第四次工业革命昭示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技术成为其中重要的推动力量,改变着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于就业市场而言,人工智能促进了生产力的革新,但同时也带来了人类生存与技术发展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基于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了解人工智能与就业间的联系,从伦理视角剖析人工智能对于就业的影响,解决相关问题,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

1 问题的提出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这一术语,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被提出,并成为一门交叉与前沿学科。自1997年AI“深蓝”击败世界棋王加里·卡斯帕罗夫,至AlphaGo引发围棋技术革命,再到如今ChatGPT的横空出世掀起全球狂潮,大众视野中出现越来越多人工智能的身影。伴随着产业升级、技术提升,人工智能的应用普及率显著提高,其所涉及的行业领域也不断扩大。毋庸置疑,人工智能时代已然开启,它正以一种欣欣向荣的姿态阔步前行,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和人本身。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就业则是社会稳定之基。诚然,人工智能的飞跃式发展推动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深刻变革。然而对于与生产力密切相关的劳动力市场而言,尽管人工智能在改变人类就业结构和就业率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对于人工智能技术未来将会对人类就业工作产生何种影响、带来的究竟是红利还是危机,社会热论不断,众说纷纭,尚未达成统一意见。

分歧大致分为两方。乐观派倾向于人工智能正在引领就业新发展。经由产业升级更新、上下游就业市场扩增等途径,岗位数量将会呈现上涨态势,人工智能因此创造新了的就业机会[1]。另一部分人则持反对观点,认为人工智能为就业市场带来危机。伴随人工智能技术愈发先进,很多岗位将面临被取代的风险,且新领域岗位数量增多不等同于就业率提升[2]。两派意见至此未息,演变成为人工智能给人类就业带来的替代效应与补偿效应,并由此引起就业市场的趋势变动。

此外,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亦可自伦理准则一隅窥探。无论是带来新就业机遇还是出现替代状况,人工智能渗透至劳动力市场的总体趋势不变,这也必然要求我们考虑人工智能可能引发的伦理困境。具体而言,在就业环境下的人机关系、责任主体确认等均应被纳入考量范围之中。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要达成这一目标,须对社会生产、劳动能力等作出研判,包括对人工智能时代下呈现出的就业问题予以伦理审视。结合上述问题分析,本文以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为研究对象,探讨人工智能时代下关乎就业影响的伦理问题,包括对替代效应、补偿效应和其他可能存在的伦理风险的考量,判断就业市场大趋势,最终给出有效应对人工智能时代下就业问题的路径对策,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2 人工智能时代关于就业的伦理审视

2.1 “冲击”:人工智能的替代效应

根据发展的智能强度高低,人工智能可分为弱人工智能(Artificial Narrow Intelligence)、强人工智能(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及超人工智能(Artificial Superintelligence)。弱人工智能擅长于某一领域,在该领域具备比肩人类甚至超越人类的技能,例如“深蓝”、AlphaGo在国际象棋、围棋上具备的强大实力。但诸如此类的弱人工智能作用相对狭隘,仅局限于特定方面,超出以外的其他能力基本为零。强人工智能趋向于拥有人类智慧,它跳跃出单环节的特长,从而具备自主学习、领悟、行动等能力。尽管ChatGPT已经向大众展现出极高的文本天赋,但归根到底它尚未实现自主学习意识。目前强人工智能尚未实现却存在极大的实现可能性,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强人工智能的出现成为一种难以扭转的趋势[3]。当人工智能进化成最高级形态,具有超越人类的能力时,即是超人工智能的登场。当然,超人工智能的出现远在可预期范围之外,然而其出现的可能性及出现后的社会问题应被予以严肃考量。

人工智能的发展回归到就业问题,映射至劳动力市场时,势必给劳动生产带来冲击,并形成愈演愈烈的替代效应。原理有两个方面:其一,人工智能的岗位适配度提升。人工智能技术水平的不断攀升,尤其是有朝一日的强人工智能出现在大众视野时,意味着人工智能擅长领域从单方面辐射至多维度,所设定的能力值越来越接近于人类水平甚至超越人类已有水平。也就是说,人工智能产物愈发能够满足各行各业的生产需求,岗位适配度实现大幅提升,能胜任的岗位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人工智能正在持续替代人们的生产功能;其二,“机器力”对比劳动力的优越性。在达到同等生产水平和技能水平的条件下,机器生产的稳定性、持续性、规模效应下的低成本性,使其具备自然人力所不能的巨大优势,即机器可以长时间运转并且能够保质保量地投入生产环节,而劳动力需要考虑人力成本消耗、休息与误差等问题。从工业革命潮流下的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便可窥见一斑,到了人工智能时代则可能进一步延伸至脑力劳动被替代。综上所述,有学者开始担忧,人工智能的替代效应正威胁着人类的就业环境,劳动者出现就业恐慌。

2.2 “发展”:人工智能的补偿效应

人工智能作为一个尚未被深入探索的领域,其发展潜力依旧是可观的。“机器换人”无疑给就业环境设置了难题,替代效应频发,失业危机感充斥着劳动力市场。然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对劳动力就业仅仅是冲击吗?从社会环境现状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角度分析,人工智能对于就业同样可以促进发展,为人们面临的失业问题予以补偿。

首先,对就业岗位的增补。人工智能的应用与发展正在越来越多地带动已有产业链的延伸,推动新兴产业的出现与成长,进而使失业转换成为一种良性失业。围绕新进上下游产业、新兴领域的就业岗位开始增多,赋予劳动者新的就业选择权。伴随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新动能的跃式增长,岗位的增补数量将慢慢超过传统生产模式下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岗位数量,机器“换”的仅仅是旧岗位,大批新的就业机会正在涌来。

其次,对劳动力资源的补足。当下,人口老龄化现象正困扰着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在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下,劳动力供给水平、资本积累、社会生产率等遭遇停摆甚至倒退,进而危及国家宏观经济大盘。拓展“银发经济”空间固然是一种方式,但以人工智能代替人工实现对劳动力资源的补足也成为新的探索渠道。特别是对于一些劳动力资源匮乏但又以第二产业为支柱的国家而言,人工智能的发展无疑可助其补齐劳动力资源短板[4]。

可以认为,人工智能的替代效应推动了补偿效应的生成,这必然是一种劳动力所愿前景,但这种愿望的实现仍有赖适宜的主客观环境作用。

2.3 对其他伦理问题的考量

除却上述两种效应影响,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就业市场还存在其他伦理问题值得被剖析,并尝试探寻有效的解决方案。

人机关系重置。当前环境下,尽管出现了替代效应,导致劳动力价值贬值,但人对机器的应用尚在掌握之中,机器仍然作为人所支配之物存在并发展。不过,未来可能诞生的强人工智能及超人工智能却完全有能力颠覆此种局势,即机器产生自主意识,进行自主行为,逐渐摆脱人的意志,进而将自己的规则施加在人身上,反过来成为统治人的存在,改变现有的社会结构[5]。如此一来,机器日渐成为劳动者异己力量的存在,异化劳动现象出现。毫无疑问,科技改善生活是我们所希冀的,它确实能在人类的生活生产中带来便利,但数字鸿沟下的机器占领主导地位却并非世人所期盼。一旦人机关系重置,人工智能支配人,人的主体性地位缺失,人类便将面临被物化的尴尬境地,进而威胁人类文明的延续。

责任归属模糊。人工智能尽管可以替代人类进行生产作业,但“人工智能”和“人”之间终究难以画上等号,这就导致在责任主体的确认上需要有新的认识。就现有法律而言,侵权责任主体一般为自然人或法人,人工智能无论归属在哪一方都显得不伦不类。足以判定人工智能责任的法律规范尚未出台,而人工智能的行为自由度却在飞速扩张,由此引发的责任归属界限不清的问题严重困扰司法实践[6]。

2.4 趋势研判: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提及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指人在物质与精神双层次上全方面地、自由性地运用与发展,使人在体力、智力及潜能上均有机会获得全面自由地发挥,以实现人基于自身意愿下的劳动生产和日常生活。这一发展既有“自由”的一面,亦存在“全面”的考量:“自由”强调个人对自我意愿和自我行动的把控程度,即行为选择基于自身意志而进行,且不会受到外在阻力的侵扰;“全面”旨在发展的全方位性,即不局限于单个层面的自由发展,而是需求、能力与社会关系上均得以自主支配并发展[7]。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走向价值实现的理想追求。在此过程中,有赖于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升,实现财富源泉的滔滔不绝[8],故而劳动力市场的未来趋势必然要被考虑,且以环境大背景为依托,例如当今的人工智能时代。

目前的趋势是,人工智能技术正走向越来越先进的水平,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模式,持续推动强人工智能的到来。但这种趋势究竟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产生何种影响,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孰轻孰重,需依据劳动力解放的原则赋予解读。替代效应与补偿效应当下的最优解是,简单重复类型岗位被机器取代,人机协同形式出现引领风向,新兴领域及上下游产业的扩张反向创造新的岗位,实现逐渐替代与新形式就业的同向增补式发展。在此背景下,人的四肢得以解放,生产力高度发展使人获得了更多的自由时间,有利于实现人际社会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9]。但随即而来的质疑便是,技术成就了自由,可自由却又以失业真空期为代价。换言之,遭受技术性失业冲击的劳动者尚达不到新岗位的门槛要求,受教育程度滞后于技术水平提高,两者不兼容导致就业市场境况恶化,进一步造成收入水平的两极分化。机器可以替代人的生产,却难以替代人的消费,饱受失业真空期困扰的人们若得不到有效的解决措施与兜底保障,则必将与自由全面发展的愿景相去甚远。

此外,当前人工智能技术限度与责任主体等问题尚未厘清,依然存在引发伦理问题的风险隐患,一定程度上成为阻碍人自由发展的外部因素。机器难以为其行为承担责任,却同时又扮演着取代人类的角色,人的主体地位一旦丧失,无疑弱化了自由选择权,给人类发展造成巨大压力。由此可见,明确技术上限、保障人作为劳动者的主体意义、减少责任承担纠纷是很有必要的,有利于破除阻碍人的外在自由实现的障碍,为自由全面发展做好准备。

3 应对人工智能时代就业问题的路径探索

智能化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且改变着当下的生产形态与就业形势,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就业环境更加复杂,诸多伦理问题亟待解决,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任重而道远。基于现实情形,主动探寻能够有效应对当前就业问题的方法路径,为迎接更高水平的生产力、实现人类生存与更高层次技术革新间的同频共振夯实根基。

3.1 着眼补偿效应,创造新兴岗位

尽管岗位数量能否与就业数量等同需考虑主客观等诸多因素,但仅从就业口径角度而言,人工智能的替代效应只会逐渐缩小就业市场,而补偿效应下则可能带来就业范围的扩充与岗位适配度的提升。目前条件下,想要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还存在一定难度,现有经济基础尚不能满足自由时间与生活需求之间的平衡,这便更加需要生产力水平快速提升。将关注点更多地放在人工智能的补偿效应上,使补偿效应的增补完全覆盖替代效应的损失,更新产业结构,引领高精尖技术突破,创造更多新兴岗位,提高新型就业率,努力提高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生产效率,推动经济基础变革。

3.2 完善公共服务,弥补失业真空

教育水平的滞后性导致就业市场迎来“失业真空”,处于该阶段的劳动力因技能所限原岗位被机器所替代,又因技能不足短时间难以踏入新岗位的大门。此种环境下,失业者面临两难境地,一方面暂无法寻得合适、稳定的工作,收入停滞;另一方面生活必要开支依旧存在,生存压力显著加大。故而,国家层面应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制度,缓减就业市场主体严峻形势,弥补失业真空期所带来的困扰,将能够有效缓解社会矛盾的凸显。

加大公共服务力度,保障社保资金畅通。面对大批失业者,政府需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社会福利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打通社保融资通道,有效化解社会矛盾,防范收入两极化和资金紧张的情况出现。一是制定针对性的失业保障与福利兜底,对失业者予以失业金补助或最低收入保障,守住底线,避免出现规模性返贫;二是优化社会保障系统,酌情降低社会福利门槛,使社会保障范围最大程度惠及各类社会弱势群体,如失业群体和临时性就业群体;三是增加就业服务平台,打开就业市场,提供更多就业信息,对劳动者技能提升予以指导;四是多渠道保障社保资金充足,针对机器换人、高科技产业及高收入群体等适当调整当前税收标准,利用财政政策补齐短板[10]。

3.3 健全法律法规,明确责任主体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态势愈发迅猛,与之相伴而生的风险隐患随之不断增加,这对法律法规的制定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法律规制下,由人工智能引起的侵权事件尚未有明确的责任主体划归,伴随强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这势必成为司法实践中的一大难题。故人工智能能否作为同自然人一样的主体承担相应责任应被纳入司法考虑的范围之内。在不断完善法律制度的过程中,应当关注责任归属的界限区分,完善侵权责任主体认定,保障自然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与此同时,鉴于人工智能的跨领域性,建立健全跨学科、多领域的法律政策很有必要,为保障人工智能技术的安全应用发挥预防与约束作用,以减少伦理问题的产生,且考虑上层建筑的滞后性特点,法律法规的建设应是一项长期工程,以适应人工智能技术的变革升级。

3.4 提升素质水平,实现人机协同

弱人工智能向强人工智能、超人工智能的进阶中,机器产生出越来越多的自主意识,这是一把“双刃剑”,优势在于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优化生产环节;而问题便是人类主体地位恐遭撼动的伦理困境日渐显现。在此背景下,积极提升教育水平,着力推动劳动力素质、技能及时跟进技术发展层次,引领人机协同模式普遍应用的新风向,将有利于防范人机关系重置的危机。具体而言,对于人才培养强调多技能、多元化综合发展,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使其更能适应人工智能的产业变革现实[11]。最终实现以下目标,生产环节上强调人为主、机器为辅,机器作为生产力发展的助推器,更多技术性失业的劳动力在多方技能培训后得以投入人机合作生产中,提升生产效率;生活中主张机器解放双手,保障收入的同时以更高效的生产作业换得更多自由时间与空间,推动人的个性化、自由化、全面化发展。

4 结语

毋庸置疑,人工智能已经走进“寻常百姓家”,影响着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伴随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升级,就业市场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伦理问题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人工智能推动生产力水平提高,却也对劳动力生存形成冲击,替代效应下的技术性失业导致失业群体数量不断上升,威胁到个体生存需要的基本满足。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却又在一定程度上补足了部分国家、地区的人力资源短板,并携手产业变革、模式创新推动新岗位的出现,补偿效应愈发凸显。两种效应如何实现平衡发展,劳动力如何有效适应人工智能时代新形势,有赖于主客观因素的统筹协调。

此外,人工智能对就业问题中的伦理表现还可自人际关系、侵权责任承担等方面一探究竟。强人工智能、超人工智能日渐从理想走向实际,昭告着人工智能开始有存在自主意识的可能,也预示着机器摆脱人类控制的风险隐患被放大。当人工智能自主实施行为,引发自然人或法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承担责任的主体是谁、如何确定,现有法律尚不能予以明确答复,司法实践中恐面临责任归属不清等问题。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也是现代化的最终目标。当前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人工智能技术的飞跃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此背景下,基于现实境况有效解决就业市场中的伦理问题,将有利于生产力朝着更高水平迈进,实现人的发展与技术革新间的同频共振。具体而言,应更加关注补偿效应的发挥,源源不断产生新岗位;完善公共服务与社会福利,保障失业群体基本需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明确责任承担问题;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人机协同和谐发展,巩固人的主体地位不动摇。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的伦理审视并非一朝一夕即可完成,应将其纳入长期发展的计划之中,并伴随经济基础变革进行动态式跟进,最终实现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状态的有力推进。

猜你喜欢
劳动力机器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机器狗
环球时报(2022-07-13)2022-07-13 17:18:39
机器狗
环球时报(2022-03-14)2022-03-14 18:19:44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03-19 08:35:16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12-15 16:16:00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00
未来机器城
电影(2018年8期)2018-09-21 08:00:06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无敌机器蛛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中国卫生(2014年6期)2014-11-10 02:3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