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洁
[摘要] 理答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与处理。本文就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师理答的意义、现状做理性的思考分析,提出“善于倾听、巧用探问、善用转问、试用追问”的有效对策,以期增强小学语文教师的理答智慧,促进学生课堂深度学习的实践落地。
[关键词] 小学语文;理答;深度学习;语文课堂
理答指向反馈学生的所思、所答、所做,是课堂上重要的教学环节,有助于调整学生后续的学习行为。引向深度学习的课堂理答是指,教师通过理答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运用,运用批判性思维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情感体验,最终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
当前的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教师的理答方式良莠不齐:有的理答形式单一,同样的评价语反复使用,或者未经思考就把学生的回答重复一遍;有的理答缺乏针对性,浮于表面的评价不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有的理答态度过急,教师停留在自身的认知水平上,武断地否定学生富有新意的答案。那么,怎样让课堂理答促进教学,从而实现课堂深度学习呢?
一、善于倾听,抓住机会顺势点拨
语文课堂中的交流就是师生陈述自己的所思所想。沟通则更进一步,要双方能很好地倾听别人的想法并表达自己的观点,以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在平时的课堂中,经常会有学生的回答不在教师预设的范围内。对此,大部分教师采取的理答方式是否定甚至打断学生的回答。这样的举动可能会使学生失去继续回答的信心,不愿再表达自己的想法。要想避免这一情况教师就要善于倾听,顺藤摸瓜,抓住机会进行点拨。
有一回笔者教学六年级上册《草原》一课,引导学生用小标题归纳课文描写的四个场面,因为不善于倾听学生的回答,一心只想听到“迎客”这个标准答案,也就没有捕捉到“骑马”这个答案带来的点拨机会,使教学显得局促。于是,笔者重新设计了课堂理念:
师:你看到了什么场面?
生:骑马。
师:蒙古人平常也骑马,这回他们骑马来干什么?
生:迎接客人。
对:概括成两个字,就是——
生:迎客。
有了对学生回答的积极倾听,课堂理答才能走出仅停留在对学生回答作出正误判断的束缚。在积极倾听的过程中,教师实际上是对学生既有认知水平、生活经验、文化背景等因素予以综合考量,对学生为什么会给出这样的回答、这样的回答存在的积极方面与不足之处、如何从现有答案的认知程度将学生引向对课堂知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运用等方面,进行充分判断并加以决策。学生主动调动深层次思维并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深度学习才能真正发生。
二、巧用探问,搭建框架形成认知
课堂观察发现,教师进行课堂提问前,虽然已经从多个角度出发预设了各种类型的答案,但学生的回答还是以基础类的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提取大脑中已有的知识,并没有积极动脑思考问题,课堂也就缺少充满创造性的答案。此时,教师可以变换出题角度,或化大为小,或化难为易,或化虚为实,让学生换一种接近题目答案的路径,这是一种化整为零的解题策略,即探问。
以下是五年級下册《跳水》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猴子确实是这个故事的罪魁祸首,但为什么你们认为水手也有责任呢?(教室里安静下来,无人回答)
师:课文几次提到水手们的笑?
生:三次!(学生很快找到答案)
师:这几次笑有什么变化?孩子的行为又有什么变化?(学生开始比较分析水手每一次“笑”)
生1:水手们笑得越欢,猴子就越兴奋,行为就越过分,孩子就越危险,处境就越危险。
生2:是水手、猴子、孩子共同引爆了这场危机。
师:这些水手们的“笑”,文中不止出现一次,而每笑一次都越发地将孩子推入了更危险的境地!也把故事的情节一步一步推向高潮。
引向深度学习的课堂理答,需要教师通过创设平等包容的氛围,恰当地使用打破思维惯式的提问方式,引领学生辨析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及逻辑论证过程,助推学生评析问题和解决复杂问题的意识与能力。片段中,“为什么你们认为水手也有责任呢”这一探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解读文本的道路上去,这个问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一开始没有学生能够回答。于是,教师切换了一个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分解,尝试让学生比较水手的几次“笑”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水手的责任。这样转换路径的方式,不仅化解了难题,突破了难点,还训练了学生的高阶思维。
三、善用转问,促使思维相互碰撞
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对此,教师可以把问题转向多个学生,让更多学生参与讨论,从而提高学生的讨论度和参与率,促使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形成转问。
请看六年级上册《草原》一课的教学片段:
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
师:一定有不少同学喜欢这个画面,你发现它有一种怎样的美呢?从哪儿发现的?
生:我觉得有一种愉悦之美,因为新鲜的空气,蔚蓝的天空总是让人很舒服的。
师:(转向其他学生)还有同学发现了什么?
生:我觉得有一种自然之美,一切都没雕饰。
师:(转向另一学生)你觉得呢?
生:我觉得有一种纯净之美。空气像被滤过似的,天空也像被擦洗过,蓝得可爱,一切特别纯净。
师:你太会欣赏美了!
片段中,教师不直接评价学生的回答,而是把问题抛给其他学生,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对比他人的答案,从而对自己的答案更深入地思考。这种伴随深度学习真正发生的积极情感体验的叠加与推动,强化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内在认同。教师让学生概括有怎样的美,尽管一幅画可以欣赏出许多美来,但总有相对更贴切的形容,教师显然不满足于“愉悦”“自然”等比较大而化之的答案,也不急着抛出自己的理解,而是通过耐心的等待、转问,让思维的火花彼此碰撞,找到了贴切的答案——纯净之美。这样的理答方式,达成了全员、全周期的深度学习。
四、试用追问,深入文本引发探究
当学生回答了某一问题后,在不打断学生思维的情况下,教师再创设一些开放性问题与其深入对话,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发展学生高阶思维,即追问。
《田忌赛马》是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很多老师在指导学生了解孙膑排兵布阵的经过后,新授内容也就结束了,而笔者多了两次追问,就让学生的思维发生,以下是具体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这场比赛谁赢了?
生:孙膑赢了。
根据文本材料显示,最后结局的确是孙膑赢了,但是这并不是理想的答案。于是,笔者开始追问。
师:还有谁赢了?
生:(犹豫了一下)田忌赢了。因为孙膑是田忌的门客,真正参加比赛的是田忌。
学生能有这样的答案,说明笔者的追问已经引发了他们对文本的深入思考。这样,学生就会整合所学内容,展开多角度分析。此时,笔者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追问。
师:还有谁赢了?(笑眯眯地问)
生:老师,我觉得是齐威王赢了。他虽然输了这场比赛,但是赢了孙膑这个谋臣。
这堂课笔者不仅引导了对孙膑的思维过程展开分析,还适当逐步增加問题的难度:“还有谁赢了”,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不断追问,使得他们在问题的推动下对文本进行辩证思考和分析。这样的理答方式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理答成为助推学生学习走向深入的有力抓手。
在倾听、探问、转问、追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在理答过程中与学生积极回应互动,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投入。这是因为,小学生的情感带有很大的情境性,容易受到周围事物或具体情境的影响,在被信任和被尊重的前提下,他们才能投入更多的学习情感。教师鼓励性的语言、表示肯定的肢体动作、赞许的表情,这些恰如其分的情感表达,能让学生感受到积极的学习与交流体验。可见,积极的课堂回应可以创设出安全、信任的心理环境,为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做铺垫。
[参考文献]
[1]程良宏.引向深度学习的课堂理答及其实践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23(04).
[2]赵芯悦.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研究[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22.
[3]陈秀玲.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智慧理答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