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唯物史观是系统而又严密的科学历史观,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和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深入探究延安整风运动的历史渊源,是正确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通过进一步研究延安整风运动中所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总结延安整风运动的历史经验。以唯物史观的视角来看待延安整风运动,对新时代同样具有现实启示,要求我们新时代仍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唯物史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理论创新,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关键词:延安整风运动;唯物史观;新时代;启示
延安整风运动的开展源于党当时所面临的紧张局势,深入研究其发生的历史背景,是全面理解延安整风运动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一方面,党内“左”倾思想影响。另一方面,党内非无产阶级思想泛滥。延安整风运动是有组织、有计划、分步骤地展开的。延安整风运动在党的高级干部整风和一般干部及普通党员这两个层次中进行,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为原则,要求各党员干部以自己所在地区部门的工作为检查内容,结合个人思想、工作、历史等因素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以整顿学风、党风和文风为主要任务,在全党范围内普遍开展。
唯物史观不仅为人类提供了认识复杂历史的科学方法,还为人类提供了改造客观世界、实现自身解放的途径。以唯物史观视角看待延安整风运动,总结延安整风运动的历史经验,有利于我们把握历史发展大势,对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现实启示。
一、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看待延安整风运动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
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错误的意识一直影响着党的事业。延安整风运动的前20年,党内各种错误思想给党的革命事业造成了不小的损失,走了很多弯路。其中,1931年1月召开的六届四中全会上制定的方针路线,受“左”倾教条主义影响对党的危害最大,“还有不少的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书本上的某些个别字句看成是现成的灵丹圣药,似乎只要得了他,就可以不费力气包治百病”[1]。这种教条主义的意识与中国的现实存在背道而驰,忽略了中国的现实情况。此外,抗日战争时期入党的党员大多出身于农民和小资产阶级,部分党员思想意识未向马克思主义靠拢。一些不切实际不做调查的不正确思想作风违背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基本原理,犯了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是与历史唯物主义根本对立的。开展延安整风运动旨在攻破教条主义的主观性和片面性,消除党内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统一思想,建立正确的思想路线,为今后的革命斗争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促进党的思想、政治、组织的团结。
(二)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原理
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否得到坚持和巩固决定着抗战的前途和中华民族的命运。抗战初期,王明否认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提出“两个一切”主张,放弃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完全没有顾及中国抗战的特殊背景和统一战线内部错综复杂的现实。王明的错误主张不仅阻碍了革命的胜利,更严重危害党内思想作风建设。思想上的分歧和混乱给革命造成了极大威胁,毛泽东同志逐渐意识到,必须在党内开展一次大规模的关于思想教育的整风运动,彻底改正不良的思想路线。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就评价王明路线是以速胜论反对持久战;以一切经过统一战线反对独立自主;军事上反对游击战主张运动战;不服从中央,闹宗派主义[2]。延安整风运动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并牢牢把握住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强调在民族危难之际全党要在思想和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为争取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筑牢了思想根基。
(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原理
“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3]。延安整风运动中,党坚决反对宗派主义倾向,强调要正确对待人民群众,与全国人民紧紧团结才能战胜敌人。党员干部要密切联系群众,要和党外干部、党外人员保持紧密联系,做好群众基础。此外,毛泽东同志在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时也进一步强调了人民群众的重要性,强调革命文艺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方向,此后延安文艺界一扫之前那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不良风气,创作出了一批诸如《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深入群众内心的优秀作品。
二、延安整风运动中体现的唯物史观基本观点
(一)实事求是的观点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也是历史唯物主义活的灵魂。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就要求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懂得中国,懂得中国革命史,倡导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作风。这是因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从客观实际产生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获得了证明的最正确最科学最革命的真理”[3]。毛泽东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用实事求是的观点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紧密联系中国实际,才能有效应对中国革命的各种挑战。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
在唯物史观的框架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要求以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为基础,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就明确指出许多同志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似乎并不是为了革命实践的需要,而是为了单纯的学习,“所以虽然读了,但是消化不了。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3]。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中进一步发出号召:“号召我们的同志学会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研究中国的历史,研究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对每一个问题要根据详细的材料加以具体分析,然后引出理论性的结论来”[3]。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三)阶级的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的阶级观点指出,阶级本质上是一种经济范畴,但阶级关系不仅是一种经济关系,还表现为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延安整风运动中体现了阶级思想的观点。就延安整风运动的背景而言,因党内非无产阶级思想泛滥,亟待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一场用无产阶级思想批判非无产阶级思想的改造运动。就延安整风运动的内容过程而言,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就以中国无产阶级的先进思想批判反映小资产阶级民主党派思想的左傾路线和右倾思想,批判思想上的主观主义,批判组织上的宗派主义,批判政治上的左倾右倾。
三、延安整风运动对新时代的启示
唯物史观是人民史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人民群众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决定性力量,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努力。我们要继续发扬延安整风运动期间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认识到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地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是“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在新时代时期的新发展,是唯物史观在21世纪的中国的生动体现。
唯物史观是创新史观,要坚持理论创新。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高度重视创新,并且强调要勇于突破传统的束缚。他在《反对党八股》中指出:如果不打破束缚,不进行创新,那么“生动活泼的革命精神就不能启发,拿不出正确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恶习就不能肃清,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就不能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3]。就新的时代背景而言,新时代新发展,理论创新需要结合新的历史实践,理论创新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其在21世纪的中国大地更加耀眼夺目。
唯物史观是发展史观,要把握社会历史发展动力。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新时代,伴随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上升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通过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完善上层建筑来激发社会生产发展活力的改革运动,这些改革适应了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全面深化改革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解放生产力调解发展中的矛盾,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延安整风运动是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全党范围内举行的第一次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同时更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和改造运动。虽然延安整风运动距今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它仍然对我们国家我们党有着深刻的影响,对新时代的发展有着长远的启示。全党和人民事业的进步和发展,都离不开唯物史观的科学指导。新时代,我们党的自身建设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和考验,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回顾和总结延安整风运动的历史经验,对我们党自身建设有着重要借鉴意义,有助于全党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矢志不渝的奋斗。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陈玥玥,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碩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