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兴锋
“南海Ⅰ号”是800多年前的一艘沉船,据考古发现,它是南宋时期航行于海上丝绸之路主航道上的远洋贸易商船,到过广州,沉没于川岛海域。它的发掘,获评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被誉为“海上敦煌”,成为广东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经过专家学者30多年的考古发掘,“南海Ⅰ号”的神秘面纱已被慢慢揭开。人们发现,它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南海Ⅰ号”作为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保存较好、体型巨大、发掘最成功的宋代远洋贸易商船,是保存在海上丝绸之路主航道上的珍贵文化遗产。沉船文物总数超18万件,是当今世界上海上丝绸之路文物数量较多、较完整、较集中的文化载体,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以及中国对外贸易史、陶瓷史、文化交流史等提供了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足以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标志。
“南海Ⅰ号”持续30多年的考古发掘、中外考古合作的实施、水下考古人才的培养、整体打捞的实现等,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领域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其首创的整体打捞和实验室考古,为中国相关标准的建立提供了经验,为世界水下文物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在中国古代造船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船型有沙船、广船和福船。从“南海Ⅰ号”已发掘暴露的船体结构和船型判断,它属于中国古代三大船型的福船类型。它的木质船体残长约22.15米,最大宽约9.35米,可以说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较早、船体较大、保存较完整的宋代远洋贸易商船,对于研究中国近代造船史尤其是造船工艺具有重要意义。
“南海Ⅰ号”所载的大宗商品为陶瓷和铁器,绝大部分为外销产品,其中部分陶瓷器产自佛山南海奇石窑和文头岭窑。出水的德化窑方棱执壸和大碗等部分瓷器虽为民窑产品,却异常精美,其器型具有相当的异域特点。出水文物中有些器物造型奇特,图案复杂,图腾象征明显,如长度172厘米的金腰带、风格粗犷大气的金虬龙纹环、各式精美的金链、金戒指以及璎珞胸饰等金器,都可以看出明显的异域风格,既显示船主的身份显赫和身价不菲,又说明船员可能来自不同的民族和地域,充分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是一艘推动海上丝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的文化方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文物只有活化利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彰显其价值。对于具有厚重历史文化价值的“南海Ⅰ号”,在海洋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方面,实现了七大成果。
“南海Ⅰ号”是1987年被意外发现的。当时国际水下考古领域流行布设水下探方,对沉船遗址进行逐区、逐层发掘,先发掘船内文物,再清理沉船本体。然而,从“南海Ⅰ号”的具体情况分析,实施上述方法会遇到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甚至会破坏文物,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经过反复权衡研究,中国考古界采用了世界首创的整体打捞法,并在阳江海陵岛十里银滩为沉船度身订做一座“水晶宫”。2007年沉船出水后,就入驻了这座名为“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水晶宫”。该馆的基本陈列“丝路船说:南海Ⅰ号的前世今生”展出文物4000多件,展线长达1.5万米,有效阐述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意义,获得国内外广泛好评。2009年至今,接待游客已逾千万人次。
“南海Ⅰ号”保护发掘工作分阶段出版的“考古报告”,分别入选全国2017—2018年度文化遗产十佳图书,为全社会参与“南海Ⅰ号”海丝文化研究提供了基本支持。围绕“南海Ⅰ号”及其出土文物,广东海丝馆积极申报各级科研课题,全面推进文化遗产的阐释工作,近年发表了《“南海Ⅰ号”沉船反映的宋代海上生活辨析》等研究论文近百篇。为进一步加强“南海Ⅰ号”的研究阐释工作,阳江市政府与中山大学共建海上丝绸之路“南海Ⅰ号”研究中心,构建新型校地合作平台。广东海丝馆依托各类科研力量,编辑出版有《南海Ⅰ号——历尽千帆归来新》《沧澜帆影——探秘“南海Ⅰ号”》《山海之聚——阳江海洋文化遗产》《沉舟格物——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研究》等10多种图书,有力推进了海丝文化的研究和传播。
广东海丝馆重视面对中小学生开展研学、科普活动,他们成功申报为全国科普基地,并挂牌成立了广东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广东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年均接待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团超10万人次。他们研发的“昔日的贸易商船,今天的文化方舟——南海Ⅰ号主题研学旅游项目”入选全国文化遗产旅游项目评选活动百强案例、十佳案例。他们自主开发的“品读宋代经典,探寻海丝文化”“化学探索船”“中国古代航海造船技术与海上丝绸之路”等课程分别荣获广东省教育厅研学实践优质课程一、二、三等奖。
为了在海外展现“南海Ⅰ号”的风采,广东海丝馆精选出水文物及有关素材,沿着马来西亚、沙特阿拉伯、德国等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参与举办了数十场展览,被囯内外上百家媒体争相报道。2021年12月,该馆邀请美国、加拿大、巴西等知名专家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了“南海Ⅰ号”对话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为“南海Ⅰ号”打造世界级考古品牌广纳良言。2022年春节期间,广东海丝馆与马来西亚马六甲郑和文化馆联合举办“迎春接福船——南海Ⅰ号到大马活动”,通过馆内打卡、播放视频、线上展览、线上讲座等形式,为马来西亚观众和当地华人华侨带来海丝文化体验,受到热烈欢迎。此外,广东海丝馆还举办“南海Ⅰ号”发现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等,积极推动“南海Ⅰ号”的国际传播。
经阳江市发改局批复同意,广东海丝馆于2014年建成“南海Ⅰ号”仿古船模,并在2014年参加在湛江举行的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2015年参加在珠海举行的“葡澳风情过大年”主题活动,2016年以后即停放在闸坡渔港码头对公众展示,并作为参观展示船参加了在海陵岛举办的历届南海开渔节活动,展示出“南海Ⅰ号”古船的风姿和魅力。
广东海丝馆积极利用多媒体传播“南海Ⅰ号”的形象与价值。仅2021年11月以后,“南海Ⅰ号”相关信息在新华社、央视、学习强国以及省、市媒体推出的报道就有100多篇次,点击量达320多万人次。此外,他们还通过体感捕捉+融合摄影技术设计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主题的“AR互动航海墙”;推出“丝路船奇”VR体验;通过三维重建技术,数字化呈现馆藏出水珍宝,游客在与展品互动的同时,展品的故事就映入眼中。
文化创意产品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是博物馆文物的重要延伸。广东海丝馆作为广东首批文创开发试点单位,建成了全国首条海丝文化创意街,建立了文创产品旗舰店,推出文创产品十二大类1034种,参加中国文物报社主办的“牛转乾坤——辛丑(牛年)新春生肖文物图片联展”活动,荣获特色文创开发全国三等奖。2022年5·18国际博物馆日,该馆首推的两款数字文创产品,不到30分钟即销售一空,实现营业收入约16万元,有效满足了公众将“文物”带回家的需求,社会反响良好。
上述活化利用的七大招数,使“南海Ⅰ号”的价值和风采得到了较好的展现,广东海丝馆也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5A级旅游景区,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大。然而,以世界一流博物馆的要求来衡量,“南海Ⅰ号”的活化利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亟须采取一些突破性的策略。
海洋文化遗址的活化利用,最有效的莫过于打造形象生动的呈现载体。建议借鉴瑞典“哥德堡号”访华的模式,用原来的结构、形态加上现代造船技术,打造一艘能航行五大洋的安全性能良好的“新南海Ⅰ号”,继续其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程。并通过这艘“新船”,策划“粤海文明——广东海上丝绸之路风物展览”,呈现广东高质量发展和文化强省建设的成果。可设计四个展示舱:一是“汉唐遗韵舱”,展示传统丝绸之路的产品,如陶瓷、丝绸、茶叶等,以表明“新南海Ⅰ号”与古代、与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联系;二是“华夏古风舱”,展示广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表明“新南海Ⅰ号”与岭南历史文化传统的联系;三是“岭南明珠舱”,展示广东最具特色、最有竞争力的产品,体现广东改革开放后经济强省的风貌;四是“创意南粤舱”,展示广东的文化创意产品,展现的是广东美好的未来。这四个舱,均以文物、图片、影像、实物以及AR、VR等综合手段予以展示,而且每到一地,皆举行拜祭、易货、约誓、巡展、贸洽等活动,既传播岭南文化、展示广东形象,又推动民心相通、促进经贸发展,惠及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及人民。此船作为展现广东形象、传播海丝文化的生动载体,应在省一级层面兴建,采取“政府支持,商业运营”的模式,沿着海上丝路到沿线国家和地区巡展传扬。
彰显品牌特色,是海洋文化遗址活化利用的优选策略。水下考古是“南海Ⅰ号”的品牌优势,也是核心竞争力所在。广东海丝馆应依托“南海Ⅰ号”,立足广东水下文化遗产资源,采取“借船出海”的办法,与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合作,成立中国水下考古活化研究院,建立国家级水下考古科技创新中心、水下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平台,加强水下考古与文物保护利用,打造世界级水下考古品牌。
发挥比较优势,是推进海洋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有效途径。沉船博物馆也是“南海Ⅰ号”的一大特色。“南海Ⅰ号”作为世界三大著名沉船博物馆之一,是整体打捞出水的,对比其他两座沉船博物馆更具吸引力。广东海丝馆应发挥这一比较优势,应积极加强与国际文博界合作,争取牵头成立国际沉船博物馆学会,掌握沉船博物馆研究和展示的话语权,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展文物展览、学术交流、人才培训等,扩大“南海Ⅰ号”的国际影响,并争取将永久会址落户阳江海陵岛。
高新科学技术,是海洋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最有力的武器。广东海丝馆应充分利用考古发掘最新成果和采集的数据,围绕木质船体保护要求,进一步改造场馆,让其更好地满足保护环境的要求,更加便利于群众的参观。积极运用新的展示、传播技术,全面提升博物馆展陈水平,打造数字化、知识化、品牌化、特色化相融合的展示平台,营造壮丽宏大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盛景,增加观众的参与感、互动性。
推进文旅相融,是海洋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有效策略。建议支持和推动阳江以“南海Ⅰ号”为核心、以十里银滩为纽带、以海陵岛为依托,建设集水下考古、文物保护、海丝文化研究与开发、海丝风情展示、海丝文创产品展销、海丝文艺展演等为一体的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助力海陵岛打造成国际旅游岛和国际化岭南文化新地标。近期可考虑在现有海丝馆和在建的广东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基础上,规划建设沉浸式体验馆,并利用景区周边及大王山山体建设海丝文化公园,形成以“三馆一园”为主体,山海联动,集海丝文化的保护研究、展示利用、沉浸体验为一体的文化旅游结合体,充分彰显“南海Ⅰ号”的历史文化价值。
海洋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要想取得理想的社会效果,离不开精妙的传播策略。2003年“南海Ⅰ号”之所以蜚声海内外,就是得益于《南方日报》的一次传播策划。当时该报用两个版1.5万字的篇幅,首次向外界披露了“南海Ⅰ号”的秘密,同时通过网络传播,引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前来考察。现在是全媒智媒时代,更要靠全媒体智媒体进行现代化、信息化传播。建议广东海丝馆尽快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除自办网站、微博公众号、微信公众号、移动客户端外,积极与央媒、省媒开展合作,并入驻抖音号、今日头条号等社交媒体,经常开展传播策划活动,其内容在线上线下实现一体化传播,使“南海Ⅰ号”所承载的海丝文化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