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与岭南文化的因缘

2023-10-03 13:52邹自振
岭南文史 2023年1期
关键词:贵生徐闻汤显祖

邹自振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5年10月21日在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上的演讲“共倡开放包容,共促和平发展”中指出:

中国明代剧作家汤显祖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他创作的《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等戏剧享誉世界。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是同时代的人,他们两人都是1616年逝世的。明年是他们逝世400周年。中英两国可以共同纪念这两位文学巨匠,以此推动两国人民交流、加深互相理解。

明万历十九年(1591)闰三月,汤显祖因上著名的《论辅臣科臣疏》而震惊朝野,得到所谓“从轻处了”的处分,就是降为广东徐闻县典史。许多朋友为他贬官而担心,而他却“夷然不屑,曰:‘吾生平梦浮丘罗浮、擎雷大蓬、葛洪丹井、马伏波铜柱而不可得,得假一尉,了此夙愿,何必减陆贾使南粤哉!’”(邹迪光《汤义仍先生传》)[1]又在《寄帅惟审膳部》中说:“弟去岭海,如在金陵。清虚可以杀人,瘴疠可以活人。此中杀活之机,与界局何与耶!”[2]表明他对宦海风险泰然处之。

汤显祖在五月被贬谪后,即自南京水行,取道皖南徽州返临川。因患病,拖至九月初,才从临川城南瑶湖下船,开始南贬徐闻的百日里程。船只从南城经南丰到广昌靠岸,陆行到宁都,又取水路到于都、赣州,经南康到大庾(即今大余)小憩。汤显祖始料未及的是,他两度途经大庾,而后来竟以此为背景,创作了千古绝唱《牡丹亭还魂记》。不久,登上赣粤边界大庾岭。此时正值枫叶枯黄,凉蝉悲鸣,烟云暗淡,孤鹊南飞,遂作《秋发庾岭》:

枫叶沾秋影,凉蝉隐夕晖。

梧云初晻霭,花露欲霏微。

岭色随行棹,江光满客衣。

徘徊今夜月,孤鹊正南飞。[3]

随之,汤显祖从南雄下船顺北江南下,到舜帝奏响美妙韶乐的曲江韶石;从南禅宗始祖惠能卓锡处的曹溪南华寺,到乳源道中;又经子篙滩、恁头滩、泻洒滩、观世滩,翻风燕滩、浪石滩、大庙峡、浈阳峡;尔后浴英德灵池水,饮百沧潭水、飞来寺泉,过清远回岐驿,上岭南光熙峰,在盘陀看日出;戏别冷提运,江望白云山,寄宿浴日亭;迂道罗浮山,夜坐冲虚观,避雨蝴蝶洞;出朱明观,入青霞洞,下飞云岭;后自广州舟行至南海,又经香山岙、恩平到阳江,再乘海船过琼州海峡直抵涠洲岛看珠池,然后折回雷州半岛最南端的徐闻。

岭南群山诸峰临江沿海的壮丽景色把汤显祖深深吸引住了,一路上诗意绵绵,让“名山纷我思”(《衙岡望罗浮夜至朱明观》)[4],让“山水澹人心”(《将之广留别姜丈》)[5],一口气吟哦谱写出他一生中最为密集的与山水相涵咏、与天地相交感的一百多首发自心灵的诗篇。番禺、东莞、惠州等地,汤显祖也都有诗文涉及。

汤显祖最感兴趣的沿途风景,要数博罗的罗浮山、英德的渍阳峡和清远的大庙峡、中宿峡。英德、清远一带,山谷深阻,水流急湍。在珠江支流北江的江流两旁束着三个大峡。大庙峡在三峡的中间,是最险窄的一个,舟船每次经过,船夫一定要祈祷江神,保佑平安。中宿峡在三峡的南端,一名峡山,离清远县城东北四十里,珠江海潮到此地一宿,就退回南海,所以名中宿。峡山两峰对峙,江水夺路而行,急湍飞奔,中通江流,蔚为大观。据传说,黄帝二庶子禺阳、禺号曾在山里采竹作黄钟之管,所以峡山又名禺山。道家说,这清远之峡山乃是洞天福地。因为它和道家有关,汤显祖又很喜爱这一带的风景,流连忘返,时时梦游,所以后来就自称“清远道人”。晚年修建居所玉茗堂时,还将一幢楼命名为“清远楼”。

自进入广东境以后,南国的山川风光,激起他对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心胸也渐渐开朗和舒畅,病后初愈的抑郁情怀,起程时“世上浮沉何足问,座中生死一长嗟”(《入粤过别从姑诸友》)[6]的悲情一扫而空。如果没有贬官的遭遇,他的生活视野没有这么广阔,他的题咏岭南山川风物的旅游诗文不可能产生,即使他仍旧写“临川四梦”,也绝不可能在笔下表现得如此深刻、生动。也许,汤显祖的南粤之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件幸事。

最让汤显祖不能忘怀的,是他的澳门之旅。《玉茗堂诗》卷十一收有汤显祖所写有关澳门的诗五首。汤显祖在这组诗中有对葡国商人和中葡贸易繁荣之状的描述,从不同侧面反映明代中叶葡占初期的澳门风情。如《香岙逢贾胡》:

不住田园不树桑,珴珂衣锦下云檣。

明珠海上传星气,白玉河边看月光。[7]

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开始,葡萄牙人强行租占澳门作为打开中国市场的据点,距汤显祖到澳门(即诗中的香岙)已有三十八年。汤显祖在澳门遇到外国商人(贾胡),故以此为题,生动传神地表达他对澳门繁华景象的赞美和对眼前现实社会不理解的矛盾心理。在澳门,没有封建社会传统的农桑经济活动,有的只是峨冠博带、华衣美服的商人和数不清的高大商船;在澳门,明珠、白玉等珠宝的交易非常频繁,以至河上海上都染上了珠宝气,让人莫辨星光与月光。汤显祖在诗中真实记录了他在澳门遇到贩运奇珍异宝的葡萄牙商人,以及居澳葡人不事耕种、依赖海外贸易为生的情形。汤显祖见到的这位“贾胡”,显然是在生意场上得心应手、积资巨万的来自大西洋沿岸的大商人。当中国内地一直以传统的聚族而居为天伦之乐,而香山乃至番禺人,却不惜抛下家乡和妻小,乘坐十天的海船到真腊(柬埔寨)做生意。汤显祖写于同时的另一首诗《看番禺人入真腊》,就真切地描绘了这一情形:

槟榔舶上问郎行,笑指贞蒲十日程。

不用他乡起离思,总无莺燕杜鹃声。[8]

汤显祖反映当时澳门海外贸易的诗还有《听香山译者》二首,记述从香山译者听到的海外经历。前一首叙述海舶在南海各国辗转贸易的情形:

占城十日过交栏,十二帆飞看溜还。

握粟定留三佛国,采香长傍九州山。[9]

当时香山应指香岙或香山岙,为澳门的别称。译者又称通译或通事,指明代经官方许可,在中外贸易中传译言语、居间贸易的人物。这位香山译者所叙述的海舶,并非通常一桅只有一帆的中国海舶,而是一桅数帆、桅多帆众的西洋番舶。这艘西洋番舶大约以在神前祈祷、占卜的方式来决定船只的去留和航路。按照占卜的结果,先在南海古国三佛齐(今印度尼西亚之苏门答腊)的港口寄碇停留,然后驶往马来半岛霹雳河口外的九州山,采购龙诞香及其他香料。汤显祖还在《香山验香所采香口号》一诗中反映了明朝皇帝在澳门采购鸦片(阿芙蓉)的事实:

不绝如丝戏海龙,大鱼春涨吐芙蓉。

千金一片浑闲事,愿得为云护九重。[10]

当时航路受季风限制,由印度和马六甲海峡东来的船舶都在春夏两季到达,所以说是“春涨”。结尾二句诗人对当朝皇帝作了极为委婉的讽喻。果然不到三十年,明泰昌元年(1620)光宗朱常洛即帝位后病危,服用鸿胪寺丞李可灼献的一颗“金丹”红丸(据说用鸦片制成),次日便死亡。即此一端,可见服用鸦片在当时所造成的危害已经不小。汤显祖的这首小诗带有敏锐的时代感,可以说毫不亚于后来清代道光年间林则徐的好友黄爵滋于道光十八年(1838)向清廷上《严塞漏厄以培国本疏》,力陈鸦片的危害,请求道光皇帝下令禁烟。

澳门奇遇留给汤显祖的印象极为深刻。这在他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问世的传奇名著《牡丹亭》中可以找到佐证。剧本的第六出《怅眺》,描述广州书生柳梦梅到澳门求见钦差苗舜宾;第二十一出《谒遇》,着意安排柳梦梅在澳门参观赛宝会。所谓赛宝会,相当于今日的商品展销会。他把香山岙(澳门)比作“真珠窟”:

三宝唱三多,七宝妙无过。

庄严成世界,光彩遍娑婆。[11]

汤显祖通过剧中华丽的唱词,描绘香山岙和多宝寺(即三巴寺)的多姿多彩。《谒遇》一开头即写道:

一领破袈裟,香山岙里巴。

多生多宝多菩萨,多多照证光光乍。[12]

《牡丹亭》第二十二回《旅寄》柳梦梅还说:“香山岙里打包来”[13]“五羊城(即广州)一叶过南韶(今曲江)。”[14]澳门之行对汤显祖,印象深刻。

随后,汤显祖由香山经恩平到阳江。在亚热带的冬季,为避免陆行的海暑,由阳江出海。大海浩瀚,水天一色,满帆的海风送他到了琼州海峡。也许是“风斜别岛洋” (《阳江避热入海,至涠洲,夜看珠池作,寄郭廉州》),[15]船过徐闻靠不上岸,只得随风漂流;也许又是他游兴勃发,乌槽船直到几百里外的涠洲岛才停泊。这次意外的壮游,使他领略了从未见过的大海,写下了许多放声歌唱南海壮丽景色的名篇佳句。如《白沙海口出沓磊》:

东望何须万里沙,南溟初此泛灵槎。

不堪衣带飞寒色,蹴浪兼天吐石花。[16]

白沙海口,在今海口市北。沓磊,在今徐闻县东南。在诗人的笔下,大海是如此壮观美丽,有声有势。诗中饱含着诗人无限的爱国激情:祖国河山陶冶了诗人的情怀,开阔了诗人的胸襟,给他以创作的灵感。随着船边波涛汹涌的海水,随着眼前掠过的美丽风光,诗人即兴又作《海上杂咏二十首》(选三):

不似剪刀尾,全无白画眉。

愈高飞愈疾,愁绝叫天儿。

北来多喜鹊,止是到徐闻。

海南何得尔?能事李将军。

粤地多琼岛,何年胡燕飞?

南中少秋色,长似趁春归。[17]

汤显祖在饱尝了阔大无边的海上风光后,回头才来到徐闻县的衙门任职。

徐闻位于中国大陆的最南端,面临琼州海峡,气候瞬息万变:晴天时碧波万顷,温柔娴静;刮风时浊浪滔滔,万马奔腾;雨天则烟雾茫茫,瘴气弥漫,白日不朗。县境人烟稀少,赋寡论闲。汤显祖所任典史一职,属于管理缉捕、监狱之类的小吏,并无多少公务,何况还是个编外的“添注”。但是,汤显祖才名远播,因上疏被贬,清直之名更令人敬佩。作为一个与朝政有干系的人物,他的南下让雷州府和徐闻县官员煞费苦心。因为衙门内已安排不了汤显祖的位置,他们就把汤显祖安排到后来改成贵生书院的一所衙外公馆里。汤显祖在《与汪云阳》信中说:“弟为雷州徐闻尉。制府司道诸公,计为一室以居弟,则贵生书院是也。其地人轻生,不知礼义,弟故以贵生名之。”[18]

徐闻虽属极边,但还是较为富庶的地方。朋友们劝汤显祖安心住下来,等待赐还的机会。挚友梅鼎祚写信给汤显祖说,徐闻是个不错的地方:“家外舅经守其郡。天恒暖,治稻再熟,揉葛可单。实迁客所宜居。苏长公寓惠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仁兄定能备如此襟度。然即当赐环,无由待荔枝之丹矣。”(《鹿裘石室集卷七·与汤义仍》)[19]梅氏的祝福竟成现实,未及荔枝红透,汤显祖即被召还了。

汤显祖在徐闻虽然待的时间不久,但他在当地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他成了徐闻教育史上的一位大人物。当时,徐闻的士民,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一种“轻生”“自贱”的思想。为了教育士民,汤显祖在江西同乡、知县熊敏的支持下,特创办了贵生书院。贵生书院设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等十二间课堂。从课堂的命名,不难窥见汤显祖兴办教育的指导思想,并没有超出儒家学说的范围。可是汤显祖所强调的“贵生”,也是给传统的儒家思想灌注了新的内容。从作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春的《贵生书院说》[20]可以看到,汤显祖的政治理想是建立在“贵生”的基础之上的。“贵生”之义有二:一是劝人勿轻生,二是教人知礼义。汤显祖针对徐闻县的实际,亲自对诸生讲学,用“贵生”之说教育士民和弟子,诚如沈际飞所评的“随地立教一端”。[21]在晚明这样恶浊的封建社会里,士民产生“轻生”“自贱”的思想应该说不奇怪。汤显祖想以“贵生”之说来解决复杂的社会、人生问题,在当时亦不过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但是,汤显祖强调“天地之性人为贵”,作为“人”皆有“生”的权利(生存、发展,当然也包括受教育、知礼义的权利),进而他用“贵生”之说来教育士民,使他们自尊、自爱。汤显祖的这种教育思想及其实践活动,在四百多年前的十六世纪末期,无疑是难能可贵的。

雅负才名、淹贯文史的汤显祖的到来,给寂寞寥落的徐闻讲坛带来了一股生气。汤显祖在徐闻一落脚,很快地就成了最受尊敬而诲人不倦的导师。刘应秋《徐闻县贵生书院记》(《刘大司成集》卷四)说:

徐闻之人士,知海以内有义仍才名久。至,则蹑衣冠而请谒者,趾相错也。一聆馨欬,辄竞传以为闻所未闻。乃又知义仍所繇重海内,不独以才,于是学宫诸弟子争先北面承学焉。义仍为之抉理谭修,开发款启,日津津不厌。诸弟子执经问难靡虚日,户履常满,至廨舍隘不能容。[22]

汤显祖热心于传道解惑,待人以诚。他在《答徐闻乡绅》中说:“无论与诸生相劝励,不敢虚其来,即朴藗编民,流离疍户,有见,未会不呴尉而提诱之。”[23]他尽力发挥老师罗汝芳的“赤子之知”,大有泰州学派哲人的作风。如同苏轼在海南一样,汤显祖亦愿意在自己的艰苦时刻,为祖国边远地区传文化。这是他虽遭贬海隅仍不辱使命,创建贵生书院的宗旨。

汤显祖还未来岭南时就对海南岛十分向往。在南京礼部任上他曾有一组咏海南岛五处名胜(五指山、彩笔峰、金鸡岫、马鞍岘、青桥水)的诗,诗题为《定安五胜诗》。诗前小序云:“敬睹缥录大宗伯王公仙居琼海定安山水,奥丽鸿清,条为五胜,颇存咏思。某虽性晦天海,神悬仁智,至如幽探闳采,常为欣言。不觉忘其滓怀,永彼高躅云尔。”[24]充满对海南岛奇山异水的向往。至于汤显祖后来在《邯郸记》里写到卢生流放海南,那又另当别论了。汤显祖的岭海之行自然对他的戏剧创作产生重要影响,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汤显祖贬官徐闻期间,留下了不少吟咏海南的诗篇。如《徐闻泛海归百尺楼示张明威》:

沓磊风烟腊月秋,参天五指见琼州。

旌旗直下波千顷,海气能高百尺楼。[25]

又如《琼人说生黎中先时尚有李赞皇诰轴遗像在,岁一曝之》:

英风名阀冠朝参,麻诰丹青委瘴岚。

解得鬼门关外客,千秋还唱《梦江南》。[26]

按,李赞皇即中唐名相李德裕,因遭政敌攻讦排挤,贬官崖州,卒于善南。一说李德裕后人留在海南,与黎族人混居,成了黎人,故曰生黎。汤显祖对先贤的不幸命运有着深深的感慨,认为李德裕的后代尽管成了黎人,但他们对自己的祖先和故土是不会忘怀的。前引《海上杂咏》是汤显祖南贬途中及徐闻任上的组诗,共二十首。其中有很多咏海南地理物候、民情风俗、历史人物的诗篇,如第十二首:

见说临川港,江珧海月佳。

故乡无此物,名县古珠崖。[27]

这里说的临川港,是海南的地名。《琼台志卷六·山川下》云:“临川港,一名临川水,在州(指崖州)东一百三十里。”汤显祖是江西临川人,他见海南也有“临川”这一地名,自然联想到自己的故乡。但这毕竟不是故乡而是海南,它的特产江珧(水产品)也是故乡所没有的,故觉得新奇,便在诗中咏赞了它。又如第七首:

凤凰五色小,高韵远徐闻。

正使苏君在,谁为黎子云?[28]

五色雀见《方舆胜览·琼州·土产》:“海南谓之凤凰,久旱而见则雨”。苏君即宋代大诗人苏轼,黎子云为儋州进士,是苏轼谪贬海南时的挚友,相互过从密切。汤显祖此诗是因先贤苏轼而发,他感叹自己在徐闻没有如黎子云这样的知音,更加怀念平生最敬仰的大诗人苏轼,思归返乡之情与日俱增。

诗人在南贬往返途中、徐闻任上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大都饱含着诗人的爱国激情。如《黎女歌》《槟榔园》《当墟曲》《河间主人店》《岭南踏踏词》等,生动地记载了明代社会特别是南方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这些诗大都是用白话写成。读到这些诗歌,“使人感受到从生活的各个角落扑面而来的生活热气和浓郁的南国风土民情,让人留连忘返”。[29]

当徐闻的贵生书院还未完全落成,朝廷已调汤显祖升任浙江遂昌县令。职务虽算稍升,但并非官复原职,与唐朝罪官遇赦时被酌量移迁差不多,故汤显祖戏称自己这次调升为“量移”。临别徐闻,汤显祖最关心的还是贵生书院,遂作《徐闻留别贵生书院》:

天地孰为贵?乾坤只此生。

海波终日鼓,谁悉贵生情。[30]

明万历二十年(1592)春,汤显祖自徐闻取道端州(肇庆)归临川。意外的是,他在端州会见了两位来自意大利的传教士利玛窦和特·彼得利斯神父。[31]其七绝《端州逢西域两生破佛立义,偶成二首》写道:

画屏天主绛纱笼,碧眼愁胡译字通。

正似瑞龙看甲错,香膏原在木心中。

二子西来迹已奇,黄金作使更何疑?

自言天竺原无佛,说与莲花教主知。[32]

有趣的是,汤显祖所敬仰的同时代大思想家李贽,后来也曾在南京与利玛窦相会。李贽在给友人的信中谈及利玛窦:“住南海肇庆,几二十载,凡我国书籍无不读。请先辈与订音释,请明《四书》性理者解其大意,又请明于《六经》疏义者通其解说。今尽能言我此间之言,作此间之文字,行此间之礼仪”(《 续焚书·与友人书》)。[33]利玛窦可称得上是西方“汉学家”之先驱。同样,因为有了岭南之行,汤显祖也成为最早接受西方先进思想的中国文人之一,也因此与岭南文化、海洋文化有了不解之缘。

四百多年前汤显祖与利玛窦的岭南面晤,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一段佳话。或许,汤显祖的“主情论”思想不仅是左派王学直接继承的结果,应该也包括了其岭南之行,受海洋文化影响的新思潮的某些因素。

汤显祖在南下往返途中,两次抵达与海外通商的大港口广州,又曾一度绕道香山岙(澳门),见到许多外轮番商。他的代表作《牡丹亭》问世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在他广东之行后的第六年,戏曲明显地带有他在广州、肇庆,以及澳门会见传教士及外商的印象。

汤显祖因上《论辅臣科臣疏》抨击朝政而贬官徐闻宦游岭南,时间不到一年,但却是他思想成熟、创作丰收的重要时期,清远、广州、肇庆、澳门、海南、徐闻等地的景物均在他笔下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他最重要的两部剧作《牡丹亭》《邯郸记》的创作,也留下了他岭海之行的某些痕迹与烙印,值得深入研究与大力弘扬。

简言之,以史溯源,以古鉴今,不断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进一步传承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寻觅汤显祖戏剧文学创作与岭南文化、海洋文化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贵生徐闻汤显祖
一双布鞋
醉在徐闻的冬雨里
“曹灿杯”湛江展区终极展示暨颁奖典礼在徐闻举行
湛江市文艺骨干 “四力”培训班在徐闻举行
采笋
对近年来汤显祖佚作搜集整理的总结与思考
汤显祖墓园发掘的纷扰
汤显祖家族墓初考
汤显祖与明代理学家交游考略
中国大陆最南端
——徐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