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10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我国科技事业聚焦“四个面向”、密集发力、加速跨越,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取得历史性成就。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涌现,科技体制改革纵深推进,国家科技实力跃上大台阶。2022年,全社会研发经费首次突破3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55%,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迈出新步伐,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升至第11位,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我国科技创新重要成就为高质量发展奠定物质技术基础。
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基础研究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在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类脑芯片等前沿方向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
加强战略性“新赛道”布局,人工智能、移动通信等前沿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超级计算持续保持领先优势,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祖冲之号”成功问世。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散裂中子源等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并发挥重要作用。
战略高技术彰显国家实力,载人航天、嫦娥探月、天问访火、人造太阳、北斗导航、万米海试等重大突破在深空、深海等领域牢牢占据科技制高点。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统筹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市场化全链条各环节,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强大活力。
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传统产业现代化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取得新突破,国产大飞机实现市场化运营,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下线,高铁建设树立国际标杆,高性能装备、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激光制造等技术有力推动“中国制造”迈向更高水平。
支撑重大工程建设,有效实施科技重大专项,为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川藏铁路等一批重大工程建设提供关键技术和装备。
有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型核电、特高压输电走在世界前列,光伏、风电装机容量以及储能、制氢规模居世界首位,“深海一号”实现1500米超深水油气田开发能力。
为新产品新技术提供应用场景,5G率先实现规模化应用,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8年居世界首位,光电子技术带动产业规模占全球近一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占全球市场近三成。
支撑美丽中国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11个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在全球率先实现“沙退人进”,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取得新进展,为全球绿色发展作出中国贡献。
“科技冬奥”200多项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
土地、基本粮食作物、种业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持续突破,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90余万名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基层一线,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支撑健康中国建设,围绕新冠病毒溯源、疾病救治、疫苗和药物研发等重点领域方向持续开展应急科研攻关,打了一场成功的科技抗疫战。
聚焦癌症、心脑血管、呼吸和代谢性疾病等重点领域和临床专科,建立50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早查、早筛、早诊、早治的技术体系不断完善。癌症、白血病、耐药菌防治等打破国外专利药垄断。重离子加速器、磁共振、彩超、CT等一批国产高端医疗装备和器械投入使用。
依托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对外开放程度最高、创新活力最强、科技和人才成果最丰富的示范区,辐射带动京津冀、长三角、泛珠三角等区域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香港—深圳—广州、北京、上海—苏州分列全球科技集群第2、3、6位。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创新型省份和城市建设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长江经济带与黄河流域沿线科技创新能力稳步增强,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深入推进,东中西部跨区域创新合作迈出新步伐。
科技援疆、援藏、援青、支宁、入滇、兴蒙、入黔等有力支撑西部地区创新,科技赋能东北振兴有力实施,东北地区与东南沿海创新型城市合作不断深化。
修订实施科学技术进步法,143项科技体制改革任务高质量完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和显著成效。
国家重大科技决策咨询、科技伦理治理、科研诚信制度有效运行。
实行“揭榜挂帅”“赛馬”等项目管理制度,推进以信任和绩效为核心的科研经费管理改革。
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等政策,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
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全链条培养机制,在重大科技任务中培养造就领军人才,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实施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深化“三评”改革,开展“减负”行动,扩大创新主体自主权。
繁荣创新文化,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在全社会形成鼓励、支持、参与创新的良好环境。
◎ 撰文|是说新语
◎ 来源|求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