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子军
Optimize Financial Supply to Assist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Private Sector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提供了强力支持,随着各项政策的逐步细化和落地实施,民营经济必将持续迸发创新创造活力。《意见》指出,要“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完善融资支持政策制度”。强化融资支持,优化金融供给,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银行机构尤其是作为民营经济天生“同盟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生力军”的城商行责无旁贷。
坚持服务民营经济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意见》指出:“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服务好民营经济,既是城商行等中小银行机构的使命担当,也是自身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
服务好民营经济,是城商行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价值体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金融工作,特别强调要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最核心的是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必须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作用,不折不扣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效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使党的领导体现在对金融工作把关定向上,确保金融工作正确的发展方向。坚持金融工作的人民性,最本质的是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金融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服務实体经济放在首要位置,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度,主动为实体经济“输血”“造血”。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解决好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城商行必将承担起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服务民营企业的重大职责,坚决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持续提升金融服务民营企业质效,让民营企业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服务好民营经济,是与民企“同根同源、共生共荣”的城商行的天然使命。城商行的诞生和成长,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大好环境和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城商行的发展与壮大,离不开市场经济的欣欣向荣和民营经济的肥沃土壤。因此,城商行从一开始就融入了民营经济的天然基因,与民营企业有着“同根同源”和“血溶于水”的血脉联系。一直以来,城商行的信贷资金主要投放于民营企业尤其是广大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主要客户都是民营企业,主要股东也是民营企业,彼此形成了“骨肉相连”“共生共荣”无法割舍的密切关系。城商行因其扎根地方、决策灵活等特点,在服务民营经济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方面,由于城商行脱胎于地方经济的历史背景,深耕本土、熟悉地方、了解民情,更懂民营企业的发展情况、经营状况和融资诉求,更加关注、信任和亲近民营企业,从而能够将更多的资源倾注于民营企业。另一方面,城商行机制灵活、反应迅速、决策高效,能够在产品服务、业务流程、风控技术方面不断迭代创新,更好地贴近和满足民营客户的需求。
服务好民营经济,是城商行优化发展战略、加快改革转型的必然选择。民营经济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更是党中央的一贯方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这不仅提振了广大民营企业的发展信心,更为包括城商行在内的银行机构指明了服务民营企业的战略方向。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会越来越好,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广阔,能为银行改革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客户基础。因此,包括城商行在内的银行机构必须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大力度、更高质量的金融服务,促进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要从战略层面对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进行顶层规划,强化战略引领,把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与银行改革发展、转型升级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要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优势特色,从战略上进一步重视民营经济,把民营企业作为战略客群进行拓展和服务,着力打造服务民营经济的专营银行、特色银行、标杆银行。
当前民营企业融资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融资难、融资贵是不少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为解决民企融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民营企业融资环境改善,但受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当前民营企业融资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使得民营企业融资空间受挤压。当前,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在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过程中,生产组织和产能增长模式正在变革,民营企业经营困难增多是前进中必然遇到的问题。在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国内总体需求增长乏力,一些企业陷入经营困难,民营企业营收下滑幅度较大;一些民营企业用工、用地、原材料等生产经营成本上升,部分民营企业发展预期偏弱、发展信心不足、融资意愿较低。由于银行信贷的“顺周期”特征,面对更趋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部分银行“紧信用”的动机上升,一定程度上挤压了民营企业的融资空间。
部分领域风险累积使得民营企业融资受限。一方面,重点领域金融风险隐患较多。房地产销售不畅导致房地产企业债务压力增大,部分房地产企业风险尤其是民营房企风险进一步暴露;地方财政收入下降加大了地方债务偿还风险,风险防控问题备受市场关注;少数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有待化解和处置,风险外溢性值得警惕。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生命周期较短、抗风险能力弱,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信用违约风险较为突出。从信贷市场来看,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居高不下。从债券市场、股票市场来看,民营企业债券展期或违约等信用风险陆续暴露并仍在持续累积,股票市场行情低迷,投资者信心不足,市场活跃度持续走低。债券市场、股票市场透明度高,传导效应快,使得金融市场整体风险偏好下降,民营企业融资难度有所增加。
配套机制不健全使得民营企业融资受困。一是政策执行差异影响实施效果。部分政策在基层执行过程中,会存在零散化、差异化、低效化等问题,影响政策的实施效果。对《意见》的出台,社会各界普遍高度赞扬且满怀希望,但也有些企业心存忧虑,担心政策执行被打折扣。如《意见》提出的“完善融资支持政策制度”,各地各部门的细化举措、支持力度肯定会有所差异,民营企业最终的政策获得感也会千差万别。二是信用信息共享存在壁垒。信息不对称仍是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对于首贷户,由于暂未与金融机构建立信用关系,融资信息对称更为重要。但目前信用信息管理仍然存在分散化、碎片化、孤岛化现象,使得民营企业等群体的融资信息收集成本高、时间长,增加了小微企业融资的难度。三是尽职免责制度落实难,制约了银行信贷人员放贷的积极性。目前,虽然多数银行建立了授信尽职免责制度,但实际操作性普遍不强,难以有效调动一线营销人员的放贷积极性,影响了民营企业的融资可得性和获得感。
改善民营企业融资服务的做法及建议
在政府部门和监管机构的支持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银行机构牢记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将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支持民营经济作为贯彻落实货币信贷政策和各项監管要求的重点,在改善民营企业融资服务、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题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积累了宝贵经验。
联合会商帮扶机制。作为民营经济大省,民营企业一直都是浙江金融服务的核心领域。针对浙江外向型经济发达、民营企业众多等特征,为了有效稳信贷、稳预期、稳企业,解决信息不对称和“单兵作战”问题,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原浙江银保监局)吸收融合联合授信和债委会工作机制的优点,开展了“联合会商帮扶”机制的探索,研发了“浙江银行业授信支持系统”,凝聚行业合力,增强信息共享,对不同的企业进行“扶强”“帮困”“出清”,实现精准分类施策。该机制建立以来,一大批大中型民营企业信贷总量和流动性得到了有效的保障,稳定了企业对银行融资的预期,帮助多家暂时遇到困难的民营企业渡过了难关。
“双保”助力融资支持机制。“双保”助力融资支持机制是监管部门主导推行的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旨在发挥“政银企”协同联动优势,对前景良好但缺乏资金的企业增加银行信贷资金支持。该机制重点支持三类企业:一是市场前景良好但短期经营困难的中小微企业;二是经营状况良好但因缺少抵质押物或担保等原因无法获得有效融资支持发展的中小微企业;三是有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针对性扶持但现有信贷政策和风控规则下难以获得融资的中小微企业。根据“双保”助力融资支持机制三大支持模式,浙江稠州商业银行于2020年11月与浙江省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聚焦于解决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难问题,合作总额度50亿元,并基于双方合作机制推出了“政保贷”业务。截至2023年6月末,“政保贷”产品授信金额46.04亿元,授信户数6804户,贷款余额42.8亿元,贷款户数6455户。2021年10月,浙江稠州商业银行与浙江省农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聚焦于解决“三农”贷款担保难问题,合作总额度10亿元,并基于双方合作机制推出了“共富贷”业务。截至2023年6月末,“共富贷”已为344户农户及新型农业主体提供授信,贷款余额1.65亿元。
数字化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原浙江银保监局)深入推进普惠金融数字化改革,于2019年牵头承建浙江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建立了覆盖省、市、县三级的银行放贷体系,已对接完成授信1.8万亿元,惠及21.5万家企业,其中普惠型小微贷款占比93.3%。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有效协同市场监督、法院、税务、公安、环保等53个政府职能部门,搭建基于金融业务逻辑的“金融主题库”,通过专业的数据质量评价和控制体系,实现数据的归集与清洗,并直通银行机构内部系统,有效缓解了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融资难状况。同时,构建了“金融超市”“金融导购”“在线贷款秒申秒贷”三种服务模式,根据共享数据信息计算贷款额度、利率,最快实现
2小时线下对接,优化了民营企业金融需求供给对接方式,提升了响应时效。浙江稠州商业银行通过浙江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上架了“市民贷”“税易贷”“安心贷”等多款小微贷款产品,并应用该平台共享数据开发了“浙闪贷”等线上化小微贷款产品。截至2023年6月末,通过该平台供需订单对接已受理4484笔小微信贷业务申请,其中成功授信3529笔,授信总额24.57亿元。
“连续贷+灵活贷”两项机制。为进一步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学匹配贷款期限和企业生产经营周期,在监管部门的指导推动下,浙江辖内银行机构积极推进信贷资金稳定可预期、还款方式灵活适配的“连续贷+灵活贷”机制,推广无还本续贷、中期流动资金贷款、循环贷款、年审制等产品服务模式。浙江稠州商业银行遵循市场化、专业化风险判断确定准入标准,于2022年开始推广应用“连续贷+灵活贷”机制,向生产经营和资金周转连续性强、有经常性短期循环用信需求的企业提供“随借随还”的循环贷产品,向生产经营周期较长的企业提供中长期流动资金贷款,并在企业贷款到期前主动与企业协商续贷事宜,对符合条件的积极给予续贷支持,应续尽续。截至2023年6月末,稠州商业银行浙江辖内“连续贷+灵活贷”机制贷款余额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比达73.48%,普惠型小微企业无还本续贷占全部无还本续贷业务的比例达83.99%,有效稳定了中小微客户的存量融资。
差异化不良容忍及尽职免责制度。只有建立起真正有效的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才能打消服务民营企业的顾虑和压力,变“拒贷”“惧贷”为“愿贷”“敢贷”。2013年以来,为解决金融机构对小微、民营企业“不敢贷、不愿贷、不能贷”等问题,《关于推动建立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小微企业授信尽职免责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印发,推动尽职免责制度落地。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浙江稠州商业银行不断细化完善授信尽职免责制度,与不良容忍度政策有效结合,明确各流程环节人员免责认定标准,增强尽职免责制度执行的可操作性,建立普惠型小微业务尽职免责正面清单和问责负面清单,下放小微标准化产品全流程尽职免责权限,提升小微贷款尽职免责效率,努力做到应免尽免。此外,设置差异化小微贷款不良容忍率,按年根据小微贷款风险情况下达相应指标,建立健全容错安排机制。
差异化定价降低融资成本。为推动降低企业融资综合成本,政府有关部门印发了包括《关于进一步规范信贷融资收费 降低企业融资综合成本的通知》在内的一系列文件,引导银行机构以融资各环节为主线,以是否提高融资综合成本为标准,规范信贷、助贷、增信和考核环节收费行为及收费管理。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浙江稠州商业银行秉持“金融为民”理念,严格落实减费让利政策,建立差异化的小微企业利率定价机制,给予普惠小微企业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减点支持,切实降低民营企业融资成本。2022年度,浙江稠州商业银行为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减费让利合计5800万元,累计扶持受疫情影响的小微客户9782户。2023年1月,运用中国人民银行定向金融支持工具,按照“应减尽减、免申即享”原则,对符合条件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予以减息,减息金额超1.37亿元,惠及普惠小微企业8.26万户,切实降低企业财务成本。
当然,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改善民营企业融资服务,除了银行机构的金融服务和融资支持以外,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一是持续深化金融改革,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价值发现功能,进一步拓宽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二是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通力合作,共同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做到民企和国企“一碗水端平”,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开展民营企业金融服务;三是加快征信平台建设,推动税务、不动产、公积金、社保、水电、燃气、进出口、行政处罚等涉企数据对接,完善企业信用“画像”,强化征信信息法制化应用,切实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融资难问题;四是增加对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中小企业政府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中小企业转贷资金的政策性资金投入,健全完善风险补偿机制。
做好民营企业金融服务,银行业金融机构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我们唯有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牢牢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持续提升服务民营企业的精准性、有效性,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强做优,方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浙江稠州商业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责任编辑:董 治
Yhj_dz@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