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杨 薛思旋 马蕊
晋派砖雕作为一朵山西民间艺术宝库里的奇葩,造型相对粗犷,雕刻的形象多为人物和瑞兽。砖雕的雕刻工艺可分为窑前雕和窑后雕,区别在于雕刻的阶段的不同。晋派砖雕的兴起离不开晋商的崛起,在砖雕中寄托着无数黄河人的祈求、理想、愿望与抱负。
砖雕最早形成于新石器时期,我国东周时期就有着与砖雕艺术类似的瓦当,在秦朝时发展为秦砖,发展至汉朝时形成精美的人物壁画,彰显着墓主人生前的身份地位。北宋时期,砖雕主要用于装饰墓室的墙面,墓主人生前的身份地位越高,权力越大,墓室内的砖雕数量越多,面积越大,选择制作砖雕的材料质量越高。砖雕艺术发展到明代才由墓室装饰转变为建筑装饰,并广泛流传于民间,受大院文化的影响,形成多种风格。砖雕艺术发展至今有九大流派,但最为著名也最有影响力的只有山西砖雕与徽州砖雕两种。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馆中陈列了众多晋派砖雕技艺的代表作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砖雕技艺逐渐从手工雕刻逐渐转为机械化生产,虽然能实现大规模的量产,但真正的创新仍需要人工的检查,众多晋派砖雕传承者夜以继日地雕刻,只为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使更多的人看到晋派砖雕之美。
在早期的砖雕雕刻中多以人物形象与故事为主,主要受砖雕的用途影响。而随着时代的推移,砖雕中的人物形象逐渐变为神话人物,主要受劳动人民生活需求与审美需要影响。由于砖雕在明朝后期逐渐变为建筑装饰物,功能与用途愈发广泛,形式也更加多样,不仅承担着装饰建筑、美化环境的作用,还起到记录戏曲图谱、历史传说、民情习俗等作用。在当今的砖雕艺术中也存在着大量以人物故事为主要形象的作品。
山西砖雕雕刻形象多以人物故事和瑞兽为主,其中,瑞兽更多的是人民追求喜气的象征,寄托了无数人的祈求。同时,雕刻的选材也为砖雕艺人留出足够的想象空间与创造空间,最为常见的便是喜鹊、仙鹤等人们常见的动物,也有自古就有祥瑞之意的麒麟、龙、凤等奇珍异兽,还有取谐音之意的“猫蝶(耄耋)秋菊”“五福(蝠)捧寿”等。此外,砖雕大多砌筑于墙壁上,寓意出口要吉利,不同风格与图案的砖雕都有各自的讲法和寓意,因此广受人民的喜爱。
这类砖雕可归纳为“博古类”,该类砖雕主要刻画具有文化气息的景物,如琴棋书画、古器静物,并在砖雕的周围有着精美的花边紧紧围绕雕刻内容,装饰在建筑物中能凸显主人的闲情雅致与文化修养。该风格的诞生主要受晋商与儒家文化的影响。
砖雕需要在特制的青砖上进行雕刻,砖雕很少对雕刻出来的画面进行染色,大多是保留青砖的本色,一方面是方便雕刻与运输,另一方面考虑到砖雕主要安放在室外,长时间的风吹雨打会破坏原有的色彩。雕刻砖雕的青砖在选材上极为讲究,烧制精准的黏土要保证颗粒均匀,相对细腻,大多以河底沉淀的污泥为主要原料,烧制出的成品要保证质地均匀,表面不能存在气孔。
山西砖雕分为窑前雕与窑后雕。窑前雕是在泥坯上进行雕刻,对砖雕艺人的雕刻技艺有着极高的要求,需要考虑砖雕在烧制时整体的变化。因此,绝大部分窑前雕为空心结构,在烧制的过程中方便泥坯中气体的排出,从而保证砖体外形与结构不发生变化。窑后雕属于最常见的雕刻手法,待青砖完全冷却后砖雕艺人根据用户需求与想法进行雕刻。
现阶段采用的砖雕工艺主要为明清时期的砖雕技法,先对青砖进行磨平,被人们称之为修砖,主要是为了保证画面的平整性。紧接着就是设计图案,将预先制作好的设计稿拓印在青砖表面上,部分技艺精湛的砖雕艺人会直接在青砖上画稿,在完成初次做稿后调整布局与比例,该环节被称之为打样。然后便是进行雕刻,依据画稿中的图案利用凿子、刻刀等工具对画稿的外部轮廓进行勾勒,使砖雕更具有层次感,该环节为砖雕画面形状初次形成的环节,被称之为打坯。最后便是对细节进行刻画,也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大部分砖雕十分精美,刻画的人物形象与瑞兽惟妙惟肖,是由于在出细环节砖雕艺人要使用大量的雕刻工具,运用多种技法进行细致刻画,包括铲、刻、挑等,一旦其中一步出现差错,整个砖雕直接报废。因此,在该环节中,雕刻者需要具有足够的耐心与强大的控制能力。
砖雕在明朝之前主要用于装饰墓室,如山西侯马董玘坚墓中就发现了大量的砖雕,形式种类十分多样,整个墓室的砖雕建筑可以用富丽堂皇去形容。随着时代的推移,砖雕发展到明朝时逐渐成为官宦与富人装饰自家建筑的修饰物,并推动着砖雕技艺走向巅峰。但真正推动砖雕技艺走向巅峰的是清朝,匠师可以在厚度不及寸许的方砖上透雕九个层面。清朝中后期,在山西清徐县境内平均每四个村庄就有一座砖窑。现阶段的砖雕应更趋近于平民化、日常化,成为人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艺术作品。
山西砖雕的发展与山西民俗文化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现阶段的建筑设计中,人们更加倾向使用平整的材料,一方面降低建筑成本,另一方面方便建设。砖雕难以在如高楼大厦一般的大型建筑风格中展现装饰作用。因此,要想继承与发扬山西砖雕,就必须在艺术形式上做出改变。
首先,针对砖雕修饰作用不明显的问题,要先以现实生活为立足点,拓宽砖雕的使用范围,从早期的外表修饰逐渐转变为内部修饰。例如,在大型商场的墙壁与广场的中心建筑中使用砖雕,使更多的人了解砖雕技艺。
其次,砖雕图案更趋向于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多数砖雕的风格追求经典古朴,单一的形式风格很难吸引观者的眼光,砖雕艺人与传承者应找寻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之间的平衡点,在对待传统砖雕时,更多的是借鉴与学习,而非继续沿用,要求在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上创新。
最后,注重题材的创新。当今人们在对建筑进行修饰时,已不再采龙凤纹饰与花鸟山水,主要原因在于人们的审美出现疲劳。现阶段的砖雕制作应主动融入时代元素与现代特征,赋予砖雕全新的内涵。
此外,实现现代工艺与传统手工制作的协同发展。在讲究快节奏的时代,速度与效率代表了生存空间,虽然机械化生产砖雕缺少手工制作的灵性,但能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而手工制作时间相对较长,但整体质量相对较高,人物立绘更具灵性,细节上的处理更加细腻。二者虽然有着明显差异但又优势互补,手工制作是推动砖雕技艺走向创新的重要途径,而机械生产是使更多人知道与了解砖雕的途径。因此,二者要协同发展,相关部门要重点保护和传承山西砖雕技艺。
在山西的众多景区中有着大量精美的砖雕,如山西晋韵砖雕艺术博物馆、王家大院、乔家大院等,部分景区为自古流传至今,部分景区为新兴的建筑。山西砖雕作为传统民间文化,它的继承与发扬更值得相关部门注意,将山西砖雕的继承与发扬和当今人们的生活习惯与审美观念相融合,营造全新的砖雕艺术生存环境。
首先,相关部门可将旅游开发与山西砖雕保护有机结合,考虑民宿的形式,让山西砖雕走进人们的生活中。例如,建立山西砖雕体验基地为游客详细展示砖雕的制作工程;建立山西砖雕为主题的民宿,游客在入住后能时刻观察到砖雕元素,并能通过民宿服务员的介绍了解更多的砖雕历史;鼓励当地的居民参与砖雕技艺保护,居民可以将自己的房子改造成砖雕民宿,既起到保护传统文化的作用又增加自身的收入。此外,为了使游客获得更好的体验,并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赏砖雕艺术,在体验基地中,游客可参与砖雕制作过程,学习砖雕的基本技法。这种方式既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又能很好地保护砖雕民俗文化。
其次,合理使用砖雕资源,开发特色旅游产品。砖雕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将实现机械生产与传统手工制作的融合。旅游产品的开发更多是为前来观光游览的游客服务的,因此,在制作上要追求小巧精致,便于携带,而手工制作小型砖雕更考验砖雕艺人的手法与技艺。对此,可由砖雕艺人提供设计思路,在设计稿中凸显当地的文化特点,由机械进行生产。这种方式既能保证生产效率,满足庞大的消费需求,又能凸显当地的文化特色。
最后,建立砖雕博物馆方便游客直接观赏砖雕艺术。以山西晋韵砖雕艺术博物馆为例,该博物馆中展出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砖雕艺术作品,一站式游览更方便游客了解砖雕艺术的传承过程和发展历史。同时,博物馆在文物的保护上更具有专业性,能尽可能地保持文物的原状,使游客在观看的过程中有更深的体验,透过砖雕的本质回到那段砖雕艺术鼎盛的时代。
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山西砖雕保护,有利于激发从业人员的创新意识,并找到砖雕艺术与现代社会的平衡点,使砖雕艺术更具有美学价值与生活气息,成为精神的象征。对此,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自身的责任,加大对砖雕艺人的保护与培养力度,推动砖雕艺术的创新发展。
一方面,相关部门应针对砖雕艺人的培养与发展制订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努力提高砖雕艺人的收入水平,关心与解决砖雕艺人生活中的难题,使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砖雕制作事业;给予更多的资源倾斜,建立类似砖雕艺术研究所等设施,为砖雕艺人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为砖雕艺术的发展铺平道路;定期组织开展砖雕艺术活动,如培训活动、比赛活动、交流活动等,让砖雕艺人有时间、有精力去提高自己的砖雕技艺,并在与他人的相互交流中取长补短,汲取他人的长处,实现思维上的创新。此外,相关部门可随时举办砖雕艺术展会,让砖雕艺人在展会中展览自己的作品,并将活动进程实时公布到公众平台中,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并对优秀砖雕艺术作品颁发证书与奖金。这一系列措施能够促进砖雕艺术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民俗文化生态环境。
另一方面,将砖雕艺术融入校本课程,并将砖雕艺术作为兴趣课程开发。例如,相关部门可与当地学校联合举办“砖雕艺术进校园”主题文化活动,邀请砖雕艺人到校园中为学生讲解砖雕的制作方法。相关部门可组织从业人员前往美术学院进修学习,以此提高从业人员的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创造出更符合当代人们审美价值观的砖雕艺术作品。
综上所述,山西砖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政府部门与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传承发展”的方针政策,在艺术形式上实现传统与现代统一,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的平衡点,拓展砖雕艺术的发展途径,在题材的创新上要更贴近现代生活,深入挖掘砖雕艺术的文化价值与文化内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山西砖雕的发展拓展更加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