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舞蹈教学中对学生舞感与乐感的培养

2023-10-02 17:54:01黄迪
艺术家 2023年6期
关键词:表演者舞蹈动作

□黄迪

舞蹈指的是舞者凭借灵活的肢体、连贯的动作,加上形态的变化,向观众展示一定的故事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表演。此外,尽管舞蹈与音乐是艺术中两种不同的类型,二者在本质上却有一定的关联。从现实来看,那些能在舞蹈道路上获得成功的舞蹈表演者,总是具备优秀的乐感。本文将围绕高校舞蹈教学中舞感与乐感培养的重要性和培养途径两个方面展开叙述。

一、舞感与乐感的概念

通常来说,舞蹈表演者的舞蹈感觉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舞台感觉,即舞蹈表演者在舞台上表演时对周边环境、舞伴、观众等外部情况做出的反馈;(2)个体感觉,这主要是舞蹈表演者对自己躯体活动和状态的感觉,如动觉、心理感受、平衡感等,它是舞蹈表演最基础、最重要的感觉;(3)主体感觉,这是一种内在的对艺术的整体性感觉,是舞蹈表演者本我和自我相互配合的结果。

乐感包括人对声音音高、音强、音色的感知力,以及人对声音长度的时间、对声音广度的空间、对声音变化速度等内容的感知力。当然,上述主要是听觉方面的内容,但乐感绝不仅是指人的听觉方面的内容,还与人的动态感觉、静态感觉、自我感觉等偏向心理方面的内容有关。这也证明了乐感和舞蹈之间有深度的联系,具有良好乐感的人经常沉浸在音乐的世界中“手舞足蹈”,说明舞感和乐感之间是相通的。

二、在高校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舞感和乐感的重要意义

舞蹈表演是以人类肢体连贯性的动作完成的。在此过程中,舞蹈表演者需要以身体为“工具”“媒介”,传递出特定的情感或精神观念,因此,舞蹈艺术对人身心条件的依赖度极高,不仅要求舞蹈者能自如地掌控身体各部位的活动,还要在舞动中展露自己对舞蹈的理解(本质上就是舞感),将外在的动态美和内在精神品质的美结合起来,向观众展示舞蹈的魅力。这是舞蹈艺术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也是高校舞蹈教学的终极目标。

舞蹈总是和音乐一同出现的,完整的舞蹈作品不会脱离音乐伴奏而存在。我国的部分少数民族传统舞蹈,即使没有通常意义上的音乐伴奏,也离不开声音效果的衬托。音乐或者说有节奏感的声音效果能有效地表达舞蹈的情绪、情感,使舞蹈更赏心悦目。音乐对舞蹈的帮助,首先体现在舞蹈的日常训练中,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可以帮助舞蹈表演者更好地感受动作的快慢和精准度,更流畅地表达情感;其次有助于渲染气氛,将观众带入舞蹈表演中。因此,对学生乐感的培养同样不可或缺。

舞感、乐感的培养和练习能直接有效地推动舞蹈教学的高效开展,进而提升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探索、自主解决问题、自觉创新的综合素质。

三、高校舞蹈教学中舞感培养的途径

(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高校舞蹈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学生学习舞蹈的指引者,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是舞蹈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障。在传统的高校舞蹈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一层很厚的“隔膜”,缺乏友好的互动。而舞蹈学习和练习的过程漫长且枯燥。学生,尤其是初学者,需要来自教师的帮助、指引和鼓励,因此,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缓和课堂学习的枯燥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有勇气在舞蹈实践练习中展现自己,敢于利用舞蹈倾诉内心情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增强学生肢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增强学生肢体的协调与灵活性,是培养学生舞感的基本途径。高校舞蹈教师必须对学生的日常训练精益求精,严格要求,力求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动作,并逐渐加入舞蹈形体的练习,以此增强学生肌肉力量,达到提高学生身体整体协调性与灵活性的目的。例如,舞蹈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长期练习舞蹈动作中的“擦地”,这能够在提高学生脚部触底敏感度的同时,使学生的绷脚、外开、延伸等动作更为精准。类似上述这样的基础动作练习,在量变后就会发生质变,学生的肢体逐渐可以在接收外界反馈信号后,迅速且精确地做出舞蹈动作。由此可见,在高校舞蹈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进行的系统化、规范化的大量动作训练,不仅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控自己的身体,使肢体更和谐、灵活,还能够借此增强学生的“动感”,为学生舞感的培养打好基础。

(三)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舞蹈艺术不仅是人类肢体的优美动作,还包含浓烈的情绪和情感,其中既有编舞者的思想情感,也有舞蹈表演者的思想情感。即使是不懂舞蹈学术理论的观众,在一场优秀的舞蹈演出中也能受到感染,与舞蹈表演者产生一定的共鸣。舞蹈所追求的艺术表达和情感宣泄与舞感有关。而舞感的培养自然离不开舞蹈表演者对舞蹈内容的欣赏、理解,这又和人的审美情趣有关。因此,在高校舞蹈教学的舞感培养中,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是学生获得舞感的重要途径。

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可以通过开展艺术赏析活动的方式进行。艺术虽然种类繁多,但基本的美学原则和价值是相通的,因此,高校舞蹈教师可以在舞蹈练习之余,开展诗歌、音乐、戏剧、舞剧、绘画等艺术作品的欣赏、评鉴活动。这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枯燥、辛苦的舞蹈动作练习之余有休息、缓冲的时间;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在欣赏经典艺术作品的同时,受到启发和熏陶,提升自我审美能力。例如,高校舞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欣赏中国辽宁芭蕾舞团编创的《花木兰》芭蕾舞剧,无论研究它如何用舞蹈动作塑造人物性格,还是欣赏俄罗斯著名灯光师谢尔盖·马狄诺利用灯光色彩所打造的舞台效果,抑或是感受其中的中国美学的水墨韵味,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当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一定的提升后,他们对所学舞蹈的内容、情感的理解势必会深化。

(四)培养学生的舞蹈内容想象力

舞蹈表演者对外界的信息和自身肢体动作的掌握程度,归属于技术问题。舞蹈表演者对舞台全部环境的感知,以及自身舞动时身心结合的感受,都属于主观个人的意识,是对舞蹈艺术美的一种想象能力,这属于真正的艺术范畴。总的来说,舞蹈表演者自己的心理问题、审美取向、艺术文化素养、眼界心胸等都对舞感的形成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若从舞蹈表演者自身的角度来看,舞感其实就是舞蹈表演者对自身的一种艺术畅想,或说是某种自我感觉。通常情况下,舞蹈表演者如果拥有积极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那么他的舞蹈感觉也会十分鲜明。所以,舞蹈表演者在学校学习阶段,有必要通过理论知识的扩充、经典作品的赏析、安静的冥想等途径,对自我意识、自我感觉进行强化,以达到培养舞感的目的。

自我意象是舞蹈感觉在某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关键。自我意象如何形成?第一个要做的就是将自我全身心地投入舞蹈故事、舞蹈角色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将自己融入故事,仿佛自己就是故事的主角,想角色所想,做角色所做,通过角色体验,使自己全身心与舞蹈作品中的人物共鸣,丰富舞蹈作品表现力,在此基础上构建自我意象。这是良好的舞蹈感觉形成的另一个基础。舞蹈表演者不仅要用肢体跳舞,还要插上想象的翅膀,用“心”跳舞。

(五)引导学生合理把控情感

要培养学生的舞感,教师还需要教会学生怎样合理把控情感。在实际训练中,影响学生准确表达舞蹈作品情感的因素除了学生的阅历不够丰富外,还有许多学生很难打破“自美感”。“自美感”普遍存在于青春期的学生中,是一种自我欣赏的状态。“自美感”使学生在表演时满足于自己的外在条件,并过于在意自己给人的观感,如担忧自己的表情是否优雅得体,关注自己的手臂曲线是否完美等。“自美感”导致学生在演出时缺少连贯的情感。尤其是在练习室中,学生有时上一秒还沉浸在舞蹈作品人物的情感中,下一秒就开始注意镜子中自己的外在形态了。大部分舞蹈表演者在日常练习中都经常通过镜子观看自己的舞姿,自我检验动作是否正确,表情是否得体。但“自美感”会使他们过分关注自己的表现。当舞蹈表演者在演绎舞蹈作品的人物时,时刻想着自己美不美,又如何能表现出舞蹈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内涵呢?

过分的“自美感”导致学生把握不准作品情感,自然演绎不出真实的、打动人心的作品。这是影响学生获得舞感,把握好舞蹈情感的一个重要原因。总而言之,准确把握情感是完美演出的前提条件。学生如果没有抓住作品真正想要展现给观众的情感,最后就只能呈现一场空洞的“舞蹈动作模仿”。教师务必在课堂教学和日常练习中引导学生“入戏”,仔细品读舞蹈作品的创作背景、内容、情感,摒弃浮躁的心情,做到真正理解作品,融入作品,最后完美呈现作品。

四、高校舞蹈教学中乐感培养的途径

(一)强化节奏训练

节奏是舞蹈和音乐中必不可少的动态表达,每一场舞蹈演出都有自己独特的节奏。这里所说的节奏包含表里两种意义,一是表面的、外在的节奏,属于听觉与视觉的范畴,在舞蹈中就是舞蹈动作的力度、快慢、幅度等方面;二是内在的节奏,指的是人的心理情绪、情感引起的一连串的身体机能变化。舞蹈学生要想在训练和实践中做出恰到好处的动作,除了反复练习动作,还要增强自身对节奏的感知,保证视觉、听觉节奏的统一。

要想让学生掌握好节奏,高校舞蹈教师可以在他们刚接触舞蹈学习时就坚持教授简单的节拍节奏,由单一节拍逐步过渡到复合节拍,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掌控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节奏训练后,舞蹈教师可以为学生选取部分节奏感强烈的舞蹈作品作为练习项目。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舞蹈的音乐伴奏节拍数出来,随后根据自己对音乐节拍的理解,和舞蹈动作对应,跟随音乐节拍做出相应的舞蹈动作。这能帮助学生在音乐节拍的指引下控制舞蹈节拍,以便他们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达到乐舞合一、随乐而动的境界。

(二)引导学生感知并把握韵律

韵律本质上是一种音乐情感的自然流露,而和舞蹈作品相配合的音乐正是情感表达的重要途径。调式、节奏作为旋律的组成部分,共同奠定了音乐作品的基调,这种基调又能在舞蹈中帮助输出和传递情感,最终达到使观众产生共鸣的效果。基于此,高校舞蹈学生要想在舞蹈表演上达到更高的高度,就必须把握好音乐的韵律。例如,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中,与这些舞蹈相匹配的音乐是中国古典音乐。教师可以让学生从简单无升降调号的调式开始感知,逐步过渡到多声部歌舞曲,在此过程中,能够有效锻炼学生对舞蹈伴奏音乐旋律的感知力、理解力。经过长时间的旋律感知训练后,学生基本能达到使舞蹈动作跟随作品情感变化而变化的效果,大幅度提升舞蹈表演的动感和美感。

(三)加强对舞蹈音乐形象的塑造

每支舞蹈作品所匹配的音乐其实都有一定的故事内核,从中可以感知特定的形象和感情。音乐的形象和感情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随着舞蹈者的动作被具象化出来。因此,高校舞蹈教师可以尝试在课堂上播放一些情绪、情感丰富的优秀音乐作品,要求学生仔细聆听,将自己代入音乐作品的故事氛围,然后让学生轮流讲出自己在音乐中感知到的内容。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教师可以进一步要求学生在感知音乐形象后加入自己的想象,上台表演舞蹈动作,向他人展示所感知的内容。此外,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多接触经典音乐作品,丰富音乐知识储备。

综上所述,高校舞蹈教学的重点除了舞蹈基础技能外,还有舞感和乐感的培养。因此,为了使高校学生在舞蹈的艺术道路上走得更远,高校舞蹈教师除了要在课堂教学和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舞感和乐感,还要深入生活,汲取养分,加深学生对舞蹈作品和舞蹈艺术的理解,为学生在舞台上的完美演出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表演者舞蹈动作
学舞蹈的男孩子
文苑(2020年8期)2020-09-09 09:30:34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孩子(2019年10期)2019-11-22 08:06:01
动作描写要具体
画动作
动作描写不可少
妙猜两数
杂技与魔术(2017年2期)2017-02-14 20:17:00
我和舞蹈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2012年龙年网络春晚节目单
小品文选刊(2012年6期)2012-05-08 04:4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