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学生社区垃圾分类实践探索

2023-10-02 12:20郭章碧
高校后勤研究 2023年7期
关键词:垃圾桶垃圾分类

郭章碧 柏 杨 王 伟

清华大学学生社区垃圾分类实践探索

郭章碧 柏 杨 王 伟

[清华大学]

垃圾分类工作是高校劳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清华大学在创建一流大学过程中,始终秉承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育人理念,站在育人的角度,多途径探索,推进学生社区的垃圾分类工作,将垃圾分类与服务育人、劳动教育密切结合,并作为学校“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学生社区作为学校劳动教育载体,结合自身实际,不断丰富和优化实施路径,倡导全校师生做垃圾分类的引领者和践行者,为高校垃圾分类实践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垃圾分类;党员双报到;劳动教育载体;社区积分体系

垃圾分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是一种“新风尚”,人人都应当学会准确分类。当代高校大学生应响应号召,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劳动教育实践,更好地成长成才、全面发展。学生社区是学生在学校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在学生社区宣传讲解垃圾分类方法和督促垃圾分类工作,帮助学生垃圾分类习惯养成,是学校“三全育人”的具体体现。各高校积极把垃圾分类融入劳动教育全过程,设置垃圾分类志愿岗、垃圾分类体验馆,将垃圾分类理念植入学生的行为习惯之中,放大垃圾分类育人功效的“乘法效应”,以“科学规划、全员参与”为工作原则,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努力创造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提升学校的整体文明水平。[1-4]

一、探索学生社区垃圾分类的途径及效果

(一)试点先行,有序推进,夯实全程垃圾分类基础

2016年11月,清华大学学生社区中心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学生社区智慧社区建设内容,设计并讨论智能分类垃圾桶功能;2017-2018年,在学生公寓楼试点运行智能分类垃圾桶,并进行优化和升级;2019年,智能分类垃圾桶在紫荆学生公寓区分步骤分阶段进行落实,并结合学生试用体验升级优化;2020年5月,将公寓楼内使用的100升无盖垃圾桶更换为四分类240升带盖垃圾桶,并将垃圾桶移出学生公寓楼,招募学生志愿者开展垃圾分类桶前值守活动,同时为志愿者配备了口罩、垃圾分拣夹、洗手液、消毒湿巾、手套等物资;2020年7月,学校颁布《清华大学校园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明确20余个部门在垃圾分类工作中的职责分工,并试点为本科新生发放16升分类垃圾桶,倡导从源头分类[2];2021年,根据公寓楼人员数量,增设配足四分类垃圾桶,继续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垃圾分类桶前值守活动,积极调动党员到社区报到,指导垃圾分类行为,加大从源头分类的宣传;同时,根据学生社区实际情况试点建设垃圾桶站,调整清运路线,提高垃圾清运频次,形成符合学生社区生活实际的垃圾清运模式。

(二)党员先行,全员参与,广泛营造垃圾分类浓厚氛围

为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学生社区中心联合各部门,发起“垃圾分类我先行,桶前值守一小时”志愿活动。2020年5月起,学生社区中心党总支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垃圾分类桶前值守活动;9月28日起,启动垃圾分类学生志愿者体系,并安排带队老师指导志愿者工作;11月起,围绕“垃圾分类我先行,桶前值守一小时”主题,在全校范围开展垃圾分类社区报到暨劳动教育活动,以党团班、宿舍为单位,全员广泛参加。

实行学生党员双报到机制。学生党员需在院系党支部报到,同时到所住楼宇报到,将党员身份亮出来。党员在楼长处报到,负责垃圾分类督导和组织协调工作。由党员带动寝室长、楼委会成员、勤工助学学生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督导工作中,进而带动楼内学生全部参与,实现每位学生参与垃圾分类活动。通过传帮带,鼓励学生全员参与到学生社区建设,让垃圾分类成为社区劳动教育的必修课,指导学生养成垃圾分类好习惯。2022年8月1日起,学生公寓垃圾分类桶前值守项目正式启动,工作人员根据学生扔垃圾的高峰时段在早中晚各一个小时进行值守和督导,现场宣传垃圾分类知识,指导同学进行垃圾分类投放,保障垃圾桶站卫生环境整齐有序。

(三)部门合作,齐心协力,开展党团主题活动及特色志愿服务

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说:“劳动教育不能演,不能假装,不能知识化,不能靠分数逼,不能在教室里练。”学生社区中心提供劳动教育机会与平台,与院系合作,开展垃圾分类主题教育活动;与校团委合作,持续开展“清”年爱劳动、“清”研爱劳动等特色志愿服务,通过劳动实践引导学生参与真实劳动锻炼,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弘扬劳动精神。目前垃圾分类工作已形成一定规模并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学生垃圾分类意识明显提高,对1723名在住学生进行的垃圾分类调研问卷发现:96.58%的学生能够主动或者通过引导配合做好垃圾分类投放;学生主动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投放人数越来越多,部分学生在宿舍内已率先完成初步垃圾分类,严格按照要求分类投放,并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带动身边学生,整个校园范围内形成了良好的垃圾分类良好氛围;通过践行垃圾分类,学生社区生活垃圾分拣率逐步提高,垃圾总量显著下降,垃圾分类工作持续稳步推进。

二、目前学生社区垃圾分类工作仍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垃圾分类意识和知识体系仍需加强

学生社区是生活垃圾的主要产出场所,学生在宿舍中产生的垃圾数量远远高于其他场所,在宿舍进行垃圾源头分类处理,是能够有效实施宿舍垃圾分类行动的重要环节和保证。[3]在调研学生对垃圾分类知识的了解程度时,非常了解的仅占24.26%,了解一些的占60.48%,一般的占12.88%,不了解的占2.38%。调研没有分类投放的原因,56.64%的学生认为分类投放太麻烦,37.36%的学生因为不清楚后期垃圾将如何处理所以不分类,30.08%的学生不清楚分类标准所以随意投放。在宿舍中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上,46.89%的学生采取除可回收的单独处理,其它全部投到一个垃圾桶,仅22%的学生按照分类要求进行初步分拣,出楼后分类投放。调研学生社区垃圾分类的困难,74.58%的学生选了“垃圾分类习惯尚未形成”,49.39%的学生选了“对垃圾分类知识缺乏”,50.15%的学生认为影响垃圾分类的因素是“知识掌握不够”。由此可见,在学生社区加强对学生垃圾分类知识的系统性培训对加强学生垃圾分类意识和促进其分类行为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也十分必要。

(二)垃圾分类投放行为仍然缺乏有效监督

由于垃圾分类回收处理存在行为、空间和时间的不确定性,学生社区很难进行有效监督。同时垃圾分类处理本身对投放者带来的经济效益很低,激励较小,很难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和个人利益,存在垃圾分类处理缺乏有效的监督与激励。

清华大学学生社区住宿学生三万余人,单纯依靠志愿者督导有一定的效果,但还没有达到预期,目前仍然缺乏对学生进行垃圾源头分类和投放的过程指导和监督,在持久性和深入性上有一定难度;其次学生的生活作息习惯存在着较大差异,即便垃圾投放站点的各类垃圾桶均为24小时开放,但对于部分学生自觉性较差,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会随意丢弃,每天仍可看到部分垃圾桶内存在没有彻底分类的垃圾,需要保洁员进行二次清理的现象。

(三)垃圾分类投放设施的规划建设需进一步提升

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校园内生活垃圾数量和种类的增加,完善的垃圾处理设备、现代化的垃圾分类技术,将有利于应对日益复杂的生活垃圾问题。垃圾分类配套硬件设施是重要的保障因素,健全的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有效自主进行垃圾分类。调研关于垃圾桶站建设,34%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垃圾桶使用不方便影响了分类投放。要做好学生社区垃圾分类工作,需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如制作垃圾分类指导标示牌,建立智能化的垃圾桶站,配套好照明和洗手等设施。

三、多措并举,继续推进学生社区垃圾分类

(一)优化管理工作机制,汇集垃圾分类治理合力

为进一步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完善垃圾分类工作体系至关重要。垃圾分类是关系所有人的关键小事,需要每个人、每个部门和单位共同推进,形成完善的“协同工作链”。在推进垃圾分类过程中,“协同工作链”工作体系的治理合力直接影响到垃圾分类的成效。各协同部门应做到清楚当前垃圾分类存在的困难,明确与分析垃圾分类的难点,把握和保障垃圾分类具体举措的实施效果,要即时收集广大师生对垃圾分类的反馈,在积极做好宣传工作的同时,保障垃圾分类的便捷性,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优化。

(二)增强宣传力度,提升垃圾分类公众执行力

从调研结果看,65%以上的学生知晓垃圾分类桶前值守活动,7.72%的学生亲身体验过督导员岗位。学生公寓楼内发布的垃圾分类相关宣传、学生之间的交流、院系的宣讲、党团活动、志愿服务等都是学生认为比较有效的宣传方式。在垃圾分类工作中,要继续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广泛发动党组织、党员、志愿者和群众等各方力量,形成“党员带头、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学生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环境素养的提高更需要学校、院系、学生社区中心等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和宣传指导。例如,学校制定指导政策,成立相关管理部门或机构;在全校公共网站等媒体广泛宣传垃圾分类知识;组织学生进行垃圾分类主题培训,发放垃圾处理知识的宣传册,举办宣传教育活动,如情景剧、社区文化节、社区课堂、楼文化主题活动等;在全校范围内选拔“环保大使”“环保达人”,重点宣传典型人物和事迹……通过活动宣传,增强学生的环境责任感和环保意识,带动全体师生自觉参与垃圾分类工作,长期坚持,将会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健全垃圾分类投放设备设施,提升垃圾处理能力和效力

在学校实行垃圾分类存在一定的困难,物理空间大,各区域功能明显,如宿舍、食堂、教室,不同的地方产生的垃圾种类有明显的差别。这就要求规范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建设、按照分类政策和四分类要求,科学合理布局分类垃圾桶,根据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标准、师生投放垃圾的流量密度等核定分类垃圾桶数量,确定合理的安装位置,提高清运频次,做到“日产日清”,规范作业,做好日常管理台账,并建立在线监控机制。[4]另外,要及时优化垃圾桶站建设,要具备防风、防雨、照明等功能,要考虑投放厨余垃圾的破袋工具、破袋后洗手或者擦手的方式、分类垃圾桶清洗的方式和清洗垃圾桶后污水的排放方式等,要加强除臭净化系统、细菌消杀系统的建设。

(四)将垃圾分类实践教育贯穿于学生社区育人全过程

在学生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工作,要将学生社区作为实践育人的平台,在社区文化建设和学生日常养成教育中融入垃圾分类知识,多措并举,提高学生垃圾分类参与率、知晓率,做好学生从垃圾分类“新时尚”到“好习惯”的顺利过渡。学生公寓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关注学生宿舍的垃圾处理情况,对缺乏知识和技能的同学进行耐心引导;在开展的安全与健康培训课程和社区课堂上,讲师要对垃圾分类知识及做法广泛宣讲;在每学期各楼开展的楼文化活动中,要设置垃圾分类主题;在每周的安全卫生检查中,要将学生垃圾分类是否贯彻到位纳入评分细则,据问卷调查,65.24%的学生支持将个人的环保行为和效果纳入“优秀宿舍”评比的参考标准中。

(五)践行“五育并举”,建设劳动教育新载体

结合劳动教育的新要求,继承和发扬后勤劳动教育优良传统,学生社区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平台载体建设,培养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加学生与工作人员之间的理解和爱心,提高全员的认同感和共识度。垃圾分类志愿者在督导他人进行垃圾分类投放的同时,其自身也会收获很多,有志愿者反馈,在进行垃圾分类督导过程中,不仅更加清楚该如何进行垃圾分类,还提升了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学生在垃圾分类劳动教育中暂时脱离课堂、科研等学术活动,能够更加亲近社会生活、宿舍生活,体验学生社区卫生环保工作,在接受垃圾分类主题劳动教育过程中能收获更多具有启发意义的感悟。在学生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引导和教育工作,对塑造优秀品格,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的有积极推动作用。

(六)建立监督奖励机制,充分激发垃圾分类工作的内生动力

为巩固当前垃圾分类成果,进一步激发师生做好垃圾分类的热情,确保垃圾分类见真见效,学生社区中心完善社区积分体系,增加了垃圾分类督导值守预约模块。学生参与垃圾分类志愿活动时长被累计到社区积分账户中,积分以“清小豆”为计数单位,在年末学生可以凭“清小豆”数量兑换相应积分礼品,清小豆可扣减,社区积分不变。学生社区积分体系记录着学生在社区的成长轨迹,它的成功运用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对学生参与学生社区共建共享共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七)发挥学生优势,鼓励和挖掘学生的创新驱动力

鼓励清华学子聚焦学生社区垃圾分类工作,充分利用互联网+、科技等平台,不断创新,探索垃圾分类减量、收集、转运、处理等环节相关的创新发明和新思想。在垃圾分类技术创新方面,动员学生参与其中,建立和完善垃圾分类的设施设备;在助推垃圾分类工作中,面向全校师生开展“绿色垃圾桶设计”活动,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鼓励师生共同合作,利用专业知识与技能,设计新型节能垃圾桶;在宣传方面,努力挖掘学生的内驱动力,借助自有公众号、视频号等多种平台,联合有特长的学生制作符合当前学生“口味”的垃圾分类宣传资料和宣传视频等。

清华大学学生社区中心将生活垃圾分类作为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实际行动,在做好体系、制度、设施建设的同时,通过思想引导、政策鼓励、志愿模范三管齐下的德育模式,有序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贮存,引领垃圾分类新时尚,增强全校师生的环保意识,养成垃圾分类好习惯,为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和绿色、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刘中秋,王彦斌.首都高校垃圾分类管理研究——以北京开放大学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20 (10):26-28.

[2]王张艺,马永喜,傅 军等.高校生活区垃圾分类及处理全生命周期评价——以浙江理工大学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20(04):54-57.

[3]朱梦婷,宋晓亮等.绿色发展视角下大学生生活垃圾分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南京高校为例[J].科技视界,2020(26):182-184.

[4]柳杰艳,王明璇.高校学生公寓垃圾分类的实践与思考[J].高校后勤研究,2015(03):60-63.

(责任编辑:赵相华)

猜你喜欢
垃圾桶垃圾分类
垃圾去哪了
分类算一算
垃圾桶等
投进垃圾桶的信
投进垃圾桶的信
飞进垃圾桶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分类讨论求坐标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倒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