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浩
气象灾害是指由暴雨、干旱、大风、冰雹等气象因素给人类和社会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气象灾害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由干旱、暴雨等造成的旱涝会影响粮食产量,进而影响物价,甚至影响社会稳定。《红楼梦》中虽然没有对气象灾害进行正面描写,但有一段十分精彩的侧面描述。具体说来,就是第五十三回乌进孝进京上贡时的一番言语。且看原文。
乌进孝道:“回爷的话,今年雪大,外头都是四五尺深的雪,前日忽然一暖一化,路上竟难走的很,耽搁了几日。虽走了一个月零两日,因日子有限了,怕爷心焦,可不赶着来了。”贾珍道:“我说呢,怎么今儿才来。我才看那单子上,今年你这老货又来打擂台来了。”乌进孝忙进前了两步,回道:“回爷说,今年年成实在不好。从三月下雨起,接接连连直到八月,竟没有一连晴过五日。九月里一场碗大的雹子,方近一千三百里地,连人带房并牲口粮食,打伤了上千上万的,所以才这样。小的并不敢说谎。”贾珍皱眉道:“我算定了你至少也有五千两银子来,这够作什么的!如今你们一共只剩了八九个庄子,今年倒有两处报了旱涝,你们又打擂台,真真是又教别过年了。”(《红楼梦》第五十三回)
时值年底,贾府内外上下都在忙年。黑山村(贾家在京外的农庄之一)的庄头乌进孝姗姗来迟。贾珍心中非常不悦,骂道“这个老砍头的今儿才来”。这一骂有两层意思:一是嫌乌进孝来得迟,二是嫌账单上东西少。乌进孝自知理亏,寒暄几句后就开始为自己辩解。来得迟,是因为进京之路先是被暴雪拥塞,而后天气骤暖、积雪融化,导致道路泥泞不堪,进而影响了货物的运送。东西少,是因为年内接连遭受了暴雨洪涝(或连阴雨)、冰雹等气象灾害的侵扰,农牧产品严重减产。贾珍心里明白,这是天灾,终究也无可奈何。
下面就依次分析一下乌进孝提到的这几种气象灾害。
暴雪 乌进孝说进京道路上的雪有四五尺深。按《康熙字典》中的记载,清中期的1尺约为今天的32厘米,如此算来,道路上的积雪深度应该是128~160厘米。如果积雪如此深,道路几乎是无法通行的,可见,乌进孝此言有夸大的成分。
古人描述雪的大小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看雪花的大小,二是用积雪的深浅。今人则用积雪深度和降雪量(用一定标准的容器,将12小时或24小时收集到的雪融化后测量出的水层深度)来定义雪的大小。按照相关国家标准,暴雪是指24小时降雪量在10.0~19.9毫米,或者12小时降雪量在6.0~9.9毫米的降雪天气过程。按1厘米积雪对应0.7毫米降雪量计算,四五尺深的积雪换算成降雪量就是89.6~112.0毫米,是如今特大暴雪(24小时降雪量大于等于30.0毫米)标准下限的三四倍!当然,道路上的积雪不太可能是24小时内的降雪,可能是几天降雪过程的累积量。不管怎么说,《红楼梦》中这段文字描述的暴雪确实够大,如果遇上这么一次,足够让人永生难忘!
适量的降雪可以保持土壤温度,提高土壤肥力,抑制土壤中病虫害的发生。融雪过程还可以增加土壤含水量,改善土壤墒情。但如果遇到乌进孝所描述的暴雪,肯定会对农业、畜牧业、交通运输业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损失。
暴雨和连阴雨 通过乌进孝给宁国府进贡的物品详单(包含了鹿、獐子、鱼、海参、大米等)和进京所需的时间,笔者推测黑山村大致在我国东北一带且离海边很近。现代研究表明,阳历5—9月,东北地区的降水以液态(雨)为主,而该时期正是农作物的主要生长期,所以降水的多少会直接影响粮食产量。乌进孝也说,农历三月到八月间阴雨不断,当年年成不好,看来,接二连三的降雨确实影响了农庄里农作物的收成。
从气候角度分析,该地区农作物的致灾因子可能是春秋季节持续不断的少量降水—连阴雨,也可能是夏季过程降水量极高的猛烈降水—暴雨。连阴雨是指持续数日的阴雨天气过程。除了降水,连阴雨还可能伴有低温寡照,因此连阴雨会影响水稻的光合强度、授粉和收割,进而影响其产量。持续的暴雨会产生农田渍涝,导致水稻茎叶腐化和烂根,进而引发减产或绝收。从历年降水量统计结果看,东北地区的降水中心位于辽宁东北部和吉林东南部,该区域位于长白山山脉的迎风坡,离黄海和日本海较近。在夏季风的推动下,暖湿气流从海上源源不断地进入,结合地形抬升的作用,十分容易产生暴雨。
水稻虽然具有一定的抗涝能力,但在持续性降水的作用下,也会因排水不及时而影响光合作用,导致茎叶腐化和烂根,进而引发减产或绝收。所以乌进孝说,降水从三月一直持续到八月,言外之意,持续性降水是粮食减产的罪魁祸首。
冰雹 由强对流天气系统引起的一种剧烈的天气现象。冰雹常常与狂风、暴雨等相伴出现,所到之处树木折损、房屋倒塌、人畜伤亡,给工农业生产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现代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东北地区的雹灾多发生在阳历4—9月,阳历6月发生的频率最高。纵然明清之际的气候与现在有些许差别,但在农历九月发生如乌进孝所描述的这么严重的雹灾,确实是小概率事件,属于比较异常的天气现象。
我国东北地区的雹灾大多发生在长白山山区和大兴安岭山区,这与降水中心的位置有吻合之处。“大如碗口”的冰雹虽然比较罕见,但在古籍中也能找到不少类似的记载,如康熙《缙云县志》中记载“顺治四年四月,大雨雹,大者如碗,屋瓦尽坏,菜果禾麦俱尽”;光绪《高淳县志》中记载“光绪三年七月二十六日,雹大如碗,永丰圩澄沟一带籼稻被打无遗粒”。
冰雹袭击的区域一般呈带状,俗称“雹打一条线”。这是因为,冰雹只能生成于积雨云中上升气流最强的地方,该区域在积雨云中的宽度一般为两三千米,而积雨云移动的长度在几十千米以上,所以降雹区域就在这样一个狭长地带中。乌进孝说冰雹路径长1300里(按《康熙字典》中的記载换算,约合958千米),很明显是言过其实了。
降雹范围既然为虚,致灾情况必不属实。真实情况可能是离得较远的两个地区都发生过雹灾,但两地的雹灾既不发生在同一个时间,冰雹等级也不相同。可见,乌进孝硬把两次灾害事件编排到一起,夸大了雹灾的发生区域和灾情。
从时间角度讲,乌进孝提到了农历九月降雹,这个时间节点真是天衣无缝、无可辩驳。此时正值东北地区水稻的成熟期,夹风带雨的冰雹会砸落稻穗,吹倒茎秆,造成不可挽回的机械性损伤。眼看就要入仓的粮食,顷刻之间可能化为乌有,农民最痛惜者,莫过于此。
综上所述,乌进孝对作物的生长周期和气象灾害的特点了如指掌,对农庄及进京路途中遇到的气象灾害进行了适度夸大。所言虚虚实实、真真假假,让贾珍无可奈何。
【责任编辑】谌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