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福
“相逢只一笑,明日又天涯。我从许多微笑的眼睛中,看见了珍惜的光芒。”在女作家张曼娟清纯、敏感的眼睛里,人生宛若各种不忍割舍与别离的“缘”的星河,师生缘、友缘、事缘、地缘、亲缘……它们相互交织着,构成了人生种种微妙的酸甜苦辣。
【经典摘抄】
闲览心情
不管我是怀着怎样焦虑的心情来到,一旦站立在一排排书架前,与穿越光阴的古籍相对,那些小小的干扰与烦躁,逐渐沉淀而终于微不足道了。在我眼前,有那样多的典籍陳列;在我身后,将有更多著作要流传。我站在狭窄的空间怔忡着,思索着十三经与二十四史、诸子百家……然后,猛然发现,从古到今,叙述流传的,其实,只是心情。
李白把酒狂歌,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这,不是心情吗?老子以为吾人的大患,只是有身而劳形的缘故,这,不是心情吗?《诗经》卷首便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不是心情吗?太史公写豫让吞炭,项羽自刎,无不锥心泣血、拊膺大恸,这,不是心情吗?在民族的、文化的炼火前,个人的挫伤与坎坷,简直渺小得可怜。有人在图书馆里,面对浩瀚文海而感压力沉重,不胜负荷。我却能在巡礼一连串的书名之后,觉得感动与纯净。因为,我面对的是心情。
文本解读
河边的芦花又开了,那开放的其实只是一种心情。那些毛绒绒的芦花,摇头晃脑地挺立在秋风里,像极了列队的士兵,执戈以阵,迎接陌生来客。谁说秋天少花?站在水边的我,却明明白白地收获了一份悠然而淡雅的心境。野草荒丘,在我眼里,都是清幽心绪;寂寞的岁月,在我心里,都是悠然风景。
人们睹物览景,其实看到的是一个隐藏的自己;我们看花看草看流云,听风听雨听鸟鸣,其实,都是在畅叙着自己的情怀。读书也是一样,“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山水文章走进人的心底,变成一份情怀、一份感悟,只有这样,它们才不是被时间风化的标本,而是活了成百上千年的生命。
【经典摘抄】
景色清明
为犒赏我的奔波,朋友在溪头附近的小木屋安排住宿。杜鹃花开得绵密柔软,如果自己能轻盈些,便可以在杜鹃花丛上安眠了。那些粉红绛白,一定会让梦境更丰富多彩。
木造小屋中的木香仍未散去,我们坐在宽敞的玻璃窗前,看雾升了又降、放了又收,雾消散以后,窗外景色反而令人难以置信地虚幻瑰丽。
入夜以后,下雨了,将醒时,天已经亮了,晨光穿透半掩的窗帘,凭着昨夜的记忆,我知道门畔窗前的羊蹄甲已然着花,像翻飞的粉色蝴蝶。那么,我听到的鸟叫声,是从这树上传来的了。
是什么,远了又近,近了又远,一种流动的、柔滑的、温润的,我伸出手轻轻触摸。
在惊叹中醒来,一次神秘的经历。衣袖上犹残留着痕迹,春泉、春雾、花树,融合成醇美甘芳的气息。这香气至少可以持续到夏季,我想,并且可以证明,那个早晨,我曾经握住了春天的手。
文本解读
春天其实是先闻到的,湿润、清新、充沛,散发着泥土的气息,花香是花朵笑意的延伸,雨滴和阳光睡在额头上,令人感到澄澈、明亮和踏实,令“我”在惊叹中醒来,感受到了生命勃发的锐气。热爱写作的人,注定要热爱更多——他的感官有多丰富,笔下才能有多生动。所以写景色时,我们不妨把声音、气味、风景、心情杂糅在一起,真正的艺术家只属于一个国度,便是感官的国度。
【经典摘抄】
一条婉丽的水域
小三峡的石头很特别,虽不像雨花石的晶莹剔透,却自有色彩与图形。初上游轮,船长便赠送两块题过字的石头,一块是赭红椭圆形的“喜上眉梢”,一块是黛绿弯月形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恰好充作纸镇。
环绕着的山水如此润朗,把每张面容映照得莹莹明亮。石壁上残留着古代栈道遗迹,三分天下时代,那些机智、谋略、争战,雄姿英发,仅存石上的凿痕斑斑。耗磨一生精魂,油枯灯尽之际,犹因壮志未酬而泪落满襟的英雄豪杰,如今又在何处?
江上风云诡谲多变,白天日丽风和,入夜以后,漆黑的天幕,时时被闪电撕裂。观景台很静,连天边的闪电也像是被消音的影片。同船的游客都在灯火通明的船舱里,交谈、跳舞、吃点心,兴高采烈。只有我们,坐在山水与黑夜的边缘,风刮在敏锐的皮肤上。那持续的闪电,成为眼瞳中最璀璨的印象。
文本解读
山水无情,因此不老,故而常在。风景,总是以沧桑感落下历史的影子;而我们的心,总会在风景中沉醉。有的轻飘飘,有的沉甸甸。是石头,还是古栈道上的遗迹?无需辨别,其实在你周围,每天都经历着开天辟地。如果你的心灵及时醒来,睁开饱含美感的眼睛,时刻都会沉醉在迷人的风景里。一如作者,在经历了风景的洗礼后,思绪穿梭古今,风和闪电都成了灵魂当中的客人。
【经典摘抄】
谁家绿杨堪系马
我们居住的社区,有一片在孩童眼中十分宽阔的绿色草地,高大的松树将社区与外面的菜园隔开。我常想着,应该养一匹雪白光亮的马,系在草地另一边临水的杨柳树畔,孩子们仰躺在草地上,看它低垂颈项嚼食与饮水。
前面庭院种植不少花木,墙角有一株葡萄树,结了一些果实,养了不少虫子,我家的房子坐北朝南,阳光格外眷顾,对面邻居在冬天里常来“借太阳”。把他们家的毛毯、棉被,晾晒在庭院。天气更好时,晒不下的被单就一层又一层搭在较宽的巷道中。童稚的我让被单掠过面颊,如穿越一重又一重宫墙,许多色彩缤纷的遐思,飞升盘旋。我们在一个多星的夜晚,七嘴八舌地在灿烂星光下诉说梦想。有人说要到青海去开牧场,大家都振奋起来,我说:“我只要养一匹马,一匹白色的……”
搬离村子那年,我十四岁,挥别童年与友伴、回忆与绿草地上的白马。成年以后,回去看过一次,惊讶地发现,我曾住过的房子,竟然这么小。父亲笑起来说:“本来就小呀,只有九坪的建坪,楼上楼下加起来才十八坪。后来好容易加建成二十二坪,已经很不错了。”
即使我回到村子里,在绿地栽满杨柳树,也系不住一匹马的,我知道。那匹马的名字,叫做“时间”。
文本解读
白驹过隙,岁月荏苒,时间如白马,曾温暖过一个孩童寂寞的心。为什么小而逼仄的庭院,在孩子的眼里却是广阔无垠,因为他们总会给种种物事加上许多生动丰富的想象,只有成人才用许多框框与界限,把自己封闭起来。小时候从庭院“的的”跑过的白马,是一个孩子对广大世界的憧憬,它跑过时间的罅隙,带来对生命真挚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