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挖掘家乡文化 培养幼儿归属感

2023-10-01 05:36林钦治
成才之路 2023年27期
关键词:归属感习俗幼儿

林钦治

摘要:培养幼儿归属感,对幼儿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可以为培养幼儿的爱国主义精神打下基础。幼儿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培养幼儿对家乡和祖国的归属感必须借助物化的形象。家乡的习俗、建筑、美食和名人等,都可以让幼儿体会到家乡的美好,产生归属感,生发热爱之情。幼儿从小接受情感教育,对其成长和未来发展非常重要。教师可利用独特的家乡风俗习惯、建筑、文化和多形式的家园互动培养幼儿的归属感。

关键词:家乡文化;幼儿;独特;习俗;建筑;归属感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27-0109-04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运用幼儿喜闻乐见和能够理解的方式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幼儿初步的归属感。要培养幼儿归属感,教师就要注重挖掘家乡文化,积极开展教育活动,以触及幼儿的心灵,引起幼儿的共鸣,从而让幼儿萌发自豪感和归属感。家乡是指一个人出生、成长的地方,也称“故乡”“老家”“故园”等。古往今来,家乡一直是人们不变的谈论话题。树高千尺,落叶归根,故乡之思,永远都是游子的至诚抒怀。幼儿具有归属感,能意识到自己所担负的责任,从而充满热情地投入学习。如何让幼儿在成长中感受家乡文化,融入家乡文化,产生归属感呢?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此进行探究。

一、培养归属感的重要性

1.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

(1)提升安全感。培养幼儿归属感,能提升其安全感,让其将幼儿园当作自己的“团队”,将教师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愿意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时,教师可对其进行正确引导,为其答疑解惑,使其在正确的道路上不断成长[1]。

(2)形成责任意识。培养幼儿归属感,能让幼儿形成责任意识。幼儿虽不需要肩负过多的责任,但需要具有责任意识。然而,责任意识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日久天长的耳濡目染。因此,在幼儿成长阶段,教师需根据日常学习内容,潜移默化地对其进行责任意识培养,帮助其形成初步认知,并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完善。责任意识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教师可从侧面引导幼儿自行感悟。培养幼儿归属感,能让幼儿将自己当成集体中的一员,从而萌生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一种担当,必要时会选择牺牲个人利益,仅凭口述无法让幼儿理解。培养幼儿归属感,会让幼儿有整体观念,逐渐形成责任意识。

2.打好坚实的学习基础

(1)培养主动思考能力。学习一途永无止境,各学科知识非常多,即使是课本中的内容,要想学习透彻,难度也很大。幼儿虽短期内不会接触过多的知识,但启蒙阶段是培养其主观能动性的重要阶段。教师如果在此阶段培养幼儿主动思考能力,让幼儿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未来即使幼儿面对复杂的学习任务,也能循序渐进地提升自己。自主思考能力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虽说教师通过留思考题的方式可适当激发幼儿主动思考,但受个体差异的影响,也很难达到预期,因此需要探究更好的解决方法。而培养幼儿归属感,能让他们清楚地意识到教师的重要性,明确教师的行为是积极且有意义的,从而在潜意识中支持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当教师针对某一话题引导幼儿进行思考时,幼儿会积极配合,认真思考。培养幼儿归属感,能让他们更信任教师,亲近教师,使课堂教学效率更高。培养幼儿归属感,教师与幼儿能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这不仅能降低管理难度,还能让幼儿以教师为榜样,积极健康地成长[2]。

(2)培养学习兴趣。随着新课改实施,教育工作者逐渐意识到兴趣教学的重要性,尤其是针对年龄较小的幼儿来说,养成学习兴趣远比改革教学方式更有效。幼儿年龄小,不定性,注意力易被外部事物所吸引,很难形成学习兴趣。教师如果一味地照本宣科,就会使幼儿产生厌烦心理,失去学习兴趣。这不仅不利于知识的接受,还会影响幼儿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幼儿具有归属感,能够在课堂上配合教师,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能够体会到成就感,能够提高学习兴趣。

二、培养幼儿归属感的策略

1.利用独特的家乡风俗习惯

(1)独特的喜娘文化。在福州的婚礼中,有一位特别的人,她通晓礼仪,能言善道,精于安排,被称为“喜娘”。“喜娘”在福州方言中被称作“伴房嬷”,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是福州传统婚礼中不可或缺的。婚礼上,喜娘热情洋溢、风趣幽默、口吐莲花,她带领新人完成烦琐的婚俗礼仪,并押韵地说吉祥话,为新人送去祝福,是婚礼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为了让幼儿身临其境地了解喜娘文化,教师可在班级区角中创设主题活动,让幼儿了解传统婚礼。幼儿可通过收集图片、观看视频、参加婚礼等活动,对“婚礼”流程进行了解,理解喜娘文化,了解家乡习俗,增强归属感。

喜娘文化,源远流长。为了让幼儿体会这一文化,在跨年晚会上,教师可对童话剧《老鼠嫁女》进行改编,在娶亲嫁女的特有习俗中,融入家乡婚礼元素,让带着欢乐与喜庆的“喜娘”登上舞台。喜娘着装喜庆,用福州话致贺词,以增强表演活动的趣味性、地域性,体现家乡文化的魅力,让幼儿理解家乡,爱上家鄉,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2)有趣的福州童谣。福州童谣,朗朗上口,趣味盎然,寓教于乐,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好伙伴和好老师[3]。利用有趣的福州童谣培养幼儿归属感,有利于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这些趣味性强、具有代表性的童谣,能让幼儿更好地感受、了解家乡文化,萌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远走他乡,会唱几句童谣,已成为家乡的一张名片。为了让幼儿学习福州童谣,教师可通过媒体软件搜索童谣视频,并转发到班级家长群,让家长配合,帮助孩子进行学习。许多家长是外地人,自己都学不会,怎么去教孩子呢?面对这种情况,幼儿教师可请福州本地的教师和家长在班级群进行讲解和示范,帮助幼儿学习,也可在上课时带领幼儿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可先给幼儿播放《指纹谣》视频,提升幼儿对《指纹谣》的学习兴趣。在幼儿提起学习兴趣后,教师再鼓励和引导幼儿学习,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幼儿年纪小,好奇心强,专注力差,在《指纹谣》学习过程中一定会出现坐不住板凳,逐渐失去学习兴趣的现象。为此,教师要对《指纹谣》中提到的“酒库”“乞食”“圆车车”“老爹”“庙祝”“会当家”“管天下”等生词和“指纹谣”进行讲解,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幼儿懂得童谣背后的含义,可以更好地学习、记住童谣。在幼儿学会童谣后,教师可带领幼儿歌唱、反复练习,比如可在上课前、下课前、吃饭前、午觉前、放学前进行练习。教师还可组织幼儿学习其他童谣,如《月光光》等,让童谣成为他们童年生活的美好记忆,培养他们的归属感。

(3)丰富的民间游戏。引导幼儿学习当地的民间游戏,不仅能培养幼儿的归属感,还能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激发幼儿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接受家乡文化的熏陶,增强幼儿对家乡文化的认同和思想认同[4]。民间游戏不需要固定的场地,不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购置设备,既简单又容易操作。民间游戏来源于生活,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衍生出来的,其本身就带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浓郁的文化气息。优秀的民间游戏积极向上,传递为人处事的道理,能让幼儿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优良传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传统美德。民间游戏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从游戏类型来讲,民间游戏涉及语言表达、动脑思考、运动锻炼、艺术培养等。即使在相同的省份,在不同的城市和村落,也会有不同的游戏方式。这样的不同表现形式,能为培养幼儿的归属感提供助力,将幼儿归属感培养较好地融入家乡特有的民间游戏中。民间游戏最大优势就是取材方便,其材料一般都取自于生活,还可以对废物进行利用。民间游戏没有固定的游戏方式,可以根据游戏人数的变化和人们的心情来变换。教师通过组织幼儿开展民间游戏,可以增加幼儿对家乡的记忆,让幼儿在长大后想起家乡时,能通过回忆儿时玩过的游戏,唤起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之情,增强归属感。

福州的民间游戏有很多,如“孵小鸡”“猫捉老鼠”“十二母猪跟人走”“贡球真好玩”“蚂蚁扛蜈蚣”“小木屐踢踏踢”“钱棍敲一敲”“抬王船”等。这些游戏都适合幼儿,幼儿很容易学会,所以深受幼儿的喜爱。例如,“十二母猪跟人走”游戏,可以帮助幼儿快速认识并掌握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锻炼幼儿的奔跑能力和反应能力。游戏开始,教师先让一个幼儿走在前面,其余幼儿跟在后面,边走边念童谣:一鼠、二牛、三虎、四兔、五龙、六蛇、七马、八羊、九猴、十鸡、十一狗、十二母猪跟人走。当念到最后一个字“走”时,跟在后面的幼儿四散跑开,领头的幼儿去捉,捉到4名~5名幼儿后,游戏重新开始。教师经常组织幼儿进行民间游戏,不仅能让幼儿感受到快乐,还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优秀的思想品质。在进行民间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对家乡的记忆会更加深刻,即使以后离开家乡去其他地方发展,也能够通过这些记忆想起家乡,生发归属感。

2.利用独特的家乡建筑

要增强幼儿对家乡的归属感,就要加强他们对家乡的积淀。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经常会有教师带幼儿出去游览参观的情况,这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活动,能开阔幼儿的视野,增长幼儿的见识。因此,教师可带领幼儿参观当地著名的景点和建筑,让幼儿对家乡产生热爱之情,培养他们的归属感。笔者曾带领幼儿到福州的标志性建筑进行游览参观,先后游览参观了“三坊七巷”“福州白塔”“福州乌塔”等标志性建筑。“三坊七巷”是福州市的标志性建筑,由三个坊、七条巷和一条中轴街肆组成,分别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官巷、吉庇巷和南后街。“三坊七巷”是国内现存规模较大,保护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是我国古建筑的遗存之一。带领幼儿游览参观这些标志性建筑,能让他们了解家乡的建筑风格,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幸福感。除了这些古代标志性建筑外,福州还有许多现代标志性建筑,如“五一广场”“海峡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海峡国际会展中心”“海峡文化艺术中心”“镇海楼”“鼓山大桥”等。在带领幼儿游览参观的过程中,笔者还邀请家长参与,让他们和孩子一起感受福州作为历史名城的文化底蕴和福州当下的发展,感受福州的自然风光,让家长和幼儿共同形成家乡归属感。在游览参观的途中,笔者还会给幼儿拍摄照片,让他们带回家中收藏起来,并且选一些照片张贴在教室墙上,激发他们对家乡文化的探索欲望,让他们对家乡文化产生兴趣,增强他们对家乡的归属感。

家乡的建筑并不仅仅是建筑,还是刻在人们心中对于地域的标志,是家乡的骄傲和家乡人内心情感的寄托。幼儿年龄尚小,对于家乡的归属感并不能很好体现出来,但是随着成长,他们可能会离开家乡,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而他们看到外面的世界时,有可能会通过相似的建筑回想起自己的家乡,回想起自己成长时的点点滴滴,回想起家乡带给自己的温暖和美好,这就是归属感[5]。

3.利用独特的家乡文化

(1)用积极的文化开展日常教育。教师可结合当地文化,利用其特性,采用不同的手段,结合幼儿需求有效提升其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例如,小班的幼儿年纪较小,对父母依赖性较强。因此,教师迎接幼儿时,可选择符合地方文化特色的交流方式,如拥抱、呼唤小名等,降低幼儿的焦虑感[6]。对待中班和大班的幼儿,教师可使用握手等问好方式,基于朋友的身份,传递认可的情绪,培养幼儿的归属感。

(2)提供特殊帮助。受成长环境和文化因素等影响,幼儿的性格会有所不同,存在明顯的个体差异。极少数幼儿会因为焦虑、恐惧等,难以融入集体。为此,教师要为他们提供特殊帮助,让他们更好地融入集体。对于调皮的幼儿,教师需明确其情感需要,降低其内心的负能量;对社交恐惧的幼儿,教师需帮助其融入集体,使其逐渐形成归属感[7]。

4.利用多形式家园互动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教育观、价值观及言行举止会对孩子的学习与成长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幼儿园应积极构建家庭(社区)、幼儿、幼儿园(教师)“三位一体”的教育联合体,引导家长正确看待幼儿园教育理念与形式,主动参与到幼儿园家乡文化与本土特色教育活动中,共筑像榕树一样枝繁叶茂、绿荫连绵的教育愿景。

(1)以主题实践活动促进家园联系。幼儿教师可以课外延伸活动为主,成立由教师、家长、个别非遗传承人、教育志愿者等组成的教学团队,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组织幼儿开展家乡文化主题实践探究活动,引导幼儿接触生活、走进生活,让幼儿在活动中经历自主探究学习过程,汲取民族文化养分。例如,教师可以福州非遗文化“油纸伞”为重点,组织开展“油纸福伞”主题探究活动,并与家长共同制定活动方案,研究活动计划。教师可与家长一起带领幼儿走进福州油纸伞非遗工作室,让幼儿近距离触摸油纸伞,听非遗传承人讲述油纸伞的故事,了解油纸伞上桐油、装饰等过程,体会福州油纸伞的文化底蕴,增强幼儿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2)有效開发家长优势资源。教师可通过问卷调查、家访等形式,加强与幼儿家长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家长的兴趣爱好、个人特长与职业特点等,合理开发和利用家长这一教育资源,引导家长参与到助教活动中,提高家园共育的实效性。例如,在开展以“闽韵悠悠学童谣”为主题的活动时,幼儿教师可邀请家长参与童谣的传授与教学,这既能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又能在规范、地道的福州方言童谣学习中,培养幼儿对家乡文化及语言风格的认同感、归属感。如果班级中有一些幼儿家长爱好美食或从事烹饪工作,教师可抓住这一优势本土文化教育资源,邀请他们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为幼儿展示烹饪过程,让幼儿品尝知名闽菜,用舌尖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

三、结语

在社会适应过程中形成归属感是幼儿的精神需要,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归属感的培养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提出“具有初步的归属感”的幼儿发展目标,让幼儿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形成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运用幼儿喜闻乐见和能够理解的方式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幼儿的归属感,不仅可以让幼儿学会爱家庭、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爱家乡、爱祖国,还可以让幼儿学会给自己的内心以安全感,健康幸福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王丹.学前教育中绘本教学的融合策略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3,16(05):186-190.

[2]党玉梅.体验式教学在幼儿德育中的实践与运用[J].甘肃教育, 2023(01):125-128.

[3]潘敏珍.刍议幼儿园生命教育研究[J].江西教育,2023(04):88-89.

[4]刘丽丽.幼儿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J].邢台学院学报,2023(03):137-141

[5]魏康.传统幼儿价值观教育的现代化转变与发展[J].吉林教育, 2023(03):15-18.

[6]田丽春.挖掘本土文化,让“爱家乡”教育在幼儿园真正落地[J].山西教育,2021(12)13-15.

[7]赖海超.地方方言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途径———以容县方言为例[J].广西教育,2020(02):15-17.

Pay Attention to Exploring Hometown Culture and Cultivating Childrens Sense of Belonging

Lin Qinzhi

(Shangjie Experimental School Affiliated Kindergarten, Minhou County, Fuzhou City, Fujian Province, Fuzhou 350100,China)

Abstract: Cultivating a sense of belonging among young childre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nd role in their growth, and can lay the foundation for cultivating their patriotism. Young children mainly rely on visual thinking, and to cultivate their sense of belonging to their hometown and motherland, they must rely on materialized images. The customs, architecture, cuisine, and celebrities of their hometown can all allow children to experience the beauty of their hometown, generate a sense of belonging, and generate a sense of love. Early childhood emotional education is crucial for childrens growth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eachers can utilize unique hometown customs, architecture, culture, and various forms of home interaction to cultivate childrens sense of belonging.

Key words: hometown culture; young children;unique;customs;architecture; senseofbelonging

猜你喜欢
归属感习俗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价值感与归属感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总量增加,平均收入上涨,城镇归属感较稳定——这代农民工,就是不一样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