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口字地名,人们公认张家口为“东口”,多伦诺尔为“北口”。从明朝中期开始直到民国初年,还有中原地区人民向西部迁移的“走西口”一说。那么这个“西口”,具体在哪个位置?
在古代,边塞地区的“口”由来已久。为防止北方少数民族侵扰,历代統治者都要在与游牧民族接壤的险要地段建立防卫要塞,通常简称为“塞”。而“口”往往专指长城的关口。
人们将长城内的地区叫“口里”,长城以外的地区叫“口外”。明代朝廷先后在长城沿线的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宁夏、甘肃等九边地区遍设卫所,并屡次修建长城,广置“屯”“关”“堡”“墩”。明朝开展的互市贸易基本在这些卫所附近展开,借助原有固定的市场,很多地方便逐渐演化为塞内外的贸易关口,当时也被称作“旱关”,如河北的张家口、迁西县的喜峰口,北京密云县的古北口,以及历史上最早的“西口”——山西北部右玉县境内的杀虎口。
长城沿线早期的各个关口中,杀虎口之所以可以作为唯一与“东口”——张家口相对应的“西口”所在地,其原因不仅在于地理位置上的直观对称性,而且反映在它们所共同具备的军事功能以及社会经济功能上。
杀虎口坐落在万里长城脚下两省区(山西、内蒙古)、三县(右玉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的交界处。秦汉伐匈奴、隋唐征突厥、宋抵契丹、明御蒙古,都在这里屯兵设卡,是游牧民族和汉民族征战的军事要地。
走出这个西口,就到了昔日由山西人包揽经商天下的归化与绥远(统称归绥)、库伦和多伦、新疆等地区,铺展开一部荡气回肠的移民史和创业史。
(摘自《国家人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