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志远
上海通志馆助理馆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以笔描食,以文述史。
始惊三伏尽,又遇立秋时。不同节气有着不同的饮食习俗,如立春有“咬春”的习俗,上海人要在这一天吃春卷,祈佑财源广进、福气满满 ;到了立秋則有“啃秋”的习俗,许多人知道要在这一天吃西瓜,但为什么要吃,为什么是吃西瓜呢?
提 到“ 啃 秋 ”, 有 一 个 与 朱 元 璋有关的小故事。据说他当上皇帝、定都南京时,带进城里的将士都是随他从 家 乡 凤 阳 一 路 南 征 北 战 过 来 的 老兵,这些人不爱洗澡,也不太注意个人卫生,把不少传染病带进了南京城,其 中 最 常 见 的 是 癞 痢。10 多 岁 的 孩童患此病的极多,不少人带着孩子四处求医,但都无法治愈。后来,城郊的一家富户让生癞痢的女儿在夏天常吃西瓜,竟奇迹般地治好了癞痢,许多人纷纷效仿,在南京城掀起了一阵吃西瓜的风潮,并逐渐演化成“啃秋”的习俗。
故事中的“啃秋”是为了治疗癞痢, 但 在 古 籍 中,“ 啃 秋 ” 另 有 一 番作用。由于立秋在 8 月上旬,仍处于酷暑时分,因此,消暑纳凉成为立秋时节的重点。古时人们通过“啃秋”进补味甘性凉的食物以解乏去燥、生津安神。至于“啃”的食物,古今有所差别,在宋朝,人们“啃”的是赤小 豆,《 武 林 旧 事 》 中 有“ 立 秋 日,都人戴揪叶,饮秋水、赤小豆”的记载,即在立秋这一天,人们要戴上揪树叶制成的头冠、饮用立秋日的清水、吞服 7 颗 或 14 颗 赤 小 豆, 据 说 这 样 能够保证秋天不闹肚子、不生痱子 ;同时,妇女、小孩还会捡拾落在地上的树叶,剪成花瓣的形状,插在两鬓,以迎接秋天到来。明朝时,人们把树叶换成了桃叶和石楠红叶,还要吃桃子、 烧 水 洗 澡, 以“ 辟 疫 ”, 保 持 健康。直到清朝,人们才改为啃西瓜,《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写道,“立秋之 时 食 瓜, 可 免 腹 泻 ”, 目 的 虽 与 吞服赤小豆相似,但西瓜的口感与滋味显然更受欢迎。到了民国,吃西瓜作为“啃秋”的习俗被确定了下来,《首都志》里就有“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的记载。再往后发展,立秋日要“啃”的东西越来越多,鸡鸭鱼肉、瓜果梨枣不一而足,成了夏秋之交的滋补佳时。
然而,旧时的上海人对“立秋吃西瓜”有相反的理解,认为“秋瓜坏肚 ”, 即 立 秋 后 就 不 能 再 吃 西 瓜 这 样性寒的食物了,不然轻则肚痛腹泻,重则损脾伤胃,因此,立秋成为全年中可以吃西瓜的最后一天。起初这一习俗还比较简单,因为立秋还处于农忙时分,人们会在忙碌农事之余聚在一起吃西瓜,顺便品尝田里采摘的新鲜果蔬,提前感受丰收的喜悦。后来,随着漕运与商业的蓬勃发展,立秋的节日仪式感也越来越强。立秋前,家家户户都会提前买些西瓜备在家中 ;立秋当天,这些瓜不仅要赠予亲友以表情谊,还要用来上贡祭祖,以示孝心 ;到晚上,全家人畅快吃瓜之余,还可搭配清爽的糟货与清冽的烧酒,囫囵下肚,体内的暑气也消散大半。“帘幕筛凉动玉钩,梧庭溽暑一时收 ;朱盘底事堆瓜果,晴午消闲迓立秋”,风土诗中描述的,正是旧时上海立秋日的真实写照。
除了西瓜,还有些食物在立秋日颇受欢迎,如香薷饮。立秋前一天,将香薷、白扁豆、厚朴一起蒸煮熬煎后放在室外冷却一夜,在立秋当日加少许白砂糖调味后服用,可健脾祛湿,《红楼梦》中黛玉中暑后服用的就是这剂药方。江浙地区在这一天吃得更多、 更 杂, 当 地 人 称 之 为“ 祓 秋 ”,如 定 海 人 会 吃 用 萝 卜 种 子 炒 制 而 成的 莱 菔 子 ;舟 山 人 吃 莱 菔 子 和 炒 米粉 ;镇海与奉化一带则吃绿豆粥与酒曲……虽然品种五花八门,但目的大抵相同,即消食开胃、避免厌食积滞。因此,大家在立秋这一天也要清淡饮食,调理好身体状态,以更好的面貌迎接秋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