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稼强,刘岩
无锡市儿童医院 (江苏 无锡 214000)
哮喘是一种常见气道慢性炎症疾病,好发于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时,患儿体内各种炎症因子大量释放,若未得到有效控制,将可能发生气道不可逆性缩窄和气道重塑,威胁患儿生命安全[1]。急性哮喘的发生机制复杂,除与遗传因素有关外,还与空气污染、气候转变、行为习惯、精神心理状态等多因素相关。针对该病患儿,以往临床常规采用抗炎、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免疫调节等对症治疗,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但难以消除疾病诱发因素,极易导致哮喘再次发作[2]。因此,诊断急性哮喘患儿,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辅以有效护理至关重要。常规护理由护士根据医嘱拟定并完成,忽略了家长在患儿疾病转归中的重要性,护理质量欠佳。医-护-家长联动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强调重视医师、护士及家长三者间的协调合作,合理利用医疗资源,为患儿提供院内、院外一体化联动护理服务,从而改善患儿病情[3]。基于此,本研究探讨医-护-家长联动护理对急性哮喘患儿病情控制及家长疾病认知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选取2021 年1 月至2022 年6 月我院收治的116 例急性哮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8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的伦理原则要求,患儿家长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纳入标准:患儿符合急性哮喘诊断标准,智力发育正常,听力正常;家长是患儿的主照顾者,每日照顾时长≥6 h,身体状况良好,具备一定读写能力。排除标准:患儿合并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或传染性疾病或先天性疾病,家长有既往精神类疾病史或患有精神类疾病。
两组均遵医嘱给予扩张支气管、抗感染、雾化吸入β2激动剂等对症治疗。
1.2.1 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保持病房通风透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耐心告诉患儿及家长急性哮喘相关知识及治疗方案,密切关注患儿病情变化,及时清除患儿呼吸道分泌物,定时叮嘱与监督患儿服药,患儿出院后提醒家长按时带患儿回院复诊。
1.2.2 观察组
观察组给予常规护理联合医-护-家长联动护理,其中常规护理同对照组。医-护-家长联动护理如下。
成立联动护理干预小组。由主管医师、护士长及责任护士共同组成,小组成员均接受相关培训,了解医-护-家长联动护理的重要性及干预流程,熟悉急性哮喘的护理重点与难点。明确小组职责:护士长为组长,负责协调组内成员工作,全程跟踪、监督并评价医-护-家长联动护理计划实施情况;主管医师负责根据患儿病情合理制定并调整治疗方案,定期开展急性哮喘知识宣传与健康教育;责任护士负责陪同医师共同查房,协助主管医师日常工作,并根据治疗方案变化相应调整护理措施,重视对患儿家长的健康教育,为患儿建立健康档案。干预小组通过查找大量资料并结合临床经验,制定医-护-家长联动护理计划,每2 周召开会议讨论,评估干预效果,不断完善干预计划。
住院期间联动护理。(1)病情护理:重点强调医、护、家长沟通交流,责任护士每日陪同主管医师查房,根据患儿病情协助医师制定个性化哮喘治疗方案,定期监测患儿的身体恢复状况,及时反馈给医师,以便适时调整治疗方案;通过模具向患儿及家长演示吸入气雾剂结合储雾罐的正确使用方法,示范后让患儿及家长现场演示,及时纠正其错误操作,告知家长每次吸入治疗后及时为患儿漱口,并清洗雾化器;此外,需告诉患儿及家长哮喘为慢性疾病,急性发作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依然需要坚持服药,以避免病情复发,并指导患儿坚持进行呼吸锻炼、排痰训练。(2)健康教育:同步做好患儿及家长的教育工作,责任护士选择恰当的语言向患儿及家长介绍哮喘的病因、诱发因素、急性发作时的自救措施、治疗方式及预防保健知识等,可通过动画片、健康图册、游戏问答等形式让患儿及家长更为直观地了解疾病,教会家长早期甄别哮喘发作前兆,指导家长正确应对技巧,每月开展1 次家长课堂,由主管医师对家长进行集中教育,提高家长的日常照护能力;此外,对于抽烟的家长,需及时告知抽烟对患儿病情发作的危害,提高家长主动戒烟的意识。(3)心理护理:患儿由于年纪小,易哭闹,配合度较差,责任护士面对患儿时需保持足够的耐心,用温和、富有童趣的语言与患儿交流,可呼唤患儿的乳名,以提高患儿的熟悉感与安全感;对表现好的患儿适时给予夸赞,对表现较差的患儿需不断给予诱导,通过玩具或者动画片分散患儿注意力,并让家长共同安抚患儿,多抚摸、拥抱患儿,以稳定其情绪;此外,可为患儿营造一个富有童趣化的病房环境,通过张贴、摆放卡通图片、玩偶等方式帮助患儿尽快熟悉病房环境。(4)饮食护理:加强对家长的饮食指导,叮嘱家长为患儿补充足够的营养,告知患儿的日常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食用油炸、辛辣等食物,积极远离可导致患儿哮喘发作的食物,并督促患儿每日摄入充足的水分。
出院后联动护理。患儿出院后,随访护士需与患儿家长互换联系方式,通过微信、电话等对患儿及家长进行持续性的居家康复指导,实时解答家长的疑问,了解患儿的过敏原,嘱患儿及家长日常生活中要远离花粉、灰尘等易导致病情复发的过敏物品,家里不养宠物,室内适量种植绿植,督促患儿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进食前后注意漱口,避免口腔内微生物繁殖。嘱家长平时可带患儿去室外散步,呼吸新鲜空气,但尽量不要去人多的公共场所,以免发生交叉感染,雾霾天气禁止外出;根据天气变化随时为患儿增减衣物,夜间睡眠时要注意保暖,但被子不宜过厚,以免患儿胸部受压而产生不适感。
比较两组出院6 个月内的哮喘再次发作次数、再次入院次数及家长的疾病认知度(于患儿出院前1 d 由责任护士通过口头询问方式评价家长的疾病认知度,内容包括哮喘基本常识、雾化吸入方式、急性发作应对技巧、日常保健调养知识、饮食知识等相关问题,共计25 个条目,每个条目1~4 分,总分100 分,90~100 分表示基本认知,60~89 分表示部分认知,60 分以下表示不认知,认知度=(基本认知人数+部分认知人数)/总人数×100%)。
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出院6 个月内的哮喘再次发作次数、再次入院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出院6 个月内的哮喘控制发作情况比较(次,±s)
表2 两组出院6 个月内的哮喘控制发作情况比较(次,±s)
组别例数哮喘再次发作再次入院观察组582.01±0.140.25±0.01对照组583.67±0.241.14±0.21 t 6.0004.501 P 0.0140.034
观察组家长的疾病认知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家长的疾病认知度比较
急性哮喘病情复杂,是多种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尽管通过吸入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能够有效控制急性症状,但单纯药物治疗的复发率较高,且不良反应较重,患儿容易因哮喘反复发作而再次入院治疗,给患儿及家长造成巨大负担。因此,加强对急性哮喘患儿的护理管理至关重要[4]。“三分治,七分养”是中医学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重要理论,但常规护理存在“医、养、护”分离的问题,极易造成医疗资源浪费[5-7]。随着医疗模式的不断转变,“养、护”在疾病管理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急性哮喘患儿由于年纪小,日常养护主要依赖家长,因此,邀请家长共同参与患儿的日常护理至关重要。医-护-家长联动护理重点强调了家长在“养、护”中的重要性,对疾病的远期控制具有积极改善作用[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出院6 个月内的哮喘再次发作次数、再次入院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如下:患儿入院后责任护士每日与主管医师共同查房,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哮喘治疗方案,能够迅速控制病情,缓解哮喘急性症状;治疗期间重视对患儿的心理护理可有效安抚患儿情绪,提高其治疗配合度;加强对患儿及家长的健康教育、日常保健调养护理、饮食护理,能够帮助患儿积极规避疾病诱发因素,有效避免疾病再次发作;患儿出院后,干预小组为患儿及家长提供持续性居家康复指导,能够进一步规范患儿行为,提高家长独自应对突发哮喘事件的能力,避免患儿再次入院。家长是哮喘患儿的主要照顾者,家长对疾病的认知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患儿的照护质量及病情转归[9-10]。常规护理只重视对急性哮喘的症状护理,而忽略了对家长的健康教育,家长对疾病的认知十分有限,无法较好地照护患儿[11-14]。有研究证实,医-护-家长联动护理不但能够满足家长的健康需求,同时能够保证信息的双向流动,有助于构建平等的医患关系[15-1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家长的疾病认知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如下:联动护理干预小组为患儿提供“医师、护士、家长”三位一体的全程护理服务,除了重视对患儿的病情对症治疗及护理外,联合采用口头教育、健康图册、模型示范、家长课堂等多种方式对患儿家长进行哮喘相关知识教育,从多个途径满足家长的健康需求,有效提高家长的疾病认知度,帮助家长更好地照护患儿,从而促进患儿病情转归。
综上所述,对急性哮喘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同时辅以医-护-家长联动护理,能够有效减少患儿出院后哮喘再次发作次数和再次入院次数,提高家长的疾病认知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