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晓峰,宁 欣*,陆立星,张振国,李 静,张茵茵,岳栋材
1.运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西 044000;2.山西医科大学晋祠学院
大骨节病是一种地方性骨关节变形坏死性疾病,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以四肢关节软骨和骺板软骨变性、坏死、增生、修复为主要病理改变,其临床表现主要为骨关节增粗、畸形、强直、肌肉萎缩和运动障碍[1]。我国的大骨节病病区带状分布于东北到川藏高原的狭长地带上,受威胁人口为3 000 万以上[2]。运城市多地为大骨节病发病区域[3]。大骨节病无法根治,预后较差,严重威胁人民身体健康,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大骨节病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明确,其公认的病因假说包括生物地球化学学说(以低硒为代表)、粮食真菌毒素中毒学说(主要为T-2 毒素)、饮用水有机物中毒学说[4]。已有研究表明,膳食营养素的摄入水平影响人体生长发育期的骨骼健康,大骨节病病人病情变化与膳食营养的改善相关[5-7]。我国地方病防治工作者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发现,大骨节病的发生与当地粮食自给自足、饮食结构单一、蔬菜等副产品缺乏等密切相关,通过换粮、补硒、补充维生素等方法防治大骨节病效果显著[8-11]。本研究通过调查运城市居民膳食营养状况,比较运城市病区内与病区外非病人、病区内大骨节病病人膳食结构间的差异,以期为运城市居民大骨节病的病因研究及膳食营养防治提供参考[12]。
于2022 年4 月—5 月选取运城市大骨节病高发区县的34 个病区村大骨节病病人及非病人、病区村外非病人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18 岁。排除标准:基本资料或膳食结构数据缺失、死亡、失访等。大骨节病由山西省运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人员参照《中国地方病防治2021》中的标准进行诊断。将病区村病人设为病例组、病区村非病人设为内对照组,病区村外非病人设为外对照组。
1)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等。2)膳食情况:采用3 d 称量法结合3 d 24 h 膳食回顾法[13]调查研究对象食物摄入情况。具体方法为采用称重法记录连续3 d(含1 个休息日、2 个工作日)内家庭食用油及调味品食用量,以获得个体实际食用油和调味品消费数据;食物原材料根据居民实际购买和食用情况称量记录消耗量;采用连续3 d 24 h 膳食回顾法收集调查对象连续3 d(含1 个休息日、2 个工作日)内在家及在外摄入的所有其他(不包括油及调味品)食物种类及数量,以获得个体膳食摄入数据,同时记录3 d 内家庭用餐人员(包括客人)的性别、年龄、职业等,老年人和儿童记忆不清楚时询问其看护人。
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2020》提供的食物成分计算居民各类食物摄入量,将计算结果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 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6 版)》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居民总体摄入水平[13]。
1)前期开展调查研究,对方案和培训内容进一步修正和完善。2)调查问卷由运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设计,调查员经统一培训并考核,调查方法采用面对面询问的方式。3)调查员每日上门采用称重法对家庭食用油及调味品食用量称重并记录。4)运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人员进行现场工作检查和督导。5)调查员采用统一要求招募,招募要求为本地居民,年龄18~55 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为村医或有一定医学知识;热心公益事业,执行力和责任心强。
通过Microsoft Excel 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数)[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定性资料以频数及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共发放问卷552 份,回收有效问卷499 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0.40%。其中,病例组99 例,内对照组123 人,外对照组277 人。3 组一般资料比较结果见表1。
表1 病例组、内对照组、外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
表2 病例组、内对照组、外对照组食物种类比较[M(P25,P75)]单位:g/d
本研究发现,病例组年龄高于内对照组和外对照组,体质指数低于外对照组,病例组、内对照组的女性比例高于外对照组。提示,大骨节病病人可能主要集中在年龄较大、体质指数较低的女性人群,原因可能为:1)为了提高生活水平并为子女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年轻人多选择前往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生活,偏远地区高龄人口较多,大骨节病发病率较高;2)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注重膳食营养结构,大骨节病患病率逐年下降;3)女性激素变化较大且肌肉含量较低,更容易患关节性疾病,大骨节病发病率较高。
病例组谷薯类食物摄入量少于外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西安市大骨节病病区居民饮食行为调查结果[12]相似。原因可能为病例组以务农为主,经济水平相对较低,谷薯类食物主要来源于自己种植,而外对照组多为工薪阶层,家庭条件较好,饮食种类丰富。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推荐,成人每人每天应摄入谷薯、杂豆类食物250~400 g,其中全谷物(包括杂豆类)50~150 g,新鲜薯类50~100 g[13]。吴红英等[14]研究后认为,合理的膳食结构有利于防治大骨节病。运城市大骨节病区内居民谷薯类食物摄入量基本符合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推荐量,但应注意改粮换粮,调整饮食结构,科学饮食。
病例组及内对照组蔬菜水果类食物摄入量均少于外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西安市大骨节病病区居民饮食行为调查结果[12]相似。蔬菜水果中富含维生素,膳食中硒、维生素C 的补充对大骨节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12,15]。病例组摄入的蔬菜水果类食物主要为土豆、胡萝卜、西红柿、苹果、梨等,而外对照组蔬菜水果类食物来源多为超市购买,种类较病例组丰富,且水果摄入量较高。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推荐,成人每人每天应摄入蔬菜类食物300~500 g,水果类食物200~350 g,其中深色蔬菜应占总体蔬菜摄入量的1/2 以上[13]。运城市居民应参照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适当增加蔬菜水果类食物摄入量。
病例组鱼禽肉蛋类食物摄入量与内对照组及外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推荐,成人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每天应摄入120~200 g,其中畜禽肉40~75 g、水产品40~75 g、鸡蛋1 个(50 g 左右)[13]。本研究中,病例组、内对照组、外对照组鱼禽肉蛋类食物摄入量均低于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推荐。提示运城市居民应增加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摄入量,补充丰富的蛋白质、矿物质及维生素,尤其是水产品,其含有丰富的磷、锌、铁、硒、碘等。
病例组乳类、大豆和坚果类食物摄入量低于内对照组及外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可能为病例组家庭经济水平相对较低,较少饮用牛奶等乳制品,较少摄入坚果类食物,而内对照组及外对照组经济条件相对较好,每日规律饮用牛奶者较多。乳制品中含有丰富的钙、蛋白质和氨基酸。 硒、钙等元素在四川省阿坝州大骨节病区居民头发中的含量特征显示,随着患病程度加重,大骨节病病人头发中硒、钙含量呈现下降趋势[16]。且有研究显示,病区外居民主食中的氨基酸含量高于病区内,且病区内儿童血液中多种氨基酸含量差异显著[17-18]。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推荐,成人应每天摄入相当于鲜奶300 g 的乳类及乳制品,25~35 g 的大豆和坚果制品,其中坚果摄入量每周70 g 左右[13]。病例组、内对照组、外对照组乳类、大豆和坚果类食物摄入量均低于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推荐量,提示运城市居民均应适当增加乳类、大豆和坚果类食物的补充。
病例组烹调油和盐类食物摄入量低于外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推荐,成人每天烹调油摄入应为25~30 g,食盐摄入量<6 g[13]。病例组、内对照组、外对照组烹调油和盐类食物摄入量大部分符合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推荐量,应当继续保持。
大骨节病是一种地方性、慢性和畸形性骨关节病,主要发生于儿童管状骨干骺端闭合以前的四肢骺软骨、骺板软骨及关节软骨,致其变性和深层细胞坏死,具有较高致残率,严重危害身心健康。本研究采用3 d称量法结合3 d 24 h 膳食回顾法,参照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将各类食物进行分类,结果发现,大骨节病区病人年龄高于非病人,其乳类、大豆和坚果类食物摄入量低于非病人,蔬菜水果类食物、谷薯类食物及烹调油和盐类食物摄入量在病区内外存在一定差异。改善膳食结构,增加居民蔬菜水果类食物及乳类、大豆和坚果类食物有利于降低大骨节病的患病风险。本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即在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时,仅根据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将食物分为谷薯类、蔬菜水果类、鱼禽肉蛋类及乳类、大豆和坚果类、烹调油和盐类,未深入阐明各类食物中的营养素种类、数量与大骨节病的相关关系及机制,后续还需要进行深入探索,揭示各类食物中营养素种类、含量与大骨节病的相关性,探讨营养素缺乏与大骨节病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