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邦畿千里,维民所止。”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生息繁衍在神州大地上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历史波澜的沉浮跌宕中凝结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體,在共同命运、共同诉求、共同理想的现实导向下逐渐生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焕发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在于各民族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依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作为一种价值引导和文化信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的道德准则、精神面貌和理想追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在把握中国几千年历史演进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各族群众为主体,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通过团结奋斗实现共同繁荣发展,这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历史学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产物,从史学视角省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而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为此,本期特邀西北大学王子今教授、兰州大学杨红伟教授、王建新教授和中央民族大学彭勇教授四位学者,从史学视角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了新的探索,我们期待有更多的学界同仁对此展开进一步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