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校心理健康状况与教育效能的基本估计:调研证据

2023-10-01 16:55俞国良
基础教育参考 2023年9期
关键词:师资建设心理咨询心理健康

摘   要: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必须摸清“家底”。对我国320多万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元分析研究表明,大中小学生抑郁、焦虑、睡眠问题和自我伤害检出率偏高,其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堪忧,且存在诸多风险因素。对全国20省市82所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和管理者进行的网络问卷调查表明,中职学校在制度建设、课程建设、机构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心理健康教育要素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对全国7省市15所高校10405名大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多样性需求,但满意度较低;对专兼职教师和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性以及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认可度也有待提高。进一步的调研表明,当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心理咨询、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存在着教育效能不足的情况,需要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痛下功夫,以求实效。

关键词:心理健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设;心理咨询;教育效能

中图分类号:G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1128.2023.09.001

“没有调查就没有發言权”。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必须摸清“家底”。有感于我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众说纷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状况与教育效能莫衷一是的现状,给教育界、学术界、新闻界和政府决策造成了一定困惑。为此,笔者和课题组对上述诸论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研、分析探索与阐述[1-8] ①。

一、我国学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基本估计与分析

我国学生群体总人数2.93亿,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素质与水平,同样必须摸清“家底”。课题组基于心理健康问题临床经验的分类方法,借鉴阿肯巴克(Achenbach)提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双分类法,即指向个体心理内部的内化问题(包括焦虑、抑郁、躯体化、退缩、睡眠问题等)和反映个体对外部环境消极反应的外化问题(包括攻击行为、违纪行为、自我伤害和自杀问题等),对我国内地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进行了系统研究[9-13]。利用元分析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硕博论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关于焦虑、抑郁、躯体化、退缩、睡眠问题、攻击与违纪行为、自杀、自伤行为等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检索时间以2010年智能手机产生作为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关键影响因素,至2020年横垮十年。共检索10424篇研究文献,按标准1135篇纳入检出率的元分析,被试总人数3248179名(其中,小学生纳入101篇,被试人数289396名;初中生纳入222篇,被试人数711769名;高中生纳入252篇,被试人数913421名;大学生纳入560篇,被试人数1333593名),采用元分析软件CMA3.3进行统计分析。现将初步获得的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一)我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受学段、区域、年份、工具等因素影响

本研究选择大中小学生共同具有的心理健康问题,采用元分析方法纳入1043篇研究文献,囊括小学、初中、高中及大学生2905979名,详细比较了2010—2020年间我国大中小学生内外化问题检出率的共通点与差异[14]。结果发现,我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总体检出率为18.9%,内化问题总体检出率为20.0%,外化问题总体检出率为11.7%,区域与年份是造成内外化问题检出率波动的共同因素。同时,课题组系统考察了十年间我国学生各类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大小、分布特点、影响因素与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总体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抑郁与睡眠问题(均为22.2%)、自伤行为(20.1%)、焦虑(18.1%)、自杀意念(13.6%)、自杀未遂(3.3%),学段、经济区域、检出工具和时间、年份等因素是造成上述总体检出率波动的重要原因,而人口统计学特征如性别、生源地和独生子女与否则没有显著影响。

(二)各学段学生的心理健康

本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而言,我国大中小学生抑郁、焦虑、睡眠问题和自我伤害检出率偏高,其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已有“恶化”的前兆,处境堪忧。具体结果如下。

1.小学生心理健康

本研究共获取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文献9538篇,其中,涉及焦虑3126篇,抑郁3844篇,躯体化551篇,退缩167篇,睡眠问题1255篇,攻击行为469篇,违纪行为126篇。最终纳入文献101篇,共289396名被试。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是睡眠问题(25.2%)、抑郁(14.6%)、焦虑(12.3%)、攻击行为(4.1%)、退缩(3.8%)、违纪行为(3.7%)、躯体化(3.6%)。除焦虑、退缩和睡眠问题,不同测量工具和标准对其他心理问题的检出率有显著影响;检出时段对睡眠以外的其他心理问题检出率有显著影响;不同区域只对攻击行为的检出率有显著影响。该结果说明,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尚可,但睡眠问题、抑郁和焦虑的检出率仍然偏高。

2.初中生心理健康

研究中共获取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文献8924篇,其中焦虑3126篇,抑郁3844篇,睡眠问题1255篇,自我伤害145篇,自杀554篇。最终纳入文献222篇,共711769名被试。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焦虑(27%)、抑郁(24%)、自我伤害(22%)、睡眠问题(17%)、自杀意念(17%)、自杀计划(7%)、自杀企图(未遂)(4%)。上述结果说明,初中生面临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随年代发展呈恶化趋势,其中焦虑和自杀企图尤为明显;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受测量工具、检出标准和检出时间不统一的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整体上随年级而增加,其中焦虑尤为明显;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高于男生,自杀问题尤为明显;中西部地区的初中生比东北和东部地区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更高,尤其是焦虑和自我伤害问题。

3.高中生心理健康

研究中共获取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文献9475篇,其中焦虑3126篇,抑郁3844篇,睡眠问题1255篇,自我伤害145篇,自杀554篇,躯体化551篇。最终纳入文献 252篇,被试人数913421名。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抑郁(28.0%)、焦虑(26.3%)、睡眠問题(23.0%)、自我伤害(22.8%)、自杀意念(17.1%)、躯体化(9.8%)、自杀计划(6.9%)、自杀企图(未遂)(2.9%)。分析结果表明,高中生焦虑检出率主要受到发表年份、测量工具+检出标准、检出时间的影响;抑郁检出率主要受到测量工具+检出标准的影响;高中生的年级是影响睡眠问题的主要因素;不同区域的青少年自伤检出率也存在显著差异;但性别、是否独生和生源地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并不显著。这表明近10年来我国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严重,但应加强对其抑郁、焦虑、自伤等问题的重视。

4.大学生心理健康

本研究中共获取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文献9475篇,其中焦虑3126篇,抑郁3844篇,躯体化问题551篇,睡眠问题1255篇,自我伤害145篇,自杀问题554篇。最终纳入文献560篇,被试人数1333593。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是睡眠问题(23.5%)、抑郁(20.8%;)、自我伤害(16.2%)、焦虑(13.7%)、自杀意念(10.8%)、躯体化(4.5%)、自杀未遂(2.7%)。说明睡眠问题、抑郁、自我伤害行为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反应最为突出;十年来大学生的焦虑、抑郁和自杀未遂的比例显著升高。测量工具与检出标准的不同是造成检出率波动的重要原因;检出时间对检出率的影响较小,仅对自杀意念这一指标有显著影响。整体而言,西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东北地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性别、生源地、独生与否均不是影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

二、我国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基本估计与分析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教育部分。开展中职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办学绩效的需要,也是中职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的需要。然而,事实上对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还缺乏一个基本的认识与把握。为此,笔者与课题组从2022年3月开始,历时近一年,采用自编《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对全国20省市82所中职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和管理者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64785份,并已初步获得相关研究结果[16-19]。这不仅能够明晰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与特点,为教育行政部门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还能够帮助教育者准确把握中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和期望,促进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中职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学生是自己心理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和根本受益者,从学生角度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评价,能客观、真实地了解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状况。课题组的研究结果表明:(1)仅有47.1%的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动性较高,21.6%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总体而言,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有待加强;(2)66.9%的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但学生对课程内容(66.7%)、教师水平(74.57%)、课程收获(63.2%)的满意度仍有待提升;(3)78.5%的学校设置了心理辅导室,但只有18.8%的学生正在使用;(4)学校能将讲座(59.2%)、社团(51.7%)、班会(75.2%)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有机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5)学校已制定了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规章制度,59.6%的班级设立了班级心理委员,60.8%的专业课教师、66.3%的班主任及教育行政人员十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6)97.5%的学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比较满意。

以中职民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与评价为例,对7134名民族学生的调研结果表明:(1)中职民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知与评价不高,同时受到是否接受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显著影响;(2)大多数中职民族学生认为学校心理健康课程特点明显,教师水平较高,对自己帮助较大,心理健康活动内容丰富;但也存在心理健康课时安排不足、对课程兴趣不高,对心理辅导与咨询不甚了解,及心理健康社团活动缺乏等现象;(3)中职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观成效较好,客观成效较差。总体上,中职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仍待提升。

(二)中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现状

专兼职教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中流砥柱,上承政府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政策,下应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与需求,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实施者。调研结果发现:(1)56.5%的教师认为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可操作性较高,学校领导及其他部系对心理健康教师的支持水平较高,但学校用于心理健康工作的经费较少、审批困难;(2)71.5%的中职学校已将心理健康课程设为必修课,92.7%的课程包含职业生涯相关内容,但47.8%的学校课时数未达教育部的基本要求;(3)中职学校心理辅导室基础设施初步具备,九成以上学校已建立完备的心理健康测查与干预机制,但仅有20.8%的专兼职教师承担心理辅导工作,专职心理咨询师欠缺;(4)师资队伍建设已初具规模,但仅42.0%的教师为专业出身,教师入职后培训少、薪酬待遇低、专业胜任力不足。总体来说,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有待加强与改进。

以班主任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与评价为例,对1019名班主任的网络问卷调查表明:(1)在管理层面上,就工作意识而言,69.3%的班主任认为中职学校心理健康课程体现了职业教育特点;制度落实上,60.3%的班主任认为自己的工作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 (2)在育人层面上,就预防干预而言,班主任对心理行为异常问题的关注度较高;课程实施上,67.9%表示实施多元化心理健康课程;家校合作上,多数班主任表示会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家校沟通。 (3)在个人发展层面上,就胜任力而言,约三分之一的班主任表示自己非常胜任;激励措施上,80%班主任表示学校政策有利于职业发展;技能培训上,74.4%的班主任表示需要进一步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 (4)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参与度在管理层面、育人层面和个人发展层面的认知与评价,均存在显著差别。

课题组还对比了2010年和2022年两次全国性调研结果,对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教师胜任力、工作能力和职业发展三方面进行了跨度十二年的比较研究,共涉及全国31个省市的295所中职学校,包括学生101445人、专兼职教师3577人和管理者652人。结果发现:(1)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的专业胜任力稳步提升,拥有终身学习意识的教师占比翻倍,新教师数量增长18.1%,但心理学专业教师占比下降12.28%;(2)教师的工作能力提升明显,教学水平提高31.75%,心理辅导与咨询水平提高30.32%,但从事此项工作的教师占比下降11.98%;(3)在职业发展方面,中职学校对心理健康教师在绩效、薪酬和心理健康保障等方面的管理更加规范,涨幅均超过30%,但教师培训体系与教师实际需求的匹配度较低,经常参加培训的教师比例始终不足二成。显然,经过十二年的发展,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教师规模、教学水平、学习意识和教师管理等方面均有显著成效,但仍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三)中职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现状

管理者作为中职学校发展的“领雁人”,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知、态度和行动,是推进和深化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突破点”。调研发现:(1)在整体层面,72.9%的管理者对学校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感到满意,62.2%认为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尚存在不足,亟待完善。(2)在具体层面上,就工作意识而言,83.6%的管理者认为目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就基本状况而言,91.3%的管理者认为学校已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在制度建设上,97.7%的管理者认为已制定具体的制度;在专兼职教师要求上,91.6%的管理者认为学校已配备了专职心理健康教师,69.5%认为学校有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在信息化能力上,74.9%的管理者认为学校已设置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3)管理者评价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意识、工作状况、制度建设、专兼职教师胜任力和信息化能力均存在显著区别。这说明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之间存在一定距离,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与评价可能有“王婆卖瓜”之嫌。

(四)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能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效能代表着心理健康教育组织与机构全面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积极特性与有效作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率。调研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东部地区的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能最优,中部较差;(2)除了制度建设外,不同经济区域的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机构设置、师资配置、课程实施状况等方面存在显著区别;(3)在管理者和学生视角下,中职心理健康教育效能各要素较为均衡,但教师视角下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设置则位于弱势地位。

课题组进一步比较了学生、教师和管理者三个主体在制度建设、课程建设、机构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四大要素上对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认知与评价。结果发现:(1)在制度建设上,管理者的评價明显优于学生和教师,但三个主体均认为心理健康制度建设的水平较低;(2)在课程建设上,表示学校已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的学生和教师的比例均比管理者少了20%,对教学形式多样性评价较高的教师占比为44.2%,管理者占比为96.4%;(3)在机构建设上,三个主体的评价基本一致,认为学校设置心理辅导室等基础设施的主体比例约80%~90%,认为心理辅导与咨询效果良好的约占70%左右;(4)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约有70%左右的学生和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能力给予较高评价,明显高于教师的自我评价,但心理健康教师的晋升机会在教师和管理者的评价中均处于最低位。可见,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能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五)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20-23]

提高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必须建构合理的评价体系。课题组采用熵权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首先基于学生视角,从制度设置、课程实施、机构建设、活动开展及学生成长等五个层面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如下:(1)在各项评价指标中,活动开展权重最大(42.24%),其次是课程实施(23.83%)、机构建设(14.50%)、学生成长(13.46%),制度设置权重最低(5.97%);(2)西南地区综合得分较高,华北地区较低;(3)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指标与心理健康教育满意度的关联度由高到低依次是制度设置(0.90)、机构建设(0.75)、课程实施(0.57)、学生成长(0.46)、活动开展(0.45)。

其次基于专兼职教师视角,从制度建设、课程教学、心理辅导和师资潜力四个方面,对中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进行初步探索。结果发现:师资潜力(59.74%)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占比最大,其次是课程教学(22.36%)、制度建设(9.89%)和心理辅导(7.99%);根据权重指标计算不同地区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评价得分,华东地区得分较高,西南地区得分较低;结合主观评价结果,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满意度和自身胜任力的评价与师资潜力的关联度最高(r满意度=0.84; r胜任力=0.81),与制度建设的关联度次之(r满意度=0.78; r胜任力=0.77)。

最后基于管理者视角,从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建设、机构设置、课程实施、师资配置、工作监督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1)在各项评价指标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监督权重最大(29.82%),其次是课程实施(29.36%)、师资配置(17.33%)和机构设置(14.80%),制度建设的权重最低(8.71%);(2)华中地区中职管理者评价得分较高,西北地区较低;(3)中职管理者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指标与心理健康教育满意度的关联度由高到低依次是制度建设(0.84)、机构设置(0.76)、师资配置(0.69)、课程实施(0.66)、工作监督(0.54)。

总的来说,全面推进和深化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任重而道远[24]。对中职学生而言,需要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对中职教师而言,一方面需要政府和学校“自上而下”,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中职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地位,为其提供更多优质资源服务;另一方面也需要心理健康教师“自下而上”,主动提升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职业认同等专业素养,增强自身的专业胜任力;对管理者而言,则需要牢固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精细把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状况、规范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持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能力,从而全面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力;对评价而言,在理论上应继续扩展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制定动态的地区评价体系,采取专业的教育评价方法,在实践中提高师资队伍建设在评价中的核心地位,缩小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地区差距,增强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以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制度落实。特别是坚持制度跟进,确保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正”;重视机构设置,强化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均衡师资配置,保障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足”;推进课程实施,实现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广”;整合评价方法,完善中职心理健康教育效能评价的“全”,真正使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一个也不能少,教师一个也不能缺,管理者一个也不能推。

三、我国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基本估计与分析

为正确认识新时代我国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状况,从2016年开始,藉助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和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托笔者主持《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编制研究的机会,课题组对清华大学、河南大学、陕西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等全国15所高校进行了焦点访谈和问卷调查,试图全景式地系统梳理我国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25]。

(一)对高职院校师生及管理者开展大规模网络调查

首先,2016年初至2017年6月,课题组采用自编问卷,对高职院校14912名学生、468名专兼职教师和326名教育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与评价,进行了大规模的网络调查。结果表明,高职学生对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全员参与程度、获取心理健康服务的自主性等方面的满意度较低。进一步调查发现,一部分高职生存在着自卑心理特点,自卑人数随着年级升高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专兼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职教特色的评价较高,与学生的较低评价存在着较大反差;同时,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制度还不够完善,课程设置未达到相关标准,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较低。但高职院校教育管理者对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比较满意。在上述调查研究基础上,课题组对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正确认识高职教育地位、加强心理辅导制度建设、建設具有高职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实现由心理健康教育向心理健康服务转变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

(二)对普通高校师生及管理者进行大样本纸质问卷调查

课题组对全国7省市(北京、河南、陕西、湖北、浙江、贵州、广东)的11所普通高校的学生、专兼职心理教师和管理者进行了大样本纸质问卷调查。对全国10405名大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多样的需求,但满意度较低;对心理健康教师和心理咨询师专业性的认可度较低,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验较差,对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衔接情况满意度较低。对491名专兼职教师的调查结果表明: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较高,但制度保障仍然不足;学校已普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课程质量仍需提高;学校心理咨询室运转状态良好,但应进一步扩大职责范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还较低,应注重培训与科研的作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起步,但利用程度需要提高。对253名教育管理者的调查结果表明:普通高校教育管理者应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纵深发展;进一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设,并保证制度的顺利落实;在对心理健康教育兼职教师的要求上,既要注重教师的工作能力,也要注重教师的专业水平;在对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管理上,既要抓好工作效果,也要抓好队伍建设。

(三)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对比研究

后期,课题组还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与东部地区高等学校相比,中西部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制度落实、课程设置、心理咨询室建设、师资力量和经费支持等方面均较为薄弱;重点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最好,一般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普及度较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对较为落后。我和课题组一致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能可能是导致这些差异的重要原因。

如前所述,效能是一个集合概念,是对效率、效果的概括性、综合性评价。心理健康教育效能即学校有效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能力,可以划分为教育实施效能和教育管理效能两个部分[26]。它是学校立德树人、心理健康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

1.从“教育实施活动”调研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结果

第一,课程效果有待提升。82.0%的管理者表示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程,但从专兼职教师的角度来看,41.9%的教师表示自己任教的课程为选修课,61.1%的教师表示每个学生在校期间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总课时数低于36小时,这表明在保质保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上还有较大欠缺。另外,46.1%的教师认为课程效果很好,47.4%的学生认为这门课对自己很有帮助,比例均未达到总人数的一半,表明课程效果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课程效果的不足也反映在教师和学生的认知差异上,例如,81.2%的教师表示课程考虑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但认为教学内容很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学生比例只有52.6%,认为教学内容很符合大学生成长发展需要的学生比例只有54.0%。

第二,实践活动的覆盖面还不够广泛。97.2%的管理者表示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但从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情况看,只有68.4%的教师表示自己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而到了学生层面,表示学校会经常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人数比例仅为45.4%。显然,三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剪刀差”。

第三,心理咨询的宣传力度与实际效果存在不足。在宣传力度上,97.6%的管理者表示学校已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咨询师,但只有79.4%的学生知悉学校设置了心理咨询室,14.0%的学生对学校是否有心理咨询室表示“不清楚”。在心理辅导与咨询效果上,57.8%的教师认为咨询效果很好,只有1.4%的教师认为咨询效果不好;但在接受过心理咨询的学生中,46.3%的学生认为咨询对自己很有帮助,7.2%的学生认为咨询对自己没有帮助,表明学生对于心理咨询的效果仍有不满意之处。

第四,专兼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不足。总体上看,认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能胜任当前工作的教师比例分别只有40.0%和42.5%。而从学生的角度看,56.0%的学生认为授课教师水平很高,48.9%的学生认为咨询师很有水平。以上数据均表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有效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能力”即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效能仍有不足之处。

2.从“教育管理活动”调研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结果

第一,制度的落实不够到位。超过95%的管理者认为学校已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与制度,但只有约70%的管理者认为制度的落实情况较好。这一点也同样反映在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上。24.7%的专兼职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不够完善,9.6%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缺乏可操作性,表明部分教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建设存在不满。另外,学生在获取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的便利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参与等方面的评价也不高,同样说明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制度的落实不够到位。

第二,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考核存在薄弱环节。根据调查结果,认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考核有制度支撑的管理者约占70%。另外,只有49.1%的管理者表示学校有针对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考核方案,46.4%的管理者认为学校对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管理非常规范,45.3%的管理者表示学校对于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量有具体规定。考核过程存在薄弱环节,可能也是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原因之一。

第三,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力度有待提高。专兼职教师是直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教师对于获得支持力度的评价是对实际情况的较为客观的反映。一方面,52%的教师认为主管领导非常支持自己的工作,但另一方面,只有31.5%的教师认为学校非常重视自己的工作。这个差值可能反映了高校分管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班子成员对心理工作的支持力度还有待加强。例如,26.2%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经费支持,而要改善这一点,一定還需要分管财务、资产等领域领导的大力支持。

第四,对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关怀还要增强。54.5%的教师认为,专业课教师比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更容易获得晋升,相比之下,只有12.9%的管理者明确表示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更不容易得到晋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管理者对于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具体晋升情况了解不够充分,管理者和教师之间存在认知差异。在进修与培训方面,47.1%的管理者认为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培训或进修的机会较多,但表示自己经常参加会议或培训的教师只有34.8%,另外还有9.3%的教师表示领导不太支持自己参加相关学术会议或专业培训。

3.提高与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建议

显然,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心理咨询、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着教育效能不足的情况,其根本原因在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不够明确、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有限。教育部党组2018年7月颁布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包括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等内容,并且这种“‘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受益面不断扩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明显增强,心理健康素质普遍提升”。从学校教育效能的角度看,高校如果能够实现上述《纲要》所规定的教育目标,就意味着拥有较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效能。有鉴于多主体(管理者、专兼职教师和学生)视角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能认知与评价的调研证据,笔者认为,提高与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能,需要在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综合手段全面促进教师能力提升、加强教育与管理的协调配合、育人主体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等方面,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痛下功夫,以求实效。

第一,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高校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顶层设计,在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卓有成效的制度安排[27]。现阶段更应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尤其要加强考核与反馈,促进相关制度政策落地、开花结果。

第二,综合手段全面促进教师能力提升。一是要探索专兼职教师的培育与成长路径,提升内生动力、加大专业培训力度;二是要推动教师转变教育思路,提供适合大学生发展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三是进一步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内容,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校园氛围;四是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走访、督导考核等手段,提升课程教学与心理咨询质量。

第三,加强教育与管理的协调配合。一方面,在制定管理制度时,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要尊重管理需要。管理部门、教学单位也要加强工作协同,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支持和配合力度。

第四,育人主体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理念。高校管理者、思政工作者和专兼职教师都应注重提升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加强工作交流,创新实践模式,使管理者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思政工作者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从而形成管理与教育的合力,共同为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能固本强基、保驾护航。

四、结语

上述研究一致表明,十年来我国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发展趋势并不理想,且存在诸多风险因素。特别是互联网文化潮流的兴起可能是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的重要风险因素。社会转型是影响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的深层原因,文化潮流是影响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的直接媒介,家庭和学校在其中发挥着中介作用。因此,缓和、减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显然不行,这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创新思维、“综合治理”,开展全面、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

对小学低、中年级学生,重点是帮助他们学会学习,初步认识自我和调适情绪,为人格发展奠定基础;对小学高年级学生,重点要关注他们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提高集体意识和健全人格,正确对待各种困难和挫折,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针对初中生,关键是要引导学生科学认识青春期的身心特征,在自我认识和有效学习的基础上,学会调控情绪情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积极适应学习生活和社会环境的各种变化。针对高中生形形色色的心理健康问题,重点是要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引导其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异性同伴关系,提高承受困难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多种多样、错综复杂,决不能就事论事,而是需要紧紧抓住“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缰绳,多管齐下、多方协同,齐抓共管、整体推进。

一言以蔽之,我國大中小学生抑郁、焦虑、睡眠问题和自我伤害检出率偏高,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堪忧,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警觉[15]。我们的研究作为一家之言,可资于我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循证及其教育政策编制、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依据,有的放矢地对不同年龄学生、不同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教育预防和精准干预。未来应立足中国大地,心理健康研究重在“深耕细作”,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对症下药”,心理健康服务重在“追根溯源”,心理健康政策制定重在“与时俱进”。特别是着力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编制科学的心理健康测量工具和筛查标准,建立、完善心理健康动态监测体系和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俞国良.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2]俞国良.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3]俞国良.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政策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4]俞国良.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融合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5]俞国良.心理健康教育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6]俞国良.心理健康经典理论思想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7]俞国良.心理健康教育焦点访谈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8]俞国良.心理健康教育应用基础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

[9]黄潇潇,张亚利,俞国良.2010~2020中国内地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元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 2022, 30(5):753-764.

[10]张亚利,靳娟娟,俞国良.2010~2020中国内地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元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22, 30(5): 765-777.

[11]于晓琪,张亚利,俞国良.2010~2020中国内地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元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22, 30(5):778-790.

[12]陈雨濛,张亚利,俞国良.2010~2020中国内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元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22, 30(5):791-804.

[13]俞国良.我国学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基本估计与分析[EB/OL].(2022-12-05)[2023-07-08].https://sports.chinanews.com/gn/2022/12-05/9908595.shtml.

[14]俞国良,黄潇潇.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比较:元分析的证据[J].教育研究,2023,44(06):105-121.

[15]俞国良.中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及其教育启示[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2,43(4):20-32.

[16]张哲,靳娟娟,俞国良.中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与评价:调研证据[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3,52(3):48-63.

[17]邵蕾,靳娟娟,俞国良.中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与评价:调研证据[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3,52(3):64-80.

[18]赵成佳,靳娟娟,俞国良.中职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与评价:调研证据[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3,52(3):81-94.

[19]黄潇潇,靳娟娟,俞国良.中职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认知与评价:以地区差异为例[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3,52(3):95-112.

[20]俞国良.我国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基本估计与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13):14-16.

[21]黄潇潇,靳娟娟,俞国良.基于中职管理者视角的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13):17-24.

[22]邵蕾,黄潇潇,俞国良.基于中职教师视角的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13):25-32+50.

[23]张哲,靳娟娟,俞国良.基于中职学生视角的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13):33-40.

[24]俞国良.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 蓬勃中职“心育”朝气[J].心理与行为研究,2023,21(2):154-162.

[25]俞国良. 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34-158

[26]俞国良,王浩.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认知与评价:多主体视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6):206-211.

[27]俞国良.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制观:体系建设探微[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283(7):85-95.

The Mental Health Condition and Effectiveness of Relevant Education in Chinese Schools: Evidence from Research

YU Guoliang

(School of Education,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Abstract: In order to carry out schoo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t is indispensable to have a clear picture of the real situation. To do this, we conducted several nationwide studies. First, a meta-analysis of the detection rate of mental health problems was made among more than 3.2 millio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tection rates of depression, anxiety, sleep problems and self-injury are high in them whose overall mental health status is worrying, and there are many risk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such status. Second, an online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students, full-time and part-time teachers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administrators in 82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n 20 provinces and cities indicates that there is still much room for improvement in the elements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such as system building,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stitution construction and teacher training. Third, a survey of 10,405 college students in 15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7 provinces and cities shows that college students have diverse needs for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but they report low satisfaction with the current one. Additionally, greater recognition is needed in terms of the professionalism of full-time and part-time teachers and psychological counselors, as well as the linkag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betwee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Further research suggests that, regarding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hinese schools, there are insufficient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in curriculum teaching, practical activities,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teacher training, which calls for concerted, comprehensive, and determined efforts to achieve effective results.

Keywords: Mental health;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ental health problem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status; Effectiveness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猜你喜欢
师资建设心理咨询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关于强化区县公务员培训师资建设的几点建议
转型时期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探究
基于中小学书法教育实施背景下的师资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师资建设中孝德文化的渗透与传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