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 王玉婧 王昕
摘 要:数字经济使得企业经营活动朝着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方向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高等教育的变革,呈现数字素养、跨界、复合型创新人才等需求趋势。新商科发展顺应数字经济的时代要求,设置新兴学科与专业方向、改革符合时代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融合多方主体参与的管理体制机制等。从学科交叉、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师资队伍、培养模式等多视角提出新商科人才培养策略。
关键词:数字经济;新商科;学科交叉;跨界融合;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2272.202302085
A Study on the Training Strategy of New Business Talents in the Digital Economy Era
Li Ning1,Wang Yujing2,Wang Xin2
(1. Accounting Schoo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Tianjin 300134, China;2. Economics Schoo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Tianjin 300134, China)
Abstract:the digital economy makes the business activities of enterprises develop towards the direction of digit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dustry digitization, and it also brings about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furthermore, the demand for talents presents the trend of digital literacy, cross-border talents and compound innovative talent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business subject conforms to the requirement of digital econom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new thoughts on the cultivation of new business talents, such as setting up new disciplines and professional directions, reforming the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in lin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integrating the mechanism of management system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multiple subjects, and from the cross-discipline, training objectives, training content, teaching staff, training models and other multi-perspective to build a new business talent training strategy.
Key Words:Digital Economy; New Business; Interdisciplinary;Cross-Border Integr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0 引言
數字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其区别于传统的农业、工业经济,是以数据为核心要素,以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数字技术为驱动力,朝着数字产业化或者产业数字化方向发展进而创造经济价值。近几年数字经济发展规模不断扩张,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的内部结构比例呈现“二八”分布,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需要畅通“供需梗阻”,实现新格局的供需平衡。数字经济发展带来高等教育变革,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新的趋势。以学科交叉、跨界融合为特点的新文科、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应运而生,新商科是在新文科理念下开展经济管理类教育的新概念。新商科面临数字经济发展新环境和基于数据的新商业思维和新商业规则新变革,传统的商科人才培养不再适应市场需求,就要求其调整人才培养体系,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变革[1]。
1 数字经济时代的人才需求
1.1 数字经济带来高等教育变革
第四次工业革命也在高等教育领域崭露头角,主要体现在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自身的变革。外部环境变化主要是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对具有数字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的人才需求增加。机器人代替了人工作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必须进行调整,构建跨学科的课程体系和突出现代化教学手段尤为重要。内部自身的变革主要体现在高校自身的形态和教育教学方式的变化。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和知识传播的便捷化,丰富了教育教学的课程资源,加速了教师教书育人与自身能力知识的更新迭代。教学方式方法由传统单一的线下授课转变为线下与线上相结合、情景交互、人机结合等多元教学模式。教学思维和师生关系也在发生变化,从教师“教”为中心向学生“学”为中心转变,实现了从 “传授知识”向“引导学生学习”转变[2]。
1.2 高等教育变革下的人才需求
1.2.1 数字素养是人才需求的核心要素
数字经济是经济发展的高层次阶段,是将先进的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那么如何掌握先进的数字技术,这就要求劳动者和消费者具有数字素养。数字素养的内涵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是指能够获取、理解数字并将其整合成为数字信息的能力,这种数字技能又可细分为网络信息搜索、超文本阅读、批判性信息处理等。为了使学生具备数字资源使用和研发能力,数字素养的培养着重从数字获取、数字交流、数字创建、数字消费、数字安全、数字伦理、数字规范、数字健康等8个方面开展[3]。
1.2.2 跨界是人才需求的有效协同
数字经济规模的扩大推动了企业朝着数字化企业和企业数字化方向发展,数字化企业本身也是与通信技术以及大数据相关的,其内部人才具备一定的数字素养;而企业数字化则是企业转型的方向,使公司业务朝着数字化发展,其内部人才在数字素养方面相对薄弱,亟需从外部引进相关数字人才。数字人才需求缺口中除了专门从事信息技术处理的专业技能人才外,还有数字管理、数字营销、先进制造等跨界人才。数字化企业与企业数字化对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数字人才需求不断扩大,尤其是具备数字素养与行业管理经验的跨界人才[4]。
1.2.3 复合型创新人才是高校培养供给目标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高等教育变革,高等教育变革下激发了对数字人才、跨界人才的需求,高校是输送人才的供给通道,要培养学生具有高 “智商、情商、数商”,融合大数据分析技术知识体系和实践相关业务职业技能,能将互联网思维融入实体经济的复合型创新人才。高校在教学实践中将整体能力、知识体系、职业技能、个人素养4个模块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使之输送的人才更加符合数字经济的时代要求。整体能力包括专业学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业务处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跨界融合能力等;知识体系包括通识教育基本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互联网+跨学科课程、实习实践课程等;职业能力包括岗前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资格证书、团队合作意识、职业操守等;个人素养包括人文素养、国际视野、数据思维等[5]。
2 数字经济时代新商科的内涵及发展需要
2.1 新商科的内涵
“新商科”是在“新工科”提出不久后,由教育部教職委首次提出这个概念。数字经济时代新商科具有管理融合技术、产教跨界融合、符合中国国情三重属性。新商科是将经济学、管理学等传统商科与工科、理科等学科交叉、融合,并在跨学科人才培养中融入新技术、新工具、新方法,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大数据、“互联网+”等产生的新兴商业领域、商业模式、消费升级等,是一种新型的融合性学科。新兴商业领域与模式主要体现在电子商务、数字旅游、智慧财务、数字金融、大数据营销等,新商科正是商业3.0时代所形成的学科新体系[6]。新商科体系需要融入新环境、新变革、新思维、新理论、新方法。数字经济时代正是新商科中的新环境,高等教育变革则是由新环境、新技术催生,数字素养、信息思维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学生应具备的新思维,传统商科理论+创新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教师应具备的新理论,信息处理等工具与技能则是学生掌握知识与理论并用来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2.2 新商科的发展需要
发展新商科是在中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下,采用中国案例、创新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坚持高度“文化自信”的需要。发展新商科是应对互联网不断融入各行业,同时互联网经济快节奏带来新的商业理念与机会,以此助推商业运营模式与渠道改变。伴随着数字消费与数字支付等模式的出现,传统商业由原来的线下转变为线上线下联动等新的商业渠道和模式,迫切需要培养新商科人才。学科交叉形成新的知识体系、新的商业业态与模式,势必产生新的商业规则。因此发展新商科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
3 数字经济时代新商科人才培养探索
3.1 设置新兴学科与专业方向
数字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国内还没有形成专门的数字经济学一级学科与数字经济学本科专业,在培养专门的高层次人才方面还有其局限性。高校和科研院所要紧贴国家导向和行业发展需要,在发展新商科的同时设置与数字经济培养内容相关的新兴学科与专业方向,外引内培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构建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生层面可以设置交叉学科,结合学校发展目标和优势学科,统筹规划和发展交叉学科,在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领域探索交叉学科学位点建设。本科生层面可以在传统商科下设置新商科的专业方向,如在财务管理专业增设智能财务方向,同时完善智能财务方向人才培养方案、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实现“财务+智能”的深度交叉融合。
3.2 构建符合时代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数字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高等教育变革,催生了大量的新兴职业、岗位,产生了新的人才需求。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和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等。面对新时代的思想要求和数字经济发展态势,新商科人才培养也要着重从培养目标、培养内容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
3.3 融合多方主体参与的管理体制机制
新商科人才培养应是政府、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与高校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多核”驱动模式,通过投入资金与不同区域间的协同,积极搭建校企协同的培养平台和联合培养基地,着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多核驱动的多方主体要建立健全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以合作对象多元化、合作模式多样化来优化合作组织结构,以形成全新的新商科协同创新体系。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领域专家、技术骨干,组建专业化的专兼职教师团队,推动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鼓励企业通过设立冠名奖学金、校企研发中心等措施,共同参与企业关键项目的研发工作。
4 数字经济时代新商科人才培养策略
4.1 构建学科交叉与专业融合的体系框架
设立数字经济学一级学科或者在应用经济学设立数字经济学二级学科,培养适合数字经济发展的复合型人才[7]。新商科的建设也要从健全学科体系入手,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传统商科要主动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商业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彰显新商科特色。这就涉及到文工交叉、文理交叉、文文交叉等,比如:应用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经济学+数学、工商管理+信息与通讯工程、教育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法学+工商管理等。学科交叉不仅局限于学科之间的交叉,也包括专业与先进技术的融合,学科交叉之后专业之间也要建立资源共享、学分互认、课程互建、风险共担的融合机制,在管理层面组建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平台,共同攻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及做好不同部门不同组织之间的协调沟通。
4.2 设定融合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
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商科人才培养,其培养目标要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才需求状况。商科教育为社会输送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等专业的管理人才,同时也在法律素质、情绪管理等人文素质培养上存在短板。新商科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中国情景下产生的,在人才培养目标中要更加突出对学生思想道德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健全人格和价值观培养,培育“四有”新人,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新商科在传统商科的基础知识能力外,更加强调具有新商科思维、数据思维、计算思维、创新实践等思维和核心素养[8]。
4.3 融入符合数字经济时代发展的培养内容
数字经济时代“新商科”人才培养内容要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产业发展进行动态调整。高校要充分考虑企业的需求,将新理念、新技术融入培养方案,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形式、课时分配、考核标准等方面打破传统,增加企业的参与度与认可度,并承担相应的教学环节任务,确保专业人才培养与 “新商科” 时代契合。要求针对企业研发、生产、销售等产业链条各环节进行商科管理人才中融入专业技术、专业技术人才中融入管理学、经济学知识来分类培养。针对跨学科专业知识内容,增加 “智能财务”“数字营销”等反映新时代数字教育课程,同时在教学模式、教材选取、学分互认等问题上给予统筹考虑。在教学方法与形式上充分融入数字技术,通过 “翻转课堂” 和“MOOC” 等形式丰富课堂内容,拓展学生数据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实现个性化教学[9]。
4.4 打造双师型新商科师资队伍
高校培养复合型的新商科人才,就要着力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方面,高校在选拔人才时要注重具有管理学、经济学与工科交叉的知识背景,这样的教师能够很快地将前沿技术融入新商科教学中;另一方面,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与引导,通过进修、培训、选拔、外出访问等形式,鼓励其由传统商科教师向新商科“双师型”教师的身份转变,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在向新商科教师身份转变的同时,也要实地接触跨境电商、区块链等新兴领域,熟悉行业规程,增强实践能力,将案例融入课堂教学[10]。学校在内培校内导师的同时,也要积极挖掘校友资源,组建校外兼职导师团。兼职教师定期来校做报告或学术交流,探讨行业发展,使得校内教师充分与实业接轨。
4.5 构建“多维度协同”的培养模式
数字经济时代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对院校之间、 校企之间、 行业之间进行 “多维度协同” 改革,打造面向新商科的产教融合、科创一体的协同系统。学校层面,主动在学科与产业对接、科技创新活动与教育实践融合、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等方面,组建商工、商理交叉融通的团队与平台,创新体制机制以实现校企协同。企业层面,以更多形式和资助方式与高校开展合作,如组建企业学院。企业学院给高校、企业和社会带来三赢的同时,加速了资源与技术共享、丰富了双师直播、远程答疑等课堂教学形式与案例分析,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课堂搬进企业”和“引企入校”,共建校内外实训实践基地,使学生真实感受到生产实习环境,触摸到相关产品,增加认知实习和顶岗实习的机会,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行业协会层面,引导和规范行业企业行为,与学校共建实践教育基地、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充分发挥其职能。
参考文献:
[1] 金春华,张满.新商科专业人才信息化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與实践[J].高教探索,2023(1):51-56.
[2] 张庆亮,杨莲娜.高等教育变革中的高校新商科发展思考[J].山东高等教育,2020,8(2):7-12.
[3] 古天龙.数字经济视野下的新工科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9(6):12-15.
[4] 吴禀雅.赋能数字经济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科技视界,2020(12):98-100.
[5] 陈晓芳,夏文蕾,张逸石,李铭泽.新时代新商科的内涵及“多维度协同”培养体系改革[J].财会月刊,2021(5):107-113.
[6] 王雅鹏,胡柳波,吕丹.关于新商科发展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20(4):25-29.
[7] 戚聿东,褚席.数字经济学学科体系的构建[J].改革,2021(2):41-53.
[8] 郭彦丽,薛云.数字经济时代新商科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教学刊,2020(36):165-168.
[9] 江涛涛,田新,佟金萍.基于商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改革[J].财会通讯,2021(11):169-172.
[10] 张乐融.新商科人才需求与培养[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1):92-93.
(责任编辑:吴 汉)
基金项目:2020年天津市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新文科背景下经管类专业建设的跨界融合研究与实践阶段性研究”(B201006903);天津商业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作者简介:李宁(1983-),女,博士,天津商业大学会计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教学管理与学科建设;王玉婧(1968-),女,博士,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王昕(1986-),女,博士,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