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的困境症结

2023-09-30 15:14:37钟飞燕
广东教育·综合 2023年9期
关键词:集体主义集体劳动

钟飞燕

步入新时代,劳动教育以“主角”身份登上教育改革这个大舞台,受到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各级各类学校轰轰烈烈开展劳动教育,并取得一定成效。但面对复杂的教育形势,处于起步阶段的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出现许多困境症结。在学校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出现重“劳动”轻“教育”、重“个人实践”轻“集体劳动”、重“高调前进”轻“整体规划”等问题,导致学校劳动教育陷入形式化、空心化、碎片化的困境。

形式化:重“劳动形式”轻“教育意义”

“劳动”不代表“劳动教育”。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劳动”是手段和途径,“教育”是落脚点。劳动过程绝不是“走过场”,而是要以“劳”育人。学校劳动教育应深入挖掘劳动的教育价值,设计有价值的劳动教育内容,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并树立科学的劳动观。但在现实中,以“劳动”思维指导劳动教育实践,重“劳动”轻“教育”,甚至以“劳动”代替“劳动教育”的现象频发,这必然带来形式化的劳动教育,不利于劳动教育健康推进。

一是重视作为教育惩戒手段的劳动,忽视劳动的育人功能。古今中外,人类关于劳动的最初认知都不同程度地含有辛劳、痛苦、费力的意蕴。如亚里士多德将奴隶所从事的劳动视为人类最低等级的活动。在基督教的正统里,世俗劳动则是人类为侵犯伊甸园果实做出的救赎,代表着苦难、报应和救赎。于是,在教育场域中,劳动常常被等同于规训学生行为的惩戒手段。当前,“把劳动当成惩戒工具”的现象在校园里并不鲜见,甚至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一些学校将学习与劳动对立起来,安排“学困生”完成学校义务劳动,甚至以“不用值日”作为对“学优生”的奖励。擦黑板、扫地、擦玻璃、冲刷厕所等成为班级管理者最热衷的劳动惩戒方式。教育者以脏的、苦的、累的劳动来规训学生的行为,表面上似乎效果不错,但却严重扭曲了劳动的教育意蕴。此种行为不断暗示学生劳动是消极可耻的,学生在持续不断的劳动体验中形成的意识是劳动并不光荣、劳动并不美丽、劳动也不幸福。学生心理上鄙视劳动,行动上疏远劳动,必然影响其健康成长,也会影响劳动教育功能的实现。

二是重视作为休闲活动的劳动,忽视劳动的育人功能。受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活动场所多为学校、家庭,埋头于写不完的作业里。在这种背景下,走向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和社区广场的所谓“劳动教育”深受欢迎,被视为最佳的减压活动。在各种大型考试后,学校积极组织各种名目的乡村研学、企业研学、社区研学等等,学生在浮光掠影的劳动实践活动中走马观花般完成各种劳动体验,劳动教育失去了教育的厚重。也正因为如此,劳动教育被许多人误解为休闲活动,体现在“春游”“秋游”等社会实践中,呈现在各种陶艺和剪纸活动里。但是,以休闲和放松为目的的观光式社会实践“有劳动,无教育”,根本无法激发学生对劳动的感悟,更无法培育学生的劳动价值观,这与劳动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三是为完成任务盲目开展劳动教育,没有挖掘劳动的教育内涵,设计的劳动活动忽视育人目的。当前,学校轰轰烈烈地开展劳动课,“劳动日”“劳动周”“劳动月”如火如荼地进行。为了达到劳动教育课时要求,形形色色的社区服务活动、公益活动、企业参观实践、乡村研学、传统文化学习等成为学校劳动课设置的重点内容。许多学校甚至以“安全”为由,主张在课上“听”劳动、在课外“看”劳动、在网上“玩”劳动,这些与劳动教育目标的要求相差甚远。进一步而言,我们是否进一步追问过学生“劳动”是为了什么?所开展的各类劳动实践是否取得相应的教育效果?劳动教育的开展必须时刻坚守育人目标,不能重“劳动”轻“教育”,更不能以“劳动”代替“劳动教育”。

总之,在当前的劳动教育实施中,劳动教育的“教育性”常被忽略。一是忽视劳动能力训练,学生“听”劳动、“看”劳动、“思”劳动,就是不会“劳动”;二是忽视劳动精神的有机融入,劳动教育仅停留在表面的活动层面,学生“玩”劳动、体验劳动,就是没有获得劳动精神的熏陶。

空心化:重“个人实践”轻“集体劳动”

集体主义是我国基本的价值观念,其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相对于私有制社会的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体现着无产阶级意志,广泛影响着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主体独立意识和个人主义价值取向不断侵蚀和破坏集體主义精神。而且,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背景下,多种社会思潮不断冲击和影响着我国集体主义价值观培育,这直接影响了新时代青年的成长。马克思强调“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将个体的生命价值置于集体价值链条中,才能焕发真正的主体意识。因此,加强集体主义教育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需要,更是青少年价值观引导的重要工程。在此背景下,为了集体而劳动、在集体中劳动、通过集体劳动的社会主义劳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社会主义劳动教育本身就是一种集体主义教育,强调劳动协作。但受狭隘的个性教育理念的影响,学校劳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常常忽略劳动教育的集体主义导向,而关注个体形式的劳动教育,强调个体劳动素养,强化个人劳动实践,导致劳动教育出现空心化现象。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一是强调个体劳动素养提升,忽视劳动集体是学校劳动教育的目标。在社会主义国家,劳动集体是学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指向,引导学生为集体而劳动,为集体创造物质财富,为集体服务,才能发挥劳动教育的价值。但长期以来,学校劳动教育以提升学生个体的劳动素养为主要目的,忽视了培育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忽视了引导学生在劳动中以集体利益为目标,忽视了引导学生在劳动中形成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二是关注学生个体劳动,忽视劳动集体是学校劳动教育的对象。在一般的教育理念里,教育过程以个别学生为对象,关注的是个别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其以劳动集体为教育对象,如马卡连柯所认为的 “个别学生的每一行为,他的每一成功或失败,都要被看作共同事业的一种成功或失败”。为了实现目标,学校劳动教育应引导学生在劳动集体中体验劳动情感,增强自身的集体意识。但在现实中,不少教育者坚持狭隘的个性教育理念,盲目关注学生个体的劳动爱好与特长,注重学生个体劳动素养的提高,没有有效挖掘劳动教育的集体主义教育价值。

三是强化学生个人实践,忽视集体劳动是学校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马卡连柯认为,集体是个人的教师,“只有参加集体劳动才能使人对人有正确的和道德的态度——对一切劳动者保持亲属般的爱护和友谊,对懒惰分子和躲避劳动的人表示愤慨和谴责”。通过开展集体劳动,激发学生对集体的归属感,学生才会积极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新劳动维护劳动集体的利益。但在现实的学校劳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关注更多的是学生个体的成长,不断强化个人的劳动实践,忽视引导学生参加集体劳动。

碎片化:重“高调前进”轻“整体规划”

从“德智体美”四育发展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学校劳动教育成为育人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必须专业化、可考核、可评估。故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明确劳动教育目标,构建劳动教育内容,合理安排劳动教育课程,科学进行劳动教育评价。此外,还需要合理协调劳动教育与其他教育活动的关系,整合各类劳动教育资源等。因此,在实施学校劳动教育过程中,学校应进行整体设计和系统规划。

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学校劳动教育的呼声很大,“劳动课”轰轰烈烈地开展,“劳动日”“劳动周”“劳动月”也如火如荼地进行。学校劳动教育高调前进,但在实施上却处于零散状态,缺乏整体的规划。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学校劳动教育与其他教育活动之间缺乏整体规划。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是提高劳动教育实效性的重要目标,也是主要途径。学校需要全员“劳”育、全过程“劳”育、全方位“劳”育。但在实践中,大部分学校或由专业课教师开设一些劳动知识课程,或由班主任组织劳动实践……这些零散的活动难以将各个部门整合起来,做到整体规划。另一方面,没有有效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劳动教育资源。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是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重要场所,蕴含着重要的劳动教育资源。学校劳动教育需要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并做到“学校主导,社会支持”。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劳动教育的资源没有有效整合起来,仍然处于碎片化实施状态,这严重影响了学校劳动教育实效性的发挥。

责任编辑 黄博彦

猜你喜欢
集体主义集体劳动
我为集体献一计
少先队活动(2022年4期)2022-06-06 07:19:42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关于将集体主义引入经济理论的思考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警犬集体过生日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The inhibition effect of Chlorpromazine against theβ-lactam resistance of MRSA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QQ群在线集体备课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