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日暖
杜春燕,湛江市二中海东中学办公室主任兼教研处主任。全国百名阅读“种子”教师、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名教师培养对象、广东省中高考命题专家库成员、广东省骨干教师、教师资格证考试省级面试官、湛江市高层次人才。主持参与省市课题10项,结题成果获广东省、湛江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及全国素质教育教研成果奖一等奖,已出版《语文课堂LICC评价理论及实践》《国学诵读精华读本》《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互动生态教学》等著作。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在立德树人的路上,饱含责任与深情的为师者,才能真正成为新时代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理想信念,是“四有”好老师的人格基石。一个有理想信念的好老师,心中装着国家和民族。教师只有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才有可能为社会、为民族培养出栋梁之材。基于此,杜春燕永葆“四有”教师底色信仰,以“君子语文”理念引导教育实践。
《广东教育》:您的教育理想信念从何而来?您又是如何践行的?
杜春燕:红色是中国共产党最鲜亮的底色。在我们学校,红色血脉代代相传。湛江市二中首任校长王茀川的一生就是革命的一生,也是为教育鞠躬尽瘁的一生。1919年,在北京大学读书的王茀川,接受新思想,参加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1925年,他返回广州,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和周恩来同志在一个党小组。1944年,日军占领广州湾(今湛江市),革命形势非常严峻,在宋庆龄的建议下,王茀川回到湛江创办志成中学(湛江市第二中学的前身),掩护秘密革命工作。他以教师的公开身份,承担起保护学校、保护革命师生的重任,营救了上百名地下工作者。
回望历史,党的理想信念依然照耀着今天的我们。每天走过学校连廊,重温建校之初那一段峥嵘岁月,回顾党一路走过的艰难历程,灵魂受到震撼,精神受到洗礼。如今,我们穿越时空,学习老校长的精神与情怀,继承老校长遗志。接过前辈的接力棒,在课堂上、校园里,我们发挥语文学科培根铸魂的功能,以文化人,从教学走向教育。借助教材中的革命文化学习任务群,赓续红色血脉,培育崇高人格,让红色文化亲近人、激励人和改变人。在革命文化的熏陶、浸润、感召下,实现学生对崇高人格的感知、悦纳、内化。水滴石穿、晨钟暮鼓的浸润激活了学生红色基因,增强了价值认同感。在落实“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上,体现了我们语文人的担当。
作为湛江市委宣传部讲师团第一批宣讲员,我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准则强师德 争做四有好老师”“听党话 感党恩 跟党走”等主题走进雷州市、吴川市、廉江市、坡头区等地的机关、学校、社区宣讲了几十场,取得了良好反响,还被湛江市委宣传部发专文表彰。
信仰如星辰,永远接触不到,但我们可以像航海者一样,借助星光而航行。因为有了信仰,我的教育人生变得更坚韧、更勇毅。
《广东教育》:立德之本,莫过于正心,心正而后身正。您的教育理念“君子语文”源自何处?又是如何引导教育实践的?
杜春燕:研究生刚毕业,刚刚走上讲台的我写了一篇文章《给我一个孩子,还你一个君子》,居然拿了省、市德育论文一等奖。初心不改,培育“有中国视野、有使命担当、有生命襟怀”的现代君子,遂在我的教育生涯中一以贯之。从教十几年来,我始终秉承“君子语文”的教育理念,潜心育人。
“君子”是万世师表孔子的理想人格。君子成人之美、成人达己、成己为人。“君子语文”立教之本,顺流而来。教育本质上就是成人之美;教师和学生教学相长,实现成人达己;教师孜孜不倦,致力于修己为人。
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于学生而言,“君子语文”是仁者爱人。爱是教育的前提。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植根于教师的仁爱之心。
于教学而言,“君子语文”是知者不惑。教师要用自己的智慧点燃学生的智慧,学高方能为良师。
于教研而言,“君子语文”是勇者不惧。宋代教育家程颐说:“事之当革,若畏惧而不为,则失之为害。”尚勇不袭常,我的工作室同仁勇敢地为课堂注入时代的生机和活力。教研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将上下而求索。
《廣东教育》:“君子语文”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君子之守,让学生养德治性的呢?
杜春燕:“君子语文”以阅读教学为抓手,通过“以读育德、以读育智、以读育情、以读育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养学生的君子之守。我主编的《国学诵读精华读本》被评为广东省特色教材二等奖;执教的阅读课《自得其乐读<论语>》,获省、市一等奖;主持的广东省“十三五”规划课题的实验报告《国学对修正中学生价值观及行为的实证研究》获湛江市科创大赛一等奖,研究报告被评为全国素质教育教研成果奖一等奖。
多年如一日,“君子语文”致力于在全校大规模地开展有计划、有组织、有反馈、有创新的系列化阅读浸润教育。因大力推广以国学文化育人、塑造人的活动,我被评为全国百名阅读“种子”教师,我的家庭获评“湛江市十大优秀书香之家”,还被《湛江晚报》以《杜老师谈国学》整版报道,学校被评为“湛江市十大书香校园”“广东省书香校园”。
《广东教育》:“四有”好老师,要凭扎实的学识站稳讲台。请谈谈您成长为广东省“百千万”初中文科名教师培养对象的感悟。
杜春燕:做老师就不能辜负讲台。学高为师,扎实的学识是教师在课堂上的底气。自从参加广东省“百千万”初中文科名教师培养以来,岭南师范学院教授李斌辉用系统化、前沿化、专业化的学习打开了我的视野。学习如登山,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久久为功。大量理论学习,让我潜移默化地从教育智慧的守望者,摸索着转变为教育智慧的生发者。这个学习项目倒逼自己内驱提升、专业成长、行稳致远。
成长,是教师职业生涯永恒的主题;成长不是一个人在奔跑,而是一个团队在并肩逐光前行。作为学校教研处主任,我亲自培训、组织、带领教师参加第三届广东省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我校13名教师获湛江市一等奖,李土燕、钟洁瑜等教师获广东省一、二等奖。
学有所思,思有所得,得有所获。作为学校的教研处主任,我紧跟时代的步伐,努力推动课堂改革。近几年来,边学习边探索,不断完善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设计方案,从理论、实践到品牌,用导学案、互动生态课堂、四修课程体系和全人教育,构建起“互动生态教学”(IEE)模式。《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互动生态教学》公开出版,“互动生态教学”(IEE)的实践研究获湛江市、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
《广东教育》:浇花要浇根,教人要教心。您认为“四有”好老师应该怎么用仁爱之心,真正帮助到学生?
杜春燕:最近我收到一封信。寄信人蒙铃说她现在在中山做老师了,兴奋之情溢于言表。8年前,我到湛江教育对口帮扶的贵州荔波去支教。在这绵延无尽的大山深处的佳荣中学,留守儿童比例达70%以上,学生主要是附近苗族、布依族、哈尼族寨子里的孩子。蒙铃的“铃”,在布依话里是新生老鼠仔的意思,她连个正式的名字都没有。记忆中的她,异常胆小,不敢和我说话。爸爸早年去世,她与妹妹和患病的母亲相依为命,一家人的口粮就靠那几弯薄薄的梯田。得知她即将辍学的消息,湛江科协、市公安局两位同志主动要求资助她,负担她所有学费、生活费。
8年转瞬即逝,在信里,蒙铃说,她现在读了大学,不仅走出了大山,走出了世代相传的木屋,还走出与奶奶、妈妈不一样的命运。现在的她活得饱满、笃定,自信而阳光。她说爱人者,人恒爱之。她很感谢我们人生中这场美丽的相遇。当年那场支教,我给了她希望的种子。种子种在心里,现在在生命中开了花。这封信看得我热泪盈眶。
蒙铃是幸运的,可中国西南部山区还有很多的孩子,落后的不是教室,落后的不是設备,而是父辈贫瘠的人生荒芜了孩子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说,教师应该播撒希望的种子。我深知,最需要我的,是那些偏远山区信息蔽塞的孩子们,我要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一定要努力走出大山。所以,我义无反顾地走进贵州、四川、云南那些偏远山区的课堂,教过苗族、土家族、布依族、哈尼族、羌族、彝族的孩子们。师者,仁者爱人,大爱无疆。千山万水,一次次洗心洗肺的远足,让我教育的初心更加明晰。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的教育初心历久弥新——如我的偶像于漪老师一般,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好老师。
(本栏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本栏责任编辑 韦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