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笑君
也许是“游”字带着“三点水”,很多同学容易把游记写成“流水账”——也能理解,明明是愉快地外出游玩,偏偏回来还要憋出一篇游记,既写不好,还玩不好,愁死个人!其实,想把游记写好也不难,郁达夫先生就写过一系列杭州游记散文,他的写作章法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赶紧从中学会游记的基本写作套路,下次出去旅游就可以痛痛快快地玩耍了!
不是“游完了”才能写:提前掌握景点地理信息、人文典故
很多同学存在一个基本的认识误区,那就是游记一定要游完了回来才能写。这个想法不算错,但也不完全对。因为有些写作素材,是你游之前就可以开始准备、积累的——比如,景点的基本信息、基本方位、人文典故,这些都可以通过发达的信息渠道提前获知的——为什么要提前知道这些?不仅可以让你的游览更有体验感,还能作为你的文章素材,丰富游記的内容。
我们先看一篇游记作文的开头:
去年“五一”假期,爸爸妈妈带我去罗汉岩游玩。这天阳光灿烂,正是出游的大好时机。我们一家乘车出发,经过约半小时车程来到了罗汉岩风景区。景区入口处,高高的石壁上赫然写着三个大字“罗汉岩”。
你是不是觉得这个开头还挺不错的?
有经验的写作者,一眼看去就会发现两大缺点:第一,没有交代方位。也就是,罗汉岩到底在哪儿啊?我要是把“罗汉岩”换成“XX山”“XX洞”,再读一遍,也没什么问题——这不就让游记显得非常大众化、没特点了吗?第二,语言和情感非常平淡,不像游记,倒像是日记。
我们先不说怎么改,而是看看郁达夫在开头是怎么写的——
钓台去桐庐县城二十余里,桐庐去富阳县治九十里不足,自富阳溯江而上,坐小火轮三小时可达桐庐,再上则须坐帆船了。
我去的那一天,记得是阴晴欲雨的养花天,坐晚班轮去的,船到桐庐,已经是灯火微明的黄昏时候了,不得已就只得在码头近边的一家旅馆高楼上借了一宵宿。
首先,开篇就点明钓台方位,方位是通过具体的县域地理位置、地标距离远近等方式写出来的。你想想看,你写游记的时候,有没有引用过或者调查过景点周边的情况?有没有在文章里用准确的地理数据来描绘方位?这些都是写文章前要做的基本功课,是用来充实文章、提升信息增量的关键。
其次,点明方位后,郁达夫又写了具体前往的交通工具。这就让距离远近更加直观。也正是有了这个铺垫,作者后来才说自己是“坐晚班轮去”——这就是文章的内在逻辑。
下面,我们把方位信息等要素放进作文的开头,进行修改提升——
江西省瑞金市北部有一片大山,地势险要,风光秀丽。传说中神通广大的伏虎禅师云游到此,认定这是一块修禅悟道的绝妙之地,打算在此修建寺庙。哪知挖地基时,竟意外挖出了十八尊石罗汉。一时间,这片山名声大振。人们便把此山称作“罗汉岩”了。去年“五一”假期我和爸爸妈妈来到了这里,亲身体会了罗汉岩如诗如画的美景,现在仍回味无穷……
有方位、有典故,“罗汉岩”的信息增量瞬间增加了,也不再是原先那种随便什么山、洞可以“平替”的景点了。是不是比原来好得多?
不是“看到的”都要写——有详有略写好景点的特色风物
“详略得当”是写作的黄金准则,放在游记里,就是要写好重点的、特色的景物,不要面面俱到。如果一路看一路写,那就会变成典型的流水账。
郁达夫在这次游历中,就选取了一个重点景物“鱼梁渡头”进行详写,为全文奠定基调——
鱼梁渡头,因为夜渡无人,渡船停在东岸的桐君山下。……在半江的黑影当中,船身摇动了。渐摇渐近,五分钟后,我在渡口,却终于听出了咿呀柔橹的声音……我独立在江边,不知不觉心里头却兀自感到了一种他乡日暮的悲哀。
这一段写渡头,融合了人物(少妇、船夫)、时间(酉时的下刻)、事物(摇船),以及由此激发的情感(他乡日暮的悲哀)。
渡头特别在哪里呢?首先,“渡江是有秘诀的”,这成为作者眼中一种新奇的游历体验;其次,暮色暗合,让作者敏感的内心泛起了悲哀,加重了此次外出带来的情感体验。这种让人感觉新奇、情感深刻的景点,就该拿来重点描绘。
我们再来看关于“罗汉岩”的游记作文,有人是这样写的——
进入景区,我们沿着水泥石阶拾级而上,走了约十分钟,忽然听得爸爸说“看,蜡烛峰”。我抬头一看,只见十多米处,一块天然巨石兀然屹立在路旁,形状酷似一支蜡烛。
过了蜡烛峰,我们沿着蜿蜒的山路继续前行。山路忽然一转,两处百十米高的峭壁跃入眼前。峭壁顶上一片水流落下。“快走,米筛水到了!”爸爸说。我一路小跑,来到崖底,这里真像孙悟空的水帘洞啊!怪不得叫“米筛水”。崖前水潭的小鱼清晰可见。潭上有座古桥,通向另一个景点。
从蜡烛峰,到米筛水到水潭、古桥,你会发现作者几乎都是几句话平平带过,没有详略的区别,看下来,这景点实在没什么新奇之处——“流水账”的味道已经显露出来了。下面再来看有详有略的描写——
转过蜡烛峰,沿着蜿蜒的山路继续前行,忽然远处传来了清脆的流水声和人们嘈杂的欢叫声。山道峰回路转,“哇——”我被眼前的景色惊呆了,不由自主发出了一声长长的惊叹!只见两处百十米高的峭壁跃入眼前。左边,一块峭壁如同被巨斧切过那样整齐,切面澄黄,与悬崖上下满眼的翠绿形成鲜明的对比;右边,也是一块峭壁,上部前伸,底部内凹,峭壁顶上还有一片水流坠下。那水流,在半空中散化成水珠,像天上撒下的一粒粒珍珠,又像从天上降下来的宝石雨。原来,先前听到的水流声就是从这传出的;峭壁中间,一条人工凿成的狭窄山路曲径通幽。“快走,米筛水到了!”爸爸说。我一路小跑,进到崖底。真像齐天大圣的水帘洞啊!里面,是人们利用山崖建的住房和寺庙。外面,是一串串从天而降的水帘。那水帘的水珠,被当地人形容成天上筛下来的米粒,“米筛水”因此得名。峭壁悬崖底部,有一片深深的水潭,潭水澄澈,水中的小鱼清晰可见。潭上还有座古色古香的石拱桥,通向别的景点。看着眼前的奇景,我仿佛置身桃花源,陶醉了……
在这一段里,“米筛水”成为作者重点描绘的景点,篇幅明显增加——怎么增加的呢?是通过细节描写、比喻拟人、联想惊叹等技巧来丰满的,不仅调动了文章情绪,还彰显了文笔才情,何乐而不为呢?后面的潭水、古桥则依然一笔带过,这种详略分配就十分明智,让游记显得节奏适宜、重点突出。
不是“看過了”就够了——关键要表达出主观感受
游记写作的常见问题,就是“情感意识”淡薄。也就是只顾着写景,忘记抒情了。比如最常见的山水游记,景色有多么美好,山路有多么曲折,双腿有多么发酸,都是表面的内容,并不是我们写游记的最终目的——如果光是描绘景色,我们何不直接去读导游手册或景点攻略?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些因为游山玩水而浮上心头的情绪感受,或是有感而发的那一点点人生、学习、生活体悟,才是游记的主旨和目的,是让你的游记富于价值的核心。
郁达夫的许多情感,是通过错落在字里行间的语句淡淡带过的——
我独立在江边,不知不觉心里头却兀自感到了一种他乡日暮的悲哀。
倘使我若能在这样的地方结屋读书,颐养天年,那还要什么的高官厚禄,还要什么的浮名虚誉哩?一个人在这桐君观前的石凳上,看看山,看看水,看看城中的灯火和天上的星云,更做做浩无边际的无聊的幻梦,我竟忘记了时刻,忘记了自身……
对作家来说,这样一方景色天地,带给他的既有哀愁,却也有淡看人生、笑看世界的洒脱和释然,这些都让单纯的景色富于主观的情感价值,也就让人明白,原来,桐庐的山水可以给人这样的感觉,桐庐的风景可以造就如此奇特又深刻的人生体悟——有机会,我也要去看看!
能够把读者的情感一起调动起来,你的游记还会不成功吗?
在作文里,我们在完成了系列景物描写后,最重要的就是在收尾处(当然也可以在过程中穿插),把自己的所思所感写出来——
比如,自由的鸟鸣声让我感受到,原来,学习之外的天地如此广阔,我总是纠结于一场月考的失败,是多么肤浅啊!
比如,走了好远的路,终于看到瀑布了!这让我联想到,学习道路虽然漫长疲惫,但只要抵达终点,就一定能迎来清凉和彩虹!
这样的感悟其实不一定要很多,在游历之后进行提炼、概括,简短有力进行表达即可。怕就怕光顾着游玩,什么感受都没有,那就只能沦为普通“玩家”、三流“导游”了。为了不辜负每一趟珍贵的旅途,开始好好写一篇游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