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

2023-09-29 10:52武汉大学国家发展战略研究院课题组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年6期
关键词:技能人才职业

中共二十大是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进行统筹部署、一体谋划、一体实施,极富深意和新意。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贯通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连接产业、科技和人才发展,可以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有力的技术技能支撑和人才保障。职业教育一端连着教育,一端连着产业,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本和技术技能支撑是其最重要的职能。因此,应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实现教育链与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培养造就更多高技能人才。据《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12-2022年)》有关数据,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共开设1 300余个专业,十年累计为各行各业培养输送6 100万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职教毕业生成为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增一线从业者的主要来源,占比达到70%以上,成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新提法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学习解读二十大报告中的职教思想及相关精神,可以重点从5个方面深刻领会。

一、加强职业教育,努力培养造就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

职业教育为实体经济提供“高精专”应用型人才,是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源头之水”。职业教育可以改进一国整体人力资源水平,在中国式现代化尤其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进程中,职业教育是提升个体劳动生产率、助力“做大蛋糕”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方式,紧密联系教育和产业,与共同富裕有着密切直接的价值关联。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在于抓“两头”、促“中间”,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职业教育可以通过职业院校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培养大批技术技能人才,他们是中等收入群体的生力军。进城农民工是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来源,职业教育面向进城农民工开展就业培训、技能培训和创新创业培训,可以有效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本水平,助力农民工实现“技工梦”“市民梦”“安居梦”和“创业梦”。接受教育是个体改变或确立社会地位最有效的方式(王新波,王敬杰,张浩,等,2022)。职业教育能够提升学历,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是缩小贫富收入差距的重要途径。据统计,职业学校70%以上学生来自农村,“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见效最快的方式,而且,职教毕业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人才来源。职业教育对于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作用。中国进入现代化,不仅要成为经济强国,还要成为文化强国。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的功能,可以为文化自信作出应有的贡献,大力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鼓励更多青年人才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2020年中国应对全球气候治理和顺应绿色低碳发展提出“双碳”目标,实现“双碳”目标亟需加快培养一批储能、氢能和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及通用人才,职业教育可以培养更多“双碳”领域高技能劳动者和产业工人,赋能人才转岗培训和持续“充电”(武汉大学国家发展战略研究院课题组,2022),是解决“碳中和”人才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此外,中国职业教育还可以积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比如,天津推出“鲁班工坊”特色品牌,目前已经为欧亚非三大洲19个国家培养大批适用性技术技能人才,有力促进了国际人文交流和“一带一路”建设。

二、系统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促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发展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不可分割,在人生不同阶段发挥不同作用,共同支撑人的成長与就业。因此,应充分发挥不同类型教育在培养多层次人才上的独特作用。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方面。经济学认为教育不仅是一种消费更是一种投资,人力资本投资包括教育、培训、卫生、迁移等(Schultz Theodore W,1961)。教育上的投资,是最有效的投资,能增进全民的知识、技术和能力。目前中国有8亿多劳动力,做好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供给,对中国提升劳动力素质、优化劳动力结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推动社会力量更大力度支持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衔接融通,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应用型本科高校、职业本科学校,并与头部企业联合实施人才培养。强化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健全“三教”沟通衔接机制,推动三类教育“四通八达”、系统集成发展,建立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双向互认、纵向流动的“立交桥”,注重系统培养高技能人才(马树超,郭文富,2023)。国际上已经有不少推进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协同创新的案例,如日本实施普通高等教育转轨导入职业技术教育系统制度;德国科学评议会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比作支撑德国创新能力的“两条腿”,这“两条腿”必须协调向前迈进。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弥合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制度边界成为现实要求,应探索建立融学术研究和职业技能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双部门大学”(杨启光,2021),拓宽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学分互认的贯通渠道,满足学生提升学历、灵活选择职业培训以适应时代变化的学习需求。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我国到2035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既需要通过高等教育培养数以万计的拔尖创新人才、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来攻克“卡脖子”问题,也需要通过职业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让更多创新变成现实、创意变成生意、产品变成商品,让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解决“卡身子”“卡腿”问题(中国教育报,2022-12-17)。在继续教育领域,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畅通继续教育通道,充分发挥在线教育、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平等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要实现继续教育规模化供给与个性化需求的有机统一,提升职业技能培训供给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适用性,提高培训对象的内生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助力“技能中国行动”,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金工匠”技能人才队伍。

三、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要提高社会对职教的认可度,坚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类型、同等重要”的类型定位,进一步破除和大力摒弃职业教育“矮化”“窄化”的传统认知,保障职校毕业生在报考求职等方面的公平机会。黄炎培先生认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职业教育应该与整个产业界和教育界相联系,他提出的“大职业教育主义”理论认为:“只从职业学校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教育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黄炎培,1926)。这与目前我国所提倡的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要求相一致。职普融通要打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壁垒、推动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实现同等效用,真正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马树超,郭文富,2023)。打破职业教育升学“天花板”,设计义务教育后不同教育类型之间的转换通道和融通机制,在各学段实现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资源共享、贯通互认,为学生就业和升学提供多元选择机会。产教融合是指教育和产业互补互融、共生共长、双向赋能,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从中观角度看,产教融合是产业与专业的有机融合;从微观角度看,产教融合是企业与职业学校的有机融合。产教融合要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深度对接产业链、强力支撑创新链、有效赋能人才链,更好融通资金链,推动形成与市场发展需求更加精准匹配、与现代产业结构更加紧密契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区域布局。职业学校要更加主动地对接区域经济发展,通过与龙头企业的合作,发现挖掘企业需求和利益诉求,努力寻找校企合作的最大利益公约数,探索互利双赢的长效合作机制,不断推动校企相向而行,构建中国特色的校企双元育人模式。要着眼于提高职业教育“人才供给端”与“产业需求端”匹配度,培养更多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坚持因时、因地、因产、因校制宜,创新模式、优化体制、做实载体,进一步破除产教融合“合而不深”、校企合作“校热企冷”的瓶颈,用好教育评价的“指挥棒”,推动产教融合走深走实。要建立职业教育学科动态调整的课程目录和活页式教材机制,及时将新技术、新理论、新工艺、新产品更新到教材和课程中。要加快建设才德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培养复合型、创新型、高技能、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提供师资支撑保障。鼓励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进入职业院校担任导师,与职业院校导师共同指导职教生制定职业发展规划。科教融汇就是推进科教融合培养人才,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结合,推动学校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培养人才,实现高水平科技创新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密切结合。吸纳优秀学生实习就业,切实在科教融汇中助力产业再升级。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提效增速,科技创新广度显著加大、深度显著加深、速度显著加快,促进科教融汇能够有效提升职业教育的契合度、贡献度、融合度、认可度。职业教育要从政府主导走向多元参与、从规模扩张走向内涵发展,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

四、推动终身学习,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实现中国14亿多人口教育普及水平的历史性跨越,离不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要着眼于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健全衔接渠道更多样、成长通道更多元、可持续发展的“梯次化”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职业教育是一种面向人人、面向全生命周期的教育,是建设“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不仅要面向学龄阶段的学习者,还要面向社会各年龄段和各行各业的人群。职业院校通过与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贯通衔接,可以为不同性格禀赋、不同兴趣特长、不同素质潜力、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和多路径成才机会,让更多学生就业有本领、升学有渠道、发展有通道。发挥职业教育培育和创造文化的功能,为城乡居民提供终身教育和学习的机会,不断把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新观念传播给城市居民,提高其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着力提升农民的人力资本,把更多农民打造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目前,我国中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模已分别占高中阶段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职教高考成为众多中高职毕业生深造“逆袭”的重要途径。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岗位的要求不断更新,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与时俱进更新个人技能。职业教育体系是双轨双通的、职前职后的,涵盖学校职业教育和职后继续教育,需要一体化构建。要尊重人才成长与发展规律,将职业教育贯穿于生命整个过程。要强化基础教育的技能启蒙、职业教育的技能养成、企业内训的技能提升、社会培训的技能补给与继续教育的技能获得。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要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构建方式更加灵活多样、资源更加丰富实用、学习更加便捷高效的终身学习体系。完善终身教育的公共服务,增强职业培训在个体职业发展中的赋能作用,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普惠性职业培训(武汉大学国家发展战略研究院智库团队,2020)。要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各类职业院校向社会开放教育资源,帮助在岗人员、再就业人员获得职业培训机会,以培训基地、职业院校和技能学校等为载体,搭建技能培训“矩阵”。进一步发挥职教集团在整合教育资源上的优势,与地方职业院校、老年大学建立合作机制,为不同人群提供质优价廉的教育资源。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为职教生进一步拓展发展通道,培养学生适应未来行业发展、产业变化、技术创新的能力。

五、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企事业单位的岗位划分愈加精细、职业技能要求更高、人岗不匹配问题也更突出,劳动力供求格局逐渐向供给总量不足与结构性矛盾并存演变(吴绮雯,2020)。2022年第4季度全国最紧缺的100个职业中,营销员、汽车生产线操作工、快递员、餐厅服务员和商品营业员位列前5,与第3季度相比,包装工、车工、焊工等制造业工人供给不足状况持续。“技工荒”问题严重,2017年日本高级技工占产业工人的40%,德国占50%,而中国只有约5%(经济参考报,2017-04-17)。职业技能培训是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提高就业质量以及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根本举措。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依据《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2年)》,2021年全球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达到45%,中国数字经济占GDP比重为39.8%。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催生了很多与数字相关的岗位、技能需求,要将“互联网+”思想融入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方式、课程互动的数字化转型。与时俱进创新教材内容、优化教师队伍、改革教学方式,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数字工匠”(武汉大学国家发展战略研究院课题组,2022)。着力缩小农村居民的数字鸿沟,让职业教育搭乘“数字”快车走向田间地头,帮助新型职业农民、现代农场主提升数字素养、数字技能。积极推进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和可迁移能力、经营管理和社交沟通能力、信息接收和处理能力、把握机会和创造机会的能力等创业综合素质(辜胜阻,刘磊,李睿,2015)。职业教育始于职业、终于职业,本质上是一种就业教育,职业教育应采取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 理念,以工作岗位的技术技能要求设计教育过程、制定教育标准或培训方案,提升学员就业能力(郭建如,2023)。职业结构性缺员问题突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认知偏见、学校专业培养与市场就业需求信息不对称、供需不匹配。要健全終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提升职教的社会“认可度”、产业发展“契合度”、人才需求“匹配度”,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所育之才的获得感、幸福感、荣誉感。

猜你喜欢
技能人才职业
高级技能
人才云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