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松
审计干部要“登高望远”提升战略思维能力
战略思维是以宏观战略为立足点的思维运行模式,要求具有大局意识与长远眼光,能够高瞻远瞩,善于把握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和规律,实现科学谋划。审计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关键棋”,审计工作的战略思维就是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强化自身政治属性和功能,聚焦全局性和长远性问题,以有力有效的经济监督服务改革发展,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展现新时代审计工作独特作用。在审计工作中,通过科学合理地运用战略思维,可以更好地抓住机遇,因势利导。审计干部只有明晰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站在战略高度看问题、想办法,以战略眼光观大势、谋长远,将谋一事和谋全局、谋一时和谋未来统一起来,才能找准审计工作的切入点、着力点、落脚点,做到全盘考虑、超前谋划、有的放矢、科学布局,确保审计工作方向的正确性。审计干部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就要把“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这一根本要求贯穿审计工作全方位各方面、全过程各环节、全链条各层面,围绕“国之大者”思考谋划推进审计工作,把审计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棋局”,在为一域争光的同时更为全局添彩。
审计干部要“行稳致远”提升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是贯通过去、现在和未来思考的方法,可以为总结历史规律、理性分析现实、探寻未来发展提供科学的思想武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历史思维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镜鉴作用。审计的历史源远流长,审计工作的存在有着其历史必然性和时代使命性,当前审计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丰富审计历史的积淀。知古鉴今、以史为鉴。审计干部要准确理解审计事业发展的历史定位,善于从以往的审计工作中总结经验,深入思考未来审计发展的趋势规律,在做好当前审计工作的基础上谋求审计事业新突破。具体到某个审计项目而言,审计干部要了解以往类似审计情况,关注以往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通过查阅审计档案资料,借鉴审计工作经验,明确当前审计的思路和重点,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此外,对于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要考量历史因素,用历史眼光来看待当初的行为,并结合当下政策精神进行客观分析,作出符合规律规定又合情合理的审计定性和处置。
审计干部要“慎思明断”提升辩证思维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十分重视辩证思维,多次强调:“党员干部要全面掌握并熟练运用唯物辩证法,切实增强辩证思维能力,锻炼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确保能够驾驭复杂局面。”审计工作的本质是认识事物的真实面目,审计工作本身是复杂的综合事务,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各个层面之间都存在普遍的错综复杂的联系,审计主客体、审计理念、审计技术方法等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审计实践无处不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所蕴含的真理。可以说,审计干部只有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才能透过各种迷惑的表象达到揭示事物本质的目标,为更好地做好“后半篇文章”打下基础。
审计干部在审计工作中必须不断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其关键要求有四点:一是坚持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因循守旧评价过去问题,也不故步自封衡量当前创新。二是善于抓住主要矛盾,从而把握审计监督的发力点,努力提高审计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三是立足实践的观点,在融入审计实践中不断发展审计理论,并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四是守牢实事求是的原则,克服主观主义,避免经验主义,杜绝教条主义,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审慎客观反映审计情况。
审计干部要“见微知著”提升系统思维能力
系统思维属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范畴,其注重整體思考,要求把一件事放在系统当中,综合考虑事情想要实现的目标、达成该目标的过程、具体过程的优化以及对当下和未来决策行为的影响,强调全面、联系、整体、协同的系统研究,而不是单纯地、片面地就事论事。审计工作各要素、各环节、各层面之间、审计与其他领域工作之间、审计经济监督与服务职能之间、审计“查病体”“治已病”“防未病”之间存在着良性互动、贯通一体、协调配合的关系。审计干部只有坚持系统思考,做到统筹协调,才能实现有序推进,相得益彰。审计干部强化系统思维应注重以下四点:一是注重全面性。比如在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时,要同时收集审计对象内外部资料,通过归纳整理,全面掌握其历史轨迹沿革、当前发展现状、未来改革方向、职责履行情况、财务收支规模、内部控制制度等信息,作为被审计单位“画像”依据。二是注重联系性。比如在积极查找经济领域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各类“病灶”“病变”的同时,要充分联系事情发展因果,探究问题和风险背后的体制性不足、机制性梗阻和制度性缺陷,强化源头治理,开出治病根“良方”,发挥审计服务发展的“参谋助手”作用,一体化推进纠正问题、规范管理、促进改革。三是注重整体性。要探索以点扩面,深加工“经济体检”成果,对审计过程中发现典型性、行业性、苗头性、倾向性等问题分类汇总,动态编制重大经济决策、资源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管理等领域的共性问题清单,通过呈送综合报告、专题报告、信息要情等,作为党委政府工作和领导决策的重要参考或相关部门单位自查自纠的有力抓手。四是注重协同性。比如,在开展大数据审计时,要充分利用其他部门数据,强化协同分析,在查处单个部门的治理缺陷同时,揭示多个相关部门的治理盲区,打破政府管理横向隐形“屏障”,推动完善多部门数据治理协同联动机制,提升政府整体治理能力和绩效。
审计干部要“锐意进取”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指采用明显区别传统、与众不同的方法和策略开展工作的思维过程,其能在固定框架下打破常规思维的界限去审视和分析问题,提出新颖独到、与时俱进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意料之外的效果。创新是驱动审计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审计干部要探索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审计理念、思路、方法、技术和理论,克服定势思维,大胆创新。一是创新审计思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问题形式、新事物形态不断演变,需要不断更新审计思路。审计干部开展审计工作不能局限于书面资料,不能满足于看账簿、翻凭证获取的信息,应围绕审计目标,聚焦审计重点,与时俱进地进行有效延伸,获取等多的非财务信息。比如深入贯彻落实审计署关于开展研究型审计的部署要求,将研究工作贯穿审计全过程各环节,全面推动审计工作提质增效。二是创新审计技术方法。审计方法很大程度影响审计的质量与效率。进入科技不断进步、新旧技术频繁交替的新时代,审计干部不能仅拘泥于传统采用的观察、询问、检查等传统审计方法,而应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智慧化的技术,通过数智技术与审计业务的逻辑接合和有机融合,加大数据集中和分析力度,精准查找疑点线索,高效的开展审计工作。三是创新审计理论。针对理论和实践脱节问题和“两张皮”现象,审计干部要积极打造创新“双轮驱动”,形成审计理论和实践“联动提升、协作共赢”的局面。一方面要适时总结审计创新实践成效和做法,将行之有效的经验上升为理论、制度、规范、指南;另一方面要沉下心来深入研究被审计对象及其所在领域的发展现状和改革方向,采取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提出政策契合度高、可行性强、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结合紧、实践效果好的审计创新理论,引领和推动审计实践发展。
审计干部要“心存敬畏”提升法治思维能力
法治思维把法律作为准绳贯穿于工作始终,其崇尚法治,尊重各种规章制度,通过运用法律手段谋划工作、解决问题。审计干部必须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将法治思维运用到具体审计工作中。一是坚持法治意识。要树立依法审计理念,从内心伸出对法律、法治认同,并且外化于严格遵守法律、严格依法办事的行为。只有树立了依法审计的理念,具备法律思维,扣好法治理念“第一粒扣子”,审计干部才能在行使审计职权过程中自觉在法定权限内依照法定程序行政。二是坚持职权法定。要时刻牢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原则,严格恪守审计职权的边界,不能做出超越权限的处理处罚。比如在政府投资审计过程中,严格保持审计独立性,坚持在法定职责权限范围内开展投资审计工作,不参与工程建设管理活动,杜绝“长臂管辖”,纠正“以审代结”,避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尴尬。三是坚持程序正当。严格履行审计计划、组织实施、调查取证、底稿编制、审计报告、处理处罚、审计移送、审计结果公告等审计全过程的程序规定,做到审计严谨细密、具体可行、环环相扣、留有痕迹并且有法可依。四是坚持法律优先。在审计工作中,如果发现不同层级的规范性文件存在冲突、抵触、不一致的情况,必须按照效力等级优先適用宪法、法律等上位法。
审计干部要“居安思危”提升底线思维能力
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解释,底线就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由量变过渡为质变的临界值。在公共管理学中,底线思维是一种具有很强忧患意识的思维方式,其强调凡事从坏处打算,积极争取最好的结果,注重对危机、风险的高度重视和预先防范,牢牢把握处理问题的主动权。在具体审计工作中,通过运用好底线思维,能够加强对审计风险的管控,更好地发挥审计“防未病”作用。审计干部用好底线思维,有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有风险意识。既要看到审计地位不断提高、审计“利剑”作用不断彰显、审计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审计手段方法不断丰富的现状,又要看到审计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及其对审计工作布署的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二是要有质量意识。在审计项目准备阶段就要预估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未雨绸缪准备解决方案,在现场审计过程中,严谨把握问题定性依据,确保问题审深审透,对标优秀审计项目具体要求,努力打造审计精品。三是要有原则意识。严格遵守审计“四严禁”“八不准”规定,坚守个人道德底线,提高抵御各种诱惑的心理防线,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管得住“小节”,做一名廉洁奉公的审计人。
(作者单位:山东莒县审计局。本文系山东省审计厅2023至2024年度重点科研课题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