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硕
(太原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山西 太原 030000)
市政道路工程项目施工建设中切实做好路基方面的施工处理极为关键, 一旦在路基施工处理中出现偏差问题, 导致路基结构的稳定性或者是平整度存在缺陷, 则必然会影响到市政道路后续路面施工效果, 也会导致市政道路通行安全性受到影响。 基于此, 针对市政道路中的路基施工要点予以重点分析, 确保各个技术要点得以规范执行, 同时明确各个施工控制要点, 避免因为任何方面的影响因素, 导致最终路基施工效果受到制约, 相关研究极为必要。
市政道路中路基施工技术的应用需要首先从技术准备着手, 以便为后续现场路基施工处理创造理想条件, 避免后续各项施工工序执行受到影响。 在路基施工技术准备工作开展中, 技术人员首先应该高度关注市政道路施工区域现场原有路基状况的分析, 了解其是否具备理想的承载能力, 尤其是对相应施工范围内存在的软土路基, 更是需要引起技术人员高度重视, 以便在路基施工前予以必要加固处理, 避免影响到路基结构自身施工效果。 当然, 对于市政道路施工范围内存在的一些其它施工干扰和限制因素, 同样也应该引起技术人员高度重视, 力求在分析评估其作用机制后, 采取相匹配的策略予以积极防控, 尽可能避免在后续出现工程变更问题。另外, 在路基施工技术应用中的准备环节, 技术人员还需要重点掌握施工方案, 并且在此基础上落实测量放线工作, 确保测量放线工作可以较好实现对于后续路基施工技术应用的科学指导, 尤其是对于路基填筑处理中比较关键的一些边线以及厚度等参数指标, 更是需要在现场测量放线工作开展中予以规范落实, 尽量避免出现严重偏差问题。 这也就需要技术人员能够在选择相适宜测量放线方法的基础上, 保障测量放线较为准确, 且能够做好相应标识,由此更好实现对于路基施工技术的强有力支持[1]。
市政道路工程中路基施工技术应用还需要关注试验路段, 这也是确保相应施工工序得以规范准确落实的关键前提, 技术人员应该力求借助于试验路段施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 最终确定较为合理的施工参数, 确保后续各项施工技术手段执行可以获得较为理想的施工效果。 具体到市政道路工程中的试验路段处理时, 技术人员应该重点关注于各个施工环节的有序执行, 充分参考相关标准规范, 结合市政道路工程项目实际状况, 尽可能确定一些相对合理的施工参数, 然后观察取得的施工效果, 随之进行必要调整和改进, 由此最终确定最佳施工参数指标, 用以指导后续路基施工技术操作[2]。
市政道路工程中路基施工技术的应用还需要高度关注基底处理工作, 技术人员应该重点围绕着路基施工前的现场基底状况进行综合分析, 判断其是否会影响后续路基施工状况, 进而予以切实处理,由此规避该方面不利危害。 在基底处理中, 技术人员首先应该注重清除市政道路工程施工区域内存在的所有杂物以及淤泥, 促使这些干扰物可以得到彻底挖除, 并且在挖除完成后予以必要找平处理, 避免因为基底的不平整问题, 给后续路基施工操作增加压力。 在此基础上, 为了形成较为理想的路基施工效果, 技术人员还可以进行填筑前的碾压, 以便促使相应基底结构具备良好压实度, 更好为后续路基填筑以及压实处理提供便利。 另外, 路基施工中进行基底处理时, 技术人员还需要高度关注可能存在的各类水害问题, 以便借助适宜合理的排水以及防水方案, 实现路基施工条件的理想创设。 比如对于一些地下水资源相对充分的区域, 在基底处理中就需要技术人员结合相应勘察资料, 合理确定防排水方案, 避免在后续路基施工以及后续长期应用过程中出现水侵害或者是路基冻害问题。
市政道路工程中路基施工中的填筑工作不容忽视, 只有将符合施工要求的填筑材料予以规范应用,才能够便于形成较为理想的路基施工效果, 在解决填料方面问题的同时, 也可以促使其发挥最佳作用。因为当前市政道路工程中的路基厚度都比较大, 为了形成理想填筑效果, 采取分层填筑方式较为常见,技术人员可以结合不同市政道路工程项目的施工特点, 合理选择水平分层或者是纵向分层方式, 促使相应路基填筑更为适宜合理, 解决技术处理方案不当产生的影响因素。 在此基础上, 分层填筑还需要严格控制好每一层填筑厚度, 一般以30cm左右为宜, 最小不得少于15cm, 如此也就便于形成良好的填筑控制效果, 同时也可以较好实现后续碾压处理的控制, 解决填筑厚度过大或者过小产生的施工难度。 在市政道路工程中进行路基分层填筑时, 技术人员应该规范运用摊铺机予以恰当处理, 确保相应填筑材料的下料量可以得到实时控制, 可以由此表现出较为理想的作业效果。 在市政道路路基分层填筑处理中, 技术人员往往还需要重点控制好分层填筑的均匀性和连续性, 避免在市政道路路基结构的任何部位出现严重失控隐患, 由此更好为后续路基压实处理创造有利条件[3]。
在市政道路工程中完成路基填筑任务后, 技术人员还需要重点考虑到整平处理, 要求确保填筑后的路基结构可以具备理想的平整度, 避免因为填筑路段凹凸不平, 或者是填筑路段其它不合理指标,影响到后续路基压实效果。 具体到路基整平处理中,技术人员应该首先注重做好厚度以及宽度的检查,力求在每一层填筑完成后, 及时进行相应指标的检测, 对于发现的厚度不达标或者是宽度不合理问题予以纠正。 在此基础上, 技术人员还需要重点做好相应路基填筑后区域含水量的检测分析, 即使在前期填筑材料应用时进行了含水量的检测, 也需要在该环节予以重复检测, 以便及时发现填筑材料出现的含水量不当变化, 对于含水量过高或者是过低问题予以纠正, 力求从该指标上营造理想路基碾压条件。 当填筑后路基结构的含水量过高时, 技术人员则需要切实做好晾晒处理, 促使其含水量可以得到明显降低。 在所有相关指标检查不存在问题后, 技术人员则需要对其进行整平处理, 借助于适宜合理的整平机械, 促使填筑后路基区域存在的明显凹凸不平问题可以得到及时处理, 确保整个路基结构均可以表现出较为理想的平整性, 满足路基施工要求。
市政道路中路基施工处理还需要高度关注分层碾压环节, 技术人员应该严格按照分层碾压要求,将各个分层填筑的路基结构予以及时压实, 由此形成更为稳定的路基施工效果。 市政道路路基施工中的分层碾压工序应该和分层填筑形成较为理想的协调性, 注重选择适宜合理的碾压时机, 促使填筑后的路基材料能够被及时碾压, 由此形成符合要求的压实度。 具体到分层碾压处理过程中, 技术人员应该首先选择适宜合理的压路机, 静力式压路机以及振动式压路机的选择需要充分考虑现场实际状况以及最终的压实度要求, 一般在市政道路路基碾压中应该综合运用这两种碾压机具, 促使相应碾压机具既能够在现场得到可行性运用, 同时也可以形成理想压实度。 对于市政道路路基分层碾压处理中的碾压遍数以及其它参数的设置, 技术人员则需要密切结合前期试验路段的施工经验, 确保其得以最优化设置, 一般碾压遍数应该控制在4 ~6 遍, 且最后以便碾压处理应该采用振动式压路机, 由此形成较为理想的压实度。 当然, 为了促使分层碾压后的路基结构可以形成理想的平整度, 技术人员还应该重点确保分层碾压的均匀性和全面性, 避免在各个部位出现碾压不均衡问题, 由此规避因为碾压不当出现的严重路基结构凹凸不平问题[4]。
在市政道路路基施工处理中, 技术人员往往还需要高度关注最终整修环节, 以便借助于整修实现路基施工质量的有效保障, 避免可能出现的严重病害遗留问题。 在市政道路路基整修处理中, 技术人员应该首先切实做好路基检测分析工作, 尤其是对于路基施工后的平整度以及压实度, 更是需要选择相匹配的检测方法予以评估, 便于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 为整修处理提供指导和参考。 比如在市政道路路基结构压实度检测分析时, 技术人员就可以结合项目实际状况, 灵活选择水袋法、 沉降观察法、 灌砂法以及环刀法等检测方法, 促使最终检测结果较为准确可靠, 可以由此形成理想评估价值。 针对检测发现的一些压实度明显不足区域,市政道路路基施工人员应该予以及时整修处理, 采取压路机重复作业方式, 直到压实度检测合格为止。针对市政道路路基结构中存在的平整度不达标问题,技术人员则应该针对相应凹凸不平区域进行重点修整, 采取填土碾压或者是直接压实方法, 促使相应问题可以得到有效解决, 以此更好实现最终市政道路路基施工质量的保障。
在市政道路路基施工中, 为了形成较为理想的路基施工控制效果, 技术人员必然需要首先明确施工要求, 进而以该要求为出发点, 探讨如何在施工作业过程中予以相应控制, 避免因为施工要求不明确产生施工混乱问题。 基于市政道路路基施工要求来看, 平整度以及压实度是比较核心的两个指标,也是施工过程中应该积极关注的核心要点, 技术人员应该贯彻到各个施工环节中, 避免出现有违相应施工要求的因素。 基于市政道路路基平整度方面的要求来看, 技术人员就需要在确保原有基底较为平整的基础上, 规范执行填筑以及碾压工序, 确保最终施工完成的路基可以在各个区域均存在理想的平整度表现。 对于市政道路路基压实度方面的要求来看, 技术人员则需要在确保基底得以必要碾压的同时, 严格控制好路基松铺厚度, 进而严格执行碾压工序, 确保碾压后的路基结构可以达到相应压实度要求[5]。
市政道路路基施工在现阶段面临较高要求, 为了形成较为理想的施工处理效果, 从技术人员入手予以把关控制极为必要, 只有确保所有施工人员符合该项工作要求, 可以在施工作业中表现出理想的胜任力, 才能够有效实现对于施工质量的优化保障,切实解决人员问题带来的影响。 基于施工人员方面的把关控制而言, 首先应该从施工人员的资质入手审查, 尤其是对于一些施工机具操作人员, 更是需要确保其持证上岗, 避免因为施工人员不熟悉自身操作任务, 带来较为严重的质量缺陷。 在此基础上,施工人员的控制还需要落实到现场作业过程中, 除了要实时关注施工人员的作业成果, 对存在的问题予以及时指正和修复处理外, 还应该注重提升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 解决人员施工投入度不足以及精细化程度不够带来的问题。
市政道路路基施工在现阶段呈现出了越来越高的机械化水平, 各类机械设备的应用直接关系到最终施工效果, 针对相应施工机械进行严格把关控制同样不容忽视。 为了体现出较为理想的施工机械控制效果, 首先应该做好机械设备选择工作, 技术人员应该结合施工要求以及现场作业空间状况, 选择更为合理可行的机具, 解决源头方面出现的隐患。在此基础上, 现场机械设备的运行过程也需要实时把关, 以便及时针对相应问题予以处理, 避免因为机械设备应用不当出现较为严重的质量缺陷, 并且形成严重恶化和问题堆积现象。 针对所有市政道路路基施工中的机械设备还需要进行日常检修维护,确保其处于较为理想的运行状态, 降低机械设备自身出现故障问题的概率, 由此同样可以促使机械设备的应用价值发挥到最大。
市政道路路基施工效果往往还和施工材料挂钩,尤其是填筑材料, 更是直接影响到市政道路路基施工质量, 技术人员应该在施工处理中予以严格把关控制。 在市政道路路基填筑材料的把关中, 技术人员应该首先注重检测其基本性能状况, 避免随意进行就地取材, 尤其是对于一些腐殖土或者是粘性土,应该杜绝使用。 针对填筑材料进行把关控制还需要体现出全过程中特点, 不仅仅要在填筑前进行检测把关, 往往还需要在后续填筑以及碾压过程中予以实时监控, 尤其是对于填筑材料的含水量变化, 更是应该引起技术人员重视, 以便规避可能出现的填筑材料不合理问题, 及时进行针对性调整修复[6]。
市政道路路基施工处理往往还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这也是施工过程中应该予以严格控制的关键目标。 施工现场环境对于路基施工效果带来的影响除了表现在原有基底方面外, 往往还和市政道路工程项目周围区域的水文地质状况存在密切联系, 尤其是容易出现地下水侵害问题的区域, 更是需要技术人员予以严格把关控制。 另外, 在现场施工作业过程中, 如果遭遇一些降雨或者低温等恶劣天气, 也会影响路基施工效果, 要求技术人员能够予以针对性防控[7]。
市政道路中路基施工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为了更好提升路基施工效果, 技术人员往往需要首先围绕着各个施工要点环节进行精细化把关, 确保其操作规范可靠; 在此基础上, 还需要严格控制好各个关键影响因素, 营造较为理想的施工技术执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