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徐安
(广州普邦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 广州 510250)
综合我国近些年的生态领域发展状态来看, 落实废弃矿坑既有资源改造已经成为多方关注的重点,尤其是以城市生态修复为主要理念落实废弃矿坑的景观重塑, 必须要注重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本文以理论分析和文献研究为主要方式, 综合具体案例阐述了生态修复在废弃矿坑中的实际应用, 这不仅是文章论述的重点内容, 也是进一步提升新时期生态环保发展质量的关键研究课题。
我国地大物博。 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同时矿产也是社会生产生活十分重要的能源, 但是受到传统矿产开采体系的影响, 当前绝大部分的废弃矿坑成了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 在矿产资源开采和后续填埋的过程中, 难免会破坏周边的植被以及土壤环境, 若后续修复手段与实际需求不符, 极有可能导致区域生态水平恢复效果不佳。 因此生态修复是建立在生态学理论的层面, 以生物发展规律以及生态圈各主体的生态位为依托打造的人工干预方法[1]。 同时, 生态修复也是新时期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核心理念, 强调尊重自然发展规律, 进一步降低人为干预的占比, 在提升自然环境修复质量的同时, 能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因此生态修复强调调动自然本身的调节能力和恢复能力, 以最少的干预来提升地方生态环境, 达成原有的生态发展水平。
矿产开采是我国能源体系中的一环, 但是矿产开采过程中必然会破坏原有的地表环境, 以及地下结构不正确, 不科学的矿产开采, 还会导致区域生态污染。 另外在矿产资源开采结束之后, 若矿坑未能及时进行填埋和处理, 受到季节性降水以及地表水的影响, 部分重金属土壤会随着水流进行扩散,是污染水体和周边土壤的主要因素[2]。
而从外观角度来讲, 矿工开采的规模较大, 对于地表破坏较为严重, 通过俯视会呈现出较大规模的破坏区域。 这些被破坏区域, 单纯通过自然调节往往会留存数十年, 生态恢复速度较慢且产生的影响较为持久。
首先从矿产资源的开采层面来讲, 绝大部分的矿产资源是地壳运动形成的资源体系, 因此大部分矿坑位于山林地带以及丘陵地带, 这些区域本身的自然生态体系较为成熟, 并且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好的生态循环系统。 也就表明大部分废弃矿坑本身的资源优势和生态背景较为良好, 尤其是部分新形成的废弃矿坑, 在短时间内及时地进行干预, 能够有效提升既有资源的利用效率。 因此以废弃矿坑为依托构建公园景观, 具备可行性[3]。
其次从公园景观重塑的角度来讲, 公园景观是以人为干预为基础打造的立体性景观, 但是废弃矿坑公园的景观强调“重塑”, 即借助原有的自然资源以及环境资源, 将其景观恢复至原有水平, 重新塑造新的景观体系, 但是又要保留原有的生态特色。因此在新时期城市生态修复理念的影响下, 废弃矿坑公园的景观强调多元化重塑以及灵活重塑, 在提升公园景观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的同时, 也可以实现生态价值[4]。
受到长时间采矿作业的影响, 废弃矿坑往往会留下较多的采矿宕口, 这些采矿宕口的土壤层破坏较为严重, 在短时间内无法进行快速修复, 同时会存在大量的灰白色石壁和周围的绿色环境, 又会形成较为鲜明的对比。 因此在落实废弃矿坑公园景观重塑的过程中, 要结合具体的空间结构进行重塑,并不是单一地进行大面积的绿植修复, 而是要通过空间置换的方式展现不同的景观风格。 比如遗留下的部分宕口, 可以作为下城市开放绿地的路口; 也可以通过不同层次的平台营造高低落差, 构建流水型景观。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升矿坑公园的观赏价值, 更能够符合原有的地势地貌。
自然生态本身有着较强的自我修复特点, 因此在废弃矿坑景观重塑的过程中, 要进一步降低人工干预的占比。 比如可以利用原始场地的材料以及植物, 坚持遵循原有生境, 以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的方式进行景观修复。 例如选择矿坑内部大块的碎石进行雕刻, 来构建景观小品; 最大限度地保留矿坑内部原有的生态系统, 借助已经形成的小型生态圈,扩大生态修复体系[5]。 以此促使区域生态环境更加平衡稳定。
我国矿坑分布不均, 不同区域的矿坑所处地理环境、 生态系统、 人文环境、 传统文化都有一定的差异性; 而以矿坑为依托构建的景观公园, 又需要符合区域人们的审美理念, 同时也需要凸显地方特色。 因此在进行废弃矿坑景观重塑的过程中, 要坚持发挥本土性植被、 本土性生态圈、 本土文化、 人文风情的优势。 不仅要赋予废旧矿坑新的活力和新的理念, 更应该将其作为传承地域特色、 宣传环保生态价值的标志性工程。
建立在南方多雨环境的基础上, 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案例进行分析。 多雨环境下的矿坑, 最主要的特点便是污染物扩散速度较快, 地表土受到长时间雨水冲刷残留较少, 绝大部分矿坑经过初次填埋之后, 形成了规模大小不一的水塘, 这些都可以作为矿坑公园景观重塑的主要依据。
某废弃矿区通过前期勘查发现共有6 个废弃矿坑, 由于矿区所处沿海丘陵地区, 原始的海拔高程为10 ~31m左右, 自然坡角为22 ~28°左右, 周边有着较为茂密的植被, 属于低纬度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全年降雨量较为充沛, 同时气温较高。 矿区周边紧邻着该区域的4A级名胜景区, 同时有着区域大型的水库, 整体的地理区位条件极为良好, 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进行废弃矿坑公园的景观再造以及功能重置前景较好。
通过对废弃矿坑进行全方位的调研, 发现6 个废弃矿坑均利用的是垂直开采的方式进行开采, 主要的开采对象为花岗岩, 因此整体矿坑的形状不规则, 破坏了近47.62 公顷的土地面积。 矿区内部存在着大量的直立花岗岩采集面, 平台高低不一, 也有部分岩石结构出现了松动现象。 矿坑的深度为30~80m左右, 坑内存在大量积水, 水深为20 ~50m左右。 周边有大量的地表土壤, 厚度约为2 ~3m,植被生长状态较为良好。 由于废弃矿坑内存在着较多的安全隐患, 不仅破坏了自然区域景观, 也会导致后续景观重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下降。 因此建立在城市规划、 居民宜居环境、 公务员景观规划需求、户外运动、 人文风情等多种因素的整合基础上, 确定了该矿坑公园的景观重塑朝着资源互补、 休闲娱乐方向进行创新。
在矿坑公园的景观规划过程中, 坚持着因势而建、 因地制宜的原则, 合理利用矿坑以及矿坑周边的自然景观要素, 着力打造山水主题的废弃矿坑公园。
首先矿坑开采过程中形成的悬崖峭壁, 是独具一格的山崖风貌; 经过矿坑开采之后形成的裂隙, 将周边的自然降水汇聚成半人工半天然湖泊, 是较为独特的湖泊景观。 这些要素都可以合理利用到景观重塑中,并且发挥好自然资源的原生态特点。 另外结合生态修复的具体作用机理, 综合花岗岩矿的开采特点打造了植物修复和人工工程相协调的治理方案。
从景观开发的层面上来讲, 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休闲项目, 比如借助未风化的岩石峭壁, 设置攀岩、 蹦极等设施, 借助丰富的水资源以及湖泊系统设置水下景观; 借助地理文化优势, 打造以皖南风情为主的民族风情表演体系, 同时开创了以文化创意旅游和养生旅游为依托的附属性服务。
首先, 生态优先是废弃矿坑公园景观重塑的核心理念。 要确保废弃公园经过人工干预后, 能够打造休闲娱乐度假区, 加大力度做好原有植被的修复工作, 并且形成多层次的生态系统。 林木种植、 灌木草丛覆盖、 草本植物恢复能够形成多层级的自然过滤系统, 有助于降低矿区开采过程中形成的环境污染, 同时也可以实现碳汇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是落实景观重塑的核心要求。 围绕当地居民以及游客的实际需求, 在公园内部设置多种类型的运动项目以及配套设施, 同时借助自然地理优势打造极限挑战项目。 这不仅能够发挥废弃矿坑公园的原有优势, 更可以通过旅游度假来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 将其重新作用到公园内部植被设计以及生态修复方面。
整体矿区涉及了6 个大小不一的矿坑, 为了进一步实现资源整合, 将其中几个规模较小且地势互补的矿坑合二为一, 最终设计了4 个不同的功能分区。
3.4.1 核心景观区域
B区域为核心景观区域, 该区域主要由三个小型矿坑组成, 首先针对两个地下水较少的矿坑进行了大规模回填, 进一步利用第3 个矿坑的水面, 打造人工湖。 并且依托自然地理环境, 设置了相关建构筑物, 主要用于景观观赏。 例如其中的观光塔(04) 是矿坑公园的中心控制点以及制高点, 能够达到欲穷千里目的目的, 可以眺望整个矿坑公园的景观; 02 项目为蹦极项目, 利用了矿坑开采过程中形成的高低差, 针对原有的岩石层进行了性能检测,确定了并无风化影响, 同时质地较为坚固, 可以开展蹦极运动。 03 项目则是攀岩活动, 依托矿坑的部分平滑面, 设置了具有挑战性的攀岩项目。 同时在区域中合理依照过渡平缓地势, 设计了度假村(16)以及湖面观景平台(10), 不仅可以品味水景, 更可以作为亲水景观体验地; 在此基础上依托矿产资源的实际使用优势, 打造了矿产博物馆嗯(07), 不仅可以让游客体验矿坑公园的发展历史, 也可以了解花岗岩开采的一系列流程和重要技术体系, 体会我国矿业发展的整体历程。
3.4.2 休闲养老区
废弃矿坑公园主要面向消费群体, 因此为其提供休闲养老度假的环境, 不仅可以发挥矿坑公园本身的资源优势, 更能够营造良好的休闲旅游服务。其中依托矿坑的原有水体资源设置了人工湖, 建立水上的休闲疗养建筑, 配合观景平台以及水下茶文化主题的廊桥, 不仅可以提升区域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 更可以传承中国传统茶文化。
3.4.3 水生态公园景区
借助矿区中的2 号废弃矿坑, 由于其裂缝较多,形成了较多的地表水系, 水系汇聚成人工湖。 以人工湖为重点, 开发了水生态公园景观, 并且打造了一系列衍生建筑, 例如水生态观赏平台、 水生动物雕塑园、 主题餐厅等等。 在植被设置方面选择了区域本土植被, 以薰衣草为主, 设置了大量的紫色调净化带。 不仅迎合了海洋主题蓝色的氛围, 所设置的灯带更可以在晚间打造如梦如幻的休闲场景。
3.4.4 农业生态区
由于矿区周边有着较为丰富的农业资源体系,将其进行开发利用, 能够打造农业生态区 (C区域)。 农业生态区主要发挥地方农业资源优势, 可以构建休闲、 采摘、 观光、 垂钓、 体验购物于一体的现代休闲型农业体系。 观光对象通常以蔬菜、 花卉、特种水果、 食用菌、 太空育种、 无土栽培为主, 不仅体现了新时期农业生产体系的发展优势, 更能够为废弃矿坑公园的未来发展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
以废弃矿坑为主构建的公园体系, 在做好景观重塑工程的同时, 还需要落实好辅助优化策略的创新。 首先本文所阐述的矿坑为花岗岩开采矿坑, 矿坑内部的土壤流失情况较为明显, 为了进一步提升植被以及花卉的生长质量, 首先需要落实好土壤改良。 在短时间内可以通过施加有机肥以及翻耕的方式进行土壤品质优化; 而本着持续性发展的视角,可以种植肥料性作物, 比如选择淘汰农作物种子进行小规模播种, 在生长旺盛期进行大规模毁种翻耕,以植物碎屑作为土壤改良的原生态成分。 在植被恢复的过程中, 需要坚持做到乡土树种优先选择。 乡土树种本身具备较强的抗性, 能够抵御矿坑恶劣环境中的各项不良影响因素, 同时乡土树种和其他的资源进行协调配置, 又可以营造不同风格的植物景观体系。
废弃矿坑的整体环境本身有着较强的复杂性,尤其是在大规模采矿和挖掘活动结束之后, 环境破坏程度加大, 在后续景观重塑的过程中, 不仅要考虑不同矿坑的破坏程度, 还需要考虑地区的生态发展规律; 要坚持因地制宜以及以人为本的原则, 落实好自然景观的修复, 同时创造更多的衍生价值,不仅可以提升废弃矿坑公园的综合效益, 更可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