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并提出“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及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等具体举措。
近日,各地围绕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印发政策文件,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浙江日前公布《浙江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现代消费与健康,以及绿色石化与新材料等4个万亿级世界级先进产业群。重庆市经济信息委印发《重庆市加力振作工业经济若干政策措施》,对汽车、电子这两个全市工业经济支柱产业专门提出相应扶持政策。天津将实施5个方面的措施细则,推进制造业立市战略,包括进一步扩投资稳增长、支持新一轮工业技术改造、支持集成电路企业发展壮大、支持电子信息企业做大做强及加大平台经济支持力度。湖北也发布了《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服务“先行区”建设的若干措施》,推出十大举措打通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的堵点卡点。
近日,工信部、科技部及能源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能源电子产业既是实施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新能源生产、存储和利用的物质基础,更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中坚力量。
《指导意见》确定了市场主导、政策支持,统筹规划、融合发展,创新驱动、开放合作,安全高效、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提出了主要发展目标。到2025年,产业技术创新取得突破,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建立。高端产品供给能力大幅提升,技术融合应用加快推进。能源电子产业有效支撑新能源大规模应用,成为推动能源革命的重要力量。到2030年,能源电子产业综合实力持续提升,形成与国内外新能源需求相适应的产业规模。产业集群和生态体系不断完善,5G/6G、先进计算、人工智能及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能源领域广泛应用,培育形成若干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能源电子企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健全。
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及公安部等十七部门近日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机器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方案》指出,聚焦10大应用重点领域,突破100种以上机器人创新应用技术及解决方案,推广200个以上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创新应用模式和显著应用成效的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打造一批“机器人+”应用标杆企业,建设一批应用体验中心和试验验证中心。推动各行业、各地方结合行业发展阶段和区域发展特色,开展“机器人+”应用创新实践。搭建国际国内交流平台,形成全面推进机器人应用的浓厚氛围。面向社会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需求,遴选有一定基础、应用覆盖面广及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重点领域,聚焦典型应用场景和用户使用需求,开展从机器人产品研制、技术创新、场景应用到模式推广的系统推进工作。支持一些新兴领域探索开展机器人应用。
据工信部消息,2022年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等各项指标国际市场份额均保持世界第一。2022年,我国分别有6家造船企业进入全球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前10强。一批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建成交付。2022年,我国船企持续强化科技创新,主要成果: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开工建造,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平台“海基一号”平台主体工程海上安装完,全球首艘10万t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命名交付,我国首艘、全球最大24 000TEU(标箱)超大型集装箱船交付,我国首艘、全球最大液化天然气(LNG)运输加注船“海洋石油301”号完工交付等。另外,大型LNG运输船领域取得积极进展。2022年,我国船舶企业紧紧抓住全球大型LNG运输船需求爆发式增长的机遇,持续强化自主创新,积极抢占国际市场。根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的数据,我国船舶企业2022年全年承接大型LNG运输船订单55艘,在全球订单总量占比超过30%,创历史新高。
近日,由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联盟、中国计算机行业协会人工智能专委会、赛迪传媒及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共同主办的2022雷克大会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联盟年会在云端召开。会上发布《机器人产业发展趋势展望》。
《机器人产业发展趋势展望》指出,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呈现八大趋势。一是产业发展韧性增强,保持长期向好态势;二是产业基础能力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逐步增强;三是“机器人化”的生产装备和生活工具不断涌现,加速向智能演进;四是“机器人+”赋能千行百业,走入千家万景;五是工业机器人高端化发展进程加快;六是服务机器人将显著受益于扩大内需战略规划实施;七是特种机器人应用空间逐步打开;八是人形机器人正在向我们走来。围绕持续推动我国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提出四点建议。一是以贯通创新链为重点,完善产业创新体系;二是以产业基础再造为抓手,提升产业链整体水平;三是以“机器人+”应用为牵引,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四是以产业生态体系建设为依托,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盾构机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大装备,但超大型盾构机的核心部件主轴承却依赖进口。如今,“卡脖子”的最后一关终于被攻克——超大型盾构机用直径8m主轴承研制成功。
该主轴承是目前我国制造的首套直径最大、单重最大的盾构机用主轴承,净重为41t,将安装在直径16m级的超大型盾构机上,用于隧道工程挖掘。该主轴承各项技术性能指标与进口同类主轴承相当,满足超大型盾构机装机应用需求。而主轴承的研制成功,也标志着我国已掌握盾构机主轴承的自主设计、材料制备、精密加工、安装调试和检测评价等集成技术。
主轴承是盾构机刀盘驱动系统的核心关键部件,盾构机掘进过程中,主轴承“手持”刀盘旋转切削掌子面并为刀盘提供旋转支撑。在材料研发中,研究团队开发出“低氧稀土钢”关键技术,让主轴承载重能力更强、更有韧性及更加稳定,不仅在基础研究层面清楚了其机制,而且还在实际应用中有效解决了浇口严重堵塞及加入稀土性能不稳定等问题,并牵头制定了多项稀土钢标准。
近日,由国家信息中心联合浪潮信息发布的《智能计算中心创新发展指南》显示,全国目前有超过30个城市正在建设或提出建设智算中心,整体布局以东部地区为主,并逐渐向中西部地区拓展。智算中心的创新发展,有望成为带动人工智能及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的新引擎。
算力资源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底座。随着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字化新事物、新业态及新模式推动应用场景向多元化发展,算力规模不断扩大,算力需求持续攀升。工信部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在用数据中心机架总规模超过650万标准机架;近5年,算力总规模年均增速超过25%。当算力在千行百业落地应用时,不同精度的算力需要“适配”多样化的应用场景。特别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算力结构也随之演化,对智能算力的需求与日俱增。国际数据公司等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智能算力规模达到268百亿亿次/s,超过通用算力规模;预计未来5年,我国智能算力规模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52.3%。
为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发展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人民银行近日印发通知,延续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等三项货币政策工具。根据通知,碳减排支持工具延续实施至2024年末,将部分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纳入碳减排支持工具的金融机构范围,进一步扩大政策惠及面,深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其中,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延续实施至2023年末,2023年继续并行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在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的同时支持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助力科学有序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此外,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延续实施至2023年6月末,将中小微物流仓储企业等纳入支持范围,进一步增强金融支持交通物流保通保畅的力度,助力交通物流业高质量发展。
这些助力绿色发展的货币政策工具只是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箱中的一部分。2022年以来,人民银行出台多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围绕普惠金融、绿色发展及科技创新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投放贷款。
国际能源署(IEA)日前发布《2023年能源技术展望》称,全球能源领域正处在一个“由清洁能源技术引领的新工业时代的曙光期”,如果各国可以全面履行减排目标和气候承诺,到2030年,清洁能源制造业的整体价值将超过目前水平的3倍,同时还能创造数百万个就业岗位。
IEA预计,到2030年,包括太阳能电池板、风力涡轮机、电动汽车电池、热泵和电解槽制氢设备在内的关键量产技术的全球市场价值有望增长两倍。与此同时,与清洁能源制造业相关的工作岗位将增加一倍多。另据欧洲专利局和IEA联合发布的最新氢技术相关专利研究报告指出,氢技术创新正转向电解槽等低排放解决方案,汽车行业的氢专利申请也在持续增长。在氢专利申请方面,目前,欧盟和日本处于领先地位,中国、韩国增长态势明显。IEA指出,全球应受益于更多样化的清洁技术供应链。目前,技术制造和材料制造两方面的“绿色供应链”都面临着高度集中化的问题。技术制造方面,风力、电池、电解槽、太阳能电池板和热泵等大规模技术,70%以上产能均被前3大生产国所占据。
近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1月份,亚洲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5%,较上月上升1.5百分点,结束连续3个月下降走势,显示亚洲制造业有所回升。
从主要国家看,中国制造业结束下探走势,出现稳步回升,制造业PMI重回50%以上;印度制造业PMI虽较上月有所下降,但仍在55%以上;印尼、泰国和菲律宾制造业PMI较上月均有不同程度上升,且均在50%以上;日本、韩国、越南和马来西亚制造业PMI均在50%以下。指数变化显示,2023年1月,中国经济加速回升较好带动了亚洲经济止降趋稳,印度和东南亚主要国家也保持较快增长,较好助力亚洲经济趋稳。从一季度看,在疫情影响不会反复的前提下,中国制造业企业预期在转好,投资和消费对中国经济的支撑作用将继续显现。中国经济从探底回升向回稳向上过渡具备基础,将成为亚洲经济稳定复苏的重要支撑。2023年1月份,全球制造业PMI为49.2%,较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结束连续7个月环比下降走势。
近日,据韩联社报道,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在2月3日召开了一次紧急经济长官会议暨出口投资对策会议,探讨并发布关于扩大出口和投资的跨部门支援方案。
产业部指出,芯片等10大韩国制造业今年计划进行100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5 490亿元)的投资。各行业韩企计划投资规模分别是半导体47万亿韩元、汽车16万亿韩元、显示器14万亿韩元、电池8万亿韩元、钢铁4.8万亿韩元、石油化学4万亿韩元和造船2万亿韩元。除此之外,韩国还将提供81万亿韩元的制造设施投资和研发融资。将继续努力吸引至少30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此外,韩政府将在年内确保700余名大学半导体相关专业招生名额,并开设专业教育课程,从2023年起每年培养1 200名专业人才。政府还将在人工智能半导体、电力半导体、封装及尖端零部件等主要领域指定专业半导体研究生院,并予以十年以上的重点支援,培养硕博级别人才。
近日,据英国汽车制造商和贸易商协会(SMMT)发布的年度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英国电动汽车新车销量首次超过柴油车。不过,尽管该协会对2023年英国电动汽车市场信心十足,但考虑到市场普遍认为英国制造业实力已受重挫,电动汽车产业恐将遭遇“寒流”。
SMMT指出,2022年电动汽车成为2022年英国汽车行业的亮点,全年销量增长超过1/4,占汽车总销量的16.6%,纯电动汽车首次取代柴油车成为英国第二大最受欢迎的车型。过去两年,全球汽车行业一直在艰难应对零部件短缺的问题,尤其是半导体芯片短缺的问题,因此汽车制造商将生产重点放在利润更高的车型上,导致新车的交付时间延长;在此背景下,电动汽车行业迎来新的上升周期。但是,据英国制造业组织Make UK和普华永道对235家企业进行的调查显示,能源成本是制造业的最大风险。此外,英国财政部还考虑削减对企业的补贴,计划将从2023年4月开始缩减“能源账单减免计划”。届时面对供应链中断、劳动力短缺和高借贷成本的大环境,包括电动汽车厂商在内的英国制造商的压力将陡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