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山西 太原 030031)
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急速增长的新形势下,小微企业在我国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据调查,2022年小微企业数量在我国企业总数占比达到91%,在供应就业岗位、推动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做出不可忽视的贡献。随着2013年国家创新优惠政策出台,全国兴起创业潮,小微企业数量与日俱增。截至2021年底,山西省小微企业数量增长比率达111.8%,为山西省经济平稳发展发挥巨大推动作用。因此,山西省小企业发展促进局也制定发展计划,要求在2022年达成创建10万户小微企业的目标。2020年国家颁布《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专门为小微企业顺应数字经济浪潮发展开辟道路。2021年10月召开的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中强调,数字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要大力推进数字化发展,进而纾解中国小微企业所面临的“融资难”问题。由此可见,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刻不容缓。
山西小微企业融资正面临着企业能力弱、融资风险大、市场不健全、融资成本高且渠道受限、信用体系不健全、企业借贷难、信息不对称、缺乏精准融资产品的困境。数字化浪潮来袭,使得我国数字技术与传统实体经济由最初的相互碰撞发展成为当今的逐渐交融。数字经济有助于降低融资门槛和成本,为新型融资产品创新提供技术手段,由内而外地创造出全新发展环境,为扭转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现状带来机遇[1]。为缓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相关方要开辟出更合理科学的金融道路,保持创新,探索新型融资模式,借力数字经济建立统一化、多元化服务体系,助力小微企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光明未来[2]。为此,小微企业、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应通力协作,提升小微企业综合能力、优化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创新供应融资产品,为实现小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共同努力[3]。
由于规模小、资金少的天生劣势,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容易遭受资金困境和非法融资风险,加之自身抵抗风险能力较差,利益易受损害。一方面,山西省小微企业采用传统融资模式,容易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在创立初期,小微企业的创立主要靠内部合伙人融资,主要采用自筹自备资金、资产抵押等传统融资方式,极度依赖企业本身盈利能力和经营能力,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风险。发展过程中,小微企业以银行贷款为主满足自身资金需求。据调查,我国小微企业寿命平均在3年左右,而银行贷款发放平均时间超过4年[4]。可见,由于小微企业实力与信用薄弱,银行信贷对小微企业缺乏主动性,且传统借贷在数字时代存在滞后性,贷款审批流程复杂、额度低、周期长,无法满足小微企业紧急、频率高、周期短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融资手段良莠不齐,小微企业容易陷入违法融资陷阱[5]。在新型数字信息技术的加持下,各种民间贷款机构借由大数据在互联网借贷平台上快速发展,促使小微企业融资空间不断扩展。尽管国家已出台相关法律对其进行监管,但一些违法贷款机构仍能通过购买个人信息、非法广告等非正当途径在互联网上进行宣传。由于法律意识薄弱再加上投机心理作祟,部分山西省小微企业所有者诱于不法分子抛出的“橄榄枝”,致使小微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陷入非法融资陷阱,轻则陷入高利贷损失大量资金,阻碍自身发展,重则面临商业纠纷。
多层次市场机制有待健全,致使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受限,融资成本过高[6]。从融资成本层面来讲,为确保小微企业能够突破发展过程中的资金困境,国家鼓励小额信贷担保公司建立与发展。由于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缺乏积极性,小微企业只得另谋出路与市场中的小额信贷担保公司进行合作。但现有小额信贷担保公司信贷利率往往高于市场平均水平,更有甚者将利率设置在20%以上,导致融资成本过高。从融资渠道层面来讲,股权市场中新三板、中小板和创业板的兴起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山西省近年来经济发展虽然呈飞速上升趋势,但资本市场仍待健全,致使大多数小微企业无法从新三板、中小板或是创业板中获得直接融资。再加上符合小微企业发展的债券产品数量稀少,小微企业从债券市场中获得融资的难度过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山西省多数小微企业只能够采用传统融资模式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借贷或与小额信贷担保公司合作,融资渠道少,难以实现自身良好发展。
小微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不健全,导致银行对小微企业借贷呈观望态度。具体来说,数字经济背景下,数字化融资与传统的银行抵押借贷、担保借贷不同,主要依靠大数据系统对企业经营状况和信用进行分析。金融机构在信贷中对小微企业的信用评价制度各不相同,采用的信用评价标准也缺乏参考价值,无法对申请者的信用进行统一评估。缺乏统一信用评价体系会造成信用风险增加,使金融机构难以规避伪造信息等恶意欺诈行为,降低合作积极性,这成为限制小微企业融资的主要障碍之一。从2018年开始,山西省政府积极着手建立“政府—银行—小微企业”(下称政银企)联动机制。政银企联动机制能够共享实现银行贷款、工商和税务三方信息共享,使得银行能够对小微企业进行信贷研判。但政策落实不到位、操作流程不完备、细节问题处理差等问题犹存,致使政银企联动机制在落实中并未达到其应有效力。网络交易平台方面,平台无法获得贷款申请用户的征信信息和信用数据,进而难以对其进行信用评估,在借贷批准中犹豫不决,使得小微企业难以通过贷款审批,这进一步加大小微企业融资难度。
由于行业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难以根据小微企业的实际需求提供融资产品。数字经济下,小微企业的运营、营收、行业发展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存在一定难度,导致在融资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数据而造成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山西省小微企业增长速度快、数量多、生命周期短,这使得其负债率、杠杆率和利润率等数据具备迭代快和易断裂的特点,同时也会堆积大量冗余数据。加之山西省小微企业分布于各个行业,致使小微企业对于融资的需求呈现出分散化、多样化、个性化特点,变相提升银行等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的融资合作成本,使其更愿意设计符合大型企业金融需求的融资产品[6]。在此背景下,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经营模式、营收潜力、发展方向等信息缺乏深度评估和量化分析,仍以传统借贷方式与小微企业合作。更符合小微企业发展的精准型产品无法得到有效关注和更新,小微企业无法从滞后的银行贷款中获得快速发展的资金支持,从而陷入融资困境。
数字经济浪潮的来袭,促使大数据、5G网络、云计算等新型数字技术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在此机遇下,我国各行各业都得以将核心生产要素投入数字发展进程,借助数据挖掘、数字分析等工具,为自身数字化转型和发展提供新思路。数字经济不但能够将资金引流到各个小微企业,也可避免因此造成的实体经济中的债务风险,有助于提高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合作积极性,破解长期以来的小微企业融资问题[8]。因此,山西省小微企业应投身于数字化发展趋势,抓住数字经济带来的政策和市场新机遇,更好发挥自身在促进社会整体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政策层面,为保障小微企业平稳发展,国家和山西省人民政府持续出台新型惠企政策,为小微企业未来发展铺平道路。国家方面,2013年国务院出台《加大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政策支持力度》,开始从信息、融资、增信等方面为小微企业营造良性发展环境。2019年银保监会、人民银行等监管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关于进一步落实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政策的通知》,加大对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持。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应用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实施方案》,加快优化社会信用体系,在融资决策部署上对小微企业进行保障。山西省政府方面,2021年山西省税务局联合工商局实施“春雨润苗”专项行动护航小微企业发展。2022年,山西省政府下发《2022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净增工作实施方案》,全力促进小微企业进行上规升级。
市场层面,首先,数字经济发展降低了小微企业融资门槛。具言之,金融机构能够基于大数据对小微企业进行发展潜力和还款能力预测,利用人工智能与数字化风控系统计算出小微企业违约概率和风险定价,从而提高借贷精度,降低借贷风险。这意味着银行可以借助新型数字信息技术脱离抵押贷款、质押贷款等传统金融信息处理手段的限制,多维度精确掌握小微企业的运营情况,进而拉低小微企业融资门槛。
其次,数字经济为小微企业融资开辟新渠道。一方面,在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新兴技术投入使用下,小微企业融资途径不再局限于各个大型金融机构,诸多民间借贷机构得以借助互联网扩散到全省各地,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多样的合法资金获得途径。另一方面,新型数字技术在银行等金融机构中的应用,催生出新型数字管理模式,扩展了金融机构的服务覆盖范围。同时,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可利用数字信息技术进行业务数据化升级,提供线上贷款。与传统贷款相比,线上贷款也拥有完整审批流程,且具备审批快、程序简单的优点。小微企业可以利用自身良好信用评分快速通过审核,从而降低融资时间成本。
最后,数字经济带来更适配小微企业发展的融资产品。小微企业借由数字化转型,不断更新完善基础设施,解决融资信息的不对称问题,提高市场透明度。在此条件下,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数字化经营,借助企业信息大数据系统捕捉小微企业经营数据,并结合其融资需求和行业营收现状,从贷款额度、利率、年限方面开发更具针对性的网络金融产品。新型金融产品再通过企业信息大数据系统被推送至各个小微企业,满足其融资需求。
小微企业融资质量取决于自身能力强弱。一方面,山西省相关部门应当在小微企业培育阶段给予引导,培养其综合素质能力。政府应当引导小微企业建立健全公司结构和完善经营管理体系,并帮助其增强财务管理能力,合理安排融资结构,提升融资能力,进而做到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山西省小微企业应当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健全现代化、数字化管理制度,尤其需要配备专业财管人员,组建高质量财务团队。企业内部必须强化管理,树立以信为本的经营理念,在经营过程中做到合法、合规,积极纳税,才能在融资过程中建立自身良好形象,稳健经营加快促成融资,提高融资质量。另一方面,小微企业应强化网络风险规避意识。小微企业普遍具有风险识别力、抵抗力不足的问题。为此,山西省小微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当针对近年来发生的互联网金融诈骗、平台非法融资,如晋商贷、饭饭金服等实际案例进行研究,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辨别能力,防范已有金融诈骗手段。平台方也应定期更新系统,及时修复安全漏洞,主动建立网络安保体系,确保企业审核资料、商业机密、法人信息等重要数据资料安全,谨防数据泄露给非法分子带来可乘之机,从而损害山西省小微企业发展。
山西省相关部门应改善现有市场机制,利用政策补助、财税减免的方式减少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当增加企业发债便利性,改革债券市场体制,给小微企业提供集合债券等更加宽阔的融资途径。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应积极推进“投贷结合”的方式,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适当对小微企业进行入股投资,同时提供商业贷款优化小微企业的融资质量。山西省小微企业也要匹配自身行业和经营需求,选择更加贴合自身发展的融资方式,抓住数字经济发展的机遇,合理利用新型金融工具,缓解自身融资困境。另一方面,政府应在政策方面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更大支持。财政部门须结合当前数字经济发展形势,积极参与制定惠企政策,监督政策落实,并加速推进小微企业信用风险转移分担机制的完善,降低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融资合作所产生的高额成本。同时,在财税方面实施更多优惠措施。山西省相关部门可以提高流转税起征点以及免征额度,适度减少相应的行政费用,还可适度对小微企业贷款进行税务减负,激发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融资合作的积极性。
一方面,小微企业需要做到诚信经营提高信誉水平。纳税信用、财务信息、征信记录等都会在金融机构授信过程中产生影响。因此,山西省小微企业要配合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对于企业信用数据的收集,在不涉及商业机密的情况下积极提供企业发展统计信息,配合构建社会大数据信用系统。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加强小微企业数据整合。具体来讲,由于山西省政府各部门行政管理条块分割,小微企业各项相关基础数据分布在不同的政府机构信息平台上,缺乏有效汇总和利用。针对此,相关部门应对工商、工信、税务等部门所储存的基础数据实行统筹公开制度,使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对小微信贷中能够获取充足参考信息。政府也能够将社会信用系统与小微企业提供的内部盈利、经营、资金流等数据相结合,建立政府、银行、企业数据一体化的山西政银企风控系统。同时,政府需严格执行失信惩戒。相关部门一旦依据政银企风控系统筛选出失信或恶意违约企业,必须对其严惩不贷,长此以往营造出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借此方式,切实发挥风险控制系统的远程监控作用,改变山西省政银企体制现状,提升社会经济整体风险安全性,为小微企业在银行贷款申请提供信用保障,保证融资质量。
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加速建立大数据系统,有效掌握小微企业相关信息,提供更符合山西省小微企业本土融资需求的金融产品。银行等金融机构也要进行数字化转型,加大数字经济管理中的资金投入,将线下贷款中的审批流程与大数据技术、云平台相结合,形成一套全面的风险评估系统。这样一来,金融机构可以节省在与小微企业融资合作中的人力投入,高效利用内部资源,转而投入融资产品的创新和开发中,为小微企业融资优化打下良好基础。营销方面,金融机构要因地制宜,根据山西省小微企业的行业特点和经营数据为其量身定制信贷新品,实现信贷产品在市场中的精准销售。各大机构要提升自身数字化营销力度,利用数字信息技术,从各个维度对山西省用户进行数据分析,形成准确的用户画像并应用于多种业务场景,再以各个业务场景为主线进行串联。金融机构应进一步掌握多维数据驱动方向,在营销中利用客户画像实时更新营销策略,为后续客户群服务和跟踪铺平道路。服务方面,金融机构要重视数字化服务。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加持下,金融机构应抓住数字经济机遇,在售前和售后提供及时、高频、快速的自动化服务,以满足小微企业融资中紧急、频率高、周期短的资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