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述者的戏曲感悟书写
——评陈彦的小说《主角》

2023-09-28 01:54吴玉军西安思源学院西安710038
名作欣赏 2023年9期
关键词:忆秦娥主角院团

⊙吴玉军[西安思源学院,西安 710038]

陈彦的小说《主角》于2019年8月获得了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这与他多年以来的辛勤耕耘密不可分。他曾经边做职业编剧,边做戏曲院团的管理工作。即使在院长的任上也笔耕不辍,为我们奉献了多部感人至深的优秀剧作与小说。在《主角》中,他将戏曲演职人员的活动作为叙述的重心而展开,对虚构的宁州县秦腔剧团与省秦剧团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陈彦借助叙述者的口吻进行了全知全能视角的叙事,我们可以从小说所勾勒的风云变幻的社会背景中,从主角忆秦娥在戏曲道路上的人生遭遇里,从执着于传承秦腔艺术的群体人物中,从对院团所呈现状况的多种描述里,体味到作品所隐含的对于戏曲诸多问题的思考与感悟。

一、民风滋养与戏迷追剧是戏曲能够活跃于世的群众基础

千百年来,“以歌舞演故事”的传统戏曲,离不开来自民间的素材,也离不开民众的广泛参与和推动。“戏曲的赓续发展,永远有赖于民间的源头滋养。”一方面,戏曲的许多故事源于由民间传闻而来的艺术加工,或者是由民风民情所触发的灵感。另一方面,戏曲院团演出的各种剧目,可以在直接得到民众反馈的基础上,做出及时的调整或改动。而生活在其中的民间艺人、剧作家,深谙民风民情,能够将采风与编排相结合,最终打造出合乎百姓意趣的戏曲作品。于是,我们在《主角》中看到了叙述者眼中的乡镇文化站长秦八娃。首先,他是一名生活在民间的家庭作坊里的豆腐匠,其身份有着普通百姓的一面。其次,他既是扬名北山地区的著名剧作家,又是演员艺术修养形成的引导者,还是戏曲发展的把脉师,同时,他有着艺术家的多种造诣。他的许多源于民间又受民众喜爱作品的形成,与民风的滋养紧密相连。

无论从看戏民众的数量、演唱的时间与涉及的地域,还是从普通民众与戏迷们的表现上,我们都看到了一个庞大的民众基础。首先,看戏民众的数量是空前众多的,剧团演出的时间也很持久。其次,戏迷们的追剧是令人感动的:他们不仅自掏腰包租赁剧场三个月,而且还付给剧团演出费。剧团下乡巡演时,豹子沟垴村的年轻人把戏箱肩扛背驮到了三十里外的村庄,在雨地中,一两百个观众,坐姿始终不变、呐喊声不断地看完了戏。在小说的结尾部分,忆秦娥回到老家九岩沟,与老舅、老爹一起唱了三夜皮影戏,全村人及附近村里的人都慕名而来,形成了“万人空巷”的场景。另外,民间的草台班子也同样拥有为数众多的观众。百姓们在听戏、评戏与模仿戏时,得到了道德、图画、音韵等熏陶下的心灵净化与精神愉悦,因而乐此不疲地听戏,形成成千上万的观众群体。

二、演职人员的痴心追求是剧团得以生存的必备要素

在主角演员的精彩呈现背后,其实还有一大批台前幕后默默奉献的人。戏曲团队的日常工作,需要包括院团领导在内的所有演职人员的密切配合与忘我付出。《主角》塑造了一大批矢志不渝的戏曲守护者,他们痴心不改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除了忆秦娥对戏曲的满怀赤诚之外,小说还叙述了“忠孝仁义”四位艺人坚持不懈的追求。他们均有着过硬的表演功夫,演起戏来一丝不苟。上场表演的苟存忠在演了《杀生》一场的绝技“秦腔吹火”后,用完了人生的最后力气,一命殒去。古存孝后来在其他剧团任职,对排戏仍旧是精益求精,直至自己满意,才准许演出。曾为剧团演员的米兰,在远嫁他乡之后,将秦腔推至在美国的百老汇演出。具有高超敲鼓技艺的胡三元,视敲鼓如命,从不惧怕流汗与辛劳,即使在遭遇人生的低谷之时也从未改变。“一天到晚都要抡他的鼓槌,击打爆爆响的板鼓。害怕影响人了,就拿书敲,或垫上布敲。反正不敲,他是活不下去的。”胡三元还由于对他人过分严格的伴奏配合要求,以至于连续敲掉了三个人的门牙,因此在监狱里待了很久。他有着对敲鼓技艺的痴迷挚爱,曾经在敲完一出戏后,哭得泣不成声,对忆秦娥说:“戏弄好了,真是能享受死人,老舅现在死了都值了。”

宁州剧团团长朱继儒抛弃了对于功名利禄的追求,从小便爱上了秦腔,一生痴心不改。省秦剧团团长单仰平因演戏从高台跳下来,摔成残疾,后在舞台垮塌之时,跳下侧台救人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省秦剧团继任团长薛桂生曾说:“为艺术,我可以牺牲一切,直至生命。”他担任团长后,着手调整省秦剧团的“发展战略”,为省秦剧团培养出一批新生力量。由他主持的《狐仙劫》第三次重排后的演出,迎来了观众们热烈的掌声。

由此可见,所有演职人员都以自己辛勤的付出与奉献,促成了院团的每一次演出成功。众多的守护者不忘初心地将戏曲发扬光大。

三、名角的修炼成功需要其在艰苦面前保持长久的韧性

一个剧种或剧团要想得到良性的发展,需要培养出作为台柱子的名角演员,以名角效应在提高院团声誉的同时推动戏曲的繁荣,但是名角的培养又非常之艰难。“大角儿是需要一份憨痴与笨拙的。”其本身必须拥有一份追求者的迷狂与吃苦耐劳的韧性。忆秦娥的演艺之路充满了坎坷,根据小说的叙述,可以划分为初练基本功、苦练技巧、匡正转轨、修炼心性四个阶段。

初练基本功阶段,她接受了胡三元、胡彩香的言传身教与职业训练。忆秦娥刻苦自励,练劈叉、练下腰、练表情等,练就了过硬的基本功。进入苦练技巧阶段时,在四位老艺人的指导之下,她接受看门老汉苟存忠吃苦耐劳的教育,按照学戏的规律进行练习。在此过程中,她经受着很大的痛苦磨炼,但丝毫没有放松。尤其是在练吹火绝技时,她刻苦练习,直至逐渐适应了这种痛苦的状态,最终对吹火的技巧掌握得恰到好处。她还向四位老艺人学习旦角戏、武戏、文戏和龙套戏,使得其唱念做打逐渐炉火纯青。在匡正转轨阶段,她艰难地改换以往的老腔调,改进了技艺。在封子导演的指导之下,忆秦娥抛弃了陈旧而粗糙大戏路子,丢掉拼命拖腔、甩腔、胡乱拐弯弯的“旧艺人范儿”唱腔,进一步练好练精了具有画龙点睛之笔的吹火技艺。终于,经过多场演出训练,她不再呕吐,能够应付完好几次谢幕。步入修炼心性阶段,她接受秦八娃的指导,面对由角色而来的职业倦怠与憎恶感,切实提升自身文化素养与思想境界,增强了所扮演戏曲演员的精、气、神。后来,她又把演艺的重心,再次转移到了向传统老艺人的模仿学习上。她在遭受谣言陷害而万分痛苦的状况之下,接受秦八娃的开导,释然处世。当得知《梨花雨》剧本是专为宋雨所写时,她感到了致命的打击,但后来终于坐到排练场,一句一句为青年演员指导戏的唱法。

诚然,成为主角的过程,要面对复杂多变的人生挑战,要在艰苦复杂的境遇中,保持吃苦耐劳的执着韧性,以及冲破一切艰难险阻的定力,否则难以担当起主角的大任。

四、新人培育是戏曲得以薪火相传的有效保障

戏曲的前行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总会遭遇低谷。在其艰难前行之中,也可以把握一些切实可行的规律。注重对于新人的培养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剧团要注意招收新人并按照戏曲表演规则进行培养。小说描述了两次招收演员的状况:第一次是宁州县剧团成立了演员训练班,招收了八十名学员,后来成为名角的忆秦娥就在其中;另一次是40年后,薛桂生费尽心力招下的一批学员,后起之秀宋雨在此之内。经过五年培训,宋雨逐渐显现出主角的素质与气度。其次,要清楚优秀演员在成长中应有的素养、担当的责任以及所面对的难题。老艺人苟存忠认为,主角自有其特定的气度风范。要想演好一大本戏,就必须稳扎稳打,练好有控制力的基本功。而在秦八娃的眼中,主角就是把自己架到火上去烤的那个非普通之人。因为主角主控着舞台上的一切,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牺牲、奉献与包容。在忆秦娥看来,主角就是一个工作团队众星拱月般地所服务的那个人。一个主角如果演红火了,整个剧团的人都会跟着耀武扬威;如果演砸了,会遭到团里所有人的唾弃。可见,优秀演员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经受多种多样的磨炼,也自然会遭遇到因别人的嫉妒而带来的诋毁,她必须尝尽人间酸甜苦辣。

中国戏曲的表演方法要求演员在表演时既要有真诚的体验,又要化身剧中人,保持固定的程式。因此,培养戏曲演员也有其独特的指导规则。首先,中国戏曲还有独具特色的学习套路。按照苟存忠的教学思路,学习旦角戏先要从“破蒙”折子戏学起,接着排练全本戏,再下来排练文武兼备的硬扎戏,最后是排练夹杂着秦腔“吹火技艺”的《游西湖》,后来忆秦娥也是按此套路给宋雨排戏。其次,戏曲排练要做到精准化。剧团在对《狐仙劫》进行第三次排练时,在表演、导演、作曲、舞美等方面,都做了全面的改造提升,目标是要达到“精细、精到、精确、精粹”,经过排练后的再次演出,果然好评如潮。

五、新剧创编是戏曲推陈出新的前行标志

新剧创编的内容要具有很强的时代性,这也是戏曲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首先要摆正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的关系。在小说的叙述中,起初,老艺人古存孝坚持毫不变动地按照老传统排戏,但以封导为代表的反对派却认为:不能老戏老演,必须加快舞台节奏,还要加上电声乐队,服装也要改良,舞美也要美轮美奂。但在经过一段时期的反思之后,封导对于传统与创新的态度却有了很大的逆转:“经过了这些年的反反复复,我才慢慢觉得,唱戏,真是要从老艺人那里继承呢。所谓创新,其实就是对传统掌握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的那么一丁点小突破而已。其次,就都是‘搞怪’‘耍猴’了。”在叙述者看来,封导抓住了继承传统的精髓。秦八娃对于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看得更为深刻,他觉得虽然戏曲表演,要有绝技、绝活的,但是一定要跟剧情密切相关,并且对戏曲程式不能随意篡改。戏曲表演应该回归传统,并且任何艺术都有保持个性本色而不能改动的内容。戏曲舞台一旦不能为演员提供展示其唱念做打基本功的本色服务,将布景与灯光做得再好,也只能是本末倒置。

要不断推出契合时代思想特色的新戏,引领正能量的“高台教化”的价值观。“演剧必须与时代精神进行最本质的链接,始终保持思考与社会的同步,甚至要引领价值在先,对社会现实给予切中要害的褒贬,否则,便难以吸引真正关注的目光。”秦八娃以给优秀演员写剧本为荣,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他是戏曲发展过程中推陈出新的谋划者与引领者。他给忆秦娥量身编写了剧本《狐仙劫》《同心结》。其中,《狐仙劫》体现了他对富裕狐狸获取钱财的途径及其道德水准的否定,纠偏扶正,引领了社会正能量。《同心结》颂扬了新时代能够舍弃一切的深深母爱。后来,秦八娃又为忆秦娥的养女宋雨写了剧本《梨花雨》,该剧以女角为主反映旧艺人命运,也达到了久演不衰的效果。

总之,《主角》的叙述者试图在描绘戏曲演进的过程中,彰显对于当代秦腔发展之路上的种种感悟。诚然,戏曲的发展有其不可违逆的自然规律,一个时代处于低谷,并不代表着他永远不会出现繁盛。虽然在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中,旧有的庞大民众基础不在,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又消解了一部分演员对于演艺生涯的固守,但是,这并不代表在现状面前,我们就无能为力。小说中的秦八娃从多个角度对剧团的发展进行了指点,说明还是有许多工作可以做好的。戏曲永远不会消失,因为它代表着中国人亘古不变的艺术爱好,寄寓着浓郁的喜怒哀乐的民族情怀。

猜你喜欢
忆秦娥主角院团
2022年昆曲院团调查报告
《借调忆秦娥·战病毒》
一种聚焦: 上海民营院团的现状与发展
忆秦娥·临壶口
国家优秀院团丑角专场演出暨丑角表演艺术学术研讨会综述
忆秦娥·三星堆人像
传播平凡百姓正能量:三门峡广播电视台典型报道的实践探索
蔬菜盆栽 绿叶也能成“主角”
谈艺术歌曲《忆秦娥·娄山关》的钢琴伴奏
对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