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露 黄华彬
股骨转子间骨折指股骨颈基底至小转子水平以上部位发生的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损伤。股骨转子间骨折造成的创伤较重,会引起转子区疼痛、下肢活动受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临床上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以手术内固定为主,但术后愈合期与康复期较长,患者容易发生患肢肌肉萎缩、髋内翻等,影响肢体功能恢复[2]。研究[3]显示,术后早期的肌肉力量训练和关节活动训练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肌力与功能恢复具有重要作用。常规康复训练仅针对患肢关节功能进行锻炼,在改善关节肌肌力方面尚存不足。渐进抗阻运动训练是一种肌力训练方法,通过循序渐进的运动锻炼,促使肌肉能够逐渐承受增加的运动负荷,让人体保持最佳动态平衡,从而较快地增强肌肉力量[4]。因此,本研究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开展渐进性抗阻运动训练,旨在探讨其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9年8月-2021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4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股骨转子间骨折诊断标准[5],并经CT检查确诊;(2)年龄≥18岁;(3)均采取手术治疗;(4)认知及理解能力正常,能配合研究;(5)知情同意,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部位骨折;(2)陈旧性骨折;(3)骨折前存在肢体功能障碍、偏瘫;(4)合并高血压、糖尿病;(5)患有不适合运动的其他合并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1)。本研究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K201816)。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1.2.1 对照组
采取常规康复训练。(1)早期床上活动。术后1~7 d,以关节活动为主。指导患者进行踝泵运动训练,5 min/次,5次/d;膝关节屈伸训练,10 min/次,5次/d;床上水平移动,5 min/次,3次/d。(2)下床活动训练。术后2~6周,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的情况下,鼓励其尽早下床活动,在家属或护理人员陪护下进行循序渐进的运动,活动训练的顺序为手扶床站立-自主站立-床边小范围活动-轻微下蹲及坐位活动-站立平衡训练-自由活动。术后7~12周,在上述训练基础上增加上下楼梯训练,嘱患者按时复诊,根据X线复查结果适度进行负重训练。共干预12周。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渐进性抗阻运动训练。(1)初始阶段。术后1~2 d,责任护士向患者发放康复锻炼手册,指导患者在床上行踝关节、足趾背屈、背伸训练,3次/d,10 min/次。术后第3~7 d指导患者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和髂腰肌训练。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时,患者取仰卧位,下肢悬在床边,大腿固定,首先指导患者自主进行伸膝训练,之后予以较小阻力辅助伸膝训练,待患者能够顺利完成后,再予以患者较大阻力协助伸膝训练,以上训练动作10个/组,3组/次,2次/d。髂腰肌训练时,患者自主进行屈髋屈膝训练,之后予以较小阻力辅助屈髋屈膝训练,待患者能够完全适应后,再给予较大阻力协助屈膝屈髋训练,以上训练动作10个/组,3组/次,2次/d。(2)加强阶段。术后2~6周,指导患者继续行髋关节屈曲、膝关节伸膝抗阻训练及直腿抬高抗阻训练,以上训练动作10个/组,3组/次,1次/d。同时,出院前建立微信交流群,将录制好的功能锻炼视频发送至微信群中供患者学习,出院后由回访护士通过微信对患者进行在线指导,及时纠正不规范的训练动作。(3)巩固阶段。术后7~12周,每月微信随访1次,了解患者身体恢复情况,检查患者康复锻炼情况并给予针对性指导,依据患者X线复查结果及内固定稳定程度,指导患者可适当增加运动训练负荷。共干预12周。
(1)髋关节功能。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6]对患者进行评估,包含功能(46分)、畸形(5分)、疼痛(44分)、活动度(5分)4个方面,量表满分100分,得分越高则髋关节功能越好。90~100 分为优, 80~89 分为良, 70~79 分为中, 70 分以下为差。(2)康复进程。统计2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
干预前,2组髋关节功能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观察组髋关节功能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2组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分)
观察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见表3。
表3 2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临床常见的一种骨折损伤,临床多采用内固定手术治疗[7]。由于术后骨折愈合时间较长,长期卧床或活动量大幅减少会导致患肢肌力下降,关节功能水平降低[8]。临床在骨折术后应进行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以促使关节及肌肉恢复正常。常规康复训练措施较为单一,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髋关节功能改善效果较不理想。
渐进性抗阻运动训练是根据患者术后不同恢复阶段及耐受程度,采取相应的抗阻训练,以满足不同个体的康复需求[9]。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康复进程短于对照组,提示渐进性抗阻运动训练有利于提高患者关节肌肌力,促使髋关节功能康复。许新旋等[10]研究结果表明,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中采取渐进性抗阻运动训练,可增加患者关节肌力,改善髋关节功能,进一步证实本研究结论的应用价值。究其原因,渐进性抗阻运动训练可通过持续训练有效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少周围组织粘连,并刺激骨质形成,有利于骨折愈合。渐进性抗阻训练根据患者康复进程,由助力运动逐渐转变为阻力运动训练,通过控制力度对患肢进行肌肉放松拉伸,髂腰肌和股四头肌训练可加快静脉血液回流。直腿抬高训练可减轻患肢水肿,增强腰腹部肌肉力量,提高患者训练耐力。通过指导患者进行髋关节、膝关节训练,并在不同阶段给予患者不同阻力训练,可有效锻炼髋部和膝部力量,拮抗肌疲劳,提高关节稳定性,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11]。在渐进性抗阻运动训练过程中,患肢深部肌群感受器被激活,多肌群参与运动,可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肌肉的神经控制能力,从而矫正肌肉平衡,提高髋关节功能[12]。此外,患者在规律、合理的运动训练中,也能够释放不良情绪,促使其保持健康的心态,有助于提高康复效果,从而促进康复进程。
综上所述,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患者开展渐进性抗阻运动训练,可有效促进骨折愈合,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加快康复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