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旭,张铈堃,苏 杉,刘 阳,3
(1. 上海体育大学 体育教育学院,上海 200438;2. 河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3. 上海市学生体质健康研究中心,上海 200438)
教育部发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发展幼儿动作技能是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1]。《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也要求儿童青少年熟练掌握和运用基本运动技能、体能、专项运动技能,并增加掌握1~2项运动技能[2]。熟练的基本动作技能(fundamental movement skills, FMS)是儿童实现掌握运动技能和终身体育目标的关键[3],有助于儿童的身体素质发展[4-5]、体重控制[6-7],也有益于其社交和认知能力的发展[8],是身体健康的促进因素之一[9-10]。长期研究[11-13]结果显示,高水平基本动作技能可预测儿童后期的身体活动,与长期健康情况呈正相关。
学龄前儿童(3~6 岁)处于基本动作技能奠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14-15]。然而,相关证据[16]表明,4.4%的3~6 岁儿童基本动作技能存在发育迟缓的情况,8.8%的儿童存在发育迟缓的风险。国内研究[17]结果也显示:3~6 岁儿童移动技能(10 m 折返跑和双脚跳)和物体控制技能(网球掷远)水平不理想,且长期处于下降的趋势。相关研究[18]提出,基本动作技能与身体活动相关,验证了学龄前儿童基本动作技能总得分、移动技能、物体控制技能与中到高强度身体活动存在正相关关系[19]。因此,学龄前儿童基本动作技能水平下降可能由身体活动量的下降导致。
相关研究[20-22]结果显示,儿童的基本动作技能发展敏感期为3~10 岁,需要教授、学习、不断练习才能熟练掌握。系统综述和Meta 分析[23-24]结果显示:参与系统的、有组织的、有针对性的体育活动较自由玩耍能更好地提高儿童的基本动作技能。不同的体育活动干预内容对学龄前儿童基本动作技能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25-26]。多种形式、多功能的体育活动相较单一运动项目(韵律操和足球运动)训练对学龄前儿童基本动作技能的改善具有一定的优势[27]。该研究[27]中的综合体育活动在幼儿园进行,韵律操和足球运动则在课外训练的环境下完成,可靠性和适用性均不理想。因此,仍然无法确定改善学龄前儿童基本动作技能的最佳体育活动方式。另外,体育活动对基本动作技能的促进受学龄前儿童主观意愿的影响较大,4~6 岁学龄前儿童参与感兴趣的体育活动能更好地提高其基本动作技能水平[28]。家长参与对体育活动干预学龄前儿童基本动作技能没有额外的提升作用[29]。
国内外对3~6 岁儿童基本动作技能干预的方法主要有4 类:①韵律性活动(健美操、啦啦操、韵律操、舞蹈等);②体育游戏(传统体育游戏、球类游戏等);③运动项目(足球、篮球、游泳、跆拳道等);④功能性练习(基本动作练习、体能练习)[24,30]。其中部分体育活动内容存在难度较大、繁琐、体育活动差异大而导致可比性低等不足,不利于在幼儿园推广。鉴于此,本文设计适合幼儿园广泛开展的不同体育活动方案,对学龄前儿童的基本动作技能进行干预,并对比不同体育活动方案的干预效果,旨在为我国幼儿体育教学内容的开发和实施提供借鉴。
实验对象为4~5 岁幼儿园中班学龄前儿童309 名。符合标准要求:①身体健康;②获得父母或监护人的参与研究许可,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数据分析排除:①有严重认知障碍个体;②有影响体育活动参与的医疗或身体障碍个体;③严重的动作发育迟缓个体。分析对象排除缺乏实验前测或后测数据、参与体育活动干预少于50%总次数的个体。最终纳入分析的学龄前儿童246 名,平均年龄为(4.55±0.28)岁。本文研究方案获得上海体育学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102772019RT034)。
1.2.1 研究设计
采用单盲、整群随机对照实验,以幼儿园班级为整群。将招募到的5 所幼儿园的中班幼儿随机分为5 组(4 个干预组和1 个对照组)。干预组分为:①基本动作活动组;②韵律活动组;③球类游戏活动组;④综合活动组。对照组学龄前儿童进行幼儿园的常规活动,以自由玩耍为主。详细研究方案可见Wang 等[31]的论文,研究方法流程见图1。
图1 研究方法流程Figure 1 Flow chart of research method
1.2.2 实验干预
随机分组:获取被招募幼儿园的信息,包括班级名称和每个班级的儿童人数。使用不透明信封进行简单的随机分配,招募到的学龄前儿童以班级作为1 个单元随机分配到5 个组中。参与实验的学龄前儿童及其教师不知晓分组信息。
干预内容:体育活动方案内容的设计与实施旨在为幼儿体育教育提供实践经验。结合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动作发展的理论和教育学理论基础[31]制订体育活动方案,干预内容如表1 所示。
表1 体育活动方案设计Table1 The syllabus of physical exercise programs
干预实施:①干预组。所有的干预实施均以集中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形式实施,3 次/周、30 min/次,持续16 周。所有体育活动过程包含开始部分、5 min 热身、20 min 主体练习、5 min 放松活动。活动的主体部分实施每10 min 至少有5 min 的中高强度活动,至少进行2 min 高强度活动。学龄前儿童的体育活动强度由教师控制,强度控制依据为Ainsworth 等[32]制订的“体育活动纲要”和“学龄前体育活动问卷”[33]对学龄前儿童不同身体活动强度特征的描述。所有体育活动方案均以游戏为基础,以提升学龄前儿童的兴趣。②对照组。进行幼儿园的常规活动,以自由玩耍或无组织身体活动为主,每周有目的、有组织的体育锻炼时间不超过30 min(招募的所有幼儿园均具有相似特征)。幼儿园教师每周提供1 次对照组儿童的身体活动情况。
实验组参与情况:基本动作活动组实施48 次活动干预,90%以上儿童参与干预活动次数超过总次数的50%;韵律活动组实施48 次活动干预,97%以上儿童参与干预活动次数超过总次数的50%;球类游戏活动组实施47 次活动干预,94%以上儿童参与干预活动次数超过总次数的50%;综合活动组实施48 次活动干预,94%以上儿童参与干预活动次数超过总次数的50%。
1.2.3 测试方法
测试指标:身高、体重、BMI 和基本动作技能。基本动作技能测试指标主要源于粗大运动发育测试(TGMD)[34]和儿童运动评估测试(MABC)[35]。分为3 个维度[36]:①移动技能通过10 m 折返跑和双脚跳测试;②物体控制技能通过拍球、塞硬币和踢球过障碍测试;③稳定技能通过单脚站立和走平衡木测试。所有指标均使用秒表测试,以秒(s)为单位,精确到0.01 s。测试方案采用客观评分法评价基本动作技能的水平,该方法已得到验证,信效度符合要求[37-38]。
测试时间:实验开始前1 周(2020 年9 月17—21 日)、实验结束后1 周(2021 年1 月11—15 日)。
测试人员:经过培训的上海体育学院本科生和研究生若干名。所有测试人员在测试前都会进行培训,且测试人员不会得到实验分组的情况,以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测试地点:测试人员在幼儿园体育活动场地或活动室进行。
测试方法:测试指标、方法和流程参照李博等[38]研究中的基本动作技能测试方案。
1.3.1 样本量计算
使用G*Power 3.1 软件,设置5 组,α值为0.05,检验效度为95%,以基本动作技能干预研究报告效应量为估算值。干预效应量源于相关综述[39],标准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为1.42(较高),为了提高检验效度代入中等效应量0.36。代入软件计算所需最少样本量为80 人,本文为整群抽样,考虑整群效应,样本则需要扩大 1+(m-1)ICC 倍(m 为平均每组的样本量;ICC 为群内相关系数,估计值为0.05)。本文需要最少样本量为140 人,假设样本流失率为20%,则需招募至少175 人,每组至少为35 人。
1.3.2 统计分析
使用SPSS 25 软件对纳入分析学龄前儿童的基本动作技能指标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由于实验前测和后测数据均不符合正态分布,故使用克鲁斯卡尔-沃利斯检验(Kruskal-Wallis test)进行组间差异分析,使用威尔科克森检验(Wilcoxon test)分析实验前后学龄前儿童基本动作技能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本文为整群随机分组,因此,各实验组之间对学龄前儿童基本动作技能影响的差异使用线性混合模型(mixed linear model)进行分析,以实验前后各指标差值(基本符合正态分布)为因变量,以性别和干预前测试成绩(存在一定分组不均衡)为协变量。
由表2 可知,纳入学龄前儿童年龄、身高、体重、BMI、10 m 折返跑、双脚跳、拍球、手塞硬币、走平衡木、单脚站立前测成绩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踢球过障碍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2)。整体分组和性别比例呈现一定的不均衡。
表2 干预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儿童基本动作技能变化情况一览(总)Table2 Changes of fundamental movement skills of preschool children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s
(1)由表2 可知,实验后基本动作活动组学龄前儿童身高、体重、BMI、双脚跳(P<0.01)、拍球和单脚站立成绩显著提高(P<0.05)。韵律活动组学龄前儿童身高、体重、BMI、10 m 折返跑、拍球和踢球过障碍成绩显著提高(P<0.01)。球类游戏活动组和综合活动组学龄前儿童走平衡木成绩无显著改善(P>0.05),其余指标测试成绩均显著提高(P<0.05)。对照组学龄前儿童身高、体重、BMI、拍球和踢球过障碍成绩显著提高(P<0.01)。
(2)由表3 可知,实验后基本动作活动组男童身高、体重、BMI、双脚跳和拍球成绩显著提高(P<0.05)。韵律活动组男童身高、体重、BMI、10 m 折返跑和踢球过障碍成绩显著提高(P<0.05)。球类游戏活动组和综合活动组男童身高、体重、BMI、拍球和踢球过障碍成绩显著提高(P<0.05);球类游戏活动组男童手塞硬币和综合活动组男童单脚站立成绩显著提高(P<0.05)。对照组男童身高、体重、BMI、拍球和踢球过障碍成绩显著提高(P<0.01)。
表3 干预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儿童基本动作技能变化情况一览(男童)Table3 Changes of fundamental movement skills of preschool children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s (boys)
(3)由表4 可知,实验后基本动作活动组女童身高、体重、BMI 和拍球成绩显著提高(P<0.01)。韵律活动组女童身高、体重、BMI 和踢球过障碍成绩显著提高(P<0.01)。球类游戏活动组学龄前女童走平衡木成绩无显著提升(P>0.05),其余指标测试成绩均显著提高(P<0.05)。综合活动组学龄前儿童身高、体重、BMI、10 m 折返跑、双脚跳、踢球过障碍和手塞硬币成绩显著提高(P<0.05)。对照组女童身高、体重、BMI、拍球和踢球过障碍成绩显著提高(P<0.01)。
由表5 可知,基本动作活动组学龄前儿童BMI、10 m 折返跑、双脚跳、拍球和单脚站立成绩提升优于对照组(P>0.05),踢球过障碍成绩提升显著差于对照组(P<0.05),走平衡木和手塞硬币成绩提升差于对照组(P>0.05)。韵律活动组学龄前儿童踢球过障碍成绩提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10 m 折返跑和双脚跳成绩提升优于对照组(P>0.05);BMI、拍球、手塞硬币、走平衡木和单脚站立成绩改善效果均差于对照组(P>0.05)。球类游戏活动组学龄前儿童10 m 折返跑、双脚跳、手塞硬币成绩提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BMI、拍球、踢球过障碍、走平衡木和单脚站立成绩提升优于对照组(P>0.05)。综合活动组学龄前儿童10 m折返跑、双脚跳、手塞硬币成绩提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BMI、踢球过障碍、走平衡木和单脚站立成绩提升也优于对照组(P>0.05)。
表5 干预前后差值(根据初始成绩和性别调整)多重比较结果一览Table5 Multiple comparison results of intervention effects (adjusted according to baseline values and gender)
调整性别和实验前测数据的干扰后结果显示:学龄前儿童BMI、双脚跳、拍球、走平衡木和单脚站立实验前后差值不存在显著的组间差异(P>0.05);10 m折返跑、踢球过障碍和手塞硬币成绩实验前后差值存在显著的组间差异(P<0.01)。球类游戏活动组和综合活动组对学龄前儿童基本动作技能成绩的提升较其他活动组的优势无全面的显著性(P>0.05),但仍具有较明显的优势。
实施16 周体育活动方案后,干预组和对照组学龄前儿童基本动作技能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对照组学龄前儿童仅物体控制技能显著提高,干预组学龄前儿童移动技能、物体控制技能和稳定技能均有显著提高。球类游戏活动组和综合活动组学龄前儿童移动技能、物体控制技能与稳定技能均显著提高。体育活动对学龄前儿童基本动作技能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实验效应组间对比显示:基本动作组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优势。韵律活动组与对照组相比存在一定优势。球类游戏活动组和综合活动组对学龄前儿童基本动作技能的提高相较基本动作组、韵律活动组和对照组均有明显的优势。
本文结果显示,对照组学龄前儿童移动技能(10 m折返跑和双脚跳),基本动作活动组的走平衡木和韵律活动组的手塞硬币、走平衡木的成绩下降,这可能是受到测试环境的影响,实验前测试在秋季,温度适宜,实验后测试在冬季,温度较低(冬季学龄前儿童衣着较厚,也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基本动作技能的正常发挥)。本文发现,基本动作活动对学龄前儿童基本动作技能的影响效果优于对照组的体育活动,这与以往研究[40]结果相似。基本动作活动较对照组活动对基本动作技能的影响优势较小,且踢球过障碍成绩提升显著差于对照组,这与以往研究结果存在差异。周喆啸等[41]研究发现,动作发展视角下的功能性练习方案可显著提高3~6 岁儿童的粗大动作技能,且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这可能是因为本文使用的基本动作练习多为单一动作模式,如跑、跳、投掷等均单独练习,而功能性练习方案的活动设计更为复杂和多元。韵律活动组学龄前儿童移动技能和物体控制技能都有显著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对照组,与以往研究[41-43]趋势相同。球类活动和综合活动在学龄前儿童基本动作干预研究中使用较为广泛,且效果显著[44-48]。本文球类游戏活动组和综合活动组学龄前儿童的移动技能、物体控制技能和稳定技能均显著提升,与对照组比较也存在较为明显的优势。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实验组学龄前儿童的走平衡木成绩在实验前后均无显著的改变,且各组数据出现的极端值较多,可能受到儿童心理因素和测试季节的双重影响。
本文各实验组基本动作技能的干预效应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基本动作活动组与韵律活动组男童的提高优于女童,球类游戏活动组和综合活动组女童基本动作技能的提高优于男童。这可能是由男童和女童基本动作技能的基线值差异引起的,基本动作活动组与韵律活动组女童基本动作的基线值高于男童,球类游戏活动组和综合活动组男童基本动作技能的基线成绩优于女童。整体表现为基本动作技能基线水平高的学龄前儿童提高相对困难,基线水平低的学龄前儿童干预效应相对较高。这与Piek 等[40]的研究结果相似,但也有综述[49]结果显示性别对体育活动干预基本动作技能的响应不存在普遍性差异。相关研究[50]结果显示,在青春期之前男童和女童的生物特征如身体形态、体成分、力量等几乎没有差异,在生物学方面不存在引起差异的条件。但不同性别儿童的认知发展和社会特点仍会存在一定差异,今后在体育活动方案的制订与研究中应注意相关问题。
有研究[51]采用以基本动作为基础的体育活动干预4~5 岁儿童基本动作技能,发现仅移动技能显著提高,与本文结果相似。也有研究[39,52]结果显示,以基本动作为基础的体育活动可显著提高学龄前儿童的所有基本动作技能指标。另有研究[53]以韵律活动为干预方式发现学龄前儿童的基本动作技能显著改善,与本文结果不同。出现以上情况可能是因为本文的韵律活动元素单一,仅以韵律操为主要活动内容;全面提升学龄前儿童基本动作技能的韵律活动需添加更多体育元素,如球操和物体控制的练习[41,51]。将动作发展和韵律活动结合的体育活动方式比单独的韵律活动能更有效地改善学龄前儿童的基本动作技能[54]。单独的足球或游泳活动仅可改善学龄前儿童的部分基本动作技能[55]。综合性体育活动较韵律操和足球训练能更好地提高学龄前儿童的基本动作技能[27],与本文结果类似。本文球类游戏与综合活动的干预效果接近,原因可能是本文的球类游戏包含皮球、篮球、足球和网球4 种不同的球类活动,且以不同的游戏为基础实施,对学龄前儿童身体的锻炼更为全面。且球类游戏在一定程度上更能引起学龄前儿童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对体育活动效果的体现具有促进作用[26]。综上所述,丰富的动作模式可能是体育活动提高学龄前儿童基本动作技能的关键因素。
综合性体育活动在促进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方面的优势有一定的研究基础。Stodden 等[18]总结相关研究发现,体质健康、身体活动和基本动作技能之间存在一个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另有研究[56]发现,综合性体育活动较单一动作模式能更好地改善学龄前儿童的身体素质。儿童早期仅进行单一的体育活动或运动项目可能导致一系列生长发育问题,如单侧肌肉发育、协调发展障碍、身体和生理失衡、容易损伤,甚至对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并降低儿童的运动积极性[27]。儿童青少年时期运动技能的掌握和熟练需要以良好、全面的基本动作技能为基础[27]。学龄前期也是生活习惯和方式形成的关键时期,且研究[20,57]结果显示,生命早期建立的生活方式会一直持续到成年时期。可知,早期参与不同体育活动对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具有差异,这种差异会持续到成年,提示在幼儿体育活动选择时要注意多种体育元素的结合,动作设计也要注意动作技能的完整性和动作形式的多样性。
本文研究发现,基于幼儿园体育教育设计的体育活动方案相较自由玩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龄前儿童的基本动作技能。综合性、多种动作形式的体育活动较单一项目和动作形式的体育活动能更好地提高学龄前儿童的基本动作技能。本文存在一定不足,在样本代表性上,受到实验规模和难度的影响,本文仅纳入了4~5 岁儿童,因此,本文结果可能无法适应所有学龄前儿童。另外,本文对基本动作技能的测试工具为客观测试法,信效度和可行性都得到了验证,具有客观不易受干扰的优点,但单独的客观测试缺乏对学龄前儿童动作模式改善的评价,存在一定缺憾。今后可尝试将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更加客观地评价儿童基本动作技能。
作者贡献声明:
王光旭:论证论文选题,撰写论文;
张铈堃:核对、分析数据;
苏 杉:收集、分析资料;
刘 阳:论证论文选题,修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