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现代性传播
——以电视剧《装台》中的秦腔艺术为例

2023-09-27 01:07关泽普
声屏世界 2023年13期
关键词:装台现代性传统

□关泽普

文化符号的构建离不开影视传播,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发展,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符号在影视剧、纪录片和综艺节目中也开始被当作重点要素去发掘去创新。经济发展的集团性策略和对抗西方体系的“话语实践”,使其潜在地成为了全球文化包容互动与世界政治经济积极对话的新表征。[1]传统文化符号如今面临着西方现代性框架下的“他者”化,如何实现现代性传播和如何汇入现代性进程是传统文化要迈出的两步路。“主流消费市场寻求五花八门的民族的国家身份的象征,但由于这些身份成了带有‘形象标签’的消费品,它们在现实中与权力阶层的协商、对抗或融合的途径相脱节。因此,文化商品化能把文化转变成凝固在时间中的本质的‘他者’形象。”[2]虽然这类观点仍遭受到诸多抨击,质疑其将传统文化的原貌破坏与解构,但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宏观概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应当是传承它的一个原则,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再生则更需要理性的“利益”来激发。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随着现代生产关系的改变,原教旨主义的保存传统文化只会让传统文化江河日下。小说《装台》的作者陈彦在谈论电视剧《装台》时说道:“现代性是和传统对照出来不是孤立形成的。没有传统,也就没有现代。有些现代是对传统的反叛,而更多的现代仍然是对传统的继承、发展和螺旋式上升。社会肯定要向现代化进发,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但现代和传统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撕裂,而是水乳交融、轩轾难分的,是驮着历史辎重前进的演进关系。”电视剧《装台》便是传统文化现代性的尝试、文化商品化的产物,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成功实践。

电视剧《装台》的叙事创新

电视剧的独特性在于叙事结构,而电视剧《装台》的原著小说《装台》本身就有着隐喻和戏中戏的逻辑特点,基于此特点改编成电视剧就足能让其成为一部有特点的作品。

装台人的微观故事。 在电视剧《装台》中,叙事文本在纪实与隐喻中交织。纪实性表现在《装台》台词夹杂了大量的陕西方言的口语表述,如咥、咋这类词。隐喻性则在于各类片段构建了一个隐喻的想象,正如刁大顺所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在给别人装台,我们在给角儿们装台,为他们服务,那角儿们在为谁服务?”铁主任在张家堡看到被拆的戏台时也情不自禁地哼唱几句,而路过的大爷竟然能和他一唱一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3]由此可见,“世俗性是大众文化平民意识最贴切的一种表现特征”。[4]《装台》将传播对象聚焦到秦腔上,又从秦腔最边缘的装台人作为切入点,让传统文化从处于边缘的边缘人、从他者的他者中传递出来。平凡的装台工人对传统艺术充满热爱和对生活的热忱,他们的平凡故事中隐藏着弘扬传统文化的主旋律,接地气和纪实的形象传递出有力的声音。

戏中戏的叙事逻辑。 编剧为了影视作品的信息传播率和艺术性,会选择使用戏中戏的嵌套结构。模块化地构建一些主题明晰的单元嵌入基体结构,本质上还是同质异构的逻辑。在框架上,独立区块的选择应避免与基体结构产生排异,因而其表现内容大概率会在某种层面上与主体剧情要素相映射,这种互为反馈的过程正是提升传播信息量的体现。在修辞上,嵌套结构所引发的互文关系具有丰富的艺术解读力。在类型上,该关系出现在故事情节、戏剧甚至某个具有特定意义的词汇等层面,通过对位设计获得象征、隐喻等具体的艺术表现,逐渐构成、“基体→嵌套模块→互文→信息传播率→艺术性”的模式。

《人面桃花》主要表现男子对爱慕却不能再相见女子的怀念之情,首次得到较为完整展现的是表现崔护与桃花天人两隔情未了的结局,这时的镜头聚焦到观众席上神色复杂的蔡素芬身上。这种设计具有清晰的指向性,反映出蔡素芬的内心矛盾,即在“被破坏”与“相守”之间的抉择冲突。[5]第二次出现是《人面桃花》桃花网的制作完成,隐喻着悲喜剧和各条线索的交织。喜剧部分显而易见,从悲剧性的角度看,杨波与蔡素芬之间的尖锐冲突和大雀离世其实都是不体面的。

电视剧《装台》中传统文化的现代性传播

近现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1840 年以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发展在西方列强炮火中被迫开始,但西化浪潮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价值系统的构建廓清了内涵空间。在此过程中,激进的全盘西化与力图立足于民族本位以重建中国现代文化的文化保守主义派共生共存,相互促进。西方近现代文化,本质上近乎是以“主——客”(将自我以外的一切予以客体化、他者化处理)为核心的主体性思维方式。在东西方的话语权构建中,东方显然是“他者”。[6]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7]现代性的中国是理性的,趋向民族、国家、历史实践的政治观念与法的有机统一,是高效率的社会组织机制的建立。[8]理性精神是现代性的第一步,自由、科学与民主这类现代共识都是基于理性、前现代主义的人类思想突破封建神权后充分认识自我的结果。但问题在于,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素重“德性”的中国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演变为一个为“理性”所浸润的价值系统。[9]“德行”与“理性”的矛盾推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构建。如今,现代性的生产关系导致公共媒介中充斥着大量政治、商业等强势话语,导致符号的分配明显不均,如媒介环境中的现代符号多如牛毛,而传统文化符号的空间不断被压缩。如此,传统文化的传播在很多领域不可避免地在主客二元对立中被“他者”化。比如传统民俗,由于无法参与主流意识形态的生产和传播,或者说无力固守其民间独立性,逐渐从主流声音中消失。

理性社会下的文化内涵已与传统社会截然不同,传统文化存在的“社会意义”被挑战,甚至被质疑,内涵已经悄然变化,如今的文化环境更是传统文化、通俗文化、文化商品化等的文化复合体。这种变革下,创新传统文化中与现代生产关系相匹配的文化内涵,或许才能跳出现代性发展中的二元对立的框架,避免“他者”化。

秦腔艺术现代命运的电视表现。 传统文化的电视传播,核心在于对现代性的解构和重构(图1),解构是指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性生产关系相结合,从传统中寻求创新,形成自发成长的内生循环;重构是指现代性传播过程,包括可视化、整合营销等策划手段和文化产业对从业者的激励。可以这么理解,秦腔在《装台》电视剧中的表现是现代化的解构,是将传统文化符号或文化仪式装入其中,再通过现代性媒介制作、分发,并让受众接受被赋予了主观目的的信息内容。电视剧中的戏曲部分,更多是抛出传统文化现代性传播的困境,大部分停留在重构的层面。环境可能是电视剧制作过程中的商业利益、文化保护的政策,甚至是“现代性”的话语框架的刻板印象。每一部分主体都在这场传播中有所诉求,传播的展现是各方均衡后的结果。

图1 媒介环境

目前电视传播大概分为三种模式:一是原仪式节目,主要再现传统文化,这是传播初期常用的一种模式,如电视的戏曲节目、各类美食制作教程。二是媒介仪式节目,指通过现代营销手段包装传统文化,首先将传统文化模块化解构,然后根据现代生产关系将其解构制作,或许此时的现代性还被西化所束缚,但已经是传统文化走向现代性的一个前奏。这类节目主要出现在近十年,如电视剧《装台》《大秦赋》,还有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陕西卫视的《华夏夺宝》、西安广播电视台的《从罗马到长安》等栏目。三是仪式化的节目,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异构就在于它们的仪式性只是根植于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仪式这个框架没有问题,若在现代性生产关系中探索新的仪式内容,将其内涵重构,这也许是传统文化的一次新生。近两年,如哔哩哔哩的《上元千灯会》、河南卫视的《元宵奇妙游》这类节目,代入式的视角设计和第一人称的拍摄手法,将电视节目立体化、沉浸化,使传统文化走入年轻人的世界,打破传统文化墨守成规的印象。再如各地博物馆联合推出中国版的《博物馆奇妙夜》,数字技术下的古老文物也被赋予了创造现代文化的新使命;《原神》《黑悟空·神话》《王者荣耀》等游戏也都是依托于传统文化进行创作的;《凡人修仙传》《斗破苍穹》《永生》等也是亚文化领域内的传统文化作品。

在对拉斯韦尔5W 模式的讨论中,这个模式最后一个要素是with What effect,在传递讯息的要素中容纳着控制心灵的东西,以传者为中心。基于此的宣传战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被正式提起,到科学主义的兴起,各类广告、公关手段被应用。如今,传统文化想要传递的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核心价值观的二元争论就如同一场无硝烟的战争。

秦腔艺术的现代性突围。 传统文化就真的如同“我们是旧时代的残党,新世界没有能够承载我们的船”这样吗?“去他者化”是传统文化走向现代的主体体验,是汇入社会文化实践的前提,[10]积极创造一个开放的关系性自我,使人作为传播主体被重新“询唤”。秦腔艺术进行现代性的解构或许是不得不做的事情,第一,如果中国传统文化只是追求西方式的现代化,那它岂不是只能永远在西方话语框架之内建构,哪怕面临着后现代性的困境? 第二,什么样的评价标准是理解和诠释中国文化的价值系统、思想框架与话语体系最优解?如何客观明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论及其优劣?第三,在具体的思想资源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生产关系应当怎样更好地处理古今、中西多种文化资源之间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先进的文化产品,应当既体现先进性,又能体现群众性;既不‘趋利媚俗’,又不远离市场、忽视市场。”这或许是近些年来具有影响力的中国式声音传播范例的共有特性,既借鉴现代工业化的运作模式,又摆脱了只追求场面的本本主义。第一,做到观赏性与精神性的统一,如《流浪地球2》 中移山计划建设时和点火测试时展示的硬核科幻实力丝毫不逊于好莱坞巨制,在众多国家队还在犹豫谁去执行月球爆破任务时,中国航天飞行中队五十岁以上的队员主动出列,传承与牺牲这种中国文化中特别强调的思想和西方个人主义思想产生了激烈的冲击;第二,人民立场的时代主题和微观叙述的相统一,《中国医生》《山海情》《狙击手》等将相应的宏大主旋律影视作品通过微观视角进行展现,《装台》也是主要用到了这一模式;第三,艺术经典与时代活力的有机统一,如《新神榜:哪吒重生》《新神榜:杨戬》的“新神宇宙”系列,商业运作模式也逐渐靠近“漫威宇宙”系列,且内容也不局限于传统的神话体系,它们的神话体系也与时俱进,加入诸多现代元素,在第八分钟左右的追逐戏中展示的是“机械+仙侠”的组合元素,飞行器、燃料等工业化元素成为新式仙侠剧的亮点。

此外,人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秦腔艺术就只能通过影视剧这类媒介来传播吗?如今仪式的传播早已不止于媒介传播,而是通过一系列整合营销,如陕文投资打造的《长安十二时辰》街区、2023 年春节火爆“出圈” 的大唐芙蓉园上元灯会,还有各类剧本杀这类沉浸式的文旅项目,通过换装、NPC设定、剧本的选择、沙盒式的游戏体验,使每个人参与时都会有不同的剧情。这似乎又回到了《装台》中的台词“人生在世,都在为人‘装台’,也都是生活的主角”。这些可以说是具有自造血功能的传统文化现代性传播。

结语

不论是否情愿,人们只能把与自己所在文化体系中不同内涵的研究对象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如此才能真正与之对话。在今天,传播在生产体制和流通体制上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大众化的视觉传播,借助更现代化的媒介平台,让各种文化活动成为多元化的交点,在面临更大竞争的同时也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力。在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性的浪潮之时,也可时不时跳出这个框架,寻求新的文化话语传播模式,让文化不断生产文化。

猜你喜欢
装台现代性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装台》3月4日北京卫视二轮播出
陕西的“风格”——《装台》《大秦赋》里的文化力量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浅空间的现代性
话剧《捕鼠器》从草图到舞台呈现
老传统当传承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