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日芳
一、地名档案开发利用的价值
地名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地方重要的文化载体。地名档案是指在地名管理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包括地名的标准名称及其与之相关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地名档案作为国家专业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地名的档案都生动反映了一个民族、一个地方以及某一历史时期的地理、历史、制度、宗教、移民、语言等文化,开发利用地名档案,对于加强地名管理,推进地名标准化,开展地名研究,保护和弘扬地名文化,增强国民文化自信、文化認同,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目前地名档案开发利用的现状及问题
当前的地名档案,主要来自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第一次全国地名补查和更新、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这几次地名普查形成了大量的地名调查表、地名考证材料、地名成果表等档案。然而,这些地名档案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主要表现在:
(一)地名档案开发利用范围小。一是管理体制机制不同,工作关系不畅,给地名档案开发利用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困难。地名档案工作1988年以前由中国地名委员会统一管理,1988年以后全国各地开始改革地名管理体制,导致该项工作的管理部门各地不一,有的地方归规划和自然资源部门管理,有的地方隶属于民政部门,有的在同一行政区域内或同一系统单位内分属不同的处室(科室)管理,还有的将地名档案工作并入其他业务工作一起管理,人员配备不合理,责任分工不清,各地关系不尽相同,情况比较复杂,这不便于地名档案工作的横向和纵向交流。二是档案管理人员主动性差。地名档案一般都记载有地理坐标(经纬度)。有地理坐标(经纬度)的地名决定了其档案的保密等级为秘密。因此大部分地名档案都定了密级。如果要开发利用地名档案,首先要做的工作便是脱密,这一项工作便让很多地名档案管理人员觉得麻烦,他们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心态,干脆不做,导致地名档案处于闭库封存状态,开发利用率低。即便是开发利用的地名档案,也由于各地质量意识不强,尤其是地名文化的挖掘不够,缺乏一定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致使地名成果质量不高。三是有部分地方的主管部门及档案人员对地名档案重视不够,管理混乱,造成部分地名档案在机构变动、合并或撤销过程中毁损、分散、丢失,致使地名档案开发利用工作困难重重。四是地名档案开发利用的成果不够丰富,品种单一、雷同,缺乏地域特色,不能满足各个群体对地名开发成果的需求。
(二)地名档案开发利用经费严重不足。地名档案大部分归口到民政部门。然而,地名档案工作只是民政档案的一个小类。在地名档案的日常管理中,保留有地名档案馆的省(自治区)还能争取点工作经费来开发利用地名档案,但没有保留有地名档案馆的省(自治区)几乎不会安排经费用于地名档案的开发利用。各地要做地名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基本是在每次地名普查结束之后,努力向当地政府或民政局争取资金支持,才有资金对地名档案进行开发利用。尽管各地在努力争取工作经费时得到政府或民政局的不同程度的支持,但由于这项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资金缺口还是比较大,尤其是县(区)一级。某些县(区)虽然编纂了一些地名书籍,但限于经费,导致这些书籍无法公开发行,仅限于内部使用;有的县(区)做了地名标志牌设计方案,因资金无法落实或配套,导致方案搁浅;还有的县区做了地名信息库建设规划,但最终因资金投入过大而放弃,等等。
(三)地名档案开发利用人员整体素质不够高。基层地名工作队伍本应是地名档案开发利用工作的基础,但由于历史和客观的原因导致基层地名工作队伍整体素质不够高。第一,地名管理工作仅仅是民政工作中一个较小的组成部分,大多数基层地名工作者都是身兼数职,并不专职管理地名。精力的分散,导致他们无论是在地名管理工作还是在地名档案开发利用工作方面质量都不够高。第二,基层地名工作队伍结构不够科学。从专业知识结构来看,基层地名工作队伍的专业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在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存在与当前地名管理工作、地名档案开发利用工作不相适应的地方。从年龄结构来看,基层地名工作队伍老龄化现象严重。这些老地名工作者由于思想保守、知识陈旧,缺乏开拓进取精神,致使思想和工作方式方法跟不上地名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难以发挥带头引领作用。加之,受人员编制和财力的限制,基层地名工作队伍难以补充新生力量。这些都极大影响地名档案开发利用工作的开展。
三、地名档案开发利用的具体途径
(一)编制丰富的地名图书
利用地名档案编纂地名图书,是地名档案开发利用的传统方式。地名是重要的中华文化遗产。每个地名的档案中都清晰地记载着这个地名的类别、读音、形态、位置、来历和含义、历史沿革、地势地形、海拔气候、山峰河流、矿产资源、科教文卫体设施、名胜古迹和纪念地、特色文化、乡土风俗、经济状况、交通情况,等等。将地名的这些要素进行挖掘、整理,可以编纂地名录、地名词典、地名故事、地名志、地名杂谈等图书,让每一个人了解生养自己的故乡从哪里来,有多长历史,为什么取这个名字,熟悉故乡的地理环境、风景物产、民俗风情等,感受故乡的美,培养对家乡、对祖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厚植家国情怀,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如广西历时十年编纂近千万字的地名工具丛书——《广西地名词典》系列丛书。该套丛书全面收录了广西14个设区市、县、乡、村四级地名约18000条,每一条地名详细记述其隶属、位置、四至、辖区、驻地、历史沿革、地名来历和含义、地形地貌、水文气候、学校医院、景区景点、重要标志性建筑物、第三产业发展状况、交通特点,成为推行标准地名、普及地名知识、宣传地名文化、开展地名研究的重要工具书,尤为可贵的是,它给广西人民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增强广西人民深入挖掘民族文化、本土文化的自觉,提升广西人民的文化自信和荣誉感,以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建设壮美、安定、和谐的广西贡献重要力量。
(二)建立完善的地名文化标志牌
地名是一种社会公用基础信息。地名标志牌是地名明码化的一种形式,也是地名服务社会公众的重要依托,地名标志牌具有重要的指位作用。它可以明确告诉人们具体的地理位置、周围所处的地理环境,并能引导人们到达想去或需要去的地方,是百姓日常生活重要的标识指引。除此之外,它还是展示当地形象、传播当地文化的重要窗口。当前,我国城市以及城镇都设置了较完善的地名标志牌。然而,长期以来,乡村地名标志牌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存在没有地名标志牌的情况。而三分之二的地名档案是乡村地名的档案。千百年来,乡村又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在中華民族的发展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中华传统文化生长的家园。这些乡村地名档案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和彰显。此其一。其二乡村道路错综复杂、进村访客容易迷路。基于这两点,应着力推进乡村地名标志牌设置,给每一个乡村设立地名标志牌,牌上还可以增加其名称来历及含义、所在区域地图、地名基本情况简介、当地特色文化展示等内容,形成集指位性、观赏性、文化性、纪念性于一体的地名文化标志牌,不仅让村民和外地游客清楚自己的所在位置,为乡村提供完善、准确、便捷的地名导向服务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乡村外部形象,充分传递当地特色文化,激发当地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并提升对外地客人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如江苏兴化市近年来开展地名文化标志村牌建设成效显著。利用地名档案中的文化信息资源并结合每个村已有特色产业及特色文化设置地名文化标志牌,地名文化标志牌用青砖黛瓦设立在村头大路旁,然后再用彩色文字、图案展示该村的地名文化、村庄沿革、风土人情、红色故事,在给社会各界人士提供基本地名公共服务的同时,还宣传了本地文化,向外界展示了美好形象。
(三)开展多样的地名文化活动
地名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每一个地名,都是一段特殊的文化记忆,都凝聚着每一位中华儿女的情感,承载着每一个中国人的乡思乡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地名文化活动,对于培育地名文化环境,促进地名文化交流,丰富人们文化生活,改变人们的交往行为和方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开展地名文化活动是开发利用地名档案服务群众最直接、最生动的方式。地名文化活动有多种,可以是街头地名文化宣传,也可以是专家学者地名文化讲座,还可以是地名文化展览,等等。近年来,浙江、广西、宁夏等省(自治区)开展地名文化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六进”活动,通过赠送地名读物,讲述地名历史和地名背后的故事,引导他们去更多地了解家乡文化,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宣传家乡的情感,更好地建设家乡、振兴家乡、繁荣家乡。
(四)打造地名文化名片
地名不仅是一个地方的称谓,更是一个地方发展的文化名片。因为每一个地名,都有其独特内涵,都是当地历史文化的遗存和积淀,也是地方特色的一张名片。了解一个地方,从它的名字开始。充分挖掘地名“记住乡愁”的独特价值,整合地名档案资料中的地名文化信息要素,抓住区域文化特性,打造地名文化名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助力点”。近年来,利用地名档案信息资源打造的文化名片有拍摄地名文化片、建设地名文化展示馆、制作地名动漫等。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民政部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的大型地名文化节目“中国地名大会”,在社会产生广泛影响。该节目从地名入手,围绕地名“音形义位类”几个基本要素,解读其地理、语言、历史、民俗、城建、饮食等方面的文化,全方位展示地名中的中国之美,解读地名背后深厚的人文底蕴,唤醒人们精神世界深处的“乡愁”和“乡情”,启发国民的文化自省和文化自觉,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让文化自信成为激发人们投身祖国建设、家乡建设内生动力,树立人们的发展信心。广东拍摄《广东地名故事》专题片,展播广东各地特色地名,加大对地名文化的宣传和展示,不仅唤起世代传承的共同记忆,也让当地人身心有所归,记得住美丽家乡,留住本土人才,还能够积极推动地名走出去,吸引外来人才。与此同时,广东还充分发挥地名的旅游形象标识功能,对地名文化资源进行创意设计和创新开发,对地名故事进行活化利用,通过全景再现、旧址开发、现场体验等方式,打造成具有吸引力地名文化旅游项目,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当地建设中。宁夏利用地名档案资源制作地名动漫系列片,成为宣传当地的一张靓丽名片。黑龙江打造区划地名文化展示中心,成为全国首家用于展示区划地名文化的实体场馆。它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地名的故事,将地名及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更快速直观地呈现给观众,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百姓日常生活,更好地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五)开发地名信息服务平台
地名是重要的地理信息资源,对人们生产生活、经济交流、社会交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乡村地名在互联网地图检索不到,不方便村民出行以及与外界的交往交流,也不利于农村的发展、农民的生活。因此,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实现地名信息由单向到多向,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态向动态服务转化刻不容缓。将乡村地名“上图”,建立完整、全面的地名地址库,方便人们(下转33页)(上接61页)导航到达,便利乡村百姓与外界交流交往,提高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为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贡献力量。当然,还可以将地名档案中地名文化信息要素提取、分析、关联、整合,加载到互联网地图中,建立满足政府部门、社会需求、分门别类的地名文化资源信息库,让人们通过指尖就能查询地名的前世今生,更好宣传当地的文化和特色,吸引更多游客前往观光,促进乡村产业与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民政部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方式,结合电子地图、遥感影像等技术手段,整理地名音、形、意、位、类等基础信息,以及地名来历和含义、历史沿革等文化属性信息,建成国家地名信息库和省、市、县各级区划地名数据库及地名语音、图片、档案等各类专题库,形成覆盖县级以上行政区域的地名数据资源体系,与此同时,建立区划地名信息更新维护和公开共享长效机制,将准确、权威的地名数据共享交互至百度地图、高德地图等,首次实现乡村地名及时更新,为公众出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极其便利的地理信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