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龙 杨洁 陈斯彧 李国浩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教学的深度变革,技术赋能教学创新是当代教育变革的重要特征。面对时代、学校、学生、教师立体发展的需求,进行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是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学校借技术赋能教学,努力构建“互联网+课堂”模式,创设混合式学习环境,创新基于个性化的双线融合学习方式,构建信息赋能教学框架,以期完成学习观从学习即获得到学习即参与再到学习即知识创造的转变,为学生的知识创造提供可能,实现课程的整体育人。
一、加强硬件建设,创设混合式学习环境,为学生课堂有效参与提供支持
基于校情、教情和学情,学校对融合信息技术的教与学模式进行整体规划,实施阶梯式发展策略,首先就是加强硬件建设,创设混合式学习环境。硬件给予保障,无论是网络覆盖还是交互式电子白板、ClassIn平台、飞象星球平台,抑或是AR实验室,学校都大力支持、积极申报,促使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即知识创造的过程。
在构建“互联网+课堂”的过程中,学校经历了不同的阶段,由最初的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到Pad、点阵笔、电子书包进入课堂辅助教学,ClassIn平台、飞象课程“双师课堂”丰富学生课后服务,再到海量资源筛选的个性化使用,始终探索不同学科中运用信息技术变革学习的方式(如图1)。
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是学校发展的必修课。学生应具备基本的数字意识,学校应构建智能化环境,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提升教师及管理者的信息化领导力。
二、技术赋能课堂教学,探索基于个性化的双线融合学习方式
教师要充分挖掘数字学习资源与环境的优势,将线上教学与常规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经历“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合作探究,突破难点—巩固练习,提升拓展”的过程,实现线上线下双线融合(如图2),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一)更迭硬件设备,加强教学功能
1.运用学生终端收集学情,即时反馈,提高教学精准性
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他们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命体。教师必须善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因为只有准确掌握学情,才能使教学方向更正确、方法更灵活、效果更理想,使学生得到最大发展。
因此,教师不仅要在课前收集学情,在课堂上,也要时刻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借助学生终端,教师能够收集更多的学生学习数据,并根据学生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设计,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例如,教学《夜间飞行的秘密》时,教师让学生以图画的形式将自己对蝙蝠夜行原理的理解上传到学生终端上。阅读学生推送的图画内容,教师可直观地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蝙蝠夜行的原理,及时对学生蝙蝠夜行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教师还能够对学生推送的众多蝙蝠夜行图进行比較,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嘴和耳朵两个部位,优化教学设计,避免在后续教学蝙蝠与雷达相联系内容时出现更大的混淆(如图3)。
在检测学生对蝙蝠和雷达关系这一知识的掌握情况时,教师设计了若干选择题,并将其上传到学生终端,考查学生对蝙蝠部位与雷达设置对应关系的认识。学生终端能够在第一时间统计学生作答的正确/错误率。基于统计数据,教师可以适时调整教学环节。若学生作答基本没有问题,教师可以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若问题比较突出,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再次细读文章内容,对读第七和第八自然段,进行深入理解,明确关系。
2.运用点阵笔,实现实时书写与实时投屏
点阵笔是一种具有特殊触头的电子笔。在特殊的纸张上,学生可以写出与用常规笔相同的字体。它还具备实时书写、实时上传投屏的功能。
例如,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是一篇想象作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大胆想象二十年后的家乡会发生什么变化,抒发对家乡的感情。课堂上,教师运用点阵笔组织学生列出本篇习作提纲。在学生列提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实时看到学生的提纲内容。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适时运用点阵笔的投影和比较功能进行指导,即时、清晰地共享课堂资源,引导学生发现自己提纲中的问题。例如,有的学生发现自己的提纲结构不完整,没有开头、结尾的内容,只写了中间部分;有的学生发现自己提纲的中间部分不够具体,内容不清晰,只写了变化内容方面,没有写具体有哪些变化;有的学生发现自己想象的内容不够新颖。
教师对全班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后,让学生组成小组交流修改。在合作探究中,学生还可利用点阵笔改变字体颜色,区分习作修改前和修改后的内容,便于对比分析。这样,课堂生成一目了然,也让学生学有所得。
3.运用电子书包,增强师生交互性
电子书包具有评比功能,可以让学生基于评价标准评选出自己心目中的最佳人选或内容。学生的评选过程可以通过电子书包实时传送到屏幕终端。学生每投一票,相对应的小超人(代表所评选事物)就会上升一格,实现图像可视化。这种趣味性、实时性极强的教学活动,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教学《两小儿辩日》的课堂上,教师利用电子书包组织学生进行了最佳辩手的评选活动。在最佳辩手评选过程中,学生能够在电子书包的屏幕上实时看到投票结果,学习兴趣被激发的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感受两小儿的睿智,形成高水平的输出。
(二)双师同堂教学结构变化,构建特色化的教师研修共同体
结合学校办学特色,我们积极开展集团内、区域内、省内外的“双师课堂”交流活动:一方面,面向区域,引领责任担当,积极开展区域辐射的“双师课堂”活动,建构“1+N”模式的区域校际联校共同体;另一方面,面向区外,以积极的外引内生模式担负起自身高质量发展与公平性辐射的双重责任,如与云南、内蒙古等区域学校进行双师同堂建设。
“双师课堂”有三种模式。一是专递型“双师课堂”,指在集团校之内及之间的合作学校,近端学校拥有远端学校不具有的课程开设能力,进行课程能力辐射的“双师课堂”形态。二是师徒型“双师课堂”,指在集团校之内及之间的合作学校,近端学校拥有远端学校不具有的名师、教学骨干,基于近端学校和远端学校的师徒结对,开设相关课程,促进远端结对教师专业成长,便捷近端教师高阶化课堂生态实施。三是伙伴型“双师课堂”,是指基于近端学校和远端学校的合作,开设课程,形成目标课程、课堂和评价一体化、高层次发展的创生能力,促进课堂教学生态高层次发展,形成阶段性发展任务、策略性发展路径,从而促进伙伴型教师团队的现代化专业发展。
例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教学就是芳草地远洋小学和日坛小学师徒两位教师、两校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师师徒共同备课,收集资料,研究教材、教法,熟悉技术应用。他们一人主要承担孔隙和练笔展示环节,一人主要承担内洞品析环节,两校学生通过ClassIn实时交流互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学中,教师着重突出交互的情境模式。课前,在介绍学校景点游览图环节,不仅有本校学生的人气推荐,还对被推荐班级运用图片方式进行了最想去景点的调研,从学生需求出发,隔空互动;同时,用飞花令以诗会友,让学生初识彼此。课堂交流中,在每个环节,教师都会关注两个班级的学生,提问互动、游戏化教学,组织有趣的比赛让两班学生真正行动起来。课后,教师利用小导游视频的形式再次可视化介绍金华双龙洞,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的印象,激发学习热情。
(三)虚拟学习场景再造,促进深度学习
学习场景再造就是在学习中构建真实生活中面临的情境和挑战,让学生在该场景下处理问题、面对挑战,并通过即时反馈促进学生改变,最终学会应对。信息技术在学习环境中扮演模拟真实情境、感知身体动作、摄取运动轨迹、及时反馈信息等角色。
依托天文科普资源优势,学校于2021年建立了面向小学生的天文科学探索实验室,通过AR技术与天文学的结合,搭建AR技术天文应用场景,打造可开展常态化天文教学活动的科普场所。学生通过互动式、参与式、体验式的学习方式边学边做,既有视觉的观察,又有触觉的感受。这能更深地增强学生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进行学习数据分析,实现个性反馈
1.开展学情调研,掌握教学重难点
教学前,教师运用问卷星等小程序开展学情调研,数据化的分析结果能够帮助教师迅速了解学情,形成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例如,在《两小儿辩日》一课教学中,教师课前利用问卷星进行线上预习调研,课中主要针对学生朗读有困难的句子进行指导,针对不理解的句子进行生生互动、深度解读,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避免过多讲授学生已知的知识。
2.设计线上互动活动,调整教学策略
课堂上,教师将讲、练结合起来,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关练习题,以答题器或小黑板的形式发送给学生,通过数据化反馈掌握学生整体和个体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例如,古诗词复习过程中,教师线上发送试题,由学生定时作答。通过教学平台的数据反馈,教师能够了解全班学生的作答情况,分析学生的答案,由此明确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
(五)加强线上作业管理,实现个性化辅导
居家学习期间,借助晓黑板、ClassIn、飞象等的作业系统,教师能掌握学生的作业提交情况,还可对优秀作业进行展示。这一方面能及时给予学生正面评价,另一方面能促进学生相互学习。运用作业系统(如图4),教师还能依据学生作业情况生成数据分析报告,精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六)丰富课后服务,开发融合课程
根据“双减”工作精神,学校对课堂教学与课后服务进行统筹管理和一体化设计,力求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遵循教育规律,以“1+X”的形式,我们组织开展了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个性成长的形式灵活和内容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在网上系统中选课,实现一人一课表,滿足学生的差异化发展需求。
例如,在飞象课程“双师课堂”上,我们引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线上课程,它包括自然科学、思维训练、工程技术、心理教育、人文科学、艺术启蒙、传统文化等体系,采用线上、线下的双师教学形式,丰富学生的课后服务资源,让学生享受更多彩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成果。其中,线上专业教师为主讲,确保呈现丰富的素质教育内容,把握专业的课程教学节奏;线下学校教师辅助教学,组织学生上课,维持课堂秩序,参与课程互动,把控教学进度。
学校不断发展与优化混合式教学模式,尊重学生差异,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落实“双减”工作要求,通过精准入学、精准定学、精准导学、精准互学、精准展学、精准诊学、精准推学、精准固学八个环节,将教师与学生紧密联结起来,形成精准衔接的教学闭环,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三、构建技术赋能教学框架,保障学生发展
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学校构建了技术赋能教学框架(如图5)。技术赋能教学,要以理论为支撑,以需求为导向,以目标为引领,将学生与教师的单点需求连点成线、多点需求连线成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教师的教学活动必将发生变化,反推促进教师多点、单点的需求。理论知识影响需求,需求同时推动理论的学习内化和发展。明确的目标拉动需求,需求也驱动着目标的达成。在信息技术深度融入课堂、赋能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有了明确的目标,即课程创新、课堂转变以及课业丰富(如图6)。
在技术赋能教学蝶形框架的引领下,在混合式学习环境中,教师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教学实践,形成促进学生有效参与的策略框架。这一框架反过来又能很好地指导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如图7)。
四、总结与反思
目前,学校在技术赋能教学的探索与研究中有了以下收获。一是进行教学变革,实现智慧课程的开发与智慧课堂的构建,让教育资源、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治理模式发生变革性改变,全方位促进学生发展和学校内涵发展。二是教师专业能力得到提升。在课题和项目的引领下,在专家力量的帮扶下,学校持续开展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师培训,积极开发推进“双师课堂”教学,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应用线上教学资源,发挥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和课堂教学能力。学校教师百分百参与信息化课题研究,新一轮骨干评比中,区级以上骨干达到44%。三是聚焦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借助信息技术,教师能够全方位掌握学情,根据学生个体情况精准采取对应的教学策略;大量的选择性资源也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让他们能根据个人认知情况选择相应学习材料,善于观察,认真聆听发言,勇于发表意见,思维活跃,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面对信息时代的变革,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更要主动变革,提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广度和深度,持续自我改进,不断更新,五育并举,落实整体育人。一是要紧跟时代创新学习,形成系统教研模式,成立核心团队,引进多领域专家资源,通过开展线上线下培训,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促进教学变革。比如,根据学期教学要求制订技术赋能课堂的教研计划,在月课程中开发融合课程,每月进行教学内容教研,每学期进行展示交流,在课堂实证研究中形成研究案例和经验分析。二是重构融合课程,落实核心素养。学校要进一步抓住契机整合资源,开发融合课程,建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体系,通过课程创新推动课程面向全体、面向未来,让学生的学习从知识走向素养、从碎片走向系统。比如,进行课程系列化和序列化建设,形成连贯的教育教学经验,从点走向面,从教学实践走向教学文化。又如,采取多样化的课程实施策略,引进项目式学习、主题学习等教学新样态,打破学科间的壁垒,贯通线上与线下,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借技术赋能教学,是时代所需,更是学校发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的有效路径,亦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经之路。
(作者张龙系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远洋小学书记兼校长,小学语文学科特级教师;杨洁系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远洋小学主任,一级教师;陈斯彧系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远洋小学主任,高级教师;李国浩系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远洋小学主任,一级教师)
责任编辑:孙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