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晋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作为中央宏观性、远瞻性顶层设计,是统筹考虑世界工业变革、地区产业转移一般性规律做出的科学方向指引,是新时代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经济的重要支撑。本文结合目前发展现状,梳理分析重庆经济发展的问题并探讨出经济突围的改善路径。
近两年,在国际形势复杂、国内疫情反复以及房地产行业下行的背景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合作项目投资有力提升了经济韧性,有效缓解了区域经济资本形成中占比超三成的房地产行业下降带来的经济大幅下行风险。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的逐步推进,成渝两地在基础设施互通建设、产业协作等方面,密集落地了大量项目。2021年,川渝合作共建重大项目67个,完成投资934亿元;2022年1~10月,川渝合作共建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889.5亿元,成渝双城经济推进走出加速度。从投资占比看,2022年1~10月总完成投资中,产业投资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比最高,分别约占总投资的44.8%、41.2%,科技创新、公共服务、文化旅游占14.0%。
产业协作方面,川渝两地产业投资重点在于支柱产业的补链强链,如新能源汽车行业,四川重点在行业上游投资三电系统及电池组装,如宁德时代及其配套生产企业,重庆则更多下游配套及整车组装,如长安、中车恒通等。作为川渝两地最大的共同支柱产业汽车、电子信息,成渝地区两大产业全域配套率已达80%。基础设施方面,两地主要推动两地交通体系“连网”以及新基建建设,如成渝中线高铁建设、轨道圈建设、5G基站铺设等。2021年,国家发改委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规划明确提出成渝地区轨道交通总规模达到1万公里以上,进一步完善重庆、成都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根据GDP支出法测算,预计“十四五”期间,双城经济合作项目通过产业、基建新增资本形成总额对GDP增长贡献将超过5000亿元。在消费方面,成渝双城经济圈形成的对外开放高地优势逐渐凸显,在国内循环不畅通,消费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川渝联合“13+1”省区市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提升长江水道通关便利,近2年通过中欧班列的出行班次和载货量大幅提升,外贸进出口总额屡创新高,为我国面向东欧、东南亚市场拓展提供了坚实支撑,实现了“十四五”时期以外循环促内循环,双循环协同发展的良好开局。
成渝地区大部分城市属于典型工业经济地区,在城市站位、经济水平、产业构成、人口特征、基础设施等方面具有相似性,同时也存在明显的差异。重庆市工业经济特征尤为明显,但却一直存在“大而不强”的特点。近年来,重庆市针对产业创新发展,出台并实施了诸多政策。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更是政策频出,力求解决产业能级不高的根本性问题。总体来讲,相关政策对产业创新发展推动作用明显,但依旧无法突破经济发展困境,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重庆市产业发展体系,重心仍然无法摆脱原有产业体系桎梏,始终基于支柱产业的细分领域,进行比较优势分析,来确定未来发展方向,比如晶圆制造、汽摩配件等,其典型特征是规模小、溢出附加值低。在电子信息行业,重庆市智能手机产业更多呈现出“高产值、低税收”现象,部分入驻我市的传统智能手机品牌,如OPPO、VIVO,更多生产中低端型智能机,尽管年产值较高,但其品牌市场容量在不断萎缩。二是宏观地域性优势未充分体现,现有规划及发展产业竞争激烈。自2018年中央提出新基建以来,各地加大对新基建七大主要产业的招商角逐,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城际高铁等新基建产业在重庆市大力发展,但总体发展程度不够。新基建与传统基建的根本性差异在于,传统基建能够有效拉动就业和拉动相关产业链发展,对经济产生明显影响,传统基建拉动经济的能力在所有产业中排名第一,房地产位列其次。新基建中,具有同时大力拉动就业和拉动附加产业的,且符合重庆市情的仅城际高铁,单位投资拉动的就业人数是工业互联网的10倍、充电桩的100倍、大数据中心的5倍,而大数据产业的用电优势重庆不如云贵、工业互联网的信息及创新优势不及北上广深、特高压国有企业行业壁垒等问题,使重庆发展这些产业事倍功半。三是招商未能有的放矢,导致产业分布不够科学。部分区县通过竞政策、竞服务,且招商让利政策单一化,恶性竞争严重,只要是“高科技”企业,就加大引进,与重庆市区域协调发展未形成良性循环。
“藏富于企”一方面能提升金融融通效率,同时能够促进企业创新研发投入,加强人才引进力度,推动“藏富于民”。现阶段,重庆市企业储蓄仅占全市总储蓄10%左右,而北上广深等城市企业储蓄占比能达到30%甚至更高比例。造成重庆市存在该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产业发展与房地产业协同性低,导致企业总部落户意愿低。重庆市高价值区域集中在中心城区,而由于工业用地出让价格高,未来可供给土地量少,很难让利于企业,对一些头部企业无法产生较强的吸引力。根据广东经验,“十一五”时期广东从高新企业发展期过渡至创新企业发展期,产业梯度转移及新引进产业与房地产业密切挂钩,主要体现在除前期给予工业用地招商优惠政策外,还差异化对落地企业进行直接土地开发收益让利,同时给予商住楼宇建成后的未来价值。2014年华为东莞总部基地动工,工业用地楼面均价仅住宅用地十分之一,由政府主导的松山湖直接为未来楼宇价值保底,由此从2015年开始华为大量购进住宅用地,楼面地价平均不到3000元/平方米,约为修建完成时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的1/30。华为入驻的头部效应,带动惠州、江门等区域价值大幅提升,也带动了其他头部企业入驻的连锁效应。二是产业梯度转移承接低效益企业,带来的相关税收、储蓄少。成渝地区产业发展趋势仍属于承接中东部梯度产业转移为主,根据沿海城市产业梯度转移经验,产业梯度转移主要以加工贸易及部分低附加值高新企业为主。从战略上看承接东中部梯度转移产业能够带来产值规模扩大,但无法带来企业储蓄的提升。如深圳在“十三五”时期,由于供给侧改革和环保约束,部分产业梯度转移至惠州、东莞、中山等周边城市,转移的企业在选择这些城市时主要考虑的仍是成本因素(工业用地成本、劳动力成本、费用、轨道交通通行时间等因素)。
近年来,重庆市陆续出台了《重庆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方案(2019—2022年)》《重庆市加快推动5G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重庆市发展智能制造实施方案(2019—2022年)》《重庆市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产业创新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依靠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驱动,顶层设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发挥金融对产业支持、撬动市场资金对产业投入方面,仍缺乏制度和机制的创新,导致重庆市产业仍然以笔电为主的“运营商+品牌商+代工厂+配套商”作为主要发展动力,产业链科技含量低。重庆市以财政资金设立的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更多投向了收益性好、处于成长期及之后阶段的企业或项目,对种子期企业或对创新创业团队投入不够,“宏观之手”作用未充分体现,对重庆市产业转型发展促进作用不明显。根据合肥经验,不仅要在产业规划顶层设计上做到战略性远期谋划,更需强化创业载体建设,综合运用基金、财政金融产品、借转补等政策工具撬动金融资本,建立天使投资基金投资覆盖种子期至成长期的所有阶段企业,建立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
建议从几个方面进行战略性谋划引进头部企业:一是以成渝地区现有产业链为基础筛选头部企业。绝大部分成渝地区支柱产业以汽摩、装备机械等传统产业为主,因此建议重庆在选择头部企业引进方面,要考虑将该支柱产业,由竞争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将其作为未来下游需求支撑。符合标准的行业包括轨道交通、工业互联网、虚拟现实、3D打印、机器人等产业。二是引进的头部企业应处于产业链中游。引进的头部企业不可为应用生态企业,亦不可处于产业链上游,前者更多受现有产业基础影响,难以形成气候,后者附加值低。应选择以制造业为主,产业链中端的具有垄断竞争力的企业,华为属于该类典型企业。三是结合区域比较优势引进头部企业。要利用好重庆市区位优势,成渝双城经济圈不仅仅是西部对东中部产业梯度转移承接,更是面向亚非欧市场的主要根据地,其中东亚、东南亚市场尤为重要,其也为现阶段笔电能成为出口经济主动力的基础。远期谋划的产业要利用好区位优势,选择能对东亚、东南亚市场进行资本、货物输出的头部企业尤为重要。
经以上三个标准筛选后的企业非常稀缺,建议不惜一切引入。比如虚拟现实产业,在中西部未形成规模效应,但针对出国市场,未来会形成一定规模,且虚拟现实产业未来的应用生态会对电子信息行业产生变革,拉动产业链的产值远高于工业互联网。建议引入虚拟现实硬件代工类龙头企业,如山东歌尔集团,其高端虚拟现实可穿戴设备代工份额占世界70%,且总部在山东,重庆区位优势明显,同时成渝地区的装备制造产业链能为其上下游做支撑。在引入虚拟现实头部企业后,可适当引入虚拟现实下游应用设计类龙头企业,如风语筑、三七互娱等,通过5~10年时间培育一批虚拟现实下游软件应用类企业,不仅可以改善重庆市未来工业的“软硬”结构,更可以为重庆市带来较多的高价值人才。
在头部企业引进过程中,引进其总部尤为重要,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总部经济发展:一是根据“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机制,对区域招商标准实行差异化标准,以实缴注册资本、营业收入、纳税总额、单位投资(万/亩)、产出(万/亩)、税收(万/亩)执行阶梯性招商门槛约束,同时将用地规模与地方贡献挂钩。建议以重庆高新区及璧山、江津等毗邻区县为试点,高新区执行最高约束门槛,区域内引进1~2家远期谋划龙头企业。二是加强基金对产业投融资扶持力度,建立天使投资基金,鼓励市属国有企业、市场主体参与出资,直接投资成长期阶段以前的企业或团队,孵化后完成市场融资的企业或项目,退出后由市属引导基金进行再融资,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基地”孵化体系。三是优化经营贡献奖励制度,总部企业经认定的一定期限内,以财政专项资金每年给予总部企业奖励,以财政贡献量进行阶梯奖励。四是差异化加强对企业总部入驻的财政补助。对企业总部在高价值区域购买办公用房的,每年按自用办公用房每平方米一定金额给予补助,租赁办公房的,根据企业等级,以租赁合同金额的一定比例进行补助。
相比成都以及其他城市群,重庆市土地优势明显,为市域产业梯度转移提供了契机。近年来,国家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环保高压约束下,全国产业梯度转移加速。根据深圳经验,“十一五”时期,深圳在供给侧改革、环保压力下,加工贸易企业加速外迁,影响企业外迁地的最大因素为工业用地的成本高低以及交通距离。因此提出如下四个方面建议:一是工业用地出让由市场主导转为政府主导。除高新区引进龙头企业一事一议外,高新区毗邻试点区县获得工业用地成本与引进企业类型和等级严格挂钩。二是以土地资源对龙头企业进行最大让利。由财政出资,高新区集中打造高价值区块(类比松山湖),以工业楼面价低于住宅楼面价比例1/5、住宅楼面价低于同区位商品住房1/10出让给龙头企业。居住用地出让规模应与工业用地规模挂钩,比例不超过工业用地规模1/3。三是区域协作发力,产生规模效应。毗邻区域预控用地,由区财政出资集中打造龙头企业配套产业园区。四是科学引导区域内房地产发展。试点区域内,房地产企业拿地需满足:现金流充足、具有产业地产经验,且在高价值区块拿地的,应不低于引进企业拿地价格两倍。切实将土地现有收益与未来收益让利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