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琪 施 慧 毛佳敏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镇江 212300)
教育是国之大计、国之根本,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高校思政课则是落实立德树人重要任务的核心,其所发挥的作用是任何课程都无法替代的。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更是高校思政课中难能可贵的生动历史教材,在高校思政课育人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融合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红色文化资源对大学生思想上的指导作用。红色文化资源形成于革命斗争时期和社会建设时期,作为党和人民奋斗史的承载体,具有强大的思想指引力和精神感召力。通过高校思政课对红色资源的学习,体会其中蕴含的党和人民的伟大理想信念和崇高精神品质,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培养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另一方面是红色文化资源对大学生的道德示范作用。红色资源承载了无数革命先烈的革命故事,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思想道德观念。革命先烈身上可贵的精神起到了榜样示范作用。学好红色文化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情操和道德水平,也为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做出巨大贡献。
因此,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融合是大势所趋,但是全力发挥高校思政课这一主要渠道的作用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
传统媒介以电视、广播、报纸等为代表,具有传播速度慢、方式单一、数量少、内容单薄、受众范围小等传播缺陷,吸引信息受众者的能力持续下降。新媒介是相对于传统媒介而言的,主要是指依托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发展的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具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高效互动等优势。
一是速度快,传播方式多样。传统媒介以线下传播为主,而新媒介是以网络平台为传播途径。传统媒介的传播方式是单向、线性和不可选择性的,它很难将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结合起来,做出高效的产物。而在新媒介平台上,既可以感受到图片、视频带来的视觉冲击,也能通过声音感受到整体传播环境的和谐统一,还能从文字中得到最全最深入的信息。
二是全球化,不受时空约束。传统媒介的覆盖面比较局限,如报纸和广播,受众群体只局限于特定人群。同时,它也受到技术限制,导致信息闭塞、传播不迅速,因而外界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信息。而依托互联网发展的新媒体,传播范围可以遍及全球,打破了传统媒介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使得各区域的群体都能获取信息,而不仅局限于单一群体与区域。信息的快速传播,很大程度上扩大了传统媒介的受众范围,不仅便利了年轻群体也更便利了老年群体,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三是数量多,运营成本低。在新媒介传播的时代,任一用户在平台上发布的合法内容,都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被世界范围内的任一其他用户看到,并且可以在任一时间查看这条内容的数据。同一时间内传播出数量庞大的信息,而这是传统媒介无法做到的。大众只需实名注册便可以拥有自己的自媒体渠道,如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不需要花费太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运营成本相对较低。
一是拓宽认知渠道。互联网这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衍生出许多新的文化传播媒介,高校学生不仅能从书本或是教师面授的第一课堂上了解红色文化知识,还能从慕课、学习通、爱课程等新兴媒体学习平台上学习和认识红色文化。除此之外,学生也可以通过关注红色文化官网、官博、微信公众号等官方渠道来获取相关信息。
二是发挥学生主体性。随着互联网走进校园,教师不再是持有信息较多的一方,课堂也不再局限于教师讲和学生听的传统模式。高校应充分利用新媒体,鼓励进行翻转课堂,使教师与学生身份互调,即学生说,教师听。一方面,学生为了讲授,会利用多种网络渠道进行准备,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深化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另一方面,学生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提高学习热情,突破原有枯燥的学习方式,可以让“红色文化与红色精神”真正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赋予课堂新的生命力。
三是形成教育新基地。借助多样化的新媒体形式,高校思政工作者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传授红色文化知识。例如,可以创建相关红色文化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账号并定期进行专项内容的推送和传播。这一系列依托新媒体技术的红色文化传播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兴趣,营造了学习红色文化的氛围,使得高校学生更容易接受并参与其中,有利于形成红色文化教育新基地。
近年来,红色文化资源逐渐成为国家和人们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红色文化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而高校思政课正是为学生提供学习、关注国家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新时代,利用新媒介将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相融合有助于进一步弘扬红色文化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但在现实应用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新媒介下,大众传播手段逐渐增多,但其中关于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融合的传播平台其实很少,而且传播平台的利用率不高。首先,关于红色文化资源的大多数平台主要以宣传地方红色文化为主,着重于对具体资源的介绍,内容信息复杂多样,信息呈现碎片化。其次,新媒介传播手段丰富多样,但关于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融合的相关信息较少,没有充分利用新媒介的优势去推动二者的融合发展。最后,网络媒介的发达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迅速高效,还有信息的复杂多变,对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干扰误导。
近年来,高校思政课一直在进行改革,强调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将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相融合其实就是更进一步地推进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性和亲和力。但在现实中,部分高校并未积极主动地去推进二者的融合,主要从学校和教师两个方面体现:一方面,部分学校没有高度重视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的融合,未能建立有力的平台或提供有效的途径让学生了解红色文化;另一方面,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是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完成的,部分教师可能更习惯于传统教学方式,仍然采取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新媒介下,网络文化丰富多彩,可选择性强。第一,网络信息的广泛同时也造成了信息的复杂性,学生对信息的接收有限。学生上网很少主动去了解红色文化资源的相关信息。第二,部分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了解程度不高,对红色文化了解渠道较少,大多只局限于学校的传播和一些较为知名的红色景点。第三,部分学生民族意识欠缺。红色文化资源是红色文化精神的一种传递,是民族精神的一种体现。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了解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没有深刻认识到其存在的重要意义。
新媒介下,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融合的侧重点是地方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的融合,但在实践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首先,在高校思政课中,教师上课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这也减少了地方相关部门和高校的对接机会。新媒介下,部分高校没有充分利用信息的有效互动性,形成资源信息共享互动平台,二者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其次,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和高校思政课融合是需要地方和高校双方共同协商,但如何寻找到一个有效衔接的方法却是个难题,涉及的部门范围、操作服务,内容多且复杂。因此,在新媒介下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融合需要地方和高校的双向互动,但就目前看来还处于被动状态。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和生动再现,具有独特的教育意义,也是当代大学生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相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高校思政课亟须找到深度融合红色文化资源的相关对策,增强思政课育人的实效性。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地处江苏省丹阳市,以丹阳红色文化资源为例,丹阳文化底蕴深厚,红色文化丰富多样,但尚未形成系统性的红色文化体系。经过小组实地调查研究发现,丹阳红色遗址分布较为分散,且多处遗址尚未得到妥善保护,多数本地居民也对其居住地周围的遗址所知甚少。《丹阳市志》和丹阳地方编写的关于遗址、烈士的书籍并未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及时更新。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快整合具有地区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尤其需要关注较为偏远地区的遗址,保护和弘扬先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与此同时,高校思政课的设置可根据红色资源适当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这将更好地发挥思政课育人的基础性作用,学生对思政课不再停留于表面的听说读背。
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推动了教学方式的转变。现在,大多数高校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纯板书授课方式已逐步被取代。思政教师应利用好多媒体课件,增加师生间的教学互动,深入挖掘教材中所涉及的红色文化资源相关内容,有意识地将红色文化融入课件,有效发挥红色文化在促进学生思政课学习方面的作用。各种新兴媒介的出现也丰富了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播方式。利用新媒介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以此提高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热情和积极性应成为高校思政教师关注的重点。抖音、微博等多种新平台的出现也深受年轻群体的欢迎,教师可通过新平台收集通俗易懂、新奇有趣的图片和视频,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摆脱对思政课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
红色文化潜藏着正能量,书写了近现代以来革命先辈抗日斗争和建设新中国的丰功伟绩。一方面,高校可围绕红色文化主题,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结合重大事件纪念日开展主题团日、党日活动,让红色文化潜移默化地进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带动全校学生共同学习红色精神,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共同肩负起传承红色基因的时代使命。另一方面,高校教师既要用真理的力量吸引学生,也要有人格的力量感染学生,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红色资源的关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改善思政课教与学中存在的不足,从而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地方与高校对接上的不足和沟通程序的复杂性导致二者无法达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实现提高思政课育人实效性和促进地方红色资源发展的双赢,高校要积极推进与当地相关单位的沟通合作,共同建立爱国主义红色教学基地。这既为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又为当地红色旅游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学生在生活中实际接触的红色文化会进一步促进其对思政课的理解,教师应支持学生走进当地革命陈列馆、烈士陵园等地,让学生亲身感受红色文化潜藏的精神魅力。教师还可根据当地特色红色资源,适当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上课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翁,切身体会当地特色红色文化,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与此同时也增加了思政课的趣味性和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