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外交背景下的中国政治术语使用倾向
——以“中国关键词”为例

2023-09-26 00:39
中国科技术语 2023年4期
关键词:词频术语语料库

李 澜

(上海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433)

0 引言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交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已经成为世界大国。然而,我国对外传播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中国的声音并未如我们想象的那样传遍全世界,中国的信息传播仍然是流进多于流出,国际话语权依然十分有限,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印象与中国的真实形象存在差距[1-3]。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不能自动转化为传播能力,国际形象亦不会随之改善,中国必须充分重视和发挥全球治理过程中语言的作用[4],在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对外传播的力度。

1 研究背景及方法

1.1 研究背景

政治术语涉及国内和国际两个语境:对内要通过术语达成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的规范与引导;对外要建立易于国际社会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5-6]。后者就需要大量政治术语中译外的工作。中译外是中国对外传播的重要一环,中国政治术语译文的海外接受度一定程度反映了中国政治话语的接受度。长期以来,少有能够从事中译外的外国译者,中国译者成为“唯一的选择”,且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以中国译者为主[3,7]。这也向中国译者提出了更多的挑战。

目前,中国政治话语研究存在对国内层面话语研究多,对国际层面话语研究少等问题[8-10],因此需要加强对外政治宣传和政策话语的研究,发现和避免政治宣传中存在的话语问题,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尽管不少学者已从新闻传播[11-13]、国际关系[14-16]等角度进行了探讨,政治话语在翻译学领域的研究仍显不足。政治术语是承载政治话语核心内涵的重要途径,现有相关研究多为个案研究[17-18],政治术语译文的使用倾向并未可知。进入本世纪的第三个十年,中国政治术语的译文在国外的使用情况如何?呈现出哪些特点?政治术语外译反映出何种新时代外交的样貌?这些都是值得且亟待研究的问题。

1.2 研究方法

语料库是一种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已广泛应用于语言学和翻译学研究。本文尝试以中国政治术语关键词为例,从宏观视角探察译文在大规模权威语料库中的使用频次和语境,了解中国政治术语在国外的实际使用情况。本文选用“中国关键词”①新时代外交主题下的词条,探察关键词译文在“英文网络新闻语料库”(News on the Web,简称NOW)②和“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rpus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English,简称COCA)③中的使用情况。“中国关键词”摘编自党的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等重要文献,由权威机构发布,选词较好地代表了中国政治术语的核心。NOW是目前最大的网络新闻语料库,提供来源国家等信息,可较清晰地反映出语言在各国媒体的使用情况;COCA是目前最大的英语平衡语料库,语料多来自美国,可较均衡地反映出语言在美国的使用情况;两者都具有文本实时性强及提供实际应用词频、语料来源和上下文语境等优势。因此,中国关键词在两个语料库中的使用倾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 中国政治术语的使用倾向

本文选取了“中国关键词”新时代外交主题下全部共52个关键词,整理了各词条的中英文表述,并分别在NOW和COCA中对英文译文进行了检索。所有中英文表述及词频汇总见表1,个别整体无记录但核心词有记录的译文用粗体显示了检索内容。经统计,中国关键词在国际媒体和美国两个语境下的使用倾向呈现出以下特点。

表1 中国关键词及词频

2.1 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但受关注的话题有一定偏向性

由中国关键词在两个语料库中的使用频次可知,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近十年有了明显提升。近3/4的关键词在NOW中有检索记录,近1/3核心词词频超过100,且词频排名前十的词条基本出现在2012年之后,尤其在2018年之后有所增长:(推进)“一带一路”建设(2015—2023)、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2013—2023)、和平发展道路(2010—2023,近2/3在2018年之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17—2023)、丝路基金(2014—2023)、世界互联网大会(2014—2023)、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2017—2023)、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2013—2023)。上述词条在COCA中的记录也基本出现在2017—2019之间,个别词条主要来自主流媒体。其余词频超过100的关键词也基本出现在2015年之后: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2016—2022)、命运共同体(2016—2023)。这些检索结果印证了中国政治话语体系建设在十八大后取得的进步,面对全球治理的新格局,中国的舆论宣传能力有所提高。

中国关键词的使用也展现出一些话题上的偏向性。首先,大部分高频关键词都是中国发起或发挥重要作用的倡议和组织,凸显了国际交往大事件在政治术语对外传播中的契机作用。但也有一些高频关键词是出于对全球议题的关注,例如,NOW中的“全球伙伴关系”“经济全球化(观)”“全球治理(观)”“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等,以及COCA中的“经济全球化(观)”“和平发展道路”“全球治理”等。这些词条实则是中外各国共同关注的全球议题,并不能表明国际媒体对中国议题的特别关注。

其次,这些倡议和组织都同经济发展有密切关联,凸显了经济议题在政治术语对外传播中的纽带作用,也体现出经济发展背后“语言之手”的作用[19]。这与“China”相关话题和常见搭配的检索结果相吻合。China的相关话题主要有:Chinese、communist、mainland、economically、prosperity、relation、sovereignty、imperial、intellectual、Japanese、socialist、diplomatic、diplomat、GDP、import、Asian、export、foreigner和province,基本集中在经济发展、外交关系和社会制度等方面。China的相关搭配中(表2),除了与义项“瓷器”有关的词汇,其余也多与经济发展和国家制度有关。经济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经济类关键词受到的关注反映出经济议题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对外传播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表2 “China”一词的常见搭配

再次,国际社会对中国主办的国际会议的关注远多于对中国思想观念本身的关注。尽管“一带一路”相关议题、论坛以及中非、中俄、金砖国家、全球伙伴关系等国际交往合作在NOW中有较高的检索记录,但除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习近平思想”之外,“‘真、实、亲、诚’理念”“‘亲、诚、惠、容’理念”“新发展观”“共同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周边命运共同体”“正确大局观”“正确角色观”等进一步展现中国外交政策和思想的关键词,只有少量近似记录或无任何记录。COCA中的检索记录更加表明,美国对中国思想观念的关注十分有限:除了“一带一路倡议”有记录(43条),体现和践行中国核心价值观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没有任何记录,遑论其他中华民族核心观念。

一些关键词的译文及其使用情况也给政治术语外译和传播一定启示。例如,“全球治理观”“正确历史观”“总体国家安全观”“核安全观”译文中的Global Governance、Historical Perspective、National Security、Nuclear Security都是国际关注的议题,并不是中国特色词汇,因此在NOW和COCA中的检索记录非常多(5755和249,4819和882,426 554和20 905,6117和230),远超其他中国关键词。四个关键词的中文原文尽管是在特定国际背景下提出的,但也充分彰显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和态度,因此译文中增添了适当表述(Concept、Correct、A Holistic View、China’s Views),以凸显中国特色内涵。由表1可知,整体译文的词频明显降低(6和0,6和0,4和0,0和0)。这说明,一方面,新术语的确可以在国际英文语境中体现出一定的独特性;另一方面,新术语在国际社会的接受和使用还需要更多的传播工作。

不同的是,“习近平思想”的检索记录在近两年明显增加(NOW和COCA中均出现在2017和2018年之后)且主要来自主流媒体,也印证了名人效应[20]、中央高层的重视[15]是中国政治话语体系建设和对外传播的重要助力。例如,“Xi Jinping”在NOW和COCA的检索记录分别为125 403和651条,词频远高于本文所有关键词。

2.2 不同地区的关注度有差别,亚非地区明显高于美洲地区

近些年,西方社会的涉华政治话语态度发生了变化,在政界、学界、媒体和民众中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21]。本文的检索结果同时呈现出国际社会对中国事务关注度在地区上的差异。中国关键词在NOW中的记录明显多于COCA,且主要来自亚洲和非洲媒体的报道,尤其是与本地区相关的词条: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丝路精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新型亚洲安全观等。“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和“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大多数记录也分别来自相关国家媒体。

然而,拉美问题受到关注不多,例如“中拉命运共同体”“谱写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新篇章”在NOW中都无检索记录。亚非拉三地在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文化传统、教育水平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这些都会影响三个地区对中国政治术语的理解和认知。三地媒体和网络接触率也不均衡(拉美地区82%,亚洲地区59%,而非洲地区仅有33%),这也对中国对外传播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甚至可能产生相反的影响效果[22]。近年来,中国与亚非拉三地均加强了经济合作,不断增加针对三地的投资和援助,给三地国家带来实际的利益。但本文数据显示,尽管经济议题在对外传播中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传播效果却并不能仅仅依靠经济往来,而应充分考虑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因素的影响,选取合适的传播途径,从而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从COCA的检索记录来看,中国关键词在美国社会的使用频率非常低(76.5%的词条无任何记录,有记录的词频也不高),且在主流媒体中很少见,大部分来自读者群体有限的学术文章或权威性有限的博客类网页。一方面,如上文所述,较高词频的词条基本为国际议题,并非针对中国议题的探讨。另一方面,与中国有关的词条(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习近平思想、“一带一路”论坛、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阿合作论坛、丝路基金)大部分出现在2012年之后。特别是中美贸易战以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习近平思想”在美国主流媒体中的使用频次有所升高。这反映出美国对中国经济和政策的关注在贸易战期间不断深入和频繁;但同时,它们的使用语境仍较多负面评价[23],其内涵是否得到准确传达仍不得而知。

此外,“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使用频次可以给新时代外交下的对外传播一定启示。不同于“世界互联网大会”“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等其他大型会议,NOW的记录显示,该词条既受到亚洲媒体的关注,又受到欧美媒体的关注;COCA的记录也表明,它受到美国一定的关注;且两个语料库中,“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出现频次都不高(180和0条),但自第二届开始逐渐产生了影响力(1090和2条)。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影响力不容小觑,而对于真正惠及各国的倡议和活动,如果能够配合有力的对外传播,必将受到各国的持续关注。

2.3 政治术语外译在对外传播中起关键作用

很多学者认为对外传播的翻译应当表现出更强的主动性[24-26],也有学者提供了具体文本的翻译策略[27]。政治术语翻译应当结合宏观上的传播目的和微观上的语言选择,以适应不同类型的沟通语境。根据上文对中国关键词的汇总,译者面临的政治术语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关国际共同话题的表述。这时,译者需要借鉴英文原有的术语,结合词汇本身的内涵,找到较为规范的词语组合方式。这一类政治术语翻译比较容易找到字面上的对应词汇,难度在于双语词汇的内涵可能有所差异,例如中国语境下的“和平发展道路”和其他国家语境下的“peaceful development”,这就需要提供简洁充分的上下文语境帮助译入语读者理解其内涵,凸显中国特色。另一类是更具中国特色或源自中国语境的表述。这时,译者需要有一定的“创造性”,用特定的构词、组词方式充分融入词语内涵。

中国政治术语的内涵是否被译入语读者准确理解,被译入语国家充分使用,也受到多方因素影响。其一,译入语国家可能会主观上赋予中国政治术语消极的使用语境,使中国政治术语产生负面含义。这时,应当借助更加积极主动的传播方式,阐明和显化中国政治术语的真正内涵。例如,尽管表面上中美贸易战可能会引发更多美国语境下对中国形象的负面评价,但更加频繁的争论与观点交锋也为中国提供机会,借此可以全面细致地诠释观点、旗帜鲜明地表达立场,从而让世界更加充分地了解中国政治术语,特别是有中国特色的政治话语体系。除了主要的政治经济领域,也可通过艺术、体育等其他领域的交往扩大传播途径。例如,“中国梦”在COCA中最近的1条记录来自一篇美国著名电影杂志的影评,体现出不同传播渠道的可能性,影视作品又可以更加生动地体现中国核心思想的内涵。同时,为了有力阐明中国政治术语的内涵,也需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加强我国外语传播媒介的建设,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随着互联网发展,国际交往和对外传播的途径越来越多元,社交平台或Vlog等媒介也有助于加强民间交流,传递真实的中国声音。

其二,政治术语的译法可能不够适恰,即译文不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甚至产生了相反的内涵意义。特别是更具中国特色或源自中国语境的术语,在准确传达核心理念的同时,要注意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易于译入语读者理解。这就离不开术语译法的不断规范,规范的翻译能够使对外传播更加有效。中国政治术语的翻译有别于一般性翻译,涉及不同的理论范畴,需要多个维度的共同创建[28-29]。不同于其他中国发起的倡议名称,“一带一路”在NOW和COCA中的词频均较高,而“一带一路”译名的确定是一个译法不断适应与调整的经典案例,也体现出规范译文对于对外传播的积极作用。从“One Belt One Road”到“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再到“the Belt and Road”,从“strategy”“project”“program”“agenda”到“initiative”,“一带一路”译法的规范使用,增强了政治术语在对外传播中的权威性,其内涵和理念更加准确地传达给外国读者。同时与之相关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等术语也慢慢为更多人熟悉,在两个语料库中可检索到的相关词条基本出现在“一带一路”译名最终确定(2015年)之后(表3)。

表3 “一带一路”相关术语的词频和年份

COCA的检索结果也反映出“一带一路”译法的实际使用情况。首先,由于我国英文表述的规范输出,“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的确成为主要表述方式(占“the Belt and Road”所有搭配的54%),并逐渐为美国电视、杂志、报纸和学术领域使用。其次,除了这一用法,“the Belt and Road”还同investments、projects、countries、contracts、deals、railroad、forum、cooperation、infrastructure、study、plan、routes、vision等词搭配使用。一方面,仍存在诸如“the Belt and Road project”(2019年)和“One Belt One Road”(2018年)等不规范措辞;另一方面,“the Belt and Road cooperation”和“the Belt and Road forum”的使用印证了2.1所述,即倡议、合作和论坛等是某一主题下的高频词。再次,“一带一路”的缩写多为B.R.I.或BRI,而非中国官方使用的B&R,首字母缩写的方式更加符合英语的使用习惯,这也为其他词汇的译文构词,特别是缩写形式提供了参考。

还有一些关键词的固定表述虽有了新译法,但国际社会接受的版本仍多遵从旧有译法。例如,“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中国特色”被译为“with Distinctive Chinese Features”,但NOW中现有的检索记录仍然使用了“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同样,COCA中“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有153条记录(1990—2019),但没有“with distinctive Chinese features”的记录。

3 结语

政治术语翻译不是机械的语言文字的翻版,必须精准把握词语的语境和内涵,确保政治等效,做到译文通俗易懂[4]。本文通过在英文网络新闻语料库和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中检索“中国关键词”,总结了中国政治术语在国际媒体和美国使用倾向的特征,也给新时代外交中的对外传播以启示。首先,可借助中国自身发起的倡议和组织充分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合作共赢战略,继续提升在亚非地区和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其次,拓宽渠道加强中国思想和观念在国际社会的传播和交流,深化发展同拉美国家的关系,重视不同地区的政治、文化和思想上的差异,制定有针对性的传播策略;最后,选择易于被国际社会接受的规范术语,构建有影响力的传播媒体,准确传达中国政治话语的内涵,发挥好对外传播中语言的作用。

注释

① “中国关键词”专题多语种网站是以多语种、多媒体方式向国际社会解读、阐释当代中国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思想文化核心话语的窗口和平台,由中国外文局和中国翻译研究院发起,中国翻译协会和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具体组织实施。

② 英文网络新闻语料库(NOW)截至2023年5月6日已包含173亿词,语料选自世界各地报纸、杂志、网络新闻并保持及时更新(2010年至今)。

③ 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CA)收录了1990—2019年间超过10亿单词的数据,涵盖由口语(电视广播节目的音频转写稿)、小说、杂志、报纸、学术文章、电视电影字幕、博客及其他网页8种不同体裁的文本,且不同体裁的单词数基本呈均匀分布。

猜你喜欢
词频术语语料库
基于词频分析法的社区公园归属感营建要素研究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
词频,一部隐秘的历史
云存储中支持词频和用户喜好的密文模糊检索
以关键词词频法透视《大学图书馆学报》学术研究特色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