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 焱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 安徽合肥 2300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以人为本、诚信待人、自强不息等深深影响中国人的价值理念,是中华民族绵延生息、发展壮大的精神食粮。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国家政治、经济及国际地位得到充分发展和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随之得到发展与弘扬。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2006年,中央印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详尽地部署了如何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高屋建瓴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2014年教育部发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即对于大学阶段主要是“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其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要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三十次提及“文化”一词,强调“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当代中国文化的灵魂与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自千百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促使东西方文化发生碰撞,也产生了冲突,一度造成国民对传统文化产生疑惑,特别是青少年容易被外来文化吸引,对传统文化缺乏珍重感、敬畏感。学习、借鉴和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固然必要,但是继承、弘扬和发展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青年一代的爱国情怀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途径。
实现兴国到富国再到强国需要新生力量。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最坚实的文化后盾。教育工作者们需要潜心研究,寻找突破口,将传统文化与快速更迭的时代相结合,根植于心、外化于行,实现从传承到创新的跨越,推动社会繁荣发展。
学校教育需要满足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除了必备的专业知识、技能,还需推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内涵青年一代需要懂得欣赏,懂得鉴别,才能从内心深处产生敬畏之心,萌生传承之意。学校教育只有聚焦文化实践,才能聚力国家富强,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一些的教科书上较多宣传西方的文化、节日和价值观,缺乏传统文化基因植入。与此同时,商业推广、电影媒体等也曾一度助推西方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所淡化。由于中国文化的植入力度不够,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自觉性不强,进而影响到跨文化交际中语言表达的流利性和语用能力的得体性。
从现状来看,高职英语教师虽然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但普遍局限于语言教学,缺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意识。因此,教师需要增强自身传统文化意识和修养,才能游刃有余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的教学中。
建构主义理论是支架式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是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分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其核心思想在于学习不是由外而内简单地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积极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并利用自身已有知识进行主动的、内在的知识体系重新建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另一位代表人物恩斯特·冯·格拉塞斯费尔德(Ernst vori Glasersfeld)在他的《激进建构主义》一书中提到“建构主义就是工具主义”。他强调基于建构主义的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维能力并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他主张以引导代替灌输,以帮助代替指示。斯滕伯格(R.J.sternberg)和卡兹(D.Katz)强调在建构过程中个体的主动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重点。
支架式教学的核心是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认知的发展是由外部事物引起个体内化所带来的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原有能力向潜在能力跨越的空间就是个体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儿童的“学”,都是在“最近发展区”内开展的活动。恩斯特·冯·格拉塞斯费尔德非常赞同维果斯基的这一理论,认为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当前,在本科院校使用支架式教学方法多为关注阅读、写作等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也以阅读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标。虽然近年来英语专业有加强文化习得的倾向,但往往重视英语文化的知识点、语法、阅读能力的培养,忽视了母语文化的内涵发掘。早在2000年从丛教授就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指出我国英语教学中对于“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基本上仍处于忽视状态”,这一缺失令我们在西方世界的交往中处于“文化下风”。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指出,要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为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为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从高职院校的具体情况来看,学生、家长和社会更多地关注专业课的发展,忽视文化课的教学。加上学生的文化课底子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与普通高校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文化课老师们长期以来对教材的处理过于单调,只是把知识点灌输给学生,忽略了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也很少关注学生的专业发展,老师教起来累,学生学起来没劲。
为了有效解决以上问题,近年来,笔者在教学工作中引入支架式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提出课内课外“两条腿走路”的方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有效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守住思想阵地,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1.搭脚手架。教师按照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特点,深入挖掘学习主题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搭建一定的概念框架。
2.进入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景,根据概念框架中某个节点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3.独立探索。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独立探索空间。探索初期,教师的引导可以多一些,后期无须教师引导,学生自己便能在知识概念框架中拾级而上。
4.协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积极交流、协商,对比中英文化差异,在共享集体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意义建构与渗透。
5.效果评价。效果评价包括自评和小组成员之间互评,具体涉及自主探索能力、小组协作中的贡献率、是否完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
1.课内教学
(1)通过日常教学设计为学生搭建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平台,形成校本资源。长期以来,文化教学呈现零散状态,没有形成系统。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顶层设计,教育部应依据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英语学科特色邀请专家进行教材编写,充分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其次,各学校根据地域差异、办学特色与人才培养方案,以教研室为单位在教学内容上将地方传统文化汇编入册,形成校本资源,逐步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例如我院使用的“十三五”全国职业教育规划教材《新视野英语教程1》:
单元标题单元主题文化模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融入Unit 1 How to Be Cool at College上大学丰富的大学生活 找到人生定位,树立为人民服务、回报社会的意识Unit 2 If You Dont Make Mistakes,You Wont Learn!学习英语的一些经验与建议无吃一堑长一智,不耻下问Unit 3 Wealth,Success or Love?从非同寻常的故事中学到人生经验无中国古代寓言故事Unit 4 Even in Real Life There Were Screens Between Us科学与技术交流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人类命运共同体Unit 5 A Willing Personality体育运动体育文化中华传统的拼搏精神Unit 6 Christmas Traditions庆祝节日圣诞节的传统习俗 春节的由来与习俗
(2)通过主题活动设计培养学生独立探索能力。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主题面广,层次性强。教育的根本是重视人本身的发展,将个体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养成统一起来,使之能够在多元化、复杂化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理智的选择和创新。因此,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教学效果。除课本内容外,可以通过主题活动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传统文化的起源、蕴含的智慧,与时代相适应所产生的新的寓意与作用。比如: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倡导文明新风;融入红色革命文化,诠释时代内涵;探寻特色美食文化,解读人生百味等。通过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让年轻一代感受艺术与生活的完美碰撞,从内心深处产生思想交流、对话、质疑、反思的想法,提升协作与创新能力,让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内在的自觉、自愿的过程。
2.课外拓展
美国课程专家杰克逊认为,大学文化在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非学术过程中构成了“隐性课程”,对大学生人格塑造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相较于“隐性课程”,课堂教学就是“显性课程”,而文化就是两种课程的介质。大学课堂是主阵地,但教学时间毕竟有限,老师们应将教学的边界拓展到课外,利用丰富的课外活动延伸教学内容,让学生亲身体验、直观感受双语文化的精彩碰撞,让“隐性课程”辅助“显性课程”,使之逐步内化成为每个大学生文化修养的一部分。
(1)社团。社团是“高职大学生们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一种有效形式”,老师可以此为抓手,指导学生利用社团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搭建课外交流的平台,通过展板、海报、宣传册等形式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因子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与专业相结合的形式来传承传统文化,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实现文化创新。
(2)实践型教学活动。实践型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知识与文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省红色资源丰富,红色文化厚重,有着宣城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金寨红军广场景区等众多红色教育基地。通过红色教育基地的开放式课堂,为学生搭建新的支架,学习新的文旅景点的中英文表达,同时引导学生读史明智,鉴往知来,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撰写研学报告,制作PPT进行展示,从而让学生从内心产生共鸣,让传统文化的内涵深入骨髓。
(3)校企结合,探寻企业的传统文化。企业文化也是文化的一个分支,利用校企平台为学生提供另一个支架,“从而把高等教育培养社会人的共有价值观与企业在发展中积淀形成的独特价值观融为一体”,形成文化共识。从内心认同企业的管理,整合、创新文化,为企业产品植入文化内涵,以设计中英文图标、中英文产品手册等形式为企业进入市场奠定文化基础,也为自己未来进入社会奠定心理基础。
3.提升英语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想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首先自己要树立这种意识。除了基本知识、技能传授之外,老师还可以从电影、美食、服饰、红色旅游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中寻找传统文化基因,丰富自身知识体量的同时拓展学生的思想边界,让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智慧穿透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最终达到育人的效果,彰显文化特色。
4.评价体系改革
随着教育机制的发展和完善,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日渐完整,但依然缺乏对教师的科学育人机制和创新质量的考核评价。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是以书面考试为主,缺乏多维度的评价。今后,老师要进行文化育人机制的创新,鼓励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元素,注重从文化角度展开。
高职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其本身就具备传播文化的较强属性。因此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深入拓展传统文化知识面,完善传统文化传播的模式。
积极运用支架式教学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采用课内课外“两条腿走路”的形式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践证明,运用支架式教学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推动职业教育进行实质性、有效性、可行性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