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厚仪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长期以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关注的是负面心理问题的干预与援助,践行的是传统消极心理学的相关理念与做法,在干预方式上也以个体心理辅导为主,此既无益于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全面发挥,也难以契合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发展需要。[1]鉴于此亟须改革心理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相关思想,利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来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使其在全新的教育体验中增强情绪管理能力、发掘内在潜能、改善心理状态、提升幸福指数。
积极心理学是相对于消极心理学而言的,它作为一种变革性的心理学理论具有取向积极、主动干预、突出教育等特点。[2]积极心理学最早由赛里格曼提出,此后在我国也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与发展,学者官群、孟万金等人将该理论的核心思想与理念引入到学校教育之中,由此推进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进阶性发展。与传统的消极心理学相比,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再局限于受心理问题困扰的人群,而是面向每一个希望提高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有了解心理知识、发掘自我潜能需求的个体。[3]积极心理学将关注重点放在人们的主观幸福感建设方面,它强调个体是心理特征综合体,在此基础上个体积极的个人特质受到重视。赛里格曼认为个体具有主导自身发展成长的优势品格,这些品格即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他从智慧、仁慈、超越等六个维度出发对积极品质进行了划分,在不同维度下其具体的代表性品质不尽相同,如智慧维度的代表性品质为求知力,仁慈维度的代表性品质为友善,超越维度的代表性品质为幽默风趣等。
团体心理辅导即建立在群体动力学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学术理论基础之上的集体心理辅导,它在团体情境下由受过专业训练的辅导者带领成员完成互动,以使成员个体因此而收获积极的体验,全面客观地认知自我,习得健康的行为方式与态度。个体在交际互动中心理状态得以改善,心理能力得到提升。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心理学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起到了防微杜渐的作用,同时也增强了大学生个体的信任感与归属感。
团体心理辅导以促进人的积极发展为导向,不仅关注个体心理问题的发生,更重视个体潜能的挖掘与幸福指数的提升。作为一种极具活力和人文关注特点的心理干预方式,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中表现出凸显的价值效用。[4]
首先,它有助于改善个体的行为习惯。在团体性的环境场景中,参与者受荣辱感的影响会更加注意自身的言谈举止与行为方式。公众监督与评价对个体交互表现形成了压力,且在与他人的对比中,个体行为特点在无形中被放大,这使其具有了革除不良行为习惯的强烈意愿,团体辅导场景中所形成的文化软力量引导和助推了大学生心理品质的建设。
其次,团体心理辅导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及个人道德养成。它通过精心设计的主体性活动来淬炼学生勇敢、坚韧、公正等意志品质,且集体性活动激发了学生对集体利益的关注与维护热忱,由此凝聚了强大的美德力量。在团体心理辅导的引导下,学生的集体荣辱感、团队协作精神得到强化,个人道德力量上升为公众美德。
最后,团体心理辅导能有效提升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个体的幸福指数与诸多因素有关,如亲情、成就感等,在团体活动中,学生的热情被点燃,正面情绪被强化,恐惧感、空虚感等为积极的心理体验所取代,学生沉浸于活泼有趣的氛围之中,这有利于其各种心理落差的弥补。此外,在团体情境中,个体能获得充分的自我表达与能力展现机会,成员彼此之间更会关注对方的特长与优势,由此个体的自我认可度大幅提升,其自我价值感获得满足,主观幸福体验增多。
团体心理辅导需以完善的方案设计为前提,在确定组织方案的过程中,首先需明确辅导的目标与旨归,结合积极心理学的相关思想与理论,立足学生个体的主观需要及其学情状况来设计活动形式。[5]借助于共情、质询、自我暴露等咨询技术来营造良好的团体氛围,构建主动性的交流模式,引导参与者增强自我认知、优化情绪管理、提高心理弹性、改善心理状态。
团体心理辅导一般由一位辅导教师和两至三名助手来负责活动的组织与推进。辅导者需具备专业知识背景,接受过良好的专业训练,能熟练应用各种心理咨询技术展开实践。团体成员则可由学生个体主动报名参加或校园媒介平台宣传招募,在初步确定成员名单后,辅导者需对其进行审核筛查,以选择最为适宜的参与成员,从而保障团体心理辅导效果。
针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进行方案设计时,应突出其可操作性与实效性,要秉持主体性、启发性、保密性等理念原则,通过开展问卷调查或进行座谈磋商来了解参与成员的实际需求,要认真考量成员的意见建议,并借此优化活动内容,调整活动安排,选择最佳的活动场所及所需辅助道具等。[6]活动方案的设计必须契合主题,以辅导目标为核心,避免出现不合理的情境与形式,不同活动环节之间需相互呼应,紧密衔接,保证其系统性、统一性。活动的实践安排应科学合理,通常一周一次,每次活动时长两小时左右,三周完成全部活动流程。每一期的辅导活动皆应目标清晰、方案具体、有条不紊、循序渐进,以此来最大化地保障活动预期成果的取得。以下为不同周次辅导活动举例:
第一次活动:核心任务为建立团队,可以通过组织互动游戏、引导成员进行自我介绍等方式来促进成员的相识了解,使成员彼此及与辅导者之间建立初步的信任关系,并感受到团体的温暖与力量。学生介绍时可以“我是坐在A 身边的B”这种方式来进行,辅导者应引导成员记住他人的名字、爱好等属性特点,这对于增进团体凝聚力,提高成员专注力、记忆力等皆大有裨益。为了强化成员的自我意识,还可组织“活动卡片”的游戏,成员抽取到印有动物或植物图案的卡片时需找到自身与对应动植物相近的特点,并就此发表言论,与大家分享。比如抽到刺猬图片,学生发言为“我表面的刺只是为了保护自己”,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逐步对自我有深度的认知,并增强在逆境中的心理韧性与抗逆力,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由此得到训练。
第二次活动:通过组织变换站姿游戏来丰富个体的成长经验,使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失败,培养乐观向上的意志品质。游戏规则为辅导者引导成员抽签,抽到鹰蛋、小鹰、鹰、鹰隼纸签时分别做全蹲、半蹲、站立、双手举起坐向椅子等动作,此后成员进行石头剪刀布游戏,获胜者可姿势升级,如由全蹲变半蹲等。游戏完成后,成员交流感受,分享体验,辅导者引导成员说出自己输赢时的情绪体验,并谈谈对挫折的看法。此外,还可通过布置作业、创意扑克牌游戏等来增强成员的宽容、友善、同理心,使团体的凝聚力得到强化。
第三次活动:“感恩祝福”,这是团体心理辅导的最后一次活动,其围绕“回顾往昔、感恩相遇、祝福未来”活动内容而展开,辅导者应引导成员回顾数次团体活动中印象最深的事,并发表自己的感言,分享体验收获。此外,成员共唱歌曲《祝福》、互赠礼物等也是增进友谊、强化感受的有效方式。通过最后一次活动组织,辅导者可对过往历程进行评估,并检验辅导预期效果的达成状态,此将为后续活动的开展发挥积极的启迪与借鉴价值。
积极心理学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与实践支持,转变了传统的心理干预理念,强调对学生发展的关注与重视。[7]在该理论指引下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对辅导者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当前我国心理专业人才整体仍呈匮乏状态,难以有效满足社会实际需求,为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进程较为缓慢,有时甚至踟蹰不前,出现发展停滞的状况。高校应主动积极地面对该问题,通过多种举措来强化团体心理辅导队伍建设,为大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首先,高校应善于利用内部教师的力量,不断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教育,使之掌握更多的心理学知识。实践中可邀请业内专家学者以赴校讲谈的方式来感染和带动校内教师成长,助力其摆脱病理式心理干预理念,深刻认知领悟积极心理学的内涵精髓,习得相关的心理咨询技术,借此引导学生建构良好的心理状态,获得具有弹性的心理力量。此外,隶属于高校自身的心理机构也应加强培训学习,并通过多种活动方式来促进学术理论的交流与分享,为不同类型辅导者营构浓郁的学习成长环境与氛围。其次,高校要不拘一格降人才,不断拓宽心理学专业人才引进渠道,吸纳新生专业力量,提高人才福利待遇,为其提供具有竞争性的资源条件,以此来扩大团体辅导队伍规模,提升团队整合效能。
信息时代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日益多元,数字信息技术为其进行了智慧化赋能。当前团体心理辅导已不再局限于现场讲座、活动交互等方式,其依托新媒体平台及互联网进行跨时间、跨区域的辅导交流,相形之下信息化的团体心理辅导表现出凸显的优势,其即时、便捷的特点促进了实践效能的提升,诸多新媒体平台皆可成为传播心理健康知识的有效载体。[8]个体在平台空间可随时随地地学习相关知识,由此来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提高情绪情节管控能力,实现心理品质的持续改善。借助类型多样的网络平台,个体之间可进行感受体验的交互与分享,这种泛化的情感交流为其心理能量的获得提供了支持,有助于正性情绪的形成与维持。此外,信息技术对心理学领域的有效赋能,促进了趣味性与教育性共存的心理疏导游戏的开发设计,这些游戏形式活泼,规则简洁,作为一种创新的心理干预方式,其对个体的心理成长及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助益颇多。[9]
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10]诸如遗传因素、教育因素、环境因素等皆是具有明确影响效应的因素类型。为此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培养其积极心理品质不能仅依凭学校的力量来进行,还需调动家庭、社会等各方主体的积极性,共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高校心理工作者要有人文情怀,及时给予寻求帮助者以专业援助,与此同时还要帮助其发掘和拓展社会支持系统,使他们感受到更加广泛和持续的支持力量。高校与家庭应基于社会支持系统的共建而打造心理联防机制,家长作为最了解孩子问题的专家,但同时也往往是孩子心理问题的制造专家,高校应为家长心理学知识的增长与心理意识的强化创设条件,组织行业学者为家长开展专业知识训练,促进家庭与孩子共同成长。此外可通过开展户外亲子活动、组建家庭心理学会等方式,来助力学生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使其心境状态在潜移默化间得到改善。
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涉到智慧、公正、超越等不同维度,其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有助于发掘内在潜能,实现全面成长,获得良好的心理状态及幸福指数。团体心理辅导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它依托团体情境而组织设计多样化的辅导活动,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收获更为丰富的心理体验,其心理弹性与情绪管理能力得以增强,积极的心理品质与良好的心理状态得到持续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