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创新
——从课程思政与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比较出发

2023-09-26 19:48:54卢克寒
区域治理 2023年22期
关键词:思政课党史思政

卢克寒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部在2020 年5 月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这段话明确地指出了教育的根本问题,同时也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指明了方向:课程思政。而早在2010 年的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也明确提到,要“组织党史学习教育,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素质和能力”“坚持把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作为根本任务”。从出发点来看,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为本质,党史教育也同样以资政育人作为根本任务。出发点的相近,也为两者以同一实践路径达成最终目的提供了基础条件。但是同样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思政与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在发展背景、实践路径等方面不仅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而这种相同与不同的碰撞为我们当代高校思政教育在实践过程中的创新提供了启示与前进方向。

一、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背景

当今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独特的利好与挑战。一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并且对思想政治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2021 年7 月12 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对于学校思政教育提出了“加快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另一方面,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进程加快,社会思潮日新月异,“千禧”一代的年轻人面对的是变化更快的社会环境,更复杂的信息网。由此带来的是,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

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从国家层面上来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培养新时期国家所需要的高水平人才,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近年来,国家在重点关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还着重提高了思政工作者的待遇与地位,为高校思政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切实的保障。

(二)新时代教育主体的问题与困境

近年,国内各高校在思政教育工作方面的成绩斐然。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作为新时代思政教育的主体,很多高校在进行思政教学时,仍然采取的是“填鸭”式的教育,机械化地将课本内容照搬到ppt 上,照本宣科地按照教学大纲执行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单方面的讲授;同时在讲授时,专业性知识较多较杂,与当代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关联不够密切,无法引发学生共鸣。因此,虽然高校老师们确立了正确的教育方向,并且传递了正确的价值观取向,但由于传递方式的老套,导致学生在接受价值观传递的时候效果不佳,也造成了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刻板印象:枯燥乏味。实际上,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普及,思政课堂的讲授方式也逐渐丰富,但是由于所有的科目几乎也都普及了多媒体教学,所以对于提升学生积极性并不高。就此来看,高校思政课堂不仅需要在教学方式上继续革新,同时也要增添符合时代的课程内容,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模式,如:情景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等。

其次,高校思政教育的目的具有浓厚的工具理性。工具理性源于马克斯韦伯所提出的“合理性”概念,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对应,价值理性强调动机的纯正和正确的手段。而工具理性则强调结果的合目的性及效果的最大化,而忽视情感和精神价值。从现在的高校思政教育状况来看,高校对于思政教育的评价通常会以发表论文、开展活动数量作为标准,而往往忽视学生是否在价值层面上真正认可思政教育所传递的价值观。因此,如何改革高校对于思政教育的评价体系,同样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三)新时代教育客体的复杂性

新时代的青年作为当今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客体,普遍具有思维灵活、个人意识强的特征。21 世纪以来,伴随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社会变革不断深化,西方思潮涌入,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这些现象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成长背景,赋予了当代青年开拓进取、勤于思考的品质。但与此同时,借由西方社会传入的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等思潮也深刻地影响了当代年轻人的价值取向。使得高校大学生的指导思想产生了多元化的倾向。以新自由主义为代表的思想鼓吹西方的自由与人权,主张照搬西方的“自由经济模式”,片面地宣扬个人的自由与自主。使得很多大学生我行我素,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而消费主义则是将过度占有、消费作为满足自我和人生目标的价值取向,消费主义的传播使很多高校学生将不在自身承受能力范围内的奢侈品当作地位的象征。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阻力和困难。

当前教育主体所出现的问题,加之教育客体面对的复杂环境。使当代青年对于思政课程的学习往往呈现出一种完成任务式的机械性。具体表现为认真完成思政课程布置的硬性任务,而不去具体思考思政教育所传递的价值观念,使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青年学生对于思政教育的机械性应付,明显使思政教育无法达到根本的立德树人的目的。

二、课程思政与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异同

针对上述情况,国家陆续提出了开展课程思政、促进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课程改革。而通过对于两者的比较研究,对我们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创新有很大帮助。

(一)实践对象的异同

众所周知,课程思政针对的课程主体是所有课程,不仅包含思政课,还包含专业课、体育课等课程。课程思政致力于将思政课程变为课程思政,实际上是将思政元素融入各门课程之中。而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面对的教育客体仍然主要是思政课的学生。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课程思政所面对的对象范围较之于单纯的思政课所面对的对象范围更广、更大。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对于专业课与思政公共课的学习动机以及学习目的也不尽相同,所以,针对不同的实践对象,相应课程采取的教学方法也有所不同。

(二)实践方式的异同

从最终目的来讲,课程思政与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都是为了贯彻育人树人的教育任务,都是为了推动思政工作的进一步落实与深化,这是两者间存在的共性。但是从实践向度上来讲,课程思政首先要保证课程本身主体的完善,在此前提之下,通过发掘思政元素在课堂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以达到育人的目的。课程思政要求各学科课程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 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科学构建课程思政内容体系,如哲学、历史类的文科课程,可以侧重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学、工学类的课程可以侧重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医学类课程可以强调“医者无私,大爱无疆”的精神。可见,课程思政要求“课程”“思政”融为一体,有机结合,两者不可偏废;而对于将党史融入思政课来说,思政课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课程,而将党史融入思政课程,在具体的实践方式上则是通过党史教育辅助推动思政教育,在党史教育宣传工作中讲好党的故事,阐明中国共产党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的辩证逻辑,指引当代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历史赋予的重大责任,坚定理想信念,最后以期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元素是融入主体课程内容中的,以潜移默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而党史融入思政课,是通过讲党史故事的形式阐明中国共产党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逻辑,进而推动青年大学生与无数伟大的共产党人产生思想与价值观上的共鸣。

三、对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创新启示

(一)理论联系实际,弥合认知断层

从当前思政教育的状况来看,青年大学生之所以缺乏对思政课程的热情,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思政课内容理论性强,与大学生实际生活缺乏联系。而学生对于理论的不感兴趣,进一步减少了课堂上的双向互动,造成了恶性循环。但是从课程思政与党史融入思政课的比较来看,两者都很重视如何在课堂上讲好“有温度的故事”。课程思政重视思政元素与专业领域知识的结合,擅长以专业人士的先进事例为引子,再以专业群体的荣誉感引起学生共鸣,从而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而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程,则以历史的维度切入,通过党史学习,将党的历史与人民的历史,个人的发展紧密连接在一起。可以发现,要使思政教育真正能够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就需要紧密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强化教育中的知行合一,通过将课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历史与当下相结合,能够促进学生不断进行自我思考,进一步强化思政教育的效果。使学生对思政教育的理解不再流于形式,流于表面,真正完成其对思政教育认知断层的弥合。

(二)丰富思政故事,扩充教学内容

课程思政与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教育实践思路、内容有所不同,但同时也可以相互借鉴。课程思政可以通过结合党史,讲述专业故事,例如革命时期,红军以“半部电台”起家,发展出了新中国的通信事业,留下了为世人传颂的“永不消逝的红色电波”;党史教育也可以结合课程思政,在讲解思政内容的时候结合其他课程的具体专业,具体方向,从而促进思政课堂上教学内容的立体与丰富。通过这样的内容创新,有助于引导更多的学生对思政教育、思政内容产生新的理解。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充分挖掘教育素材,以青年的工作生活、学习、生活等为基础,选取具有典型代表的事例,深入分析其普遍性与特殊性,使其成为思政教育的鲜活素材。

(三)重视育人为本,重塑价值理性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对应,与工具理性重目的、重结果的特征不同,价值理性重视思想路径与价值观的纯正。而要重塑价值理性,就需要改变高校对于思政教育急功近利的评判标准与评价体系。

首先,对于思政教育的评判要建立动态科学的评估机制,重视学生实际的教学体验。不应设定过多硬性要求,硬性要求的重叠,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机械化应付学习的认识。

其次,在思政教育基本的课程量之外,鼓励课程教师自行引导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学习,开展活动方式包括但不仅限于:参观红色革命旧址,组织观看经典红色电影,开展思政心得撰写等内容。对于学生完成的课程作业,评价要以思想认识程度为准,也可以结合学生日常行为进行评价。

猜你喜欢
思政课党史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2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社会科学家(2021年3期)2021-04-30 09:12:04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党史上的今天
海峡姐妹(2021年12期)2021-01-01 03:58:58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