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佳,朱宏慧
水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人类对水土资源过度无序地开发利用,导致水土流失现象频发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水土资源的短缺已成为制约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对于促进水土资源的高效利用,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
小流域内有各具特点的山水、森林和田路等,对其关系进行协调时要结合地势地貌和气候环境等开展。科学规划调整小流域的农田、道路和森林等,结合实际情况开垦梯形和陡坡农田,提升粮食产量,增加森林面积,大力发展小流域的经济建设[2]。
生态清洁小流域因为内含农业和畜牧业等,所以是极具自身经济价值的。所以在对主体产业进行发展的同时可以尝试发展其他行业。培育特色区域产业,因地制宜。对产业和经济结构进行优化,保证同时获得最大化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之所以产生生态清洁小流域各种问题,究其根本还是人为因素。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期间,须确认人力干预的原因和需要取得的目标,依照乡规民俗和技术要求管理好乡规人员,对群众做好宣传教育,预防其对水土环境进行破坏。并大力治理水污染和环境污染问题[3]。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要结合地势结构展开,为保证后续治理效果不受影响,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开展施工,即先坡面后沟道,先支沟后干沟等。同时,还要正确选择建设各项工程措施和水利措施的地址,尝试在居住人数较少处还林建田。
对于生态清洁小流域环境治理来说,水污染一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包括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和农业污水等,都严重污染了小流域的环境。在居民居住的密集区域,随意丢弃的生活垃圾和随意排放的生活废水在雨雪天气随地表径流冲入河流,直接导致小流域水质恶化,污水向土壤中渗透会进一步污染小流域地下水。农业上化肥和农药的滥用,导致小流域水体富营养化和河流生态环境的破坏。农业农村水污染具有污染类型多样、影响因素复杂等特点,排放的污水很少集中化处理,这增加了小流域的治理难度[4]。
人为因素对小流域生态环境的破坏一直都是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的难题。我国城乡融合目前发展十分迅速,但农村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由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农村在发展期间盲目建设项目,常常为抢工期和施工便捷,粗放管理、违规施工,致使小流域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长时间大规模的不合理开发和重用地轻养地的掠夺式生产,导致有些地方因没有林草覆盖,成土母质裸露,水土流失程度加重,进而影响到本地的经济发展[5]。
在治理小流域水土流失期间,传统的方式在于对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进行改善,治理的主要目标就是发展经济。虽然传统的方式提升了居民的生活水平,但居民对于绿水青山和优质生态环境的需求无法得到根本上的满足。小流域治理这项工作十分复杂,只有多个部门协同合作,才能保证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顺利开展。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治理的规划不够统一,各部门都在独立开展治理工作,并未互相沟通,这就严重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无法形成工作体系,治理难度增加,同时无法取得预期的治理效果[6]。
有研究显示,在治理小流域期间,设计方案常会出现变更。频繁变更设计方案对工程质量、施工进度以及工程造价等方面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之所以发生设计方案变更,原因主要在于:(1)设计人员在前期勘查工作不到到位,设计深度不够,在实际施工中发现各种问题,只能重新设计。(2)设计人员专业度不够,理论上来说,承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设计工作的单位至少要具备水利行业设计资质或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的能力和水平,但目前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3)改造的位置存在重复修建的情况,在建设其他项目时会在同一地点重复修整,所以设计人员只能变更方案,保证其他项目的要求得到满足[7]。
清洁型小流域治理的基础是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内容包括荒地和耕地治理及风沙治理等。这些治理是十分分散的,且有较大难度,增加了当地相关监管部门的工作难度。实际在开展管理工作时,监管力度不足、管理不到位等都会影响到工程的质量。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治理涉及到了包括畜牧业、农业和水务等广泛的范围,有十分复杂的工程内容,要求负责人综合能力较强。而许多施工项目缺少明确的负责人,所以最终的治理效果受到了影响[8]。
治理水生态时主要有两部分,分别为自然修复和人工修复。其中自然修复指的是利用生态系统自身的清洁功能对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具体指的是小流域周围生长周期不同的树木森林资源。人工修复指的是工作人员根据当地植物的生长特点,选择适宜的植物种植,对小流域周围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这种修复可以覆盖陡坡和贫瘠的土壤,覆盖面积更大。因为种植的树木类型多,可以选择种植一些果树,还能增加经济收益[9]。具体如下:(1)人工修复:在树木或草地面积较小的区域大力种植水保林,有较大坡度或土质较差的区域,需增加该区域的林木覆盖比例,保证更好地开展和实施人工生态治理。在小流域中坡度较小且与村落靠近的土地种植一些与当地气候和土质特点相符的经济林树木,由村民进行管理,这样可以保证树木更好地成活,同时收获果实增加受益,同时有助于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减轻水土流失。造林时选择的植物品种要求有发达的根系和顽强的生存力,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并促进实施本区域的植物修复。(2)自然修复:植物本身是可以进行自我修复的,但其前提要求有足够的植物密度。如果植物在生长期间被污染的水质影响,自身的修复时间是很长的,所以需要在生长期间要避免受到气候、湿度、病虫害等因素的影响,做好监管工作,结合目前的治理原则和相关标准进行大力宣传并开展监管工作,联合当地水利监管部门对本地的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同时还要注意管理保护好山体和林木,禁止乱砍滥伐,焚烧放牧等,保证林木的生长环境足够安全优质,这样才能促进实现自然修复。
大多数小流域的污染是人为因素导致的,这就需要相关部门通过大力宣传,让居民了解环保工作,并在居住区建设对应的配套设施。工作人员要根据国家出台的法律要求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如禁止私自砍伐树木、严惩破坏森林的行为等。生活污水不要随意排放,垃圾不要随地乱扔。
我国目前开展的治理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方式十分单一,且不够先进,标准不高。应采取现代科技手段,对小流域中各种资源状况进行精准测量和监测,完善小流域中的数据管理体系,使得小流域综合治理所需要的各类数据信息得到有效的收集和利用,从而提高治理水平和标准。
设计人员在设计小流域的治理方案时,先要实地进行勘察,这样设计出来的方案才能与实际要求相符。通过培训提升设计人员的能力,保证设计的方案科学可行。在对治理方案进行审核时,要对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规划整体内容,杜绝重复施工,以免影响治理效果,甚至造成人力和财力的浪费,加重环境的破坏程度。
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实行科学分工合作。我国是近些年才开始治理生态清洁小流域的,虽然政府的要求较为明确,但因为每个地区有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因此需要结合当地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理方案,明确各方面的职责,以便对工作进展进行评估。治理期间要注重落实管理措施,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结合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保证治理效果。
小流域综合治理涉及的面积相对较小,但涉及的区域广泛,如土地、水资源、气候等各个方面。这也就需要国土部门、水利部门、环保部门等相互之间加强沟通。对小流域综合治理提供资金支持,鼓励企业、机构以及个人参与到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中。
小流域综合治理可以使小流域及周边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改善,乡风文明显著提升。治理过程中加大水土保持宣传力度,使地方群众的水保和环保意识提高,引导和带动项目区及周边群众增强珍惜水土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浓厚的生态文明氛围。
小流域综合治理会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工程与林草措施紧密结合,协调发展,互相促进,建成完整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各项措施在充分发挥保水、保土效益后,生态环境会得到明显改善。使林草保存面积增加、植被覆盖率升高、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控制并有良好的管理。固体废弃物集中堆放,定期清理和处置,大大改善生态环境。
小流域综合治理在一定程度上改良耕作土壤质地,可以使粮食增产,林草措施的实施可增加木材,均可提高农民收入,增加经济效益。
相关部门和管理人员要重视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治理方案,保证治理质量,提升治理效果,保证小流域抗洪涝灾害的能力更强,使当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土地利用效率更高,当地的经济发展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