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俊
保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
职业倦怠现象是现阶段阻碍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进度的重要原因,不仅限制了辅导员内在潜能的发展,使其出现了内驱力不足的情况,进而导致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难以提升,且课程水平也呈现出了下降趋势。辅导员要及时认清目前的发展形势,并采取有效措施,消除职业倦怠现象给自身工作带来的不良影响。
广义上讲,职业倦怠,是指一个人社会期望值与个体内在期望值过高,而客观实际又达不到预期目标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失望情绪、疲惫心态的一种心理现象。狭义上讲,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是指由于辅导员长期工作在“责任人”的情境下,工作中经常超负荷工作及在与学生或其他人相处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冲突得不到有效缓解,而引起的心理挫折感所导致的一种在思想、情绪、认知、行为等各方面表现出的高度精神疲劳和心理紧张状态现象。
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调查研究发现,在入职三四年左右,有高达65%的高职院校辅导员存在职业倦怠现象。高职辅导员从业者在工作重压下产生职业倦怠现象,不仅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进步,也不利于辅导员自身的职业发展,还会对高职院校整体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首先,高职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校园生活紧密相连,在校期间大学除了与专业课老师之外,日常生活接触最多的就是辅导员,辅导员由于职业倦怠产生的消极、悲观情绪会在与大学生日常交流中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在学生之间经过交叉感染,导致学生出现情绪波动、偏激等行为。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还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
其次,辅导员职业倦怠会影响对学生日常事务的处理。学生大多缺少处事经验,容易在心理、学业、就业、人际交往等各方面产生问题,辅导员是帮助学生处理这些问题最重要的人。若辅导员发生职业倦怠,就会大大降低对学生这些问题的关注度,无法及时帮助学生解决,进而可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最后,辅导员职业倦怠不利于辅导员和学生的良性互动。辅导员需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变化、需求及状况,只有感受到辅导员的关心,学生才会主动向辅导员敞开心扉,报告自己的动态,这种良性的交流是做好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基础。但从现在情况看,部分辅导员缺少与学生的沟通,导致育人效果不佳。
高职辅导员出现职业倦怠现象,对辅导员的身心健康及职业生涯规划都会产生消极影响。职业倦怠会使人身体产生亚健康状况,在生理上出现为疲劳乏力、烦躁抑郁、失眠多梦、肌肉紧张等;在心理上表现出情绪低迷、容易动怒、精力不集中、对生活失去热情等;在工作上产生消极怠工、不思进取、缺乏职业自豪感,不能正确认识工作价值,应付工作,进而影响职业规划阻碍自身成长进步。
高职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主力军,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重要补充,辅导员职业倦怠会严重影响高职院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一方面,会影响院校的行政管理水平,职业倦怠会严重影响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影响院校的整体规划落实,辅导员管理工作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体现院校对学生的管理水平。
社会对高职院校有近乎完美的要求和希望,每一个高职院校的家长都希望孩子在学校学到更多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现象会对社会的认知产生一定冲击,进而影响社会对高职院校的整体评价。
1.高职辅导员职业定位不清晰
高职辅导员对自身的职业定位不够清晰,高职院校的辅导员群体普遍会承受较大的业务压力,且业务内容具有复杂性的特点,不仅要面对学生群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积极的心理指导服务,还需要在管理班级日常事务的同时,对学生的生活安全进行监督。但由于诸多业务并未划分出明确的指标以及范畴,导致辅导员无法准确找出自身的职业定位,从而促使职业倦怠问题逐渐恶化。
2.高职辅导员工作内容复杂
高职院校的辅导人员,是各项工作下达与实施的主要载体,占据了重要地位,并且在思想政治教育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其内部的业务总量以及工作压力也在逐渐增加,高职辅导员所面对的工作内容,具有突发性的特点,从而导致辅导员持续处于精神紧绷的状态,并且极易引发精神倦怠问题。不仅如此,由于辅导员被当作是班级活动以及学生管理的主要负责人,再加上高职院校的日常事务具有繁杂性的特点,且相关事务的传达、组织以及验收工作,都是由辅导员督促学生来完成,这样高强度、大容量的工作业务,给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从而导致辅导人员成了职业倦怠的高危群体。
3.高职辅导员工作价值认同感低
辅导员的工作价值被忽视,由于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以及专业化进程还不够稳定,并且辅导员在通常情况下都是依靠自身的经验来解决日常事务问题,且缺乏有效的理论依据以及操作方法,最终导致辅导员工作成效不显著,辅导员工作价值认同感低,影响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
1.高职辅导员薪资待遇偏低
薪资待遇偏低,由于高校对于辅导员的选用标准过低,薪资待遇持续处在偏低的水平,因此难以满足应聘人员对于此项岗位的需求。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内容随着高校的发展逐渐呈现出了复杂的特性,且业务量也随之增多,但薪资水平却比较低,付出与酬劳不匹配的现象,成了引发辅导员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之一。
2.高职辅导员工作缺少科学化的评价机制
高职院校所设置的职业评比标准不够合理,促使科学化的评价机制有所缺失。造成此类问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辅导员的工作内容虽然具有长期性的特点,但是缺乏相应经验与技巧作为支撑,使辅导员的工作效率出现了滞后性;另一方面是由于考核体系不够完善,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不能及时获取辅导员工作的经验总结,从而难以形成系统化的评估方案。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辅导员的晋升机制不完善,缺少有效的升职空间,进而引发了职业倦怠现象。
3.高职辅导员专业化培训机制不健全
缺乏专业化的技能培训工作,现阶段高职院校所开设的技能培训工作,更多的是偏向专业课教师,对辅导员的职业培训工作重视不足,导致其自身缺乏专业化的教育技能,辅导员面对纷繁复杂的工作无法顺利开展,进而加深了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感。此外,由于高职院校管理人员缺少对职业化技能培训指导意见的认识,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并未落实有关培训政策,从而导致所开设的辅导员培训工作缺乏针对性。
1.重塑辅导员的职业定位
高职院校应加强对辅导员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并摆脱传统观念当中的角色定位,同时加强对辅导员日常业务工作的重视,并依据教育部门的有关规定,对辅导员群体的职业定位进行重新塑造。辅导员是实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作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组织者、传达者以及引导者,辅导员应准确定位自身职能,努力做好日常工作。
2.凸显辅导员的工作价值
高职院校以及社会群体需要结合起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并通过相关方针政策的指导,来帮助辅导员明确自身的职业身份以及工作职能,并积极开展以监督为主要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打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提供基础保障。此外,高职院校应从政治、生活以及工作等各个方面对辅导员予以关注,并为其提供优质的工作环境以及晋升平台,扩大辅导员工作的学习以及升职空间,进而凸显辅导员的工作价值,并加强辅导员对于自身职业的认同感。
1.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
高职院校应结合相应的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加大对于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力度,并以文件的形式,向辅导员队伍传达清晰的工作内容划分,使其能够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不仅如此,高职院校还应结合辅导员岗位的具体内容,对其进行科学分析,使其工作职责具有清晰的界定,再辅以完善的规章制度,为辅导员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基础保障。划分出辅导员的工作范畴以及职责任务,有助于辅导员摆脱“诸事包揽”的困境,并逐渐明确自身的发展规划。
2.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高职院校无论是对员工的管理,还是强化对学生的培养,都应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思想政治以及学风建设等教育工作,从而达到稳定发展的目的。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应秉承全面化、全程化以及全员化的育人理念,加强管理部门的监管职能,再通过各部门之间的有效衔接以及协同运作,共同辅助辅导员开展工作,以此来降低工作难度、缓解工作压力。此外,还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干部,使其能够成为辅导员的“左膀右臂”,进而帮助辅导员减轻工作负荷。
1.完善薪资制度
高职院校应摒弃差异化的薪资划分体系,并建立公平化、透明化的薪酬制度,使辅导员在遵守自身工作职责的同时,能够获取良好的薪资待遇。此外,还应对高质量、高效率的辅导员设置相应的鼓励机制,对辅导员的薪资待遇问题给予政策方面的支持。
2.健全教育培训体系
高职院校的培训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专职教师的范畴,还应加强对辅导员队伍教育理念以及职业能力的培养,并帮助其逐渐摆脱压力困扰。高职院校在开展培训工作时,应立足于培训队伍的建设目标,并设置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内容,实现辅导员的职业化以及专业化的培养。辅导员不仅可以通过讲座、研讨、竞赛以及交流活动,提升自身职业技能水平,还可以积极地参与主题性的培训专业课程,结合多元化、全方位以及专业化的培训机制,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
3.完善考核评估机制
为有效解决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并同步提升整体的工作积极性,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辅导员的工作范畴以及职业能力等内容,建立规范化、合理化的评估考核机制。另外,还应将考核机制与评估体系的结果与晋升、薪资以及奖惩制度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帮助辅导员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工作目标以及发展方向,还能够在运行过程中突出此项机制的实效性。
1.制定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划
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为辅导员提供多渠道发展平台,并为其制定科学化的队伍建设规划,使其能够依照规划内容以及工作指标,为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助力。
2.建立独立化的职称晋升制度
为了提升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质量,高职院校还应设置严格的职称评审、考核以及晋升体系,以此来达到督促辅导员不断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清晰化的规章制度,是实施晋升体制的基础保障,高职院校需要结合自身的发展条件,以及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现状,设置符合教师发展特点的晋升制度,帮助辅导员树立明确的工作指导方向。
3.设置长久性的职业规划
促使辅导员结合高职院校的建设目标,逐渐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还需要引导其设置长久性的职业规划,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促使其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清晰的职业规划能够在保持辅导员事业稳定的同时,彰显辅导员业务工作的实用价值,并使其在高职院校的发展地位有所保障。
高职院校在强化思想教育、促进全面发展的同时,对辅导员的能力水平以及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高职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以及外界种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辅导员职业发展得不到满足,出现职业倦怠的情况。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以及教育工作,并建立能够提高薪资待遇方面的政策,促使辅导员队伍逐渐走向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路径,辅导员也应通过有效的内驱动力,实现自我预防,加快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进程,进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整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