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纪泰国文学作品中华人形象研究

2023-09-26 11:43塔克查洛姆蒂亚拉纳
南洋资料译丛 2023年1期
关键词:泰国人华人泰国

[泰]塔克·查洛姆蒂亚拉纳

一、前言

1962 年,当我第一次来到菲律宾大学时,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与菲律宾朋友交谈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个让我意想不到的问题。他们会问:“菲律宾人是谁?”,这让我感到震惊。我和泰国朋友都为知道我们“泰国人”是谁而沾沾自喜,而为菲律宾人感到有些遗憾。对泰国学生而言,菲律宾人的身份很模糊——他们有西班牙或墨西哥名字,说着带有独特口音的英语,吃着混合了西班牙、菲律宾、中国和美国等各种风味的食物,此外,尽管有官方语言,但实际生活中他们依然说着不同的语言。大学课堂采用英语教学,学生之间也用英语相互交流。

我们这些来自泰国的人都知道我们是“泰国人”,因为我们都说着同样的语言,信仰同样的宗教,敬爱同一位国王。1963 年,普密蓬国王(King Bhumibol,拉玛九世)访问马尼拉(Manila)时,我们所有人都赶去与国王和王后合影,以表达我们对君主制的忠诚和敬意。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我们谁都没有想到,我们之中有些“泰国”同学,说泰语时带着浓重的中国口音。尽管每个人都有泰文名字,但他们在开玩笑时依然会用以前的中文名字称呼对方。读大学时,我最好的朋友是泰国第二代华人,尽管他仍然说着带有中国口音的泰语,但这并没有让我觉得他不是泰国人。我的父亲或许有一半或四分之一的华人血统,我的母亲既有中文名字也有泰文名字,但这对我来说并不重要。这些并没有让我觉得自己不是纯正的泰国人,尽管父亲的曾祖父是中国人,而他母亲的祖先来自中国福建的造船厂。但在泰国生活了四代之久后,我的父亲和叔叔婶婶们已经忘记了自己祖先的来历。我母亲曾说,在她的家乡尖竹汶府(Chanthaburi)有许多人既有中文名字也有泰文名字,这是因为那里的华人富裕且成功,泰国家庭给他们的孩子取中文名字,是希望他们可以像华人一样富裕起来。我不知道这是真是假,但这重要吗?我怀疑,我的家族在被同化为泰国人并在繁育几代人之后,已经陷入了对过去的自我否定和自我催眠之中,下意识地切断了所有与中国有关的联系和记忆。①我母亲和她的3 个姐妹有泰文名字也有中文名字,分别是金安(Kim An)、金宇(Kim U)、金英(Kim Eng)和金艳(Kim Yiam)。著名的现代泰国民族主义理论家銮威集·瓦他干(Luang Wichit Wathakan)也有中文名字,叫金良(Kim Liang)。但是銮威集否认自己有华人血统(Thak Chaloemtiarana,2003,145-146)。对泰国华人的经典研究,参见G.William Skinner (1957)、Akira Suehiro (1989; especially Ch.3)。关于大城王朝时期有影响力的非泰人家族的研究,参见David Wyatt (1994,97-130)。尼迪·伊奥希翁(Nidhi Eoseewong,2005; especially pp.57-114)对泰国华人有创新性的研究。尼迪承认自己是Jek,他认为:“Jek 是一个泰语词,指的是在泰国的有中国血统的人。承认自己是Jek 只意味着一个人承认自己的出生地以及某些习俗和传统与中国人民的文化有关,而并不代表他们在模仿中国文化,Jek的风俗和品味在泰国社会是一种稳定的文化。”引自 Phimpraphai Phisarnbut (2001,n.p.)。在同一本书的前言中,泰国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苏拉克·西瓦拉克 (Sulak Siwarak) 写道:“从一开始,我就很乐意称自己为Jek,因为我父母的祖先都来自中国大陆。但Jek 这个词不再是华人后代喜欢的词,尽管Jek不是贬义词,而是人们用来称呼泰国华人的词”(同上,n.p.)。1918 年至1931 年间,涌入泰国的中国人数量最多,当时曼谷的现代化工程需要华工。下层华人苦力的行为与泰国的行为规范形成了鲜明对比。泰国人认为的优雅礼仪和来自中国农村的华人劳工的粗鲁行为之间的文化冲突,导致华人被视为Jek somsaam,意思是“粗鲁、笨拙的中国人”,参见Krit Sombatsiri (1986,22)。丹尼尔·希罗(Daniel Chirot)和安东尼·瑞德(Anthony Reid)(1997)的研究将东南亚的华人与欧洲的犹太人进行了比较。唐志强(Tong Chee Kiong)和陈国贲(Chan Kwok Bun)(2001)也对泰国华人进行了研究。编者们认为,同化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也不一定由东道国文化主导,中国文化的坚韧性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中,我将用泰国(Thailand)来指代历史上的暹罗(Siam)和现在的泰国。在1939年之前,泰国通常被称为暹罗。更名是前总理銮披汶·颂堪(Premier Phibunsongkhram)执政时期推行极端民族主义的结果。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国名曾短暂地恢复为暹罗。另外,我用泰国华人(Sino-Thai)来粗略地指代有华人血统的泰国人。然而“泰国华人”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因为中国移民与泰国当地人世代通婚后,何时不再被视为泰国华人,这一点并没有明确的定义。过去,人们曾将第一代和第二代华人称为Jiin Sayam 或者Jek,这是对暹罗华人的中性的描述性称谓。随着时间的推移,泰国华人拒绝被称为Jek①Jek 这个称呼来自于潮汕方言,潮汕方言中“叔”的读音为Jek。大多数早期泰国华人来自潮汕和福建,常常以“叔”或“阿叔”作为彼此的称呼。泰国人也模仿中国人,称华人为“叔(jek)”,但是后来这个称谓逐渐带有了歧视的含义。——译者注,因为这个称呼已经带有轻蔑贬低之意。如今,更常见的是泰国人承认自己mi chuesai Jiin,即有中国血统,意味着他是第二代或第三代华人,这与以前的luk Jek(华人的孩子)或luk Jiin(中国人的孩子)这些称谓的意义不同。

二、文本、文学作品和20 世纪泰国历史文化研究

在2010 年3 月举办的亚洲研究协会会议上,迈克尔·蒙特萨诺(Michael Montesano)组织了一场以“将文学引入20 世纪泰国历史研究”为题的小组讨论,目的在于说明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如何补足历史资料在历史研究中的缺失,以及文学作品如何为历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讨论组的5 篇优秀论文提出了可采用的研究方向,以及在将文学作品作为历史数据时应使用怎样的研究方法。本文将不再赘述这5 篇文章的具体细节,而将讨论部分学者对文学与历史研究的相关性以及文学作为社会价值观变化的产物的相关研究成果。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和鲁奇拉·门迪尼奥斯(Ruchira Mendiones)在其著作《美国殖民时期的暹罗政治与文学》(In the Mirror,1985)中运用短篇故事来描述20 世纪60 年代末和70 年代初泰国的历史和政治。②详见Suvanna Kriengkraipetch and Larry E.Smith (1992)。让安德森既惊讶又欣喜的是,纪念文集《东南亚三百年变迁》(Southeast Asia over Three Generation,Siegel and Kahin,2003)中有三分之一的章节集中讨论了小说对于东南亚研究的重要性,有四个章节着重讨论了文学作品如何丰富人们对历史和政治的认知。韦伯·基恩(Webb Keane,2005)看过这本书后曾评价说“每个人都在读小说”。1982 年,尼迪·埃奥斯望(Nidhi Eoseewong)也曾用经典的泰国文学作品来论证曼谷资产阶级的兴起。③英文版的“Bourgeois Culture and Early Bangkok Literature” (Nidhi 1982)一文于2005 年汇编于Pen and Sail: Literature and History in Early Bangkok (Nidhi 2005)。

小说与历史的交集并不罕见。翁贝托·埃可(Umberto Eco)在《玫瑰之名》(The Name of the Rose,1983)中认为讲述过去有3 种方式:第一种为浪漫小说,将历史视为风景、托词或者童话故事;第二种为惊险的推理小说,用真实的历史事实和有辨识度的历史人物来创作故事;第三种为历史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和场景让历史事件和复杂的人物关系更容易为读者所理解。赫伯特·巴特菲尔德(Herbert Butterfield)曾在《历史小说》(The Historical Novel)写到,文学作家可以从人的角度描述他们生活的历史时期,并且透过他们的作品可以了解真实的历史史实。巴特菲尔德认为:

历史史实和小说故事不一定要吻合,成为一个连贯的整体……但是,在历史小说中,历史史实和小说故事要能够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它们可以相互促进,使对方更有力量、更有价值。从而对读者产生特别的吸引力。(1924,7)

奥利弗·沃尔特(Oliver Wolter)在其新书中对米哈伊尔·巴赫金(Mikhail Bakhtin)在1981 年提出的“对话交流的复调(polyphony of dialogic exchange)”理论进行了论证,并提出了文学和历史之间的交流的互文性。沃尔特通过虚构14 世纪到16 世纪越南精英群体之间的对话,来说明陈朝(Tran dynasty)①陈朝(1225—1400),越南语为Nhà Trần,越南历史上的封建王朝。——译者注对不同社会群体的意义。同时他还想说明李朝(Le dynasty)②李朝(1009—1225)(Nhà Lý)又称作后李朝(Nhà Hậu Lý,区别于李贲所建立的前李朝),是中国宋朝的藩属国,因该朝君主姓李而得名。李朝历经九代君主,共216 年。李朝因为接受中国宋朝册封,所以也被称为“安南国”。公元1225 年,权臣陈守度趁李昭皇年幼,夺政权,建立陈朝,李朝灭。——译者注是如何计划在后世抹去这些含义的。沃尔特的历史小说是为了说明信奉佛教的陈朝比信奉儒家学说的李朝更“东南亚化”,这表明越南在本质上更具有东南亚国家的文化属性而非中国文化属性。或许历史学家可以变成业余的小说家,同样,小说家也可以成为业余的历史学家。历史和文学的交叉,或者说两者间模糊的界限,是由海登·怀特(Hayden White,1973)提出的,他认为历史学家由于使用了文学修辞和编撰的故事情节,影响了他们分析的准确性。③怀特认为,历史学家和小说家使用相同的方法来解释故事或史实。他提出4 种编撰故事的模式:浪漫、悲剧、喜剧和讽刺。

斯蒂芬·格林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提出的“新历史主义(New Historicism)”将文学与其历史背景联系起来,主张以历史文本为中心,为文学批评提供更深层的含义,反之亦然。在格林布拉特看来,文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褒贬结合,形成一种约束力量,通过赞扬和批评来强化文化边界。为此,作家们通常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和对社会的批判。在驳斥精英主义观点的同时,格林布拉特还提出,如果要充分地认识和理解历史和文学,我们应当更加认真地、系统地研究普通民众留下的模糊而细微的文本材料。(1995,226)

与格林布拉特类似,人类学家赫伯特·菲尔普斯(Herbert Phillips,1987,3-4)同样利用文学作品来研究文化。他认为,泰国的作家是“泰国社会各阶层中最敏感、最善于反思、最善于表达的人……文学写作是社会进程的组成部分,既是历史的先导,也是其成果。”在菲尔普斯看来,通俗文学是“社会和文化环境的纯理性的表达”,并且可以“把文学作品视为文化的体现”。他进一步指出泰国作家的作品面向泰国本土的读者,以本土文化视角进行内部文化交流,促使文学作品成为人类学调查研究的宝贵的语料库。

本文将借助文学文本和其它选定的文本,还原在过去的100 年里泰国社会是如果看待华人的,以及华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通过评估文本资料,本文将探究在泰国文化想象中主流民族对泰国华人的妖魔化、排斥、接受和同化的细微变化。本文认为,如果文本越容易被大众阅读和接受,那就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和文化价值。文学作品的销量、刊印的版本及其风靡的时间,都体现了人们对于文本中所描绘的社会以及这些文本中的人物形象的接受度。

三、问题重重的华人群体:内部的他者

在泰国生活的几个世纪以来,华人从未受到过多的争议或严重的歧视,然而1914 年拉玛六世在其《东方犹太人》一文中,将华人认定为“非泰人”(Asvabahu 1914)。①此处所参考的文本,是1985 年1 月7 日海军少将格拉塔瓦·斯塔瓦特亲王(M.R.Kraithawat Sithawat)在泰国曼谷蒙固飒飒特寺(Wat Mongutsasat)举办葬礼时的葬礼书(cremation volume,是泰国地区死者家属在葬礼上分发的纪念册,主要包括死者传记和相关资料)。本人认为,拉玛六世是在诋毁拉玛五世统治时期涌入泰国的底层华人。早些时候,华裔商人已被泰国精英阶层接受,可以与贵族、王子、甚至国王通婚。曼谷早期的潮州华人是一个特权群体,被称为“金銮(Jiin Luang)”,意为国王的华人。他们为郑王(King Taksin)工作,住在大皇宫附近,直到拉玛一世时期,迁居至三聘街(Sampheng)。这些上层华人,尤其是那些选择在官僚机构工作的人,很快就掌握了泰国文化和价值观,并被普遍接受为泰国人。泰国当时的权力精英也接受了华人的价值观和习俗。例如,泰国宫廷从拉玛三世(1824-1851)统治时期就开始奉行华人的宗教习俗。当时泰国寺庙里的祭桌都是按中式风格布置的。拉玛四世为保护国家而创造的神像(Siam Devathirat)前的祭桌和祭祀仪式也都是按照华人的习俗安置的。(参见Crown Property Bureau 2012,63-67)泰国宫廷也用华人的仪式庆祝华人新年。华人的葬礼仪式(焚烧纸质的物品,如钱、房子及车子,供死者来世使用)在拉玛四世统治时期首次在宫廷出现,在1880 年用于拉玛五世王后的葬礼,之后被正式采纳为王室仪式。华人的葬礼仪式至今仍在王室重要成员的火葬仪式上举行,例如,兰帕王太后(Queen Rambhai,拉玛七世的王后)和卡拉雅尼公主(Princess Kalayani)的葬礼。(参见Kiti Lohpetcharat 2011,Ch.2)基蒂(Kiti)还详细介绍了有华人血统的王室成员。社尼·巴莫亲王(M.R.Seni Pramote)和克立·巴莫亲王(M.R.Kukrit Pramote)的曾祖母(拉玛二世的配偶)出生于中国。诗丽吉王后(Queen Sirikit)的曾祖母也是中泰混血,是一位有头衔的华人商人的女儿。拉玛七世在1927 年访问华文学校期间的一次演讲中毫不避讳地公开承认他有中国血统(同上,141)。这篇用英泰双语发表的文章明确指出,泰人和华人是两个不同的“民族”。华人就像欧洲的犹太人一样,一方面,他们利用所居住的国家积累财富;另一方面,他们又表现得特立独行、自私冷漠、忘恩负义,永远不会成为好公民。拉玛六世在这篇文章中将泰国华人妖魔化,认为他们贪得无厌、视财如命,他们坚持中华文化的优越性,并试图把自己的孩子甚至是泰国妻子所生的孩子按中国人的方式培养。

拉玛六世指责华人是泰国经济的寄生虫。②在拉玛六世发文之前,曾有欧洲顾问就华人及其对泰国经济的潜在垄断危险向泰国当局发出警告。例如,英国皇家矿业部主任瓦灵顿·史密斯(H.Warington Smyth)曾在1898 年写了一份报告,称中国人为“暹罗犹太人”(参见Skinner 1957,160-165)。从当时的中泰关系来看,国王的愤怒和控诉显得相当奇怪。因为几个世纪以来,华人在暹罗的对外贸易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华人家庭已成为泰国贵族的重要成员,并获得王室任命和萨迪那头衔(sakdina,贵族头衔)。历史资料表明,华人与泰人长期通婚并衍生出许多重要的贵族家庭。根据历史学家的说法,大城府的创始人实际上并不是泰国人,而是一位成功的华商;将暹罗从缅甸解放出来的英雄郑信(Taksin)的父亲是华人;现在的曼谷王朝创始人的母亲也是华人。此外,到19 世纪中期,大多数南部省份的总督,如拉廊府(Ranong)、宋卡府(Songkhla)、洛坤府(Nakhon Sithammarat)、北大年府(Pattani)、董里府(Trang)、普吉岛(Phuket)和尖竹汶府,都是由国王授予贵族头衔的华商。

从郑信王朝(吞武里王朝)到曼谷王朝早期(直到拉玛五世),暹罗一直与中国(清朝)保持着密切的贸易关系。在往来文件中,泰国国王一直用以郑信的“郑(Tae)”为姓氏的中文名代表自己,例如郑华(Tae Hua,拉玛一世),郑佛(Tae Hok,拉玛二世),郑福(Tae Huk,拉玛三世),郑明(Tae Meng,拉玛四世)以及郑隆(Tae Jia,拉玛五世)(Phimpraphai 2001,190)。在拉玛五世进行行政改革之前,泰国的贸易和对外关系由负责管理港务局(Port Authority)的两位高官分别把持着。负责与来自东方的商人打交道的官员通常是最富有的华商,他们的头衔是“披耶厝得拉差瑟提(Phraya Chodukratchasetthi)”①披耶(พระยา),贵族头衔,由国王授予高级军官、大臣、府县长官、总司令或首相。持有者又可称为昭坤(เจ้าคุณ)。泰国王室和和贵族头衔始于阿瑜陀耶王朝国王波隆摩·戴莱洛迦纳(Trailokanat,1448-1488 年在位),他制定食田制度,称为“萨克迪纳制(Sakdina)”(ศักดินา)。这种做法的目的在于确定全国每个人在社会中的阶级地位,并按社会地位的高低,分得多寡不同的食田。在1932 年泰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之后,泰王已不再为非王族进行封爵。——译者注。许多人是税款包收人(Tax farmer),也是当今泰国一些知名家族的创始人,如格拉勒克家族(Krairerk)、乔迪卡普卡纳家族(Chotikapukkana)、乔迪萨瓦家族(Chotiksawat)和劳哈赛家族(Laohasetthi)。②许多最富有的华人家庭都是与中国进行帆船贸易的税收承包人和商人。他们通过中标后替泰国国王向民众和企业征税的方式来赚钱。他们还被允许经营赌场和彩票生意,生产和销售酒类,以及买卖鸦片。有关税收承包人的详细信息,请参见Suehiro (1989,72-83) 和Skinner (1957,118-125)。华人高官的女儿也会被泰国国王纳为妃嫔,这样一来,其所生的子女便有了华人血统。著名作家、评论家、记者、前总理克立·巴莫亲王就曾公开承认他的祖母是中国人。他在世时,每逢重要的华人节日都会举行庆祝仪式。

本文的目的之一是评估拉玛六世对华人的妖魔化是否导致了泰国社会对华人的严重歧视或持续性妖魔化,尤其是该现象是否在泰国文学文本中有所体现。在《东方犹太人》一文发表之前,泰国王室对当地华人并不反感。瓦栖拉兀国王的父亲朱拉隆功国王(King Chulalongkorn)曾在多次演讲中强调,华人与泰人如同近亲,而且朱拉隆功国王的几个妃子也是华人。他在位期间,泰国政府一直实行开放的移民政策,以吸引更多的中国劳工。而且,华人移民无需服徭役,仅需向王室支付非常低的人头税。1910 年12 月,瓦栖拉兀国王在为他父亲举行火葬仪式时发表讲话,也表达了对华人移民的善意。他说:

从古至今,华人与泰人一直同心同德,仿若同根同源。因此,我决心始终帮助并保护所有来泰生活的华人。(Vella,1978,191)

然而仅仅几年后,随着世界政治局势动荡加剧以及对逐渐崛起的共和主义思潮的忌惮,这种“保护”华人的政策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为了强化王室地位,瓦栖拉兀国王发起了一场民族主义运动,以此激励暹罗人民抵制共和意识形态的传播,从根源上阻断汉族民族主义的发酵。1911 年,中国的满清王朝灭亡,取而代之的是实行共和制的国民党。这让瓦栖拉兀国王非常担心自己的绝对君主地位受到威胁。除此之外,他也对孙中山访问泰国并向当地华人募款也表示不满。③中国汉族民族主义的崛起和孙中山对共和政治意识形态的推崇极大地震惊了泰国王室。孙中山于1908 年访问曼谷,并在3 个场合招募追随者。他认为,华侨华人将是“革命之母”和现代化建设的先锋。另外一位著名的民族主义者康有为,对华人融入当地国家的速度感到震惊。1907 年,华文报纸Chinosayamwarasap 创刊,其编辑曾就华人的忠诚度等敏感话题公开与瓦栖拉兀国王进行辩论。(参见Phenphisut Intharaphirom 2004)以上因素可能促成了泰国华文学校的兴起。瓦栖拉兀国王继位之时,4所华文学校、1 所华文图书馆和1 个讲堂已经建立。(参见Wassana Wongsurawat,2008,164-165)

此外,还有两次事件可能也引起了国王的愤怒。第一次事件是在1910 年6 月,曼谷爆发了为期3 天的大罢工,当时正值朱拉隆功国王离世前夕,也就是瓦栖拉兀国王加冕前的几个月。华人劳工举行总罢工,抗议官方在废除徭役后上调了人头税。罢工使曼谷瘫痪,也间接反映了华人在当地的影响力。第二次事件是在1912 年,一些年轻军官企图发动政变。其中有几位领导者是泰国华人,他们抗议华人每年的人头税增长不公平,抗议野虎军团(Wild Tigers Corps)享有普通军队没有的特权,主张政治自由,反对独断专权。①Atcharaporn Komutphisamai (1997)曾对1912 年的军事政变做过详细研究。毫无疑问,这些事态的发展让泰国王室感到震惊和担忧。为了巩固地位,这位在英国受过教育的瓦栖拉兀国王创造并推广了“国家—宗教—国王”三位一体的概念,并将其作为泰国民族主义的主要支柱。瓦栖拉兀国王的泰国民族主义似乎是受到了欧洲反犹太主义和英语国家“上帝—国王—国家”概念的启发。在这种民族主义理念中,一个好的泰国人必定是一个爱国的人,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一个爱戴国王的人。

瓦栖拉兀国王关于泰国民族主义理念的阐述将泰人与“内部的他者”即华人群体进行对比。简言之,泰人是由“他们不是谁”来定义的,也就是说,“不是华人”的便是泰人。值得一提的是,瓦栖拉兀国王只针对新来的华人移民,他们大多是来自农村的贫苦劳工;那些已经被官僚机构接纳的华人以及与王室有着密切的商业往来和个人联系的华商家庭并未受到国王的针对。因此,在瓦栖拉兀国王的民族主义概念中将那些被视作“内部的他者”的华人定义为只带着“草席和枕头(sua pheun mon bai)”来泰国寻求“国王正义慷慨的保护(pheung phraboromaphothisomphan)”的贫苦农民。

尽管瓦栖拉兀国王将泰国民族的概念种族化,但他只针对华人,并未针对其他种族。众所周知,当时暹罗境内不只有泰人,还有马来人、老挝人、孟族人、掸族人、印度人、欧洲人等等。但这些人似乎对泰国政府无害,而华人则不一样,由于市区的华人人数不断增长,他们掌控的商业和积累的财富也不断增长,而且他们一直在传播来自中国的具有颠覆性的意识形态,这导致华人在国王眼中的威胁也越来越大。

由瓦栖拉兀国王发起的民族主义运动,后来在19 世纪30 年代末至40 年代初銮披汶(Phibun)政府执政时期得以加强,华人被迫加速融入泰国社会。1913 年泰国政府颁布法令,敦促所有泰国人采用泰国姓氏(不同于中国姓氏),这一法令也影响到了当地华人,因为这促使其中一部分华人也开始采用泰国姓氏。同年,政府修改国籍法,允许在当地出生的华人取得泰国国籍。与此同时,华人人头税与其他人持平,减少了华人与泰国人之间的区别;此外,随着满清王朝的覆灭,华人纷纷剪去辫子,再加上19 世纪20 年代,西方的妆发和服饰开始在城市流行。这些新的变化进一步缩小了华人与泰人之间的区别。

在1939 年至1942 年銮披汶政府执政期间,华人的同化进程加快。在政府机构和军队工作的泰国华人被要求放弃中国姓氏,改用新造的泰国姓氏(Vella 1978,128-136)。②关于极端民族主义的发展,参见Scot Barme (1993,Ch.6)。此外,政府颁布的新法要求所有私立学校必须向政府注册备案,这也将华文学校置于国家的控制之下。所有学校必须教授泰语,汉语教学时间减少到每天一个小时,历史、地理、文化等课程成为必修课程,不给汉语教学留出多余时间。1939 年,銮披汶政府直接关停了华文学校。同年,华文报纸被禁,在泰国获取到的有关中国的新闻都是经过泰文媒体过滤过的。

直至二战结束时,华文学校一直受到削弱、打压,以致一蹶不振。最终,泰国的中文教育彻底结束,泰国华人失去了中文读写能力。这意味着他们已与自己的母语文化隔绝,只能通过泰语学习。到1949 年,泰国每年只允许200 人从中国移民入境,这进一步限制了新华人移民到泰国帮助维持中国文化和语言的可能性。此外,华人中不同方言群体的成员不一定会将普通话作为通用语言,而会选择用泰语进行交流,泰语的使用反而让他们有了共同语言。因此,留在泰国的华人只能就读泰国学校,取泰国名字,更多地接触泰国文化而非中国文化;他们在政府机构和军队工作,并拓展其他新的就业领域,不再局限于家族企业。①详见Wassana(2008)。简言之,瓦栖拉兀国王对华人的指责并没有使华人像欧洲的犹太人一样遭遇种族屠杀,而是促使泰国政府出台相应政策迫使华人融入泰国社会。

接下来本文将讨论《东方犹太人》一文是否影响了华人在之后泰国文学作品中的形象。通过回顾泰国作家及泰国华人作家在其文本中对华人的描述,本文将揭示在20 世纪的泰国,泰人及华人如何定义自身的身份,以及这个过程对华人和泰人的身份认知的影响。

四、泰国早期的散文小说、文学作品与泰国华人(1900 年至二战)

20 世纪初,散文体小说传入泰国。赴欧的留学生接触到了与泰国传统文学作品不同的小说和短篇故事。泰国传统文学作品严重依赖程式化的情节和魔幻人物,脱离实际。第一部泰文小说出版于1902 年,是英国作家玛丽·科里利(Marie Corelli)的小说《宿怨》(Vendetta)②泰国小说起源的标准文本是Suphanni Warathorn(1976)和Wibha Senanan(1975)。的泰译本。13 年后,也就是1915 年,一本由泰国作家撰写的小说出版了。这本小说模仿《宿怨》,取名为《非宿怨》(Khwam mai phyabat),③对小说是虚构而非现实的误解阻碍了这种写作形式的发展。参见Thak Chaloemtiarana(2009a,n29)。出版于瓦栖拉兀国王发表《东方犹太人》一文后的第二年。尽管这本书反映了当时曼谷中产阶级的现代品味,但是并没有出现华人角色。其他早期出版的小说也都没有提及泰人与当地华人的紧张关系(Thak,2009b),包括1929 年出版的3 部被泰国文学评论家称为第一批真正的泰国小说的作品,即《真正的男人》(Luk phuchai)、《马戏团的生活》(Lakhon Haeng chiwit)以及《她的敌人》(Sattru khong jao lon)。因此,对早期文学作家来说,瓦栖拉兀国王对当地华人的不满似乎不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有趣的是,在《东方犹太人》发表几年后,瓦栖拉兀国王撰写并出版了一本以一位从英国留学归泰的年轻人口吻所写的书信集。这些信件于1917 年左右出现在由国王亲自编辑的Dusit Samit 杂志中,标题为《一个年轻人的心》(Huajai chainum)。这些信件是两个朋友之间的通信,一个是作者巴攀(Praphan),暗指被称为“大作家”的瓦栖拉兀国王;另一个是普拉萨特(Prasert),泰国贵族,暗指泰国贵族的理想,不过只有巴攀写的信出版了。《一个年轻人的心》实际是瓦栖拉兀国王在表达他的个人观点,阐述了在他心目中,什么样的华人才能够称得上是好的华人。

在第一封信中,巴攀告诉朋友他非常想念英国,想念他的英国女友和文明的欧洲生活,但出于对泰国和泰国人民的热爱,他不得不回国。第二封信是在新加坡写的,信中巴攀抱怨酒店因为他的长相而拒绝他入住。在他向店员说明他是泰国人而不是中国人之后,才给他安排了房间。巴攀告诉朋友,Jek 在新加坡无处不在,英国人和其它欧洲人都看不起Jek。他还透露,他在新加坡重新适应Jek 的身份,为返回暹罗做准备。当他抱怨自己的父亲拒绝放弃华人的生活方式时,读者才了解到原来巴攀也是Jek 之子。在后来的信件中,巴攀告诉朋友,他的父母为他安排了一门婚事,对象是一位华人女孩,不过幸好,她已经嫁给了一个拥有官衔“銮(Luang)”的泰国人。巴攀后来娶了一位泰国上层社会的女士,但很快她就跟另一个男人私奔了。巴攀非常想成为“国王的仆人(kharatchakan)”即公职人员,最终他成功进入官僚体制,还被允许加入只效忠国王且备受争议的野虎军团(Ram Chitti[1917?])。

从已发表的18 封信件的内容中,很容易推测出瓦栖拉兀本人也像当时的大多数泰国人一样,认为华人和他们的后代不同于泰人,但又是泰国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瓦栖拉兀国王笔下,巴攀讽刺Jek,并告知新加坡酒店店员自己是泰国人,这表示巴攀否认了自己的华人血统;巴攀进入官僚体制和野虎军团,表明瓦栖拉兀国王认为巴攀无疑就是泰国人,是一个爱暹罗、爱暹罗人民和暹罗国王的Jek。他在1914 年发表的《东方犹太人》一文中对华人的妖魔化,似乎只是针对那些拒绝成为泰国人、拒绝使用泰国语言、拒绝融入泰国文化和拒绝为国王服务的“坏”华人。

虽然读者知道巴攀是泰国华人,他的父亲很富有,但对他和他家庭的其他信息知之甚少。似乎他的背景无关紧要,就好像他已经从华人家庭的一员变成了泰国人并为人们所接受。

瓦栖拉兀国王并不是唯一一个对泰人和泰国华人的模糊身份感到焦虑的人,在《一个年轻人的心》出版的同时,另一位泰国作家内·巴特(Nai But)发表了一首名为《三聘市场之旅》(Nirat chom Talat Sampheng,1920s?)的诗,描述了曼谷华人区发生的故事。诗中除了对三聘市场的喧嚣进行了丰富多彩的描述之外,还提及了以下内容:

小路上挤满了华人和泰人,

不可避免地相互融合,相互碰撞。

华人与泰人难以区分,

谁是谁?

让人不禁感叹,

现代社会把这个地方搞得一团糟。

华人减掉辫子,不知不觉地变成了泰人。

多么异乎寻常,

人们出乎意料地改变了自己的种族。①该诗英文本版由Supang Chantavanich(1997,256)翻译并引用。这首诗也见于苏吉特·旺斯(Sujit Wongthes,2002,263-296)。卡贤·特加皮让(Kasian Tejapira,1992)也写过一篇文章,认为仅仅通过观察男性的发型就能很容易辨别出谁是华人谁是泰人。

另一部由库拉帕·赛普拉迪(Kulap Saipradit)撰写的畅销小说《展望未来》(Lae pai Khangna),虽然写于1957 年,但却让人感受到了20 世纪20 年代末人们的价值观逐渐改变,君主专制的影响力在这一时期逐渐减弱。小说中,库拉帕描写了曼谷一所贵族学校中存在的社会差异,这所学校与他曾经就读的学校类似。学生的家庭背景大不相同——有王室子女、富家子弟,也有获得奖学金的外府学生,还有华人学生。故事是以占拓(Chantha)的视角讲述的,占拓是一名贫困的外府学生,对自己在学校所看到的一切都感到惊讶。学校里有两个最聪明的学生,一个是直率的泰国学生尼塔特(Nithat),另一个是谦逊的华人学生盛(Seng)。同学们都非常喜欢盛,因为他乐于抽出时间,辅导需要帮助的同学。一次,一位有王室背景的学生吹嘘自己祖先的成就时,尼塔特提醒他的同学们说,像占拓的祖先一样的农民和盛的祖先一样的华人都应被载入泰国史册,因为伊桑(Isan)农民和华人也曾为将暹罗从缅甸人手中解放出来做出贡献(Siburapha [1957] 1974,182-242)。库拉帕笔下的华人角色性格善良、聪明、忠诚、信仰基督教、心胸宽广。或许库拉帕和其他进步人士一样意识到了重新定义泰国人身份的必要性,认为那些对泰国做出重大贡献的非精英人士同样非常重要。对他们来说,泰国史学也应该为泰国华人留有一席之地。

接下来本文将讨论一部极具影响力的连载小说,是由卜利查·因他拉帕丽特(P.Intharapalit)撰写的《邦、尼康、金冠》(Phon Nikon Kim Nguan),首次出现在1939 年,之后连载了30 多年。小说中有3 个主要人物,其中最受欢迎的是一个名叫金冠(Kim Nguan)的泰国华人。

该系列喜剧小说描写了3 个富有的花花公子滑稽的冒险故事,这些故事不但滑稽有趣,还反映了许多当时社会的重要问题,记录了暹罗从1939 年到1968 年发生的事情。小说总共出版了近1000 集,大多数泰国读者都对它非常熟悉(Wichitwong 2001-02,Vol.1,49)②这部小说在1939 年问世时,需求量非常大,印刷了3 万份,而同期的其他出版物发行量只有2000份。1939 年这部小说出版了25 集,这意味着仅在那一年就有大约75 万的阅读量,充分体现了其影响力和受欢迎程度。如果把这部小说所有的阅读量加起来,数字会非常惊人。卜利查·因他拉帕丽特的父亲在军事预备学校教泰语。卜利查也曾是乍甲蓬王子(Prince Chulachakrabongse)和前总理沙立·他那叻(Sarit Thanarat)的同学。。本文将重点关注其中一个主要人物,即富有的华人金冠。

与瓦栖拉兀国王的短篇故事中巴攀的情况相似,读者对金冠的背景和他的家庭也知之甚少。金冠出生于曼谷华人区三聘街,父亲是亿万富翁金柏(Kim Bae),祖父是富商金赛(Kim Sai)。虽然他的父亲和祖父说的泰语带有浓重的中文口音,但金冠的母语是泰语。他也懂中文,因为他曾在当地中文学校就读,之后进入了著名的易三仓大学(Assumption College),该校教学语言是泰语。他曾被派往国外学习商业运作,回国后,在父亲的百货公司做经理。这家百货公司名为西维莱·帕尼奇(Siwilai Phanich)或称文明商业(Civilized Commerce)(ref.Thongchai [2000])。

为避免读者过多关注金冠的家庭背景,卜利查仅告诉读者,亿万富翁金柏在80 岁时去世,紧接着便开始介绍金冠。金冠的母亲是泰国人,但作者从未提及他们的泰国亲戚。金冠是一位富有的华人,他继承了存放在3 家不同银行的1050 万泰铢,以及埋在家中锡罐里的6 万泰铢,还有10 家碾米厂,10 家锯木厂,10 艘货轮,1 家巴士公司,以及几十处出租房产。1939 年12 月出版的《父亲的后代》(Thayaat Khun tia)这一集中提到,金冠每天的收入超过5000 泰铢,而在那个年代,仆人每个月的工资只有10 泰铢。

金冠虽承认自己的华人身份,但也经常说一些关于家人的轻松笑话。当两个贵族女孩第一次见到金冠时,她们问他是谁以及他是做什么的。金冠说:“谁?我吗?我是华人,一个出生于泰国的华人之子。我的母亲是泰国人,她的姐妹也是泰国人,但我父亲的兄弟都是华人。但华人和泰人其实没什么不同,我们是一家人。”女孩们继续追问他的职业(ah cheep),金冠故意将ah cheep 解释为“Uncle Cheep”,从而转移这个问题。他说:“我没有一个叫Cheep 的叔叔,但我有一个名叫金立(Kim Lee)的叔叔。”女孩们恼怒地说她们已经知道他是华人,只是想知道他是做什么工作的,泰语翻译为“tham array kin?(直译为‘你做什么吃?’)”。金冠故意说他什么都不做,因为做饭是厨师的职责(引自Wichitwong 2001-02,Vol.1,215)。金冠对自己的身份认知是清晰的,他选择跟从泰国母亲这一边的泰国亲属系统,而不是父亲一边的华人亲属系统。

1940 年12 月出版的《国家授权》(Ratthaniyom)这一集,背景设定在銮披汶政府发起民族主义运动以团结和激励泰国人民对抗外国敌人这一时期。这一集中,主角们决定组建一个“国家授权俱乐部”来响应政府的号召,抵制外国势力对泰国经济的支配。政府曾敦促泰国人解雇外国雇员,聘用泰国雇员。在同意加入这个俱乐部之前,金冠要求他的公司可以破例不履行这一规定。因为他的公司只有一个泰国雇员,他自己和其他的雇员都是新华人移民(tueng nang)。如果将这些雇员全部解雇,他的公司就会破产。金冠称公司唯一的泰国雇员是jek kai,这意味着虽然这位雇员声称自己是泰人,但在语言和文化方面依然有华人的特征。他的泰国同伴和那一集的读者也都明白jek kai 的意思。

最初,金冠在卜利查笔下出现的时候,还没有姓氏。这种情况在銮披汶政府执政时期发生了改变,当时政府颁布法令要求所有泰国人都使用泰国姓氏。因此,金冠(Kim Nguan)的名字变成了金冠·泰代(Kim Nguan Thaithae)。Thaithae 的意思是真正的泰国人。这种文字游戏不仅只是有趣,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这种新名字的构建再次动摇了“泰国人”的概念,一个华人可以通过改名变成真正的泰国人。金冠还经常在不同场合多次更换名字,有时候他会称自己为三官·泰提姆(Sanguan Thaithiem),而不是金冠·泰代。

这两个版本的角色名字说明了身份构建的复杂性,尤其是涉及到华人身份时。“Sanguan Thaithiem”可以翻译为“保全对泰人的模仿”,这个全泰文的名字说明这个人是一个假泰人,而“Kim Nguan Thaithae”是把中文名字和泰国姓氏结合起来,表明他是真正的泰人。金冠挑衅地声称Jek 也是真正的泰国人。可能有人会问,这两种情况下,谁更值得信赖?①卡贤对姓名问题的解释与本人有所不同。他认为“Sanguan Thaithiem”这个名字表明这个人是一个虚伪的骗子,而“Kim Nguan Thaithae”这个名字则暗示金冠对于自己不是一个完全的泰国人而感到内疚和自卑。同时,卡贤还批评了卜利查对中文名字的曲解,认为泰国作者并不熟悉中国文化。他还指出,华人中只有同一辈分的人的名字才会有部分相同,比如“金”。所以,金柏的儿子不应叫金冠,金赛的儿子也不应该叫金柏。(1994,65-75)有趣的是,小说封面上,金冠的卡通形象总是戴着墨镜,这可以看做是隐藏他“华人”面部特征尤其是眼睛的一种方式,这样他看起来更像“泰人”,或者说,他是透过“泰化”的眼睛看世界的华人。

卡贤·特加皮让(Kasian Tejapira)是泰国研究泰国华人的重要学者之一,他也曾写过关于金冠的身份和商业背景的文章。他曾对金冠试图出售他的自传《生于三聘街》(Kerd Sampheng)这一集做出分析。这一集中,金冠坚信他的自传一定会大卖,因为他在自传中透露了成功的秘诀。这本精心制作、印刷精美的自传定价为20 泰铢一册,目标销量至少为5 万册。然而,与现如今华人的商业手册畅销的市场不同,当时的人们对自传毫无兴趣。少数购买这本书的人要么咒骂作者,要么选择退货。为了卖书,金冠不惜在每本书中放一张100 泰铢的钞票,但售价仍为20 泰铢。这一营销方案使他能够卖掉所有的书,但却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这一集出版的同一年,乍甲蓬王子(Prince Chulachakrabongse)出版了《生于帕鲁宫》(Kerd Wang Parut)一书,记录了他从小在祖母(太后)的宫殿里长大的生活。也许卜利查写《生于三聘街》这一集是在取笑这位昔日军事预备学校的同窗。《生于三聘街》这一集所要表达的观点是,如果母亲是俄国人的乍甲蓬王子可以被视为泰国王子,那么在泰国唐人街出生的中泰混血也应被视为泰国人(Kasian 1994,69)。

在卜利查的笔下,金冠甚至比他的两个泰国朋友更具有民族主义色彩。金冠总是第一时间对泰国的敌人,尤其是法国人,表现出强烈的愤怒。1893 年,法国人迫使朱拉隆功国王将湄公河以东的领土割让给法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泰法两国在法属印度支那地区爆发战争,金冠和他的朋友第一时间志愿参军,与法国人作战。他们以步兵的身份入伍,后来成为战斗机飞行员。他们还收到了战场任职令,战争结束时,金冠晋升成为了中将。总之,卜利查想要表明,尽管金冠有着中文名字,但事实上他是彻底的泰国人,而且泰国华人可能比泰国人表现得更像泰国人,所以,他们值得被信任、被提拔,担任高级军事职务。

在銮披汶极端民族主义运动期间(1939—1942 年),华人承受着巨大的同化压力。经济领域的民族主义也使华人无法涉足石油产品、出租车驾驶和燕窝贸易等几个商业领域。许多泰国华人以民族主义者的身份加入自由泰运动(Seri Thai movement)。贝·黄帕功(Puey Ungphakorng)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后来成为了泰国央行行长和法政大学的校长。因为贝的父母都是华人,他的名字是中文名字,所以贝在学校备受歧视。他曾说,如果泰国人能够理解泰国华人所面对的来自华人群体和泰国社会的双重压力,就能够理解华人的艰难处境了。不过贝的母亲经常跟他说,他出生在泰国,是泰国人,必须效忠泰国(1973,7-8)。①20 世纪30 年代和40 年代,许多热心反华且主张泰人应掌握更多经济控制权的官员,本身就是泰国华人,比如銮巴立·玛奴贪(Luang Pradit Manutham)和銮威集·瓦他干(Luang Wichit Wathakarn)。大多数在泰国出生的华人在20 世纪40 年代就已经被泰国社会同化。许多人加入政府部门并获得泰国贵族头衔,成为泰国社会精英。而在其他行业工作的当地华人很快意识到,他们的未来主要在泰国,因此,为了获得更多的威望、地位和权力,他们别无选择,只能认同泰国精英群体,这群精英中很多是泰国华人。这种对统治精英的认同可能也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泰国华商都是忠实的保皇派,他们依赖于君主制,通过对国王慈善项目的大量而频繁的个人捐赠,获得精英地位的印记。作为回报,国王会赞助他们子女的婚礼,赞助或主持杰出的泰华商人的葬礼,以提高其声望。用来自王宫的火焰火化是非常荣耀的,只有高级官员和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有此殊荣,而富有的泰国华商一直是这种王室恩惠的受益者。

本文将研究的下一部小说是《金翅鸟的利爪》(Lep Khrut),写于冷战初期。

五、外部的他者:《金翅鸟的利爪》,1956

20 世纪50 年代中期至60 年代中期是东南亚的动荡时期:法国在越南抗法战争中战败;印度尼西亚面临着内部政治问题;菲律宾的虎克暴动(Hukbalahap rebellion)尚未平息;马来亚依然在争取独立的斗争中艰难前行。在参加了朝鲜战争之后,泰国政府正在努力成为“自由世界”的一员,与共产主义进行斗争。20 世纪50 年代初是泰国冷战时期的开端。到20 世纪60 年代初,美国频繁地介入越南事务。泰国新闻和政府声明将共产主义,特别是共产主义者妖魔化,因为他们担心泰国当地的华人也会成为共产主义者。

泰国国家安全委员会(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于1965 年制定了一项针对当地华人及其后代的秘密文件,详细阐述了各级政府部门对于当地华人具体应采取何种措施。①该文件于1965 年制定并实施,系统地总结了过去、现在和将来将当地华人同化为泰国公民的政策。这是目前所见的第一份详细阐述了重振由瓦栖拉兀国王开始的华人同化进程的目标与政策的文件。该文件警示,切忌对当地华人采取镇压措施,并指出,极端民族主义所采取的旨在消除华人的商业和政治影响力的措施,如关闭华人学校,建立华人社区,取缔华人社团及华文报纸,只会导致国内的动荡,激起华人的怨愤。此外,文件还敦促泰国所有政府机构设法使当地华人成为忠诚的泰国公民。这些政策旨在为华人和泰人营造安全的氛围,以防止共产主义思潮在华人社区传播。

政府也应当公正地对待所有忠于泰国的华人,严惩那些破坏国家安全的人,大幅减少华人移民的数量,确保那些入籍公民必须放弃他们以前的国籍,赞美为泰国社会做善事的华人和他们的后代,鼓励华人将名字改为泰文名字,为归化华人提供平等的权利,并对保留外国居民身份的华人严格管制。总体方针是采用温和的政策来同化华人,用国家组织取代华人慈善团体,鼓励异族通婚,采取能够降低华人出生率的政策,防止中国政府代表或大使馆扩大其影响力,在课程、资金和海外影响力方面对华文学校施加更多的控制,同时为新移民及其子女开办足量的泰文学校。

《金翅鸟的利爪》于 1956 年出版,作者为查柴·维塞素万那普(Chatchai Wisetsuwannaphum),笔名为帕农(Phanom Thian)。该书的出版反映了中国政治影响力的“潜在威胁”正日益加剧,同时也是在利用或回应泰国公众对国外共产主义威胁的恐惧。当时这部小说在Ploenchit 周刊上连载了14 个月。不仅如此,虽然完结时小说长达3000多页,但是首次印刷量达到了10 万份,这在当时,甚至到今天,都是已出版小说首印量的最高记录。虽然也有其他同类型的犯罪小说出版,但《金翅鸟的利爪》是这类型小说中第一个大规模流传的作品。小说曾多次重印,还被改编成一部非常成功的电影。

小说中,泰国特勤局和警察试图渗透并摧毁一个华人秘密组织,该组织曾向泰国华商勒索钱财。在潮州方言中,这个秘密组织被称为Sing Eng,意为雄鹰。该组织在曼谷建立了分支机构,便于非法进口武器支持马来亚的独立斗争。众所周知,日本战败后,英国重返马来亚,马来亚的独立斗争就此开始,这也导致马来亚于1948 年进入紧急状态。武装斗争是由马来亚共产党发起的,领导人是出生于马来亚的华人陈平(Chin Peng)。马来亚人民抗日军更名为马来亚民族解放军(Malayan Races Liberation Army,MRLA),以抗击英国人的压迫。马来亚民族解放军的大部分成员是华人,也有少数马来人、印度尼西亚人和印度人。小说中,Sing Eng 组织(泰国当局将其命名为Lep Khrut,即小说名“金翅鸟的利爪”)与马来亚共产党人联手帮助马来亚民族解放军采购武器。Sing Eng 组织的杀手开始谋杀有名的泰国华商,以恐吓其他人为其捐款,暗杀武器是金翅鸟或雄鹰的利爪。

泰国当局调查“金翅鸟的利爪”组织的行动由几位年轻勇敢的警长和侦探领导。他们的秘密武器是一位詹姆斯·邦德式的人物——陆军中尉功·萨拉戈特(Khom Sorakupt)。他曾参加朝鲜战争,精通英语、法语和几种中国方言。此外,他还是一位神枪手和近身格斗专家。同时也是一个非常讨女人喜欢的男人,十足的无赖流氓。功假扮成一个刚刚死去的罪犯,名叫奇普·朱差(Cheep Choochai),他们长得十分相像。因为有了奇普这个臭名昭著的罪犯的身份,功很快被“金翅鸟的利爪”雇佣,帮助他们复原一个鹰的雕塑,雕塑里隐藏着可以帮助该组织统治世界的秘诀。

小说开篇,一群“泰人”警察正在讨论近期一位著名的泰国华商被谋杀的事件。他们对这位华商发表了负面的评论,贬低他不是真正的泰人,只是把自己的中文名字改成了泰文名字。他们还讨论了保护另一位名为魏坤(Wikun)的商人的任务。尽管魏坤说着一口流利的泰语,举止也与其他泰国人无异,但警察仍然开玩笑地用普通话称他为Ma Yu Lung,或用潮州话称他为Bae Yu Lung。他们还用带有中文口音的泰语来取笑华人,并在谈话中使用诸如“是”等常见的中文词汇。尽管魏坤拒绝警方的保护,但泰国当局规定必须保护所有泰国公民,包括泰国华人。

读者很清楚,小说中的男女主角都是泰人,他们的任务是保护当地友善的泰国华人免受外来者的伤害。小说中男反派都是外国人,大部分是来自中国香港、新加坡、马来亚和中国大陆等地的华人,有着诸如Peter Wong、Tunku Gustafa、Dr.Hang Lee、Dr.Fung Tian以及Ignitius Sung 这样的名字。女反派则为华人、锡兰人和马来人,有着充满异域情调的名字,比如Feuy Aian、Kinaree、Euphrasia Rose 以及 Pridahanam。守卫“金翅鸟的利爪”总部的是来自中国海南的华人战士。虽然其中一名杀手是在泰国出生的华人,但他从未登记成为泰国公民,这使他成为一个“外部的他者”。

由功假冒的奇普努力寻找由白金制成并走私到泰国的雄鹰雕塑碎片,与此同时,来自世界各地的特工也来到曼谷寻找这些碎片,但奇普竟奇迹般地第一个找到了。过程中,他不得不躲避泰国警察和骗子,一路上杀死了许多重要人物,也诱骗了许多女性。

“金翅鸟的利爪”还在泰国多处设立了行动小组,协调走私武器。为首的是秘密进入泰国的两位中国科学家——一位经营铸造厂,另一位担任中式寺庙的住持。在警察的帮助下,奇普摧毁了这些行动小组,并杀死了这两名领导人。然而,该组织的最高领导人比奇普消灭的两人更狡猾、更危险。

这个躲在暗处的人物名叫张素良,他是萨克斯·罗默(Sax Rohmoer,1917)创作的可怕的傅满洲博士的泰国版。傅满洲邪恶的电影形象全球知名,使得“邪恶”与“华人”永久联系在一起。①泰国读者对萨克斯·罗默很熟悉,因为瓦栖拉兀国王曾将《金蝎子》(The Golden Scorpion)翻译成泰语。参见Ram Chitti(2004)。伊莱恩·金(Elaine Kim,1982,4)断言,阴险的傅满洲这个电影角色塑造了一个典型的邪恶的华人男性形象。小说和电影中对张素良的描述是对傅满洲的经典模仿。两人都是华人男子,身材修长,脸型瘦削,眼睛细长,留着长长的八字胡和细长的山羊胡。实际上,泰国的张素良强化了欧洲的傅满洲形象,以至于这两个名字已成为同义词,在许多泰国儿童和成人的心中留下了阴影。

张素良的意图不仅仅是向马来亚提供走私武器,他还有更大的野心。他决心统治世界,使中国成为一个强国。他痴迷于寻找雄鹰雕塑,因为在白金贴面下藏着一种比氢弹或原子弹更强大的武器的制造方法。该武器是一种宇宙射线,可以摧毁任何它瞄准的东西。一位德国犹太科学家在被绑架到俄罗斯后发明了这种死亡射线。斯大林去世后,这个秘密被刻在了这座雄鹰雕塑上,后来雕塑被分成了六块,通过走私,先运到香港,后来又运到了泰国。

张素良和他的追随者作为危险的外来者,之所以能够在泰国自由活动,是因为他们可以隐藏于广大的华人社区,尤其是三聘街。这部小说将三聘街、耀华力路描绘成一个连泰国警察都无法巡逻和控制犯罪的外国区域。不过实际上,警察和华人帮会曾在这里有过激烈的打斗和枪战。

对泰国警察来说,进入华人区就像进入一个专门为华人服务的外国世界,在那里,遍地是餐厅、夜总会、赌场和酒吧,且中文是通用语言。警察必须伪装成华人在那里办案。甚至华人区的流氓和骗子大多也是华人,警察轻蔑地将他们描述为“来自唾沫国的战士(nak buu chat khak thui)”,暗讽华人在公共场合随地吐痰的不良习惯。②或许是效仿欧洲人对随地吐痰的厌恶,尤其是对底层华人,泰国人也抓住了这种对华人的刻板印象。例如,为了制止中国人在公共场合随地吐痰,英国当局曾在香港植物园张贴了禁止随地吐痰的标识。本人最近访问香港的圣公会中学时,惊讶地发现校园里竟也张贴着这样的标语。而且因为警察将华人区视为外国世界,这里的居民也被视为危险的“内部的他者”,他们可以在没有任何法律限制的情况下被迅速处置。小说中的主角之一警察队长格利特·刚超(Krit Kamchorn)曾将一名华人匪徒绞死。此外,他还曾处决了“金翅鸟的利爪”的杀手王彼得(Peter Wong),因为后者谋杀了一位女线人。

最终,泰国警察的雷霆手段和对外来华人不法分子的法外处决方式使泰国当局消除了张素良带来的威胁,消灭了他的秘密组织和意图用来征服世界的武器。在张素良被处置之前,他对马来亚自由战士的背叛最终被揭露出来。对外来华人的妖魔化足以让泰国警方对华人直接使用武力,而不用担心法律程序或后果。虽然《金翅鸟的利爪》对泰国华人的个人生活描述并不多,但读者却能通过这部小说了解曼谷的华人社区——三聘街。然而,虽然小说中的华人区让人觉得熟悉,但作者将其描绘成了一个不同于人们认知的地方,一个甚至对泰国警察和特工来说都很危险的地方。小说中的华人都是间谍、职业杀手、流氓、秘密组织成员、跨国商人、告密者等反派人物。华人再次成为泰国社会的威胁,不过这次,威胁来自于外来的华人。

作为泰国作家,卜利查和帕农都对华人的生活和奋斗史知之甚少。他们无法对在泰国长大的几代华人所面临的困境产生共情。像大多数泰国人一样,他们认识很多泰国华人,并与他们交朋友,但作为泰国作家,他们依然无法从华人的角度描写华人。不过,当泰国华人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并能够自信地写出自己作为泰国居民和公民的历史时,这种情况就会得到改善。在几十年的沉默之后,华人终于挣脱了“他者”的身份枷锁。

六、回应官方对华人性的质疑:《南风吹梦》(Jotmai jaak Muang Thai,1970)和《我的祖父》(Yu kap Kong,1976)

20 世纪60 年代末,沙立—他侬—巴博①分别指沙立·他那叻(Sarit Thanarat),于1958 年10 月至1963 年12 月担任泰国总理;他侬·吉滴卡宗(Thanom Kittikachorn),于1958 年1 月至1958 年10 月以及1963 年12 月至1973 年10 月担任泰国总理;巴博·乍鲁沙天(Praphas Charusathien),于1958 年1 月至1958 年10 月担任泰国副总理。——译者注模式的独裁政权不再能牢固地控制泰国社会。越南战争时期的战时经济给泰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新的基础设施和更好的高等教育,这些都有助于扩大城市中产阶级的队伍。②这一观点由本尼迪克特·安德森(1998)提出。泰国华人群体从中获益良多,变得更加富有,受教育程度也更高。越来越多的华人进入到商业和银行业,以及高等教育、政府、军队和政治领域。他们成为受过教育的新中产阶级的成员,甚至成为权力精英群体的成员,准备从旧官僚主导的精英手中接过权力棒。因此,他们自信满满,踌躇满志,渴望讲述他们的成功故事。新一代受过教育的华人不再惧怕瓦栖拉兀国王所描绘的负面形象。

20 世纪70 年代早期,泰国政府十分担忧美国即将从越南撤出,以及共产主义思潮可能会蔓延到泰国。当时,泰国共产党(Communist Party of Thailand,CPT)已经开始在泰国北部、东北部和南部的外围地区活动。泰国当局对泰国共产党、毛泽东思想和泰国华人领导人感到担忧。这与当年瓦栖拉兀国王担忧共和意识形态的传播是一样的,其核心都是担忧当地华人的忠诚度。泰国政府需要想办法安抚泰人及华人,让他们相信他们是同胞,应该忠于自己的国家。

从《金翅鸟的利爪》中可见,许多泰国人对华人群体的忠诚度感到焦虑。小说中所采取的策略就是明确区分外部(坏)华人和内部(好)华人。而本文接下来将要讨论的两部小说是最早关注泰国国内本分良善的华人的生活、奋斗和成功的作品。这两部小说从华人移民的角度讲述了华人在泰国站稳脚跟并取得成功的心路历程,出版后,很快被泰国当局接纳,并用以教育泰人和华人要和平共处。两部小说均获得了著名的文学奖,并被选为泰国中学生的必读书目。泰国当局希望借此消除民众对泰国华人的恐惧,让普通民众相信泰国华人也是泰国人;同时提醒泰国华人,泰国的安全与繁荣与他们息息相关。

1970 年,《南风吹梦》一经出版,立即成为畅销书,同年获得东南亚条约组织(Southeast Asia Treaty Organization,SEATO)优秀文学奖。值得一提的是,东南亚条约组织成立于1954年,是一个区域性反共组织,成立的目的是支持南越的合法性,并确保在泰国和菲律宾等美国盟友受到外国敌人攻击时,美国会前往救援。①关于东南亚条约组织的信息,参见George McT.Kahin(1986,71-75)。《南风吹梦》的作者是牡丹(Botan),本名为殊帕·诗丽新合(Supha Sirisingh)。与之前讨论的作品的作者不同,牡丹是华人,而不是泰人。她的父亲田世立(音)和母亲吴赛唐(音)是潮州移民,以种植和出售槟榔叶和柚子为生。牡丹成绩优异,在全国高考中获得第13 名。后来,她在泰国著名的朱拉隆功大学文学院学习,该校也是著名的保皇派。

《南风吹梦》已被翻译成日语、中文、荷兰语、法语、英语、他加禄语、波兰语、德语和希伯来语。1975 年,恰逢越南战争结束,泰国教育部选择这本小说在泰国所有学校用以教授社会研究,其目的是让所有泰国公民理解并感恩泰国华人为泰国繁荣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与《东方犹太人》不同,《南风吹梦》表现出了对华人移民在泰国取得成功所经历的努力和艰辛的同情。也许《南风吹梦》中的华人家庭代表了瓦栖拉兀国王所认可的华人类型,他们的后代在第二代或第三代就变得像《一个年轻人的心》中的巴攀一样,拒绝接受其父母的华人文化。这里需要重申一点,瓦栖拉兀国王和大众普遍认可的一种说法是,华人只带了一个草席和一个枕头来泰国寻求国王正义慷慨的保护。只要泰国华人坚持他们在泰国社会中所处的公认的地位,他们就会被认为是泰泰国社会中优秀的且对社会有贡献的成员。

《南风吹梦》开篇描述了一位虚构的泰国国家警察局警长萨拉·森图塔瓦(Sala Sintutawat)。萨拉透露,在逮捕一名从中国叛逃到泰国寻求庇护的中国共产党人时,警方发现了一捆著名华商陈璇有(音)写给他远在中国的母亲的信。这名叛逃者是一名邮递员,他收了邮寄费却从未把信送出。而令人费解的是,这名邮递员一直保存着信件,并带到了泰国。这些看起来很可疑的信件被警方没收,随后被翻译成泰语。这一捆信总共有96 封,第一封写于1945 年,当时陈璇有还是个小男孩,刚到泰国。最后一封信则写于1967 年。获得陈璇有本人的同意后,警方公布了这些信件的内容,尽管其中一些信件含有对泰国文化和泰国社会的负面评论。让陈璇有感到遗憾的是,他的母亲从来没有机会读到这些信,而他也从来没有收到她的任何回信。

关于公布信件内容的原因,萨拉警长是这样解释的:

我很清楚,这些信的很多内容会令人反感,有的还很愚蠢,肯定会让泰国人生气,甚至会阻碍华人融入泰国社会的进程,而这一进程的持续成功是使泰国在东南亚国家中处于有利地位的关键。然而,我依然认为,泰国人民应该阅读这些信件内容,并终将会从中受益。公开信件内容不仅是我作为警察的一项工作,更是一种不能推脱的责任……我是一个泰国人,一个爱国者,一个关心泰国人民荣誉的人,和大家一样。我建议大家以开放的心态阅读他的信,客观公正地思考他想要表达什么。(Botan 1982,7)

尽管小说是虚构的,但它详细记录了一个年轻移民的日常生活,包括他的社会交际、工作、感情生活、生意往来、对新家和新环境的看法,以及他对泰国的价值观和做事方式的或褒或贬的评价。这部小说,就像一面镜子,既反映了在泰国生活和工作的华人移民的形象,也反映了他们对泰国人的看法。因此,泰人和华人读者都可以从中了解彼此以及他们共同生活的社会。

陈璇有在信中描述了他1945 年乘船抵达暹罗的情况,同行的还有村里另外两个年轻人。信中写道,在母亲的教导下,他的算术和写作能力突出,因此得到了一份记账员的工作,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陈璇有认为,泰国人更看重文凭,而中国人更看重实用的知识和真正的技能。因此,泰国的孩子希望通过就读名校,在毕业后能找到一份轻松的工作,但没有人教导他们要努力工作(同上,第1 封信)。他向母亲抱怨说,泰国人只用一半的时间工作,而且只付出50%的努力;而中国人做任何事都会付出百分百的努力。(第15 封信)

因为陈璇有是公认的博学之士,所以老板要求他教导自己的两个女儿。最后,他还娶了老板的大女儿。在攒足了资金后,陈璇有开始自己做进出口生意。不久之后,他开了一家面包店,变得富有起来。朋友阿金(Gim)也在陈璇有的公司工作,娶了一位名为差芭(Chaba)的泰国女子。差芭的妈妈并不介意女儿嫁给华人,因为她认为嫁给华人意味着他们“每天都能吃猪肉”。(第26 封信)

婚后不久,差芭的父亲因为醉酒掉进运河溺水而亡。而前来参加葬礼的宾客却在葬礼上喝酒、赌博、吵架,陈璇有和阿金对此感到十分惊讶(第28 封信)。泰国人似乎知道如何活得好,如何享乐,如何过轻松的生活。但对华人来说,这种行为只意味着他们懒惰和不负责任。泰国人总是面带微笑,但他们经常喝威士忌喝到烂醉。华人惊讶于泰国人不仅喜欢彼此打斗,他们还喜欢其它各种打斗——斗鱼、斗鸡,甚至斗牛。(第33 封信)

瓦栖拉兀国王曾指责华人财迷心窍,以至于为了积累财富不惜一切代价,而这部小说中的华人则认为泰国人过于懒惰,工作仅仅是为了赚点钱享受生活。陈璇有在给母亲的信中写道,泰国人和中国人有着不同的职业道德——“泰国人当然可以做到像我们一样努力工作,但他们完全没有任何理由需要‘像Jek 一样工作’”。(第19 封信)

陈璇有还向母亲解释了他不喜欢泰国官员的原因。在一封信中,他提到政府职员们只是看着报纸,四处闲荡,等着别人行贿。他哀叹地区官员喜欢睡懒觉,从不准时上班;工作期间,总是对华人十分傲慢,而且至少会花两个小时吃午饭。陈璇有并不介意纳税或者贿赂官员,但他会因等待泰国官员所浪费的时间而感到愤怒。

关于华人的老套笑话也让陈璇有很恼火。一个常见的笑话是,华人非常贫穷和吝啬,他们在吃粥的时候会在餐桌上悬挂一条咸鱼。对泰国人来说,最有趣的是,华人妈妈会警告孩子不要一直盯着咸鱼,否则晚上睡觉时会非常口渴。1947 年,陈璇有买了台收音机,却奇怪地发现没有中文节目。他嘲弄道:“难道他们不知道华人才买得起收音机吗?”(第29 封信)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陈璇有决心要生一个儿子来传宗接代,将来为他送葬。他的第一个孩子确实是个儿子,取名为荣钦(Weng Kim)。荣钦在学校里说泰语,而在家里,父亲要求他只能说中文。尽管荣钦生来就是泰国公民,但父亲希望他能保留自己的中国文化和传统。陈璇有还坚持让全家人使用筷子用餐,而且只允许喝水。他告诉孩子们,泰国人喝饮料只是为了向别人证明自己不穷。

荣钦在读完四年级后便辍学了,开始在父亲店里当学徒。泰国人希望他们的孩子上学,是为了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与之相反,中国人通常已经预先确定了每个孩子将来做什么来帮助家族积累财富。荣钦对父亲感到不满,因为他想成为一名教师,而父亲却想让他成为一名商人。(第54/58 封信)

在泰国生活了16 年之后,陈璇有感觉到自己和孩子们的华人属性正在消失。首先,他的独子荣钦十分叛逆,而且与一位年长的泰国妓女私奔了。其次,他的小女儿就读于泰文学校并从泰国大学毕业。她在读大学期间遇到了泰国丈夫温玉(Winyu)。令陈璇有惊讶的是,他对这位泰国女婿居然颇有好感。陈璇有对泰国文化和泰国人的负面看法大多是基于他与工人的接触。最后,作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商人,陈璇有当选为华人商会的会长。他知道自己必须在官方场合使用泰文名字,尽管他仍然觉得自己是中国人(第61 封信)。1961年,他们全家去区政府把名字改成了泰文名字,这意味着他们正式融入了泰国社会。区政府官员选择了Thaiyunyong(意为永远的泰国人)作为他们的新姓氏。陈璇有认为地方官员这样做是为了嘲笑华人。他的四个孩子也分别改名为Withya、Duen-Penh、Maliwan、Ploy-jarat,他觉得这些名字很糟糕。(第68 封信)

不久之后,悲剧发生了,陈璇有的妻子在车祸中丧生,他们的面包店也被一场大火烧毁了。火灾后,陈璇有和他的小女儿及女婿一起生活。陈璇有曾忽视小女儿的成长过程,因为他一直还想再要一个儿子。然而这种忽视反而让小女儿能够不受家庭阻碍,适应泰国文化和社会。在与自己的女婿和亲家母苏琅(Surang)女士一起生活后,陈璇有开始意识到这两人与华人一样努力工作。尽管陈璇有的亲家母只是一位在街边制作和售卖糖果的普通女性,但他尊称其为“Khun Surang”(苏琅女士),他对普通泰国人的尊重正是由此开始。苏琅女士对陈璇有很好,从她身上,他发现了泰国人有一种信念——即使没有很多钱也可以很快乐。最后,陈璇有不仅带着家人改了名字,而且对泰国和泰国文化的看法也有所改观。他变得更加“泰国化”,决定把自己的财富分给孩子们,这样他就可以过上简单的生活,而不是一直追求更多的财富。(第95 封信)

因此,可以说《南风吹梦》讲述的是一个华人移民白手起家的故事。这部小说让华人重新审视他们眼中泰国人的弱点和缺陷,就像瓦栖拉兀国王在《东方犹太人》中对华人所做的一样。这部小说意义重大,因为它以一种严肃的方式揭示了华人移民为了在新环境取得成功所必须应对的事情。他们所要面对的不仅是离开自己原本生活的家园,而且还面临着失去自己文化和传统的风险。这种特殊的叙述方式不仅强化了华人移民“带着草席和枕头”来泰的固有印象,而且是最早详细描述家庭生活的故事之一。小说中,这个家庭仅经历两代人的时间就被同化的故事,一定会引起泰国政府极大的兴趣。

不出所料,泰国教育部将《南风吹梦》选为中学生社会研究课程的必读书目。这部小说让泰国年轻人了解到华人的奋斗历程以及他们对泰国社会的贡献。同时它也提醒着在泰文学校就读的华人后代,成为泰国人也是正确的选择。小说还包含了对部分泰国文化和行为的建设性批判,谴责了泰国官僚,尤其是地方官员,并提醒他们不要懒惰,不要歧视华人。文化差异的调和以及对两种文化好与坏的认识,向年轻一代传递了积极的信号。不仅华人需要融入主流文化,作为社会主流的泰国人也要学会努力工作,学会做出牺牲,接纳当地华人特别是他们的后代,将他们视为泰国同胞。

在泰国教育部将《南风吹梦》选为学校的官方读本一年以后,另一本关于华人移民的小说《我的祖父》出版了。《我的祖父》出版于1976 年,作者是差勒·罗普林(Chalerm Rodplin),他的笔名是玉·卜拉帕(Yok Burapha,意为东方之玉)。①该作者对如何利用华人的商业秘密成为成功商人十分感兴趣。他还曾撰写《以华人的方式做生意》(Kha baeb Jiin,1980),书中包含了普通华商如何在泰国白手起家的建议。有趣的是,作者选择使用“东方之玉”这个笔名来写关于泰国华人的小说,让人不禁联想到瓦栖拉兀国王的《东方犹太人》。“Yok Burapha(Jade of the Orient)”这个笔名是对“东方犹太人”(Jew of the Orient)的一种调侃。把“Jew(犹太人)”变成了“Jewel(珠宝)”,也就是“Jade(玉)”——把一个微小的东西变成了有价值的东西——表明华人不是社会和经济上的寄生虫,而是值得珍惜的珍贵宝石。

虽然作者从未公开承认他是华人,但种种迹象都表明他有华人血统:玉·卜拉帕的家族经营着一家碾米厂,一般做这个行业生意的都是华人;他是与住在曼谷华人区的亲戚一起长大的;他毕业于法政大学,之后成为职业作家,他出版的小说中有多部是关于泰国华人的;最重要的是,他的第一部关于华人的小说《我的祖父》在1976 年获得了著名的全国出版发展委员会图书奖。与《南风吹梦》一样,泰国教育部将这部小说也选作泰国文学课的补充读物。这部小说已被拍成电影(1979)和电视剧(1993),并作为漫画书(2005)和名言集(2005)出版。泰国政府也多次用这部小说来强化华人是“模范的少数族群”,华人对能够来泰国定居十分感恩。

小说中,作者兼叙述者将自己代入第一代华人移民阿公(Ah Kong)的孙子小玉(Yok)的角色。玉·卜拉帕的意图从一开始就很清楚,他写道:

我相信所有在泰国的华人都热爱这片土地,国王的保护给了他们巨大的幸福和自由,所以他们报以感恩之心和忠诚之责。甚至完全可以说,除了泰国,其他任何地方都不能使华人感受到这样的幸福。

有些时候,华人或他们的后代造成了一些令人不安的问题,惹恼了这个国家的主人,但请理解,这些骚乱是由少数人引起的。

华人来泰国寻求慷慨正义的国王的保护,泰国及其人民从来没有责怪过正直守信的华人,这个信念早已在华人心中根深蒂固。正因为有这种深深的、不可动摇的感激之情,才使得像祖父这样的华人越来越多。②本部分节选自《我的祖父》引言部分,曾被Natthanai Prasannam(2007)引用,本部分英文为本文作者翻译。Natthanai 以葛兰西(Gramscian)的霸权概念(hegemony)和阿尔都塞(Althusser)的质询概念(interpellation)作为分析工具来研究玉·卜拉帕所写的《我的祖父》,是一篇非常优秀的论文。Natthanai 在论文中引用了几篇研究泰国文学中华人形象的论文,例如Jatuphorn Mahaphrom(1994)、Nittha Chanthapanyasilp(1998)和Phatcharee Warasai(1993)等人的文章。

与《南风吹梦》类似,《我的祖父》同样描述了第一代华人移民的生活,讲述了他们为了生存、工作、家庭以及处理文化冲突所做出的努力;与之不同的是,《我的祖父》的主角阿公尽其所能地为他的新家和泰国人民说好话。他总是提醒孙子,对泰国的爱是最重要的价值。当其他华人批评泰国和泰国文化时,阿公会批评这些华人,在这方面,阿公是其他华人的榜样。

针对《东方犹太人》提出的担忧——华人总是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不愿意与当地人通婚,玉·卜拉帕借阿公之口斥责了那些看不起泰国人的华人。阿公极力主张华人应当与泰人通婚,而不是保持种族纯洁。他认为抱怨泰国的华人应该回到中国去。对于阿公而言,泰国人可能不擅经商,但在其他行业工作非常努力。他认为泰国人和华人一样努力工作,努力种植水稻养活国家,这与官方宣传的泰国农民是“国家的脊梁”的说法相呼应。

虽然阿公的泰语并不好,但他会让孙子把泰国国歌翻译成中文。国歌开始的歌词宣称泰国是泰人的领土,但他似乎对此并不介意。事实上,他欣然承认华人是泰国的客人,应该对可以在泰国居住永怀感激之情(Yok Burapha 1976,104)。小说中,小玉询问祖父为何如此热爱泰国,祖父并没有立即回答,而是等到国歌最后一节结束时才说:“阿公将在这片土地上死去”(Yok Burapha 1976,104)。

七、让华人重回泰国史学:尼迪·伊奥希翁(Nidhi Eoseewong)和苏吉特·旺斯(Sujit Wangthet)

20 世纪80 年代,著名历史学家尼迪·伊奥希翁(Nidhi Eoseewong)和颇具争议的作家苏吉特·旺斯(Sujit Wangthet)先后出版了几本书,撼动了泰国官方史学的核心,即淡化非泰人对泰国的贡献。总的来说,这些激进的书籍让华人在塑造泰国历史的过程中占据了更重要的位置。这些书籍和其中所体现的观点吸引了华裔作家,使他们不再躲藏,而是站出来讲述更接近真实历史的故事。这种思想上的转变,加上泰国华人家族在政界和商界日益增长的影响力,无疑促成了更多关于泰国华人的新奇的、大胆的、贴近现实的文学作品的产出。

尼迪于1982 年发表了一篇名为“资产阶级文化和早期曼谷文学(Watthanatham kadumphi kap wannakam ton Rattanakosin)”的长篇论文,纪念曼谷王朝建立两百年。这篇论文以文学作品为研究资料,研究了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证明资产阶级文化在1855 年《鲍林条约》(Bowring Treaty)①1855 年英国驻香港总督J·鲍林代表英国政府与暹罗(今泰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又称《英暹条约》。——译者注签署之前就已经出现,历史学家认为这一年标志着现代暹罗的开始。《鲍林条约》损害了暹罗的主权,迫使暹罗开放自由贸易和强加的治法外权。尼迪认为,本土资产阶级的出现早于自由贸易的开放,这一点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尼迪还指出,新兴的资产阶级包括王室及其家族、贵族和被选入国王麾下的富裕的华人家族。这一观点将当时的华人精英家庭视为帮助新兴资产阶级兴起的“本土”力量(2005)。

几年后(1986 年),尼迪又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他出版了《吞武里王朝时期的政治》(Kanmuang samai phrachao krung Thonburi),在这本书中,他对传统版本中吞武里王朝时期郑信国王的英勇事迹和悲剧死亡提出了质疑。在泰国编年史中,郑信国王出身贵族,因为他的母亲是贵族。而尼迪的研究认为郑信的母亲是被迫嫁给了来自中国汕头的富商,她并不是贵族而是华人,因此,郑信是血统纯正的华人。尼迪对华人(Jiin)与当地的泰国华人(Jek)做出了明确的区分。“泰国华人”指的是在中泰双语文化背景下长大的人。正是因为郑信的种族身份,让他先后在尖竹汶和吞武里得到华人社区的支持,这为他抗击缅军、解放暹罗的战斗提供了资金支持。即便在他成为国王之后,郑信依然使用他父亲的姓氏与中国(清朝)保持外交关系。尼迪认为郑信的败落不是因为他的宗教幻觉,而是因为他在政变中被将军昭披耶·却克里(Chaophraya Chakkri)废黜了。这位将军就是后来的国王拉玛一世,他建立了现在的却克里王朝。同时,学者们还注意到,拉玛一世的母亲也是华人,因此,这也提醒了泰国人应该感谢这两位实际身份是泰国华人的国王。

苏吉特于1987 年出版的一本薄卷更有效地将泰人从他们自己的历史中分离出来,其书名为《中老混血》(Jek pon Lao),这本书非常畅销。当时苏吉特刚刚从老挝访问回来,受到启发,写下了泰国两个少数族群的故事,这两个族群在泰国一直饱受偏见与歧视。苏吉特在书中声称如今的泰国人实际上是中国人和老挝人的混血。他暗示,泰人不再是一个定义明确的民族,而是一个由多种族群和文化组成的民族。此外,泰国各个族群也为现代泰国建设做出了贡献。如果泰人是中国人与老挝人的混血,那么任何人都不应该为自己的家庭背景感到惭愧。即使一个人的家庭与中国有血脉联系,也不需要屈从于官方认可的感恩、顺从的华人形象。泰国既属于华人,也属于老挝人、印度人、高棉人、泰人以及其他族群。在对族群和历史的概念重构过程中,华人的文化和他们在泰国生活的故事也成为了泰国文化和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八、弱势群体掌握话语权:《龙腾暹罗》(Lod Lai Mangkorn,1990)和《新唐》(Sing Tueng,1996)

无论是把泰国华人当作是泰国社会中定义泰国人的外来因素,还是当作被迫接受泰国国王和人民慷慨馈赠的恳求者角色的少数族群,都默认了泰国华人是泰国社会中危险的他者,那么相对于泰国主流社会来说,泰国华人就是“亚群体”。目前本文所回顾的文学作品中对泰国华人的描述都是压抑的。虽然最后两部小说是由泰国华人作家所写,但也表现出了因泰国政府对华人中国性的质疑所造成的华人自卑心理。而本文接下来将要讨论的两部小说则摒弃了华人温顺和边缘化的刻板印象。

到20 世纪90 年代,泰国社会已经经历了十多年的两位数经济增长。在越战期间和紧随其后的沙立时代,泰国推行的发展和结构变革政策,推动了经济和教育的繁荣发展,中产阶级也随之迅速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进入大学,其中许多是泰国华人。毕业后进入政府部门工作曾经是大学生们的理想职业,而如今,政府机构没有足够的岗位容纳这么多的大学毕业生。毕业生便流向了薪水更高的私营企业。在首都和省会城市中新崛起的受过良好教育的泰国华人中产阶级变得更加自信,开始质疑既定的泰国华人在泰国社会和文化中的处境和地位。全球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泰国的银行业、初级制造业、进出口贸易、零售业以及酒店和度假村等行业的发展,使涉足这些行业的泰国华人家族受益良多。这些社会经济方面的变化也影响了泰国华人的文学作品的产生。

巴潘宋·色维昆(Praphatsorn Sewikun)是接下来要讨论的两部小说的作者,他声称自己是泰人,但也有华人亲戚。他说他的家庭是唯一一个生活在曼谷大秋千(Sao Chingcha)华人聚居区的“泰人”家庭(Phib 2002)。①年幼时,巴潘宋的父亲曾教他创作泰国古典诗歌,并鼓励他写作。后来巴潘宋加入泰国外交部,先后被派往老挝、土耳其、德国和新西兰等地。国外任职期间,他在几所大学学习,最终获得了学士学位。即使在担任外交官期间,巴潘宋依然坚持创作小说和短片故事。他总共出版了60 多部小说。他的成功也获得了同行们的认可,并当选为泰国作家协会(Thai Writers Association)主席。他是在华人中长大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他能够以深刻的洞察力来描写华人的生活。他提到,曾给外婆读过中国小说,年轻时还喜欢研究泰文版的《三国演义》。因此可以说,巴潘宋代表了许多有华人血统却不再认可自己华人身份的现代泰国人。

《龙腾暹罗》于1990 年出版,是巴潘宋在泰国驻土耳其大使馆任职期间写成的。②巴潘宋还写过另一部小说,名为《黄金帆船》(Samphao tong,1998),讲述了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一个家庭被迫面临破产的故事。这部小说是他在新西兰任职期间完成的。仅在那一年,他就写了8部小说。同年,这部小说在国家书展获得优秀奖。像前文所提及的两部小说一样,这部小说极受欢迎,也曾被改编成电视剧。与原著小说本身的读者相比,电视剧的受众范围要大得多。电视剧受到了泰国华人观众的欢迎,因为他们认为电视剧更真实地描绘了他们自己家庭的生活。与瓦栖拉兀国王在《东方犹太人》中所暗示的不一样,这部小说和电视剧突出了中国文化的良好价值观,展示了泰国华人体面的生活,他们对此感到非常欣慰(Kasian 1994)。

《南风吹梦》和《我的祖父》所讲述的都是典型的白手起家的故事,《龙腾暹罗》则不同。前两部作品的叙述者和主角都是移民,而《龙腾暹罗》是以第三代泰国华人的视角来写的,就像这本书的作者,他长期接受泰国文化而非中国文化的熏陶。从文化角度来看,他是一个泰国人。小说讲述的是现代故事,读者只能从主人公告诉其子孙的事情中了解过去。只有主人公和他前两任妻子以及在泰国境外出生的孩子有中文或英文名字,其他人都只有泰文名字。考虑到家族的华人血统,那些有泰文名字的人没有昵称。小说中的主人公被称为“祖父”,用的是泰语的“Poo”,而不是像《我的祖父》中一样用的是中文的尊称“Kong”。叙述者是主人公与第二任妻子所生的大儿子的孩子。他的姓名和性别从未被提及,他是一个中立的观察者,但他的叙述口吻非常像泰国人。

这部小说讲述的是徐潘易家族成员的故事。20 世纪20 年代,年轻的良·徐潘易(Liang Suephanich)来到暹罗,当时恰逢拉玛六世统治末期、拉玛七世统治初期。他在中国结了婚,并育有两子,新中国成立后,良把他们接到了泰国。随后,良把两个在中国出生的儿子送到了中国香港学习。良的第二任妻子是泰国华人,两人育有三子两女。晚年,良与一位来自泰国北部的年轻女子结婚,并生育了一子一女。小说详细描绘了生活在同一个大院的徐潘易家族三代人内部的阴谋、争斗、悲剧、成功以及经营生意的方法。

起初,良是做苦力的,后来攒够本钱开了一家小型进口公司。他把公司经营得非常成功,后来用日本淘汰的机器建立了一家纺织厂,在泰国生产棉布售卖。棉布更受泰国人喜爱,也比尼龙和人造丝更便宜,而且此时日本公司已经开始转型生产合成纤维织物,良的公司正好填补了泰国棉布市场的空缺。后来,良的生意从制造业拓展到了金融业,在香港和曼谷成立了几家金融和投资公司。他的孩子大多在自家工厂和各个金融企业工作。徐潘易家族第二代和第三代成员都被送到泰文学校和泰国的大学学习,还有几个被送到中国香港和美国留学,良的一个儿子甚至还在美国拿到了工商管理博士学位。小说中提到良在生意上的投资、亏损和利润的金额都是数亿泰铢,这说明他非常富有。

这部小说文笔流畅,通俗易懂,吸引了许多泰国读者,尤其是泰国华人,因为它真实地描绘了一个家庭的生活史,不受政治或社会问题的限制讲述了泰国华人的历史。著名的泰国华人研究学者卡贤·特加皮让认为这部小说,尤其是改编的电视剧,在很多方面都令人感动。首先,他认为,小说开场关于良即将破产的情节,比瓦栖拉兀国王描绘的刻板的华人形象更能体现华人的价值观。良的第一笔生意是从国外进口一批速溶咖啡和茶,但因为遭遇暴风雨,他丢失了一批重要货品。然而,良依然决心履行对客户的承诺。他首先将拿到的货物交付给最熟悉的客户,之后,又借钱从这些客户手里把同一批货物买了回来,交付给其他客户。他的客户非常欣赏他的诚实,都变成了他的忠实客户。最终,欧洲的供应商向他支付了保险金以弥补他的损失。

卡贤承认,作为一个泰国华人,他已经忘记了父母教给他的良好的中国价值观——老实(lao sik)、节俭(khiam siep)、努力(nu li)和忍耐(yeun nai)。小说中,在徐潘易大厦入口的走廊上挂着一幅显眼的巨幅蚂蚁画,充分体现了这些中国价值观。蚂蚁的下面是一副用金色毛笔写在红色纸张上的中文“义”字。“义”所体现的就是蚂蚁代表的价值观,即勤奋、坚持、不知疲倦以及不服输的能力。每天,徐潘易家族的成员都会经过这幅画,时时警醒,“义”在心中(Kasian 1994,43)。

其次,对卡贤来说,这部小说和电视剧是对华人传统形象的有力反驳。尤其是在大众媒体中,华人被描述成令人讨厌的商人,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金钱欺骗公众和国家。文学作品和媒体通常将华人刻画为卖咖啡的底层商人、不择手段的贪财商人,或者是电视综艺节目中不会说地道泰语的喜剧演员。这部小说中,主人公是一位中国老人,尽管他的泰语有口音,但依然能够向他已经“泰化”的子孙们传递关于如何生活和如何经营诚信企业的智慧。主人公不是能轻易追求到女孩的泰国上流社会的男性,而是一个来自中国的男性,他打败桑吉(Sangiam,尼安的追求者,上流社会的泰国男士)赢得了尼安(Niam,良的第二任妻子)的芳心。卡贤引用了小说中一段两位追求者激烈交锋的对话:

良(说着带口音的泰语):你的每一分钱都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你怎么敢来追求女人?

桑吉:你在泰国是客。你怎么敢侮辱像我这样的泰国人?

良:没错。我是来泰国生活的,但我没有靠你来谋生。我愿意向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工作的泰国人磕头,但我不会尊重像你这样的人。(同上,16-17;泰译英由作者翻译)

卡贤认为,曾经身为弱势群体的资产阶级华人如今能够如此跟泰国的精英群体对话,这种转变在泰国娱乐文化发展中具有革命性意义。虽然不清楚良在小说中是否带有浓重的中国口音,但他在电视上的角色确实是如此。卡贤认为,良能不能说地道的泰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代泰国资本家中有很多都是华人,他们可能会说流利的泰语或被描写为“泰人”。

如果泰国的现代化发展和变革,取决于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的发展,那么当地华人包括那些“泰语说得并不流利”的人,在这一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安德森和卡贤所说的资产阶级已经掌握并征服了泰国的资本主义市场,并很快成为了全球经济的主要参与者。对他们来说,下一步合乎逻辑的发展步骤便是进入政界,争夺掌握在军队及其官僚和政治盟友手中的价值分配权。泰国华人不再满足于做统治精英的追随者,他们想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到国家政治中。

至此,本文接下来将开始讨论巴潘宋的另外一部小说,名为《新唐》(Sing tueng),该小说于1996 年至1997 年在Sri Sayam 杂志上连载。这部不同寻常的小说讲述的是外府华人青年贾(Jia)到曼谷寻母的故事。贾的母亲为了躲避杀夫凶手的骚扰而离家出走,贾得知母亲现在在曼谷唐人街耀华力路做按摩师,便来曼谷寻找她。寻找的过程中,他得到了一位卖彩票的华人老妇人的庇护。到曼谷不久后,贾便跟一群黑帮分子混在一起,他们为一个名为三宝宫的老板工作,“三宝”是中国明朝回族宦官郑和将军的别名。

贾是一名无所畏惧的战士,擅长徒手格斗和各种武器的使用。更重要的是,他很快就赢得了泰国当地黑帮暴徒的尊重。黑帮兄弟会接纳了他,因为贾和他们一样都是那戈棱(nakleng)。那戈棱的内涵超越了阶级、职业,甚至种族,反映了泰国文化中理想的男子气概。那戈棱代表着一个人不怕冒险,喜欢危险的生活;对朋友忠诚,对敌人残酷;可能极富同情心,也可能是一个赌徒,一个酗酒和抽烟的人,一个万人迷。①Phathun Khruekaew(1970,84-103)认为那戈棱(nakleng)是泰国人看重的9 种品质之一,即财富、权力、资历、那戈棱之心、地位、慈善、感恩、智慧和礼节。他认为,那戈棱的内涵包括3 个方面,即体育精神、男子气概和仁爱。Thak Chaloemtiarana(2007,225)也曾用这个词描述沙立·他那叻。而在如今的泰国,这个词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意义。那戈棱有好有坏,现在它通常指一个人有着那戈棱之心,随时准备战斗,从不退缩。Chalong Soontravanich 认为,在沙立执政期间,许多受雇保护非法活动的那戈棱都是泰国华人,从而给这个称号带来了不好的含义。有趣的是,沙立将这个群体分为那戈棱(nakleng)和安踏潘(anthaphan),后者指的是流氓和小混混(2013,197-199)。

本文不会详细描述小说的细节,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小说将一个来自外府的华人青年描述为那戈棱。具有泰国文化特征的华人很容易融入泰国社会。小说将贾描绘为泰国那戈棱和泰国男子气概的缩影,可以说是颠覆了泰国经典散文小说中传统的“男子气概”的概念。

库拉帕·赛普拉迪(Kulap Saipradit)于1929 年出版的《真正的男人》(Luk phuchai)被认为是第一部真正的泰国小说,是三大经典小说之一。小说中“真正的男人”是一个来自工人阶级家庭的男子,在学校期间表现良好,获得了政府奖学金去国外留学。在前往欧洲留学之前,他放弃了追求一位美丽而理想主义的上层社会女性,这样他最好的朋友就可以娶她了。后来,他以留学生(nakrian nok)身份回国,成为了一名政府官员。这种对真男人的描述有助于树立现代泰国男人的理想形象——一个好学生,在国外受过教育,拥有高阶头衔,富有并受人尊敬。小说结尾,主人公最好的朋友和朋友的妻子意识到了他所做出的牺牲。故事的最后,“真正的男人”迎娶了美丽的女孩,只不过这个女孩是他朋友和他初恋的女儿。

小说《新唐》中,主人公是出身底层的泰国华人,他是那戈棱而非留学生,是黑帮分子而非官员。最终他与一个来自唐人街的贫穷的泰国华人女孩走到了一起,她并不是泰国贵族的富家女,相反,她的父亲是一个赌徒、酒鬼。这部小说被改编成电视剧,并受到了泰国各个背景人群的喜欢,这表明泰国华人也可以代表泰国的男子气概。因此,在《龙腾暹罗》和《新唐》这两部极具泰国特色的小说中,主人公都是华人。他们的民族背景似乎不再是其在文学和电视领域代表“泰国性”的阻碍。

此外,《新唐》中的耀华力路对读者来说也不再是陌生的地方了,而变得更加熟悉。①学术界对三聘街的研究兴趣极高,Supang Chanthavanich 曾于2006 年出版一本著作,汇集了对三聘街特定地点的诸多研究成果,以及大量关于华人到达曼谷的历史、道路和运河、从帆船到轮船的贸易演变、商业和娱乐中心的发展,以及三聘街与王室的关系的文章。在涉及泰国君主制的一个章节中,还有两幅拉玛四世和拉玛五世装扮成中国皇帝的照片(同上,131)。一方面,三聘街可以说是华人的聚居区;另一方面,三聘街也是曼谷第一个现代贸易中心,那里有金店、高级餐厅、第一座高层(九层)楼房还有批发市场。当时的三聘街或许与如今的是隆(Silom)十分类似。三聘街主要是华人,但泰国人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也经常光顾这里。小说中,唐人街被视为泰国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泰国人和华人都在这里经商、购物、赌博、娱乐和就餐。唐人街不再像《金翅鸟的利爪》所描述的那样陌生和危险——在那里,就连警察也受到了威胁,不得不乔装打扮,以便融入这个陌生的地方。

九、发掘和恢复丢失的身份:家庭历史、传记、自传、手册和指南

本章节将从小说分析转向泰国华人撰写的关于他们自己、他们的商业建议和他们的社区文化的相关作品。从中我们可以获知当代泰国华人的心态,他们认为自己是泰国社会的一部分。泰国华人对他们在泰国的地位和对泰国所做的贡献感到满意,并且有意愿在现在泰国文化背景下恢复华人的文化传统。

如今,“泰人”与“泰国华人”的界限已经变得模糊,而且二者的区别对于理解当代泰国的文化、政治甚至经济动态已不再那么重要了。例如,在美国《福布斯》杂志(Forbes)对于富豪榜上的泰国亿万富翁的介绍中,如泰国红牛功能饮料(Red Bull)的创始人和泰国正大国际集团(Charoen Phokaphan International Conglomerate)董事长等人,并没有特意说明他们是泰国华人。此外,虽然泰国最近几任总理的父母都是华人,如他宁·盖威迁(Thanin Kraiwixien,1976)和班汉·西巴阿差(Banharn Silapa-acha,1995),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们在泰国担任最高政治职务。而对于川·立派(Chuan Leekphai)、他信·西那瓦(Thaksin Shinawat)和英拉·西那瓦(Yingluck Shinawat)这几位总理,人们已经很难将他们与“华人”背景联系起来了。②他宁·盖威迁作为总理的任期仅持续了一年,1977 年被军政府罢免后,国王任命他为枢密院议员。关于班汉·西巴阿差职业生涯的详细研究,参见 Yoshinori Nishizaki (2011)。如今的美国政治仍然以种族问题为中心,政党继续以拉美裔、非裔和亚裔美国人为目标,争取他们的支持,而泰国的情况与此不同,并不针对华裔群体。参见Thongchai Winichakul(2002)。值得一提的是,泰国历任总理中,至少有12 位有华人血统——社尼·巴莫、克立·巴莫、比里·帕侬荣(Pridi Phanomyong)、銮探隆上将(Admiral Luang Thamrongnawasawat)、玻特·沙拉辛(Pote Sarasin)、他宁·盖威迁、川·立派、班汉·西巴阿差、他信·西那瓦、英拉·西那瓦、沙马·顺达卫(Samak Suntornvej)和阿披实·维乍集瓦(Abhisit Vejajiva)。

最近出版的关于华人的文学作品表明,泰国华人已经重拾自己的文化自信,出版了一系列关于他们自己的历史、奋斗和成功的书籍。这些作者视自己为泰国人,是中国移民的后裔,他们对自己的历史根源十分感兴趣。尽管在某些情况下,有人可能会因他们的华人血统将他们视为“弹性公民”(flexible citizens),但华人们认为泰国就是自己的家而非旅居地。①“弹性公民”一词最早由王爱华(Aihwa Ong,1999)提出。东南亚华裔名人传记词典在编撰泰国华裔名人时遇到了困难。新加坡外交部巡回大使许通美(Tommy Koh)曾描述他与一位泰国华人朋友谈起这本词典的内容时的情景:“他和他的家人已经完全融入泰国主流社会,当我问及是否可以把他们列入这部词典时,他拒绝了,因为他觉得自己已经失去了中国传统,也不再有中文读写能力”(The Straits Times,November 2,2012)。该词典(Leo Suryadinata 2012)收录了来自10 个国家的608 个名字。可能他们会拜访祖籍地,写下那里的故事,但只是作为好奇的游客和业余的历史学家拼凑自己家族的历史。

虽然近些年关于泰国华人的文学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就本文的研究目的而言,只列举几个例子就足够了。

在关于泰国华人大家族历史的著作中,受众最广的是章侬斯·涵兼拉特(Chamnongsi Hanchenluck)所写的《如海中之舟》(Dut nawa klang mahasamut,2000)。这本书是根据著名商人陈天爵(Suwit Wanglee,1995)的葬礼书改编的,1996 年首次在Sayam Araya 杂志上连载,1998 年以著作形式出版。这本书讲述了黉利(陈)—蓝三(伍)家族(Wanglee-Lamsam families)从开展大米贸易到开设银行的历程中对泰国资本主义发展做出的贡献。此外,这本书还记录了作者拜访其中国祖籍地的过程。泰国华人之间的联姻和家族联盟使其建立起强大的关系网络,促进并加强了家族商业发展。二战结束后,这种紧密联系和集中优势资源的能力,使得华人商业家族能够取代外国竞争对手,尤其是在银行和金融服务领域。尽管这本书讲述的是作者的家族建立的泰国华人关系网络以及该网络在泰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作者坚称自己是“泰国”作家。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还得到了诗琳通公主的认可,以及尼迪的推荐。

诗琳通公主赞同黉利—蓝三家族在泰国资本主义的建立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一观点。她也认可新崛起的泰国华人资本家已经取代了在君主专制时期被纳入官僚阶层的老牌泰国华人家族。她参考了尼迪对曼谷早期资产阶级诞生的分析,称后者为旧的“官僚资本主义”群体。尼迪称赞这本书简要地讲述了一个泰国华人家族及其百年发展历史,这段历史与其他成功的泰国华人家族产生了共鸣。他断言,这本书让曾经被视为外人的泰国华人可以理直气壮地宣称,他们的生活已深深地植根于泰国社会;鼓励了华裔有意识地接受他们在泰国应有的地位;非华人读者也通过这本书自觉地接受泰国华人在泰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为了更详细地讲述新崛起的泰国华人资本家与老牌华人“官僚资本家”之间的关系,章侬斯的表亲佩帕派·比萨布(Phimpraphai Phisarnbut)于2001 年和2003 年先后出版了《暹罗帆船》(Samphao Sayam)和《老板娘》(Nai mae)两本书。这两本书讲述的是大城王朝和曼谷王朝早期担任皇家官员的华人家族的故事。②这些书出版数年后,扎乐·丹玛哈盼(Charoen Tanmahaphran)出版了《父亲的崇拜方式》(Waichao taam roythao tia,2009)一书。这本书追溯了大城王朝时期和曼谷王朝早期,国王对中式佛教寺庙和中式神社的支持。这本书还作为一份重要指南帮助泰国华人和本地泰国朝拜者了解中式神社的历史、意义和重要性。书中记述了一些泰国最显赫的贵族家庭的祖先,追溯了他们的中国根源。两部书都在提醒读者,富有的华商会被任命为朝廷官员,其职位相当于今天的内阁部长。《暹罗帆船》特别追溯了拥有“披耶厝得拉差瑟提(Phraya Chodukratchasetthi)”头衔的华人家族的历史,这一头衔是国王授予港务局部长的头衔,负责与东方有关的贸易和外交关系。此外,佩帕派还讲述了王室与华人精英家族之间的关系是如何通过联姻得以加强的。泰国国王经常迎娶华人富裕家庭的女儿为妻或妾,其中的大多数家庭已经完全泰化,现在是泰国权力精英团体中重要的成员。

在意识到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之后,泰国华人急切地购买诸如姬塔·宫南塔格(Chitra Kohnanthakiat)所写的《唐人仔》(Tung nang kia)之类的书籍。①该作者关于类似主题的其它著作还有Chitra(1993; 1998; 2003; 2010)。为了帮助泰国华人发掘或恢复他们原本的姓氏,姬塔还出版了关于中文名的起源和它们的泰语变体的书籍(2007)。姬塔的这些书籍非常受欢迎,印刷了多次。Caroline S.Hau(2013)认为姬塔和蔡美儿(Amy Chua)并无不同,后者因提倡虎妈理念而出名,她提倡用严格的中国育儿方法来确保孩子取得成功。Hau 曾采访过姬塔,姬塔声称他撰写的书已经卖出了60 万余册。而Hau 认为这些作家,包括马来西亚的朱莲丽(Lillian Too),因“中国性”的概念受到本地人、地区和家庭的欢迎利用“国家内部以及东南亚、美国、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民族和文化差异来牟利,以促进特定形式的跨民族身份认同,同时避免将中国大陆视为中国性的最终文化仲裁者”。此外,在泰国还有许多关于中式寺庙和神社崇拜的指南和手册出版,如Khon Yaowarat(2007)和Bunchai Jaiyen(2009)。片岗树(Tatsuki Kataoka,2012)对泰国,尤其是普吉岛的中式寺庙和神庙的法律地位进行了开创性研究。这本书自出版以来多次重印。姬塔还写了至少4 本关于泰国华人文化的书。虽然这些书的内容是关于中国文化的,但也获得了泰国国家图书组织的奖项。姬塔的大部分作品都包含了大量关于中国文化的重要信息,包括汉字的含义、庆典、仪式、歌剧、食物和宗教活动等等。可以说,这些内容是关于如何回归中国文化的指南。有趣的是,这些书是用泰文写的,但却在向泰国华人解释中国文化,也就是说泰国华人必须用泰文来阅读和了解自己祖先的文化,而且这些文本中很多中文音译是不准确的。这与现在泰国华人用泰国的口音和语言习惯思考和表述中文的情况一致,而他们的祖先则相反。此外,这本书的广泛流行表明,泰国公众已经普遍接受了华人文化。

在过去10 年左右的时间里,泰国书店里上架了许多泰国亿万富翁的传记。人们对泰国华人的生活越来越感兴趣,这促使更多人撰写自己的故事或者翻译他们祖先用中文写的故事。②例如Bunchai Jaiyen(2003)和Vikrom Kromadit(2004)所撰写的书籍。此外,还有两部来自泰国南部的华人医生的传记Bancherd Tantiwit(2006)和Moh Chin Waen(1998)。Bancherd 的自传是关于峇峇娘惹的故事,峇峇娘惹指马来西亚的土生华人。峇峇娘惹在曼谷是隆路仍然保留着一处公墓,离福建公墓不远。第二部自传是用中文撰写的,由Moh Chin Waen 的子孙翻译成了泰语。有关泰国南部华人资本积累和华人社区的最新研究,参见Phuwadon Songprasert(2003)。为了满足公众的好奇心,许多关于泰国顶级富豪家族的书籍陆续出版。撰写这些书籍的作者大部分是泰国华人,所以很多书籍的标题会用Chao Sua③Chao Sua,泰文为เจ้าสัว,源自中国潮汕方言——จ่อซัว(座山),比喻坐在钱堆上,所以意指富豪,通常适用于华裔富豪,多用于男性。——译者注这一中文词汇来代指非常富有的人。最近,知名华商的商业建议取代了过去由有影响力的美国和欧洲的作家、银行家和实业家撰写的有关商业实践和理论的翻译文本。阐释MBA(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工商管理学硕士)内涵的书籍已不再受欢迎,现在人们更关心《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在商业领域的应用,关心父亲(Tia,意指中文“爹”)和祖父(Kong,意指中文“阿公”)的商业建议是否更适合泰国的社会状况。

克雷格·雷诺兹(Craig Reynolds,2006,214)在分析手册对泰国社会的重要性时指出,手册是系统归档的知识,是“一种文化资本的形式,一种能够让人们理解世界并安稳、健康、有尊严地生活的资源”。因此,泰国华人的指南和手册用泰语编写,供公众阅读,包括仪式、实践、中国智慧、商业策略、医药、烹饪、信仰等方面内容,其数量和人气的激增表明泰国华人文化是泰国文化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①相关书籍参见Thot Khanaphorn(2004)、Thongthaem Natchamnong(1988)及Ah Koo Khon Sae Chang(2004a; 2004b)。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人们的关注点从美国和欧洲的商业实践转向实用的华人商业策略,促使泰国人恢复了对华人和中国文化的欣赏,认为中国文化是智慧的源泉。自大城王朝晚期到曼谷王朝初期,泰国精英阶层一直崇尚《三国演义》中所蕴含的智慧。事实上,受过教育的泰国人都非常了解《三国演义》,因为这本书在学校里是必读书目。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关于华人的小说都会提及《三国演义》。②《三国演义》在拉玛一世时期被翻译为泰语。这是丹·布拉德利博士出版社(Dr.Dan Bradley’s Press)最早印刷的书籍之一。克雷格·雷诺兹曾撰写大量关于《三国演义》在泰国历史上的重要性的文章(1996)。Sombat Chantornwong(2006,451-550)对《三国演义》在泰国历史、政治和文化中的重要性给出了最好的分析。即使在今天,仍有许多泰文网站致力于研究这部巨著。位于芭提雅(Phatthaya)附近的Kiarti Srifuengfung 陵墓,用瓷砖建造了一个画廊,记录着《三国演义》里的重要事件,以此向《三国演义》致敬。关于Kiarti 的故事,见Arunee Sopitpongsatorn(1991)。或许是受到人们熟悉的《三国演义》的影响,中国文学作品尤其是中国武侠小说在泰国持续流行。在20 世纪60 年代,大多数年轻的泰国华人已经无法阅读中文小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中国武侠小说被翻译成了泰语。翻译这类小说最多的译者之一是Chin Bamrungphong,笔名W.na Muang Lung,这个笔名取自他的第一个女朋友名字的首字母和他们相识的地方——博他仑府(Phatthalung)。Chin 在华文和泰文学校都受过教育,因此会说中泰两种语言。从1963 年到1988 年,他翻译并出版了100 多部中国武侠小说。他之所以这么高产是因为他用录音机录制口头翻译,这样他每天能完成30-40 页的翻译。他的读者既有泰人也有泰国华人。参见Pratheep Muennin(1999,88-90)。Sitthithep Eksitthiphong 最近出版的一本书认为,1974年发生在三聘街的泰国华人袭击警察事件,是泰国华人对政府不满的表现。Sitthithep 言之凿凿,指出中国武侠小说的流行是泰国华人男性反抗泰国压迫和反对被描绘成软弱听话的公民的表现,尽管这些小说是用泰文写的(2012,166-174)。

还有两部为两位泰国华人参与国家政治铺平道路的作品同样值得关注,分别是他信·西那瓦的自传《眼望星辰,脚踏实地》(Ta du dao thao tid din)(Wallaya,1999)和颂提·林通恭(Sonthi Limthongkul)的自传《有输才有赢》(Tong phae kon thi chana,2005)。这两部自传突出了作者希望其他人了解他们以及他们认为重要的内容。在这两个案例中,他们告诉读者他们的家族根源可以追溯到华人移民。两人的家族都是通过在新的全球经济中掌握电信和媒体发展而变得富有。

在为从政做准备的过程中,他信出版了一本书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他把自己描绘成一个来自清迈、有华人血统的男孩,而不是一个曼谷人。他的祖先是客家人,大概在19世纪60 年代从中国来到泰国。他的曾祖父和许多中国商人一样,来到泰国后成了一个税款包收人。③目前还没有人写过关于税款包收人的小说,或许是因为对税款包收人来说,最赚钱的业务涉及贩卖鸦片、掌控赌场、分销酒类,以及其它以今天的标准来看不被允许的业务。他信的祖母在一次征税过程中被枪杀,这件事或许能让人们窥见税收所涉及的危险。后来曾祖父与一位泰国女子结婚,搬到清迈定居。在那里,一家人开了一家不起眼的咖啡店,并开始涉足丝绸的生产和销售,经营电影院及一家汽车经销店。他信的父亲后来竞选政治职位,并当选为清迈议会的代表。

他信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都与泰国女子结婚,这让他信拥有较多的泰国血统。然而,他公开承认自己的华人血统,也许是为了借此说明他的商业才能得益于他的华人血统。尽管他选择了泰国人首选的职业道路,即在军事预备学校和警察学院就读,并最终成为一名警察,但在此期间他一直经营着自己的生意。最终他辞去职务,利用原来与政府部门的关系获得了为警察部门供应电脑的生意。后来,他成立了一家公司,销售寻呼机和手机。他信透露,由于他有华人商业背景,因而能够承受风险和巨额债务,最终成功创办了自己的公司。自传强调了他作为一个普通泰国人的成长经历,父亲是国会议员,叔叔和堂兄弟都是高级军官,岳父是警察总长。尽管他信有华人血统,但人们很难视他为华人。①有关他信家庭背景的更多信息,请参见Pasuk Phongpaichit and Chris Baker(2004)。中国移民家庭的后代有两条主要的职业道路可供选择——经商或从政。最先被泰国社会同化的是那些选择从政的人,他们抛弃或切断了过去与中国的联系。商界人士则会在在完全融入泰国社会之前的较长时间内保留他们的中国文化传统和与泰国境外的联系。

颂提的自传从他的祖父开始讲起,他的祖父当年从中国海南来到素可泰定居。颂提的父亲被送到中国学习,最终成为蒋介石军队中的一名军官,与日本人作战,直到他被家人召回泰国。回到泰国后,颂提的父亲在一家华人报社工作,后来自己开了一家木材厂。颂提的母亲也是海南人,她因为嫁给了一个有一半泰国血统的华人而被家族抛弃。因此,颂提承认,他有四分之三的华人血统,但他无法读写中文。他曾就读于曼谷易三仓大学,之后又到台湾大学学习了一年。离开中国台湾后,他进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俄勒冈大学学习历史。

尽管颂提说,比起8 年美国生活,他更喜欢在中国台湾生活的1 年,但他的知识倾向是在20 世纪60 年代末和70 年代初的反战嬉皮士时期形成的。他以理想主义者的身份返回泰国,准备改变世界,让亚洲摆脱西方的控制。1976 年10 月6 日,泰国左倾学生遭到屠杀,许多学生被迫在农村加入泰国共产党,这一惨痛的经历使颂提确信,他应该首先关注泰国的政治变革。他开始在《民主报》(Prachathipatai)工作,这是一家进步报纸,但最终被他宁政府关停。

20 世纪80 年代,颂提创办了自己的报纸《经理人报》(Phuchatkan),目标是让它成为泰国版的《华尔街日报》。他很快将业务扩展为一家媒体出版集团,最终在亚洲和美国拥有12 家报纸和多本杂志。颂提还是一位电视脱口秀主持人,他一直支持他信,直到后来两人因商业上的分歧彻底闹翻。起初,颂提在脱口秀节目中攻击他信,后来他将脱口秀办成了路演节目。在他的帮助下,反对他信的人民民主联盟(People’s Alliance for Democracy,黄衫军)成立了。虽然他被称为“Jek Lim”或“Lim,the Chink”②此处Lim 指的是颂提的中文姓氏“林”,颂提的中文名字为林明达。——译者注,但他四分之三的华人血统并不是他身份的核心。他被认为是泰国的保皇派和保守派,对于一个曾积极参与美国反战运动,并在20 世纪70 年代中期支持左派学生事业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人生轨迹。

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瓦栖拉兀国王视当地华人为“危险的他者”,这对泰国社会如何看待泰国华人产生了一些影响,但影响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国王似乎只是在提醒华人要心存感激并积极融入泰国社会。他提出的政策以及后续政府实施的政策都促进了华人同化的进程。

虽然瓦栖拉兀国王基于种族的民族主义使华人在泰国文化和社会中面临诸多问题,但将华人诋毁为“危险的他者”并没有对泰国普通民众产生持久的影响。泰国的文学作品也很少有反华情绪。文学作品作为社会价值观念的语境表征,表明了泰国华人是泰国社会自然存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泰国本土作者对泰国华人的态度也是如此。虽然瓦栖拉兀国王在《东方犹太人》中妖魔化了华人,但在《一个年轻人的心》中他又很快改变了自己的立场。卜利查所撰写的《邦、尼康、金冠》系列作品,广受欢迎且经久不衰,小说中,Jek接受金冠并认可他是泰国人。帕农将华人妖魔化为泰国国家的敌人,但后来他认为这些坏人是外部的华人以及国外秘密团体的成员。在《金翅鸟的利爪》中,警察和泰国政府认为有义务保护泰国华商。然而,这些泰国本土作家对华人的真实故事知之甚少,也很少提及。

直到牡丹和玉·卜拉帕等华人作家的出现,在事实基础上虚构的华人故事才得以向公众展示出来。他们试图以创作华人为主角的开创性小说,来寻求在主观构建的泰国历史、文化和社会中的合法空间。事实上,《南风吹梦》和《我的祖父》这两部小说,仍然体现了官方对泰国华人的质疑,即质疑他们对生活在这个慷慨的新国家里,是否真正心存感激、谦卑顺从。

然而,到了20 世纪90 年代,泰国华人和他们的后代受到了更好的教育,也变得更加富有。随着财富的积累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他们需要在涉及他们生活的重要问题上,行使发表意见的权利。现代泰国中产阶级在20 世纪最后几十年的崛起,与泰国华人群体的繁荣发展密切相关。这时起,一直处于弱势地位的华人开始以权力精英的身份发声。有些泰华后代不仅成为了泰国总理,还进入了官僚机构、大学校园,涉足银行和制造业等领域,成为当今泰国最富有的家族之一。讽刺的是,身处中产阶级的泰国华人与同阶层其他泰国人一样,与农民阶层的泰国人几乎没有任何接触。中产阶级十分保守,要继续依靠王室对其地位进行官方认可。①泰国著名公共知识分子苏拉克·西瓦拉克(Sulak Sivarak)承认,尽管他的家族有华人血统,但他们依然是保皇党和政治保守派。他的家族在君主专制时期繁荣起来,并未支持过议会民主制。在他看来,他的家族成员与其他泰华精英一样,相信自己比其他公众更聪明、更优秀。不过,这种想法在1973 年10 月14 日和1976 年10 月6 日两次事件之后发生了变化(1983,55-79)。即便在今天,富裕的泰国华人家族与泰国王室之间仍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商业往来、商人对王室的捐赠,以及王室赞助的仪式,如婚礼和火葬,这些都进一步加强了二者的联系。

泰国华人作家撰写的关于自己家族奋斗和成功的文学作品,其受众范围涵盖所有的泰国人,而且被视为泰国社会文化历史中的自然组成部分。与美国亚裔等侨民创作的文学作品相比,泰华文学并没有像早期美国华人小说中那样充满尖锐的怨恨情绪和自卑感,也没有美国菲律宾裔对被边缘化和不被当地社会所接受的悲叹。②虽然本文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但需要指出的是,与美国亚裔文学不同,泰国华人文学并不是少数族裔文学(Elaine Kim,1982)。此外,华人文学并没有受到林玉玲(Shirley Geok-lin Lim)所认为的美国主流文学中美国亚裔文学的象征主义的影响(1992,13-32)。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泰国本土和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以及泰国国内社会环境的变化,影响了泰国华人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华人不再是“危险的他者”,即使被故意描绘成那样,这种也只是暂时的。从“危险的他者”被迫变成“温驯感恩的弱势群体”的过程中,泰国华人群体的教育和财富水平不断提高,最终掌握了话语权。同化有助于避免种族歧视,让华人很容易成为泰国人。在当代泰国研究中,已不再对泰国华人和泰人进行单独区分。

“那么,泰国人的身份到底是什么呢?”自瓦栖拉兀国王以来,泰国人的身份就由人们对“国家—宗教—国王”的热爱所定义。国家指地理主体为泰国,且拥有共同的语言;宗教指默认的国教——佛教;国王是光荣历史的化身、现代道德的体现和民族持久未来的象征。

泰国的同化政策通过给泰国华人取泰国名字,用泰国姓氏改变或掩盖原来的家族姓氏,迫使华人及其后代成为泰国人。华文学校的关闭或管控最终消除了中国语言、历史和文化的教学,取而代之的是国家认可的泰文学校和以泰文教学的课堂。不同的中国方言群体很快就使用了新的共同语言——泰语,泰文书写取代了中文书写。移民通道的关闭使华人远离了他们的祖籍和文化。此外,土生土长的泰国华人被授予公民身份,能够享受平等的政治权利和福利,这也促使那些在中国出生的华人选择加入泰国国籍。官方民族主义的成功,提醒着华人要对国王忠诚并心存感激。当然还有一些其他原因使得富有和成功的泰国华人成为狂热的保皇派。

此外,由于泰国实行双边亲属制度,在与泰国人通婚的过程中,基于父系血统和祖先的华人身份很快瓦解。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华人的孩子很容易选择他们泰国母亲的种族作为自己的身份。金冠就是这样。早期的欧洲旅行者也注意到,当中国人抵达泰国时,很容易接受泰国佛教、泰国万物有灵论和其他与中国相似的文化习俗,可见宗教并未成为华人同化过程中的障碍。①斯金纳(Skinner)引用了约翰·克劳福德(John Crawfurd)和卡尔·古兹拉夫(Karl Gutzlaff)的观点,记录了华人移民如何成为佛教徒,拜访泰国寺庙,给僧侣布施,并欣然遵守泰国的宗教仪式。华人也敬拜大城府的三宝公寺(Wat Phanangcherng),该寺供奉着伟大的明朝海军上将郑和,尽管他是穆斯林。在泰国,郑和被称为三宝公,有很多神庙将他供奉为神明,他是华人的守护神。然而,他的名字并没有用“三保公”这一正确写法,而是改成了“三宝公”,使其与佛教的“三宝”——佛、法、僧,相呼应(1957,129)。泰国人也接受了华人的信仰,例如,现在许多泰国人为了信奉观音已经放弃了吃牛肉。

简言之,华人同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泰国华人成为泰国公民,使用泰国名字,说泰语,写泰语,信奉佛教并参与与之相关的仪式,并宣称热爱国王和泰国。通过文学作品和其他文本资料可以看出,泰人也同时通过小说、教材、指南和手册来了解华人工作的辛勤、商业上的智慧和对泰国国家发展的贡献。泰国人阅读有关中国习俗、神社和寺庙相关的文学作品,说明他们也接受了中式寺庙里的宗教习俗和崇拜形式。三聘街非但没有被视为外国区域,还成为了泰国重要的商业中心,并被推广为旅游胜地,是泰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简要的分析表明,认同泰国华人的泰国身份不会削弱泰国人本身的身份,而泰国华人也不会因为接纳了泰国身份而削弱其对祖先文化的自豪感。也许正是这种共同意识,

巩固了华人融入泰国社会的基础。①社会学家Bunsanong Punyodhyana 在其关于同化的研究中断言,华人的同化过程是一个合作的“双向过程,从长远来看,泰人会保有华人的特质,而华人也会保有泰人的特质”(1971,1)。现代的泰国身份是泰国华人和泰人所共有的,因为“泰国人”不再仅代表一个种族,而是一个有着共同文化和历史的融合民族。如今,泰人轻视华人的想法也已不复存在,“泰人”与“华人”之间的界限也已不再明显。

事实上,对于今天的大多数泰国人来说,泰国社会“你(泰国华人)中有我(泰人),我(泰人)中有你(泰国华人)”。

十一、后记

本文希望通过对华人形象在文学和文本作品中的表现这一主题的初步探索,引导其他同仁进行相关研究。本人特别感兴趣的是,菲律宾、老挝、柬埔寨和缅甸等周边国家的各类文本是如何描述华人的,在这些国家,华人也被同化了。②廖建裕(Leo Suryadinata,1997)的文章讲述了东南亚不同华人群体如何协调身份问题。文章涵盖了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和越南等国的研究。然而,这些文章并未触及小说和其它文本中所反映的身份问题。最近,Soledad S.Reyes 承认,虽然华人在菲律宾已有数百年历史,菲律宾文化也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但关于菲律宾华人文学的研究并不多。她列举了过去20 年涌现的菲律宾华裔小说作家,他们写下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坚决抵制“华人是卖瓶子和报纸的小贩,梳着辫子、口音滑稽、服装滑稽”的刻板印象(2012,238)。在这个主题的研究上,她唯一引用过的是一篇本科论文:Richard C.Uysiuseng(1985)。Caroline S.Hau 认为,情况并不像Reyes 描述的那么绝对。比如,Jaoquin Sy(1979)是最早研究菲律宾本土文学如何描述华人的学者之一。最近从事此项研究的还有Rose Tope(1993)及Shirley O.Lua(2001)。Hau 曾在其著作《华人问题:菲律宾境内外的种族、国家和区域》(The Chinese Question: Ethnicity,Nation,and Region in and beyond the Philippines,2014)中分析了大量中英文的菲律宾华人小说和短篇故事,本人相信这将引起更多学者对这一主题的研究兴趣。如今在泰国,“Jek”这一称谓及其隐含的歧视意味已经减弱,与此同时,人们也已不再强调将“泰国人”定义为一个民族。这一点上,本人非常好奇邻国的状况是怎样的,在那些国家,原住民与土生华人之间的区别仍然存在。在泰国文学作品中,泰人与华人的区别已不再明显,那么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土生华人能够和原住民变得一样吗?菲律宾、老挝、柬埔寨和缅甸的情况又是否与泰国有所不同呢?

本文在研究方法上确实存在一定问题,如作者的身份和种族的识别,唐人街作为民族聚居区和特权区的争论,利用文学作品在阐释社会现实与价值观,线性化的叙述等等。如何确定谁是泰人谁是华人也可能是个问题,一个人什么时候会放弃自己的华人身份呢?身份的确认应基于他们对祖先背景的了解、对中华文化的熟悉程度以及他们的自我认同程度。这是本人或许有些武断的判断。参考文献:

Ah Koo Khon Sae Chang อากู๋คนแซ่จัง.2004a.69 khamphi Jiin: Tia son luuk son laan 69คัมภีร์จีนเตี่ยสอนลูกสอนหลาน.Bangkok:Good Morning.

―.2004b.Ah Kong son wa อากงสอนว่า.Bangkok:One World.

Anderson,Benedict.1998.Withdrawal Symptoms.In The Spectre of Comparisons:Nationalism,Southeast Asia,and the World,pp.139-173.London:Verso.

Anderson,Benedict R.O’G.; and Mendiones,Ruchira,eds.and trans.1985.In the Mirror:Literature and Politics in Siam in the American Era.Bangkok:Duang Kamol.

Arunee Sopitpongsatorn.1991.Kiarti Srifuengfung: The Boy from Suphanburi.Bangkok: Sri Yarnie Corporation.

Asvabahu อัศวพาหุ.[King Vajiravudh].1914.Yiw haeng Buraphathit ยิวแห่งบูรพาทิศ[Jews of the Orient].Bangkok:Siam Observer Press.

Atcharaporn Komutphisamai อัจฉราพรกมุทพิสมัย.1997.Kabot R.S.130 กบฏร.ศ.130.Bangkok:Amarin Wichakan Press.

Bakhtin,M.M.1981.The Dialogic Imagination:Four Essays,edited by Michael Holquist and translated by Caryl Emerson and Michael Holquist.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Bancherd Tantiwit บุญเชิดตันติวิท.2006.Phom pen Baba khon nung pen Baba Phuket ผมเป็นบาบ๋าคนหนึ่งผมเป็นบาบ๋าภูเก็ต.Bangkok:Watthanakanphim.

Barme,Scot.1993.Luang Wichit Wathakan and the Creation of a Thai Identity.Singapore:

ISEAS.

Botan โบต๋ัน.[Supha Sirisingh].1970.Jotmai jaak Muang Thaiจดหมายจากเมืองไทย.Bangkok:Phrae Phitthaya.Translated by Susan Fulop(Bangkok:Duang Kamol,1982).

Bunchai Jaiyen บุญชัยใจเย็น.2009.Waichao tam khwam chue chao Jiin ไหว้เจ้าตามความเชื่อชาวจีน.Bangkok:Love Books.

―.2003.Charoen Siriwatthanaphakdi: Burut thi ruay thi sud in Prathet Thai เจริญสิริวัฒนภักดี:บุรุษที่รวยที่สุดในประเทศไทย.Bangkok:Dok Ya Press.

Bunsanong Punyodhyana.1971.Chinese-Thai Differential Assimilation in Bangkok: An Exploratory Study.Ithaca:Cornell SEAP Publications.

Butterfield,Herbert.1924.The Historical Novel:An Essay.Cambridge:The University Press.

Chalerm Rodplin.See Yok Burapha.

Chalong Soontravanich.2013.The Regionalization of Local Buddhist Saints:Amulets,Crime and Violence in Post-World War II Thai Society.Sojourn 28(2):179-215.

Chamnongsi Hanchenluck จํานงศรีหาญเจนลักษณ.2000.Dut nawa klang mahasamutดุจนาวากลางสมุทร.Bangkok:Nanmee Books.

Charoen Tanmahaphran เจริญตันมหาพราน.2009.Waichao taam roythao tia ไหว้เจ้าตามรอยเท้าเตี่ย.Bangkok:Praat Publications.

Chatchai Wisetsuwannaphum.See Phanom Thian.

Chirot,Daniel; and Reid,Anthony,eds.1997.Essential Outsiders: Chinese and Jews in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Southeast Asia and Central Europe.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Chitra Kohnanthakiat จิตราก่อนันทเกียรติ.2010.Thamnian Jiin thi khonsuanyai mai ru? Tae mii nai muang Thaiธรรมเนียมจีนที่คนไทยส่วนใหญ่ไม่รู้แต่มีในเมืองไทย.Bangkok: Chitra Publications.

―.2007.Kamnerd ton sae lae kantang namsakun chak sae khong luk Jiin nai Thai.กําเนิดต้นแซ่และการตั้งนามสกุลจากแซ่ของลูกจีนในไทย.Bangkok:Chitra Publications.

―.2003.Kia sung huat sai: Luk lan katanyu chokdi เกี้ยซุงฮวดใช้: ลูกหลานกตัญญูโชคดี.Bangkok:Phraew Publications.

―.1999.Tung nang kia ตึ่งหน่ังเกี้ย.Bangkok:Phraew Publications.

―.1998.Thamniam ni khue kham phon:Heng heng hong sok ธรรมเนียมนี้คือคําพร: เฮงเฮงฮกซก.Bangkok:Phraew Publications.

―.1993.Lao a kong: Khwamru ruang Jiin chak phuthao เหล่าอากง: ความรู้เรื่องจีนจากผู้เฒ่า.Bangkok:Dok Ya Press.

Chulachakrabongse (Prince) จุลจักรพงศ์,พระเจ้าวรวงศ์เธอพระองค์เจ้า.1958.Kerd Wang Parutเกิดวังปารุสก์.Bangkok:Khlang Witthaya.

Eco,Umberto.1983.The Name of the Rose.Translated by William Weaver.San Diego: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Greenblatt,Stephen.1995.Culture.In Critical Terms for Literary Study,edited by Frank Lentricchia and Thomas McLaughlin,pp.225-232.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au,Caroline S.2014.The Chinese Question: Ethnicity,Nation,and Region in and beyond the Philippines.Singapore:NUS Press;Kyoto:Kyoto University Press.

―.2013.Tiger Mother as Ethnopreneur:Amy Chua and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Chineseness.Paper presented at the Kyoto-Cornell Joint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Trans-national Southeast Asia:Paradigms,Histories,Vectors,Kyoto University,January 11-12,2013.

Ida Aroonwong; and Phiengkham Pradapkhwan ไอดาอรุณวงศ์และเพียงคําประดับความ.2012.Rak oey:Roslin Tangnophakun รักเอย:รสมาลินตั้งนพคุณ.Bangkok:Aan Press.

Jatuphorn Mahaphrom จตุพรมหาพรหม.1994.Kanwichro tua lakhon chai Jiin nai nawaniyai Thai chuang B.E.2510-2537 การวิเคราะห์ตัวละครชายจีนในนวนิยายไทยช่วงพุทธศักราช2510-2537.MA thesis,Sinakharinwirot University.

Kahin,George McT.1986.Intervention: How America Became Involved in Vietnam.New York:Alfred A.Knopf.

Kasian Tejapira เกษียรเตชะพีระ.1994.Lae lod laay mangkorn แลลอดลายมังกร.Bangkok:Khobfai.

―.1992.Pigtail:A Pre-history of Chineseness in Siam.Sojourn 7(1):95-122.

Kataoka,Tatsuki.2012.Religion as Non-religion: The Place of Chinese Temples in Phuket,Southern Thailand.Southeast Asian Studies 1(3):461-485.

Keane,Webb.2005.Review of Southeast Asia over Three Generations: Essays Presented to Benedict R.O’G.Anderson,edited by James T.Siegel and Audrey R.Kahin.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64(4):1073-1076.

Khon Yaowarat [pseud.] คนเยาวราช[นามแฝง].2007.Khumue wai wat Jiin คู่มือไหว้วัดจีน..Bangkok:Siam Interbooks.

Kim,Elaine H.1982.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Writings and Their Social Context.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

Kiti Lohpetcharat กิตติโล่ห์เพชรัตน์.2011.Tontamnan luklan Jiin nai Sayam 5.ต้นตํานานลูกหลานจีนในสยาม.Bangkok:Kao Raek.

Krit Sombatsiri กริชสมบัติศิริ.1986.Jek sakdina เจ้กศักดินา.Bangkok:Kaeoprakai.

Kulap Saipradit.See Siburapha.

Leo Suryadinata,ed.2012.Southeast Asian Personalities of Chinese Descent:A Biographical Dictionary.2 vols.Singapore:ISEAS.

―,ed.1997.Ethnic Chinese as Southeast Asians.Singapore:ISEAS.

Lim,Shirley Geok-lin.1992.The Ambivalent American: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on the Cusp.In Reading the Literatures of Asian America,edited by Shirley Geok-lin Lim and Amy Ling,pp.13-32.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

Lua,Shirley O.2001.Dragons Becoming Shrimps:Toward a Chinese-Philippine Poetics.PhD dissertation,De la Salle University.

Moh Chin Waen หมอชินแวน.1998.Na Thap Kob: Ban Latiem ณทับกบบ้านหล่าเตี้ยม.Translated by Suntharee Tantrarungrot.Bangkok:Edison Press.

Nai But นายบุศก์.[1920s?].Nirat chom Talat Sampheng นิราศตลาดสําเพ็ง.Bangkok:Rongphim Phanit Supphaphon.

Natthanai Prasannam.2007.Yoo Kab Kong by Yok Burapha: The Pursuit of Integration Ideology in the Thai Social Context.A research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Faculty of Humanities,Naresuan University.

Nidhi Eoseewong นิธิเอียวศรีวงศ์.2005.Pen and Sail:Literature and History in Early Bangkok.Edited by Chris Baker and Ben Anderson.Chiangmai:Silkworm Books.

―.1986.Kanmuang samai phrachao krung Thonburiการเมืองสมัยพระเจ้ากรุงธนบุรี.Bangkok:Silapawatthanatham Press.

―.1982.Bourgeois Culture and Early Bangkok Literature.Paper presented at the seminar on Two Centuries of Rattanakosin: The Changes of Thai Society,Thammasat University,February 3-5,1982.

Nishizaki,Yoshinori.2011.Provincial Authority and Provincial Identity in Thailand: The Making of Banharn-buri.Ithaca:Cornell SEAP Publications.

Nittha Chanthapanyasilp นิษฐาจันทนปัญญาศิลป์.1998.Phruttikam chirayatham khong tua lakhon ek chao Jiin nai nawaniyai Thai พฤติกรรมจริยธรรมของตัวละครเอกชาวจีนในนวนิยายไทย.MA thesis,Chulalongkorn University.

Ong,Aihwa.1999.Flexible Citizenship: The Cultural Logics of Transnationality.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

Pasuk Phongpaichit; and Baker,Chris.2004.Thaksin: The Business of Politics in Thailand.Chiangmai:Silkworm Books.

Phaithun Khruekaew ไพฑูรย์ เครือแก้ว.1970.Laksana sangkhom Thaiลักษณะสังคมไทย.Bangkok:Liang Siang Chongcharoen Press.

Phanom Thian[Chatchai Wisetsuwannaphum]พนมเทียน[ฉัตรชัยวิเศษสุวรรณภูมิ].[1956]1970.Lep khrutเล็บครุฑ.Reprint,Bangkok:Phanfa Witthaya.

Phatcharee Warasai พัชรีวราศรัย.1993.Nawaniyai Thai thi saneu phap sangkhom Jiin nai Muang Thai นวนิยายไทยที่เสนอภาพสังคมจีนในเมืองไทย.MA thesis,Chulalongkorn University.

Phenphisut Intharaphirom เพ็ญพิสุทธิ์อินทรภิรมย์.2004.Siew Hut Seng Sibunruang: Thatsana lae botbat khong Jiin Sayam nai sangkhom Thai เซียวฮุดเส็ง:ทัศนะและบทบาทของจีนสยามในสังคมไทย.Bangkok:Faculty of Arts,Chulalongkorn University.

Phib Phanchan ญิบพันจันทร์.2002.Praphatsorn Sewikun: Mangkorn lod lai wannakamประภัสสรเสวิกุล:มังกรลอดลายวรรณกรรม.Bangkok:ITN Press.

Phillips,Herbert.1987.Modern Thai Literature: With an Ethnographic Interpretation.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Phimpraphai Phisarnbut พิมพ์ประไพพิศาลบุตร.2003.Nai mae: Tamnan ying keng beunglang jesua Sayam นายแม่:ตํานานหญิงเก่งเบื้องหลังเจ้าสัวสยาม.Bangkok:Nanmee Books.

―.2001.Samphao Sayam: Tamnan Jek Bangkok สําเภาสยาม:ตํานานเจ้กกรุงเทพ.Bangkok:Nanmee Books.

Phuwadon Songprasert ภูวดลทรงประเสริฐ.2003.Thun Jiin pak Thai ทุนจีนภาคใต้.Bangkok:Thaicoon Books.

Praphatsorn Sewikun ประภัสสรเสวิกุล.2001.Sing tueng ซิงตึ้ง.Bangkok:Nilubon.

―.1998.Samphao thong สําเภาทอง.Bangkok:Dok Ya Press.

―.1990.Lod lai mangkorn ลอดลายมังกร.Bangkok:Dok Ya Press.

Pratheep Muennin ประทีปเหมือนอิน.1999.100 nakpraphan Thai 100 นักประพันธ์ไทย.Bangkok:Chomrom Dek.

Puey Ungphakorn ป๋วยอึ้งภากรณ์.1973.Santi prachatham สันติประชาธรรม.Bangkok: Khled Thai Press.

Ram Chitti [King Vajiravudh],trans.รามจิตติ[พระบาทสมเด็จพระมงกุฏเกล้าเจัาอยู่หัวเจ้าอยู่หัว],ผู้แปล.2004.Malaengpong thong แมลงป่องทอง.By Sax Rohmer.Bangkok:Book Corner.

―.[1917?].Huajai chainum หัวใจชายหนุ่ม.Dusit Samit.

Reyes,Soledad S.2012.Narratives of Note: Studies of Popular Form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Manila:University of Santo Tomas Publishing House.

Reynolds,Craig J.2006.Seditious Histories: Contesting Thai and Southeast Asian Pasts.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96.Tycoons and Warlords: Modern Thai Social Formations and Chinese Historical Romance.In Sojourners and Settlers:Histories of Southeast Asia and the Chinese,edited by Anthony Reid,pp.115-147.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Rohmer,Sax.1917.The Insidious Dr.Fu Manchu.New York:A.L.Burt Co.

Saichon Satayanurak สายชลสัตยานุรักษ์.2006.Sii phaendin:Khwam pen Thai lae khwam mai thang kanmuang สี่แผ่นดิน: ความเป็ นไทยและความหมายทางการเมือง.In Chakkrawan witthaya: Botkhwam phue pen kiat kae Nidhi Eoseewong จักรวาลวิทยา: บทความเพื่อเป็นเกียรติแก่ นิธิ เอียวศรีวงศ์,edited by Thanet Wongyannawa ธเนศ วงศ์ยานนาวา,pp.118-191.Bangkok:Silapawatthanatham Press.

Siburapha[Kulap Saipradit]ศรีบูรพา[กุหลาบสายประดิษฐ์].[1957]1974.Lae pai khangna แลไปข้างหน้า.Bangkok:Bophit Press.

Siegel,James T.; and Kahin,Audrey R.,eds.2003.Southeast Asia over Three Generations:Essays Presented to Benedict R.O’G.Anderson.Ithaca:Cornell SEAP Publications.

Sitthithep Eksitthiphong สิทธิเทพเอกสิทธิพงษ์.2012.Kabot Jiin jon กบฎจีนจน.Bangkok:Silapawatthanatham Press.

Skinner,G.William.1957.Chinese Society in Thailand:An Analytical History.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Sombat Chantornwong สมบัติจันทรวงศ์.2006.Bot phicharn waduay wannakam kanmuang lae prawatsatบทพิจารณ์ว่าด้วยวรรณกรรมการเมืองและประวัติศาสตร์.Bangkok:Kobfai.

Sonthi Limthongkul สนธิลิ้มทองกุล.2005.Tong phae kon thi chana ต้องแพ้ก่อนที่ชนะ.Bangkok:Manager Media Group.

The Straits Times.2012.November 2.

Suehiro,Akira.1989.Capital Accumulation in Thailand 1855-1985.Chiangmai: Silkworm Books.

Sujit Wongthes สุจิตต์วงษ์เทศ.2002.Kawi Sayam nam thiew Krungthep กวีสยามนําเที่ยวกรุงเทพ.Bangkok:Matichon.

―.1987.Jek pon Lao เจ้กปนลาว.Bangkok:Silapawatthanatham Press.

Sulak Sivarak สุลักษณ์ศิวลักษณ์.1983.Ruang nai Pridi Phanomyong tam thatsana S.Sivarakเรื่องนายปรีดีพนมยงค์ตามทัศนะส.ศิวลักษณ์.Bangkok:Komol Kheemthong Foundation.

Supang Chantavanich สุภางค์จันทวานิช.2006.Sampheng: Prawatsat chumchon chao Jiin in Krungthep สําเพ็ง: ประวัติศาสตร์ชุมชนชาวจีนในกรุงเทพ.Bangkok: China Studies Center,Institute of Asian Studies,Chulalongkorn University.

―.1997.From Siamese-Chinese to Chinese-Thai: Political Conditions and Identity Shifts among the Chinese in Thailand.In Ethnic Chinese as Southeast Asians,edited by Leo Suryadinata,pp.232-259.Singapore:ISEAS.

Supha Sirisingh.See Botan.

Suphanni Warathorn สุพรรณีวราทร.1976.Prawat kanpraphan nawaniyai Thai ประวัติการประพันธ์นวนิยายไทย.Bangkok:Thai Textbook Project Foundation.

Suvanna Kriengkraipetch;and Smith,Larry E.1992.Value Conflicts in Thai Society:Agonies of Change Seen in Short Stories.Bangkok: Social Research Council,Chulalongkorn University.

Sy,Jaoquin.1979.Ah Tek,Pong at Chua: Ang Tsino sa panitikan [Ah Tek,Pong and Chua:The Chinese in literature].Diliman Review 28(2):57-65,94-100.

Thailand,Crown Property Bureau สํานักงานทรัพย์สินส่วนพระมหากษัตริย.2012.Pathumwan anusorn ปทุมวันอนุสรณ์.Bangkok:Amarin Printing and Publishing.

Thailand,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NSC) สํานักงานสภาความม่ันคงแห่งชาต.1965.Sarup ekkasarn kho phitjarana khong khanakammakarn wang phaen khong sapha khwam mankhong haeng chat No.6/2508 ruang nayobay kiewkap khon Jiin lae luk Jiin in prathet Thai สรุปเอกสารข้อพิจารณาของคณะกรรมการวางแผนของสภาความม่ั นคงแห่งชาติฉบับที่6/2508 เรื่องนโยบายเกี่ยวกับคนจีนและลูกจีนในประเทศไทย.

Thak Chaloemtiarana.2009a.Khru Liam’s Khwam mai phayabat(1915)and the Problematics of Thai Modernity.South East Asia Research 17(3):457-488.

―.2009b.Making New Space in the Thai Literary Canon.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40(1):87-110.

―.2007.Thailand:The Politics of Despotic Paternalism.Ithaca:Cornell SEAP Publications.

―.2003.Move Over,Madonna:Luang Wichit Wathakan’s Huang rak haew luk.In Southeast Asia over Three Generations:Essays Presented to Benedict R.O’G.Anderson,edited by James T.Siegel and Audrey R.Kahin,pp.145-164.Ithaca:Cornell SEAP Publications.

Thongchai Winichakul.2002.Remembering/Silencing the Traumatic Past: The Ambivalent Memories of the October 1976 Massacre in Bangkok.In Cultural Crisis and Social Memory: Modernity and Identity in Thailand and Laos,edited by Shigeharu Tanabe and Charles F.Keyes,pp.243-283.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0.The Quest for Siwilai:A Geographical Discourse of Civilizational Thinking in the Late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Century Siam.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59(3):528-549.

Thongthaem Natchamnong ทองแถมนาถจํานง.1988.Kolayut Sam Kok กลยุทธ์สามก๊ก.Bangkok:Dok Ya Press.

Thot Khanaphorn ทศคณนาพร.2004.Tsun Wu son chao sua ซุนวูสอนเจ้าสัว.Bangkok:Wannasarn.

Tong,Chee Kiong; and Chan,Kwok Bun,eds.2001.Alternate Identities: The Chinese of Contemporary Thailand.Singapore:Times Academic Press.

Tope,Lily Rose.1993.The Chinese Margin in Philippine Literature.In Philippine Post-colonial Studies: Essays o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edited by Priscelina Patajo-Legasto and Cristina Pantoja-Hidalgo,pp.73-81.Quezon City: University of the Philippines Press.

Uysiuseng,Richard C.1985.Dual Heritage as a Source of Conflict in Contemporary Short Fiction by Philippine-Chinese Writers in English.BA thesis,Ateneo de Manila University.

Vajiravudh(King).See Asvahabu;Ram Chitti.

Vella,Walter F.1978.Chaiyo!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Vikrom Kromadit วิกรมกรมดิษฐ์.2004.Phom chapen khon diผมจะเป็นคนดี.Bangkok:Amata Foundation.

Wallaya [pseudo.] วัลยา[นามแฝง].1999.Thaksin: Ta du dao thao tid din ทักษิณ: ตาดูดาวเท้าติดดิน.Bangkok:Matichon Press.

Wassana Wongsurawat.2008.Contending for a Claim on Civilization: The Sino-Siamese Struggle to Control 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 in Siam.Journal of Chinese Overseas 4(2):161-182.

White,Hayden V.1973.Metahistory: The Historical Imagina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Europe.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Wibha Senanan.1975.The Genesis of the Novel in Thailand.Bangkok:Thai Watana Panich.

Wichitwong Na Pomphetch วิชิตวงศ์ณป้อมเพชร.2001-02.Wiwatthanakan sangkhom Thai kap hasniyai chut Phon Nikon Kim Nguan วิวัฒนาการสังคมไทยกับหัสนิยายชุดพลนิกรกิมหงวน.2 vols.Bangkok:Saeng Dao.

Wyatt,David.1994.Studies in Thai History:Collected Articles.Chiangmai:Silkworm Books.

Yok Burapha หยกบูรพา.[Chalerm Rodplin].1980.Kha baeb Jiin ค้าแบบจีน.Bangkok: Khao Fang Publications.

―.1976.Yu kap Kong อยู่กับก๋ง.Bangkok:Praphansarn.

(原载日本京都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东南亚研究》2014 年第3 期)

猜你喜欢
泰国人华人泰国
何为“华人”?
泰国人对数字化生活习以为常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泰国人对“路边野餐”情有独钟
泰国人买彩票痴迷车祸数字
泰国的中秋节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金日泰国欢乐之旅
去泰国啦
我的泰国之旅